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 太陽家族

太陽的光輝照耀著行星,行星則在近圓形的軌道上繞太陽運行。行星不能通過核反應產生光,它們只能通過反射太陽光而發亮。

太陽系共有四顆石質內行星,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再往外是四顆更大的行星,其中兩顆——木星和土星主要是由氣體組成,另兩顆天王星和海王星——主要由冰組成。

石質小行星大部分處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軌道上,太陽系形成初期,這類小天體與行星的堅硬表面碰撞,從而在行星上留下了眾多的隕石坑和巨大盆地。太陽家族還包括冰質彗星,它們來自太陽系最遙遠的地方,軌道呈拋物線形。很多彗星會靠近地球,偶爾還會在夜空中形成壯觀的景象。流星是偏離軌道靠近地球的小星體。

上述行星很多有石質或冰質衛星,或還有環軌道系統。地球的衛星——月球是最大的天然衛星之一,它非常美麗,并于1969年成為人類宇航員第一個造訪的地外天體。

太陽系生成

早在太陽誕生以前,宇宙中一代代的恒星就已經歷了生與死。死亡恒星的殘留物是組成新恒星的重要物質,它們漂浮在太空中巨大的塵埃和氣體云內。

大約46億年前,銀河系中一個這種巨大分子云中的某個區域因為受到自身重力作用而開始塌陷,它中心核的物質開始緩慢旋轉,隨后又在塵埃和氣體的覆蓋下塌陷。該云團就是太陽星云,這是地球所在的太陽系的胚胎。

在其后的1億年間,太陽星云的中心質量,逐漸增大,并最終成為一顆原恒星,但在這一階段,氫聚變為氦的反應尚未發生。原恒星開始快速自旋,這使云團變得扁平,成為一個慢速旋轉圓盤。

圓盤繼續擴大,這一階段,其質量占到了整個太陽質量的4%(今天,它只占太陽質量的0.1%)。最后,該圓盤逐漸演化成擁有行星和衛星的太陽系家族。

在星云的中心、靠近新生原太陽的地方,在不斷增長的云團粒子碰撞影響下,溫度開始上升。

云團最初是冰冷的,溫度大約是50K,因此只有氦和氫能以氣態形式存在,星云中的其他物質不是塵埃就是冰。隨著中心附近溫度的升高,中心附近的揮發性物質開始氣化,而星云外圍地區仍舊是一片寒冷。

星云內部溫度分布——原太陽附近為2000K左右、外圍溫度則只有50K——影響了星云內部分子的分布。像金屬和硅酸鹽礦物之類最致密的物質在1500K左右的溫度下會濃縮,并受原太陽重力牽引,聚集到星云的內區域,吸積形成太陽系中較小的石質內行星。而相對較輕的冰和氣體,例如水、二氧化碳、甲烷和氨,以及氫和氦,則被推向外部區域,星云內區域元素如氫和氦逐漸耗盡,迫使其進入更冷的區域,在那里它們開始濃縮成大的氣態外行星。與此同時,原太陽內的溫度和壓強形成,其核的溫度最終達到了1000萬℃~1500萬℃,導致氫聚變為氦。太陽開始發光并釋放巨大的能量,它的內部也開始產生強烈的對流,并且以“恒星風”的形式穩步地散失質量。上述狀況在經典金牛座T型星階段快速發生,在該階段--從太陽10萬歲開始持續將近1000萬年的一個階段,和太陽質量相當的恒星一年中會消耗自身總質量的百萬分之一。

哈勃太空望遠鏡觀測到的劍魚座30星云中正在形成恒星的區域,該區域是巨大塵埃氣體云團的一部分。

擁有地球和太陽的太陽系起源于一團由星際塵埃和氣體組成的冷云。1.當云團開始收縮時,它中心區域的塌陷比邊緣快。核開始變暖,云團開始旋轉。2.經過了幾十萬年的收縮,云團開始變得扁平,旋轉速度也越來越快了。一個灼熱的“原太陽”——它發出的輻射是現在太陽的好幾倍——在中心區域誕生了。3.這個旋轉的塵埃氣體圓盤收縮形成一個吸積盤。物質繼續向內墜落于原恒星上——由于原恒星強磁場,沿著它的旋轉軸激烈地噴射物質。4.太陽以主序星的身份開始它的生命,它的能源來自于核內的聚變反應(氫轉變為氦)。強大的恒星風開始出現,并將太陽周圍的很多物質吹走。5.行星最終在原恒星周圍的殘留物質云團中濃縮而成。

這種強大的粒子風會將多余氣體吹離太陽系,同時能將太陽附近的原行星上的揮發性物質驅走。

在太陽中心的聚變過程中,氫核(質子)聚變為氘(1個質子,1個中子)。氘和氫碰撞形成氦-3(2個質子,1個中子),然后再形成氦-4。聚變的同時會放射高能伽馬射線。

太陽

太陽系如果沒有太陽,就不會有生命。太陽的直徑為139.2萬千米,超過地球的109倍,它是一顆較穩定的恒星,閃著黃色的光。太陽核的溫度高達1500萬K,這樣的環境足以將電子從原子核中剝離,并使氫聚變為氦。在地球上看到的太陽“表面”是太陽大氣的外層,即光球,其溫度在6000K左右。

通過特定的濾光器觀察或將太陽圓盤的影像投射在一塊白板上,人們就會發現太陽表面的亮度是不均勻的,這就是太陽耀斑。太陽表面亮度的不同反映了外層中的對流所引起的溫度的差異。這可能暗示了氫經歷的變化:從太陽內部的完全離子化到太陽表面的中性化。在太陽的可見表面上方約500千米處,大氣壓強急速下降,溫度也至少下降到2000K,來自光球的絕大多數輻射都能夠透過這里的氣體,但和該層原子輻射波長相等的輻射則會被吸收。復雜的太陽光譜就在這里開始產生。對太陽光譜的分析使天文學家能夠測算太陽的化學元素的含量。

太陽中溫度較低的地區,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反變層”,位于色球層的底部、光球層之上,有幾千千米厚。色球只有在日全食前后極短的時間內才能為人眼所見,由于氫的散發,它呈現出微紅色。用特殊儀器對該外部區域進行的研究顯示,有噴流狀釘子似的網從色球處升上來,這些網狀物就是日珥。壯觀的日珥沖向日冕區,如果它們受到太陽磁力線的包圍,就會形成復雜的弓形和環形結構。色球向上延伸到日冕層,而日冕則形成融入行星際空間的太陽風。

由于受到從光球噴向色球的沖擊波的激蕩,日冕處于持續運動狀態,它擴張進入空間,形成“太陽風”——高速運動的電子、質子、氦核與其他離子的混合物,可以穿過整個太陽系甚至傳得更遠。太陽風以每秒約500千米的速度接近地球,能與地球磁場產生很強的相互作用。到達地球的X射線和紫外輻射將地球大氣的上層離子化,從而形成了地球大氣的電離層。

太陽致密、灼熱的核從中心點一直向外延伸達17.5萬千米。核的外面是輻射層,再外面是對流層,對流層主要將內部物質輸送到表面。我們可見的那層即色球層,只有400千米厚。色球層上面是光球層——非常稀薄,它產生太陽光譜中的吸收譜線。在光球層外面是非常稀薄的日冕,它于無形中融入太空。

日全食發生時,月球經過太陽的正前方,擋住了太陽光,這為人們提供了觀察日冕的難得機會。這幅日食照片攝于1970年3月7日,其效果非常好,圖片中邊緣的色彩圈就是日冕。盡管日冕的溫度很高(200萬K)并且很大(向太空延伸有好幾個太陽半徑那么遠),但是它相對人的視力而言還是太暗,所以不用特殊儀器是沒辦法看到的。圖中右側的白光是光球發出的,這時候日食也快要結束了。

太陽表面的黑子區域在偽色光學照片上顯示為黑色。太陽黑子的溫度比周圍的光球要低2000K。通常它們的存在周期比較短,并且往往在橫跨太陽赤道60°寬的帶狀區域成群出現。黑子的產生與強磁場有關,圖中,強磁場為太陽黑子上方光球中白色區域。太陽黑子的出現有周期性,大約每隔11年爆發一次。

日珥的火焰狀“舌頭”從太陽外層伸入太空。日珥是致密的氣體云團,它的形成與聯系太陽黑子群的磁場有關。日珥的氣體與其周圍的太陽物質相比溫度低但密度高。如果太陽磁場突然被扭曲,氣體云團就會被吹進太空。柔和的日珥有時會懸浮在日冕中達數月之久甚至更長時間,而短暫、激烈的日珥則可能閃耀著沖到太空中10萬千米遠的地方。

地球和月球

盡管月球的直徑只有地球直徑的1/4多,但已經是一顆很大的衛星了。地球和月球有時被看作雙行星系統,圍繞著地球內部深處的某一點共同轉動。月球對地球具有強大的引力,這使得地球上的海洋每天產生兩次潮汐。

月球軌道距地球的平均距離為38.4392萬千米,它的自轉周期和繞地公轉周期都是一個月,因此,月球總是以同一面對著地球,也就是說,在地球上永遠看不到月球的另一面。月球的月相取決于地球、月球和太陽之間不同時期的角度變化。當地球的影子投射到月球上時,就會出現月食。

月球的平均密度要比地球平均密度小很多。眾所周知,地球的平均密度比較高是由于其核含有重物質,可以推測,月球不同于地球是因為它沒有一個巨大的致密核。

月球的表面布滿了隕石坑,這表示月面很古老。月球上隕石坑最多的地區叫做高地,反照率比較高,位于相對較暗的月海更高處。

高地的高反射率是由于它上面覆蓋著淺色鈣長石的緣故,淺色鈣長石富含鈣和鋁,是月球古老月殼的主要組成部分。

高地的巖石樣本顯示,它們已有45億年的歷史——比地球地殼中所有已知巖石的年齡都要大。與類型相似的地球巖石不同,所有月巖中都不含揮發性元素。

這些古老的巖石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遭受著小行星體的強烈撞擊,直到40億年前撞擊才逐漸停止。高地巖石有很多是隕擊巖,它們是由被撞碎的月球外殼巖石或越過月球表面的噴出物形成的。

月海比較年輕,表面也較平坦,它是由火山玄武巖組成的。火山玄武巖來自月球內部,以熔巖的形式在月球表面流動,最后填充在諸如月海低地之類的大型撞擊盆地中。這些巖石大約形成于39億年前到30億年前之間,這表明至少在那個時段,月球內部是異常灼熱的。大多數月海低地都處于月球向著地球的這一面上,因此月球向著地球這面的外殼比背向地球那面的外殼要薄。

曾經有一段時間,月球源于地球的說法頗為流行,人們認為月球是從地球太平洋噴出去的。不過,現在該觀點的影響力已經大大減弱。

現代科學研究認為,在地核形成后不久,曾有一個巨大的天體擦過地球。這次碰撞釋放的能量將巨大物質云拋入了繞地球的軌道中,隨后,這些物質逐漸收縮形成了月球。由于較致密的物質在到達軌道前就落回了地球,所以月球實際上是由密度相對較小的物質組成的。

月球每27.3天完成一次繞地球運行,然而由于在該周期內地球本身也在繞太陽公轉,所以一次滿月的周期需要29.5天。月球軌道與黃道的交角只有5°,這意味著當地球的影子落在月球上時,會產生月食;或月球遮住太陽時,會產生日食,但這些現象并不會經常發生。

當月球的明亮面背著地球時,就是新月。當明亮的那面慢慢轉向地球時就出現了如圖1月牙。月牙會逐漸轉變為圖2的樣子。圖3是當月球的明亮面有一半對著地球時的上弦月。圖4是光亮部大于半圓時看到的月亮,圖5是明亮面正對地球時的滿月。接下來順序就剛好相反,經過圖6光亮部大于半圓的月亮到圖7的下弦月,然后再到圖8的新月。

該圖為地質學家兼航天員杰克·施密特于1972年在月球高地地區探察的一塊巨大漂石。圖中看不到登月艙登陸的地點。被帶回地球的月巖樣本揭示了月球大部分的地質史,而太空船上的熱流檢測器也顯示月球內部某些區域是熾熱的。月球外泄的能量是地球的一半,它們是由月球深處的放射性同位素衰變產生的。

衛星

太陽系外圍的四個氣態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都有很多衛星。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發射的兩艘“旅行者號”宇宙飛船讓天文學家第一次看到了這些衛星。到了20世紀90年代末和21世紀初期,“伽利略號”空間探測器對木星及其周圍環境進行了探測,展示了其衛星的細節特征并搜集了大量相關信息。

很多太陽系外圍衛星都含有大量冰及巖石物質,本身就是一個大星球,例如,木衛三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衛星,事實上它比水星還要大,它甚至有自己的磁場。

木星的另一衛星——木衛一,是太陽系中火山活動最活躍的星球——盡管地球上有600多個活火山而木衛一上只有100個左右,但木衛一上火山噴發的熱量是地球上所有火山噴發熱量的兩倍。這種壯觀景象發生在一個體積只有地球1/3的星球上,不得不令人驚嘆。木衛一每年噴出的熔巖數量是地球每年噴出熔巖數量的100倍。

正是火山噴出的熔巖給了木衛一絢麗的色彩,這些色彩大多是由硫磺形成的。熔巖溫度最高的地方往往是最暗的地方。從火山口噴出的熔巖是紅色的,它慢慢變為黃色。地球的火山熔巖中沒有發現如此高濃度的硫磺,然而在非洲南部的一種叫做科馬提巖的巖石有非常古老、固化的熔巖,和木衛一上的熔巖成分非常相似。

木星強大的引力場導致了木衛一上強烈的火山活動。這也在木衛一上引起了巨大的“潮汐”,擠壓衛星并使其內部升溫,最后,熱量通過火山活動被釋放出來。

木星另一顆大衛星——木衛二是整個太陽系中最有趣的地方之一,這里的潮汐力比木衛一的要小,在它厚的冰層外殼下面還有一個全球性的海洋。它的冰層厚度大概在1~10千米之間,而底下海洋的深度則被認為有100千米。如果科學家的推測是正確的,木衛二上的水比地球上的還要多。現在,很多人都很好奇木衛二的海洋里是否存在簡單的微生物。空間工程師正在設計空間探測器試圖解答這一疑問。木星最亮衛星中的第四顆也是最外面的那顆大衛星--木衛四可能有一個亞表面鹽水海洋。

木星衛星——木衛一和木衛二的內部結構顯示這兩顆衛星都擁有一個致密核的傳統結構——由金屬組成,被巖石質幔包圍著。在木衛一中,它有一個被熔融熔巖覆蓋的薄外殼。木衛二在它的水態冰外殼下面有液態水層。

美國太空總署(NASA)與歐洲航天局(ESA)聯合發射的空間探測器“卡西尼-惠更斯號”于2004年進入繞土星運行的軌道。在該合作任務中,歐洲航天局(ESA)制造了“惠更斯號”探測器,該探測器計劃登陸土星的衛星——土衛六。作為太陽系的第二大衛星,已知土衛六擁有稠密的大氣,通過望遠鏡科學家已對其大氣成分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它的大氣成分和生命出現前的40億年前地球可能存在的大氣總體上有些相似。在“惠更斯號”探測器飄向土衛六的過程中,它將采集土衛六大氣中的化學元素樣本,為我們提供了有關早期地球狀況的線索。

天王星和海王星的衛星一般都比較小,且含有多種巖石與冰的混合物。現在還沒有對它們進行進一步探索的計劃。

美國太空總署發射的“伽利略號”空間探測器已經對木衛二進行了廣泛研究。這幅圖顯示的是木衛二表面僅發現的幾個隕坑中的一個,該隕坑直徑達140千米。在木衛二上,隕坑不會長久存在,因為當它們移動到地下水的上面時,冰層就會覆蓋它們。

2004年,歐洲航天局制造的“惠更斯號”空間探測器正進入土星最大的衛星——土衛六布滿云層的天空。該探測器將采集土衛六上豐富的有機化學物質樣本。它還有漂浮功能,以防出現意外情況,因為有人曾預測土衛六表面是由液態甲烷組成的海洋。

圍繞木星運轉的衛星系統是太陽系中最廣闊的,它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較小的內衛星,它們都是正圓形軌道轉。第二部分是大衛星,它們是由伽利略發現的;第三部分是外衛星,這些衛星很有可能是被俘獲的小行星以及其他天體殘骸,因為它們的軌道通常是橢圓形的,并且它們繞木星運轉的方向和其他衛星剛好相反。

小行星

八大行星以及太陽系中的無數小天體都圍繞太陽運轉。這些天體中的小行星形成了一個引人注目的群體,它們中的絕大多數都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圍繞著太陽運轉,另外有一部分的軌道和地球軌道相交。科學家估計,直徑超過1000米的小行星至少有100萬顆。

小行星與通過吸積形成行星的星云物體在本質上很相似,但在某些小行星粘在一起形成更大天體之前,它們受到太陽和其他行星的引力影響而被置于傾斜的長軌道上,所以它們最終沒有能夠成為大行星。

木星強大的引力肯定會抑制現存的小行星帶中一顆主要行星的成長。它的引力影響會使一些物質飛向木星(發生碰撞形成隕坑),另一些物質則完全脫離太陽系。那些擁有和地球相交軌道的小顆粒就叫做流星。

通過望遠鏡,人們可以看到很多小行星的亮度會發生變化,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們的不規則形狀造成的,也有部分是由各側面的反射率不一樣造成的。小行星型是C型(或碳質類),這些星體比煤還暗,主要位于小行星帶的外圍區域;位于小行星帶中間區域的主要是S型星體,富含硅,其反照率處于中間水平;而M型金屬(性)星體的反照率一般,M型小行星很可能是更大的不同母體行星解體了的富含金屬的內核。

流星體的數量甚至比小行星還多,而且它們的化學成分也相似。當它們受到地球引力的影響而墜入地球大氣層時,摩擦力的作用會使它們的溫度升高,然后人們就能看到一個火球或流星。大多數這類星體會在大氣層中解體,但有些大的碎片有可能墜落到地球表面成為隕星,給行星科學家提供了早期太陽系珍貴的地質化學資料。

按照傳統,流星體被分為石質、鐵質或石-鐵混合質三類(區別于小行星群的分類法),但一種更有意義的分法是將其分為“差別”類和“無差別”類。“無差別”類中主要是球粒狀隕石,它們包含和太陽大氣成分相似的化學元素。“差別”類流星體經歷了化學變化,并被認為是更原始的行星物質熔融與分離的產物。一些較年輕的星體,如SNC族隕星,和火星表面的物質很相似,也許它們就是在某次撞擊中從火星表面脫落的。

球粒狀隕石是由高溫富鋁物、揮發性物質和被叫做“隕星粒養體”的特殊球狀顆粒組成的,“隕星粒養體”是原始熔巖熔融的產物。這些成分證實了在行星吸積時期,組成太陽星云的那些物質很好地混合在一起。

通過拍攝到的許多流星體的精確照片,能計算出它們的軌道。科學家發現,這些流星體的軌道與那些和地球軌道相交的小行星例如阿波羅和伊卡魯斯的軌道非常相似。據推測,這些流星體曾屬于小行星主帶,但在強大而不穩定的木星引力影響下,它們最終脫離小行星帶變成了流星體。

獅子座流星雨的定時曝光照片。每年十一月份地球運轉到與流星軌道相交的地方,就會發生獅子座流星雨現象。在流星雨頂峰時期,每小時有6萬顆流星進入地球大氣。

小行星加斯普拉于1991年被“伽利略號”宇宙飛船拍攝到。它有19千米長,11千米寬,并在主小行星帶的內部邊緣繞太陽運轉。它的巖石質表面布滿了隕坑。

大多數小行星位于火星與木星之間的行星帶上,并且繞太陽運轉。特洛伊小行星群的運行軌道和木星軌道是一致的,其中一組位于木星前方60°處,還有一組位于木星后方60°處。另一些小行星如希達爾戈的偏心軌道與太陽系平面的傾角角度很大。

彗星

彗星是太陽系中最小同時也是最古老的天體之一。彗星的起源和太陽系本身密切相關,因為它們似乎是由原始的太陽星云物質直接壓縮而成的。盡管傳統上認為它們的出現是厄運的預兆,但對彗星周期性出現的預言是早期天文學家的重大成就之一。如今,彗星的回歸已被科學家看作收集太陽系早期歷史信息的特殊機遇。

彗星的質量很小,這意味著它們在形成之后幾乎沒經歷什么化學變化,它們因此被認為是吸積形成外行星的原始太陽星云物質的殘余物。

彗星由冰和塵埃組成,被形象地稱為“臟雪球”。它們早期可能受到了重力影響并產生攝動,最后被拋入一個由無數彗星組成的繞太陽系運轉的巨大云團內。這個云團就是奧特星云,它位于太陽到最近一顆恒星距離的1/3處。其中一些彗星的運行周期很短,軌道呈高度橢圓狀,這些軌道將它們引進太陽系內部,但其軌道平面不一定和行星軌道平面重合。

當一顆彗星接近太陽時,它的冰核會部分蒸發,產生漫射的明亮彗發或塵埃和氣體云,并受太陽風作用產生長達幾十億千米、背離太陽的離子化氣態粒子尾——彗尾,從地球上看到的彗尾很亮。被彗核“落下”的第二條較短的由塵埃粒子組成的尾巴也在太空中聚積。

1986年哈雷彗星回歸太陽系時,科學家向該彗星中心區發送了5個航天探測器——特別是“喬托號”,這使得他們掌握了哈雷彗星的大量信息:哈雷彗星的彗核呈不規則形狀,長16千米,寬8千米,表面布滿了坑,并且是翻動著的。哈雷慧星的表面非常暗,這也許是因為靠近太陽時,它內部的冰融化并在慧核表面形成厚厚的含碳物質殘渣。據觀測,有大量氣體從彗核中噴射出來,有時候這些噴射物質甚至達到了每秒10噸。

借助分光鏡進行的研究表明,彗核是由各種像氫、氮、碳和鈉之類的揮發性物質分子組成的,它同時還含有一氧化碳。當這樣一顆彗星接近太陽時,鎂、鐵、鎳、硅等元素也能被探測到——大概是在太陽照射升溫過程中釋放的塵埃微粒中。

彗核其實是由含碳物質和含水的硅化物組成的,混合在由冰凍甲烷、冰凍氨、冰凍二氧化碳及冰凍水組成的雪泥中。

像彗星一般大小的天體撞上巖石質行星(如地球)的話,碰撞所產生的沖擊力會在行星表面形成巨大的坑,并將表面巖石蒸發。外殼內產生的沖擊波會迫使隕坑中心的巖石向上隆起。這樣的效果在20千米寬的戈斯峭壁隕石坑中可以看到。戈斯峭壁隕石坑位于澳大利亞沙漠中,是1.3億年前一顆彗星撞擊的結果。

彗核由冰塊和細小的固態顆粒組成,其直徑一般不超過幾千米。包圍著彗核的是明亮的彗發,彗發是由于彗核靠近太陽發生蒸發形成的。彗星有一條或是兩條尾巴,一條是由塵埃和氣體組成的,另外那條(離子尾)是由離子化物質組成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温泉县| 湖北省| 巴林右旗| 吉林市| 呼和浩特市| 库伦旗| 东安县| 文安县| 永修县| 农安县| 莒南县| 温泉县| 巴林右旗| 崇阳县| 永靖县| 军事| 宁陵县| 老河口市| 基隆市| 衡水市| 寻甸| 新疆| 土默特左旗| 阜南县| 东辽县| 股票| 库车县| 岗巴县| 陕西省| 嘉禾县| 射阳县| 禄劝| 常德市| 同江市| 伊通| 和田市| 区。| 扎鲁特旗| 大理市| 九江市| 肇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