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世界100種常見鳥 世界100種常見樹 世界100種常見昆蟲和魚(彩圖精裝)作者名: 喬楚本章字數: 7字更新時間: 2019-01-02 17:13:32
世界100種常見鳥

鳥的概述
鳥綱在生物分類學上是脊椎動物亞門下的一個綱。鳥類溯源于中生代侏羅紀始祖鳥。歷史上曾經存在過大約10萬種鳥,而幸存至今的只有1/10,不及10000種,20余目。
鳥是脊椎動物的一類,溫血卵生,用肺呼吸,幾乎全身有羽毛,后肢能行走,前肢變為翅,大多數能飛。在動物學中,鳥的主要特征是:身體呈流線型(紡錘型),大多數飛翔生活。體表被覆羽毛,一般前肢變成翼(有的種類翼退化);胸肌發達;直腸短,食量大、消化快,即消化系統發達,有助于減輕體重,利于飛行;心臟有兩心房和兩心室,心搏次數快,體溫恒定,呼吸器官除具肺外,還有由肺壁凸出而形成的氣囊,用來幫助肺進行雙重呼吸。
鳥的種類繁多,分布全球,生態多樣,現在鳥類可分為三個總目:平胸總目,包括一類善走而不能飛的鳥,如鴕鳥;企鵝總目,包括一類善游泳和潛水而不能飛的鳥,如企鵝;突胸總目,包括兩翼發達能飛的鳥,絕大多數鳥類屬于這個總目。
為飛行而生
形態適應
除羽毛外,鳥類的骨骼和肌肉組織充分體現了它們對飛行的適應。這種適應性滿足了兩大要求:第一,由于飛行極為耗能,故體重需盡可能減輕;第二,飛行中的靈活機動性要求鳥類的軀體變得緊湊,重量盡可能往重心位置集中。
鳥類的頭骨已大大變輕,其眼睛大,眼眶占據了頭骨前部的很大空間,兩個眼眶幾乎在頭骨中央匯合。比起其他脊椎動物,鳥類的一個顯著特征是頜骨變輕,牙齒完全消失。鳥類的喙在形狀和大小方面各不相同,從而使不同類型的鳥能夠獲取并“處理”各種各樣的食物。
在骨骼系統的另一端,鳥類尾部的骨骼成分已大大縮減。隨著尾骨的退化,所有尾羽得以集中長在同一部位。這種適應性令現代鳥類比帶有“拖沓”長尾巴的始祖鳥在結構上能更方便、更有效地控制方向。尾部的大小和形狀則因鳥而異,主要是為了滿足各自的飛行需要。有些種類(如啄木鳥、旋木雀),它們的尾部在攀樹時甚至會變得僵硬,用以作為一種支撐。
鳥類很多部位的主要骨骼都已經大大減輕,尤其是進化為中空的骨骼,其中包括重要的肢骨以及頭骨和骨盆的一部分。肋骨很輕,同時長有向后生長的凸出物(鉤突),壓覆在相鄰的肋骨上,以增強牢固性。一些潛鳥如海鳩,具有很長的兩塊相互壓覆的肋骨,從而保證了在潛水時體腔不被壓迫。另外,許多骨骼相互愈合,形成了一個堅固的骨架,因此也就無需大量的肌肉組織和韌帶來將分散的骨骼結合起來。

雀形目鳥或“棲樹鳥”以約5900種的數量占據了全球鳥類種數的半壁江山,其分布遍及除極地外的世界各大洲。圖中為猩紅比藍雀,一個美洲的留鳥種類。

展翅翱翔的白玄鷗
這種身姿優美的鳥非常善于在無邊無際的大海上進行長途飛行。其巢通常筑在遙遠的海島上,它們經常飛越整個熱帶和亞熱帶海域。
鳥類的前肢的變化是鳥類身上最重要的變化之一,后肢變化則相對不明顯。前肢化為翼,同時軀體的相關部位為大量的飛行肌提供著生處。“手”上有兩節指骨已消失,另有一節已大大退化。翅肌主要集中在翼的基部(靠近重心),翅膀的向下拍動來自肌肉的直接作用,向上拍動(或折翅)則要求通過肌腱圍繞肩關節做“滑輪”運動。翼關節的此種構造,使其除了水平方向的展開與閉合外便極少活動,故不需要肌肉和韌帶,從而杜絕了“多余的”運動。鳥的“上臂”(肱骨)基部有一塊很大的地方留給胸肌著生。這些發達的胸肌的另一端則附于龍骨狀的龐大胸骨。當胸肌收縮、翅膀向下拍擊時,產生的力量足以將鳥胸骨和翼之間的身體部位壓迫變形,幸虧胸骨和翼之間兩側各有一根強有力的支柱狀骨骼喙骨支撐,并有叉骨(結合起來的鎖骨)和肩胛骨相助,三者的端部相連,為翅膀提供了連接點。
鳥類是動物中不同尋常的一個綱,它們有兩種移動方式:飛行(使用前肢)以及步行或(和)游泳(使用后肢)。鳥在飛行中保持平衡問題不大,因為大的飛行肌集中位于翼下的身體重心附近。然而,正是由于這些肌肉的存在(部分原因),鳥的腿部便很難長在靠近重心的部位。事實上,腰部的杯形髖臼(連接股骨上端)離重心就已經有一段距離了。所以一只步行中的鳥若直接由髖臼來支撐身體,會很難保持平衡。
于是,鳥類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解決了這一難題。股骨仍以脊椎動物常見的方式接入髖臼,但沿著鳥的軀體向前突,且基本不運動,由肌肉縛之于身體。在某種意義上,股骨的下端(膝)成了一個新的“髖”關節,它連接著腿的下部,并且重心位置相當好。所以鳥類的腿雖然上下兩部分分明,但實際上與我們人的腿并不相似。它的上半部分相當于我們的小腿,而它的下半部分或假脛骨(術語稱為跗跖骨)由部分脛骨和足部骨骼組成,在人身上則沒有對應的部位。這一事實解釋了為何鳥類的腿彎曲的方式正好與人類的相反。我們看見的關節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膝關節,而更像是人類的踝關節。因為翅膀的存在,腿部關節變得非常固定,很少往不必要的方向活動。腿部運動由位于腿上端附近的肌肉通過肌腱來加以控制,使其向重心靠攏。
保暖、輕盈、流暢
羽毛
雖然在某些爬行類動物的化石中也能發現羽狀結構,但羽毛仍是迄今為止鳥類最典型的特征,也是研究鳥類的習性、生活方式及分布的一個重要參數。羽毛的主要成分為角蛋白,是一種蛋白質物質,廣泛存在于脊椎動物中,哺乳動物的頭發和指甲,以及爬行動物的鱗片均由角蛋白構成。當年始祖鳥的原種為了保溫,進化形成了最初的羽毛,這一目的在現代鳥類的羽毛進化過程中同樣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它們的羽毛不僅輕巧、防水,而且能保存大量的空氣,從而減緩了熱量的散失。鳥類主要的體羽都含有羽干,羽干的兩側分布著主要的側面凸出物羽支,羽支由羽小支鉤結在一起。
然而,羽毛的進化還服務于鳥類的其他多種重要功能。沿翅膀后緣的羽毛以及尾部的羽毛已變得更大、更有力、更堅固,從而形成一個表面,為飛行和空中機動提供提升力。剩下的可見羽毛(正羽)覆于體表,使軀體呈現流線型,并提供必不可少的絕熱性能,從而大大提高了飛行效率。
在雛鳥身上發現的絨羽,也會長在許多成鳥身上作為絕熱內層。絨羽沒有互相鉤結的羽小支,因此顯得雜亂無章,看上去像修面刷。而最簡單的羽毛莫過于經常可以在鳥的眼部周圍或喙基部發現的單羽軸須毛,一般認為這些須毛具有感覺功能。
同樣,鳥類羽毛的繽紛色彩也扮演著多種角色。一方面,羽毛可以很好地將鳥偽裝隱蔽起來(如夜鷹),使得天敵難以發現它。另一方面,孔雀、蜂鳥、大咬鵑等鳥類的羽毛則展現了自然界中最炫目的色彩之一,在它們的(求偶)炫耀行為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羽毛的類型
尾羽(下圖詳細顯示了羽支是如何鉤結在一起的。羽小支上有鉤,從而能夠相互鉤結起來。一旦分開,鳥會用喙將它們梳理至原位)和正羽覆蓋于體表,具有防水、絕熱和提供羽色等功能;毛羽散布于全身羽毛中間,但主要集中在眼和喙周圍(不過那里的毛羽沒有端部羽支),用以提供感覺方面的功能;絨羽一般出現在雛鳥身上,但許多成鳥的羽毛里層也長有絨羽,如需要增加保溫性能的水禽類。
鳥類的骨骼
為了高效率地飛行,鳥類需要輕盈而緊湊的骨骼。骨骼中空(見上圖,注意交錯的骨質梁,這是鳥類維持力量的必要成分)和重量集中于重心附近,使這一要求得到了實現。注意圖中大塊的胸骨,那是大量飛行肌著生的地方。
羽色的產生有兩種途徑,可以通過其中一種或同時借助兩種方式來生成。一種借助色素生成。羽毛中最常見的色素為黑色素,用于產生各種棕(褐)色及黑色。有些色素則非常少見,如僅能在某些蕉鵑身上發現的綠色素。另一種著色方式由羽毛的物理結構引起,即部分反射光的可見波所致。這樣的羽色如星椋鳥身上那種亮麗的青綠色,以及絕大部分富有光澤的鮮艷羽色。倘若羽毛反射所有波長的光,那么看上去就為白色。
羽毛并非是隨意分布的,而是劃分為明確的羽跡區域。每枚羽毛都是從各個被稱為羽乳頭的特殊細胞環上生出的。這些細胞的繁殖,產生了一系列的細胞環,從而形成了羽管。羽管的一面較厚,為羽干,另一面則為后羽干。羽毛在生長過程中沿著后羽干突起,然后展開。單個的羽支也在后羽干處“分叉”。雷鳥的羽毛冬天白色、夏天棕色,使其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天敵便難以發現它。許多雄性鴨類幾乎全年都著亮麗的羽衣,但在夏天有大約4~6周卻換成具有隱蔽性的褐色羽毛(所謂的“羽蝕”),原因是那段時間它們全面換羽,不能飛行,易受攻擊。
鳥類換羽是要消耗能量的,同時在長新羽期間,鳥類的保溫和飛行能力都會受到影響。并且,部分鳥種,如鴨類和大多數海雀,在換羽期會完全喪失飛行能力。然而另一方面,換羽能夠使受損的飛羽得到更新,這對于蝙蝠而言,無疑是一種向往的優勢,因為蝙蝠無法去修復受創的翅膀。
視覺、聽覺和嗅覺
感覺
大部分動物都特別依賴于眾多感覺中的僅僅一種或兩種,如大部分哺乳動物尤其是夜間活動的動物(夜行性動物),更依賴于嗅覺和聽覺。不過,即使是視覺起著重要作用的哺乳動物,絕大多數也都缺乏色視覺。然而,對鳥類而言,視覺,包括色視覺,幾乎始終都是最重要的感覺,其次才是聽覺,嗅覺則排在第3位。事實上,許多鳥類都基本不用嗅覺。在這方面,人類是哺乳動物中的一個例外。我們的感覺按重要性排序的話,結果與上述鳥類的順序一樣,并且我們也像鳥那樣具有出色的色視覺。

鳥類的外耳不明顯,常常為頭羽所遮掩。不過,在圖中冠頭白胸珠雞“肉感”的頸部,耳孔清晰可見。與哺乳動物相比,鳥類可聽清的音頻范圍較窄。
這種相似性或許可以用來解釋為何鳥類會如此受到人們的歡迎。我們基本上依賴于同樣的感覺,同樣習慣于晝行性的生活模式,能夠欣賞和享受它們的色彩和鳴聲。而相比之下,我們對于那些甚至很熟悉的哺乳動物(如家中的貓、狗)通過嗅覺所獲得的信息卻幾乎一竅不通,故在這方面無法去分享它們的世界。當我們走進一片樹林時,看到的也許是很多鳥類,而沒什么哺乳動物,哪怕事實上那里的哺乳動物比鳥還多。哺乳動物不太容易為我們所感知,因為它們中的許多僅在夜間出沒,或者生活在地表下面,或者兩種原因都有。
鳥類的生活是一種高速運動的空中生活,所以很顯然,視覺和聽覺遠比嗅覺有用。從眼睛的大小就可知道眼睛對于鳥的重要性。眼睛占據了鳥類頭部的很大一部分。鷹本身雖然遠比人小,但它的眼睛卻與人眼一般大小。
鳥類的眼睛相對固定——因為眼大,在頭骨里留給肌肉活動的空間就小了。不過,諸如貓頭鷹等鳥類則具有異常靈活的頸,令它們能夠輕松自如地轉頭,于是它們的實際視野范圍也就變得非常開闊,有些鳥甚至可以360°全方位通視。而像丘鷸這樣的鳥,眼睛長在頭兩側的高位,因此不但可以看到四周,還能看到頭頂上方。當然,有利就有弊,絕大多數鳥類雙眼的視野很難重合,以致它們只有少量的雙目視覺。然而,作為一種補償,它們可以觀察到所有視野范圍內的動向,這對于探明是否有天敵存在是非常有用的。而雙眼前視的鳥類,如貓頭鷹,則具有出色的雙目視覺。此外,鳥類在某一刻瞬間聚焦的范圍也比較大,或許可達20°左右,而人的瞬間聚焦范圍僅為2°~3°。
絕大多數鳥類都具有良好的色視覺,包括像貓頭鷹這樣的種類,它們的色視力也得到了證實,盡管它們對光譜中藍色部分的識別稍遜于我們人類。食肉鳥和其他一些鳥類的視覺敏銳性大概是人的2~3倍,但是不會高得更多。有些鳥類,如夜間活動的貓頭鷹,擁有特別出眾的夜視能力,但仍需借助聽覺在夜間定位和捕捉獵物。近期的一項發現表明,許多鳥類能夠看清光譜中的紫外線部分,這是人類所不及的。故相對于人類的三色視覺(大多數哺乳動物為二色視覺),至少部分鳥類具有四色視覺。并且,一些鳥類(如鸚鵡)的羽毛可以反射紫外線,從而意味著它們能夠比人類識別和區分范圍更廣的顏色。這一點對于這些鳥類的生活無疑具有重要意義,盡管實際情況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鳥類發聲有多種用途,可以是吸引異性、維護領地或者拉響天敵來襲的警報。
鳥類在個體之間交流時會用到聽覺,尤其在叢林地帶,視覺交流相當困難,聽覺更顯示出其價值所在,于是眾多林鳥,如歌鷦鷯和鐘雀,具有動聽的鳴囀或悠揚的鳴聲。像視覺一樣,鳥和人感知的聽覺范圍也大抵相同,雖然大部分鳥對低頻音的聽力可能略遜人類一籌。不過,鳥類的聽覺似乎有一個重要的方面不同于人類,即它們能夠辨別在時間上極為緊湊的一系列聲音。比如,在人耳聽起來是一個音符的聲音,在鳥類聽來或許就包含了10個獨立的音符。故幾句“簡單”的鳥鳴并非人聽上去的那么簡單,對于鳥而言,可能傳遞著大量的信息。
許多鳥類幾乎全然不知嗅覺為何物,當然,某些種類除外。如夜間出沒的幾維,它們在林地覓食時鼻孔近乎貼著喙尖;而新大陸的美洲鷲(而非舊大陸的兀鷲)也利用嗅覺在林地尋找腐肉。另外,有些種類如部分海燕種,腦中負責嗅覺的葉相當發達,這意味著它們也有較發達的嗅覺。
對于味覺,自然界中所有的物種都不是特別發達。和人類一樣,鳥類的味覺實際上也摻雜著嗅覺的成分,而我們已經知道鳥類的嗅覺實在不敢恭維。很多鳥類的舌頭非常粗糙,并不適合味覺接收細胞的生長。人們發現味蕾存在于鳥口腔的后部,因此鳥很可能只在食物完全進入口腔后才去品味一下。但不管怎樣,鳥還是能夠辨別4種主要的味道:咸、甜、苦和酸。
很多鳥類的舌和喙尖都擁有發達的觸覺,特別是鷸、塍鷸、杓鷸等種類,它們需要將喙深入泥土中捕食。還有反嘴鷸、篦鷺、鹮等鳥類,它們張開的喙像鐮刀一樣在水里和軟泥里橫掃,一旦觸到獵物,馬上一口咬住。

多種多樣的鳥喙形狀
不同的鳥喙形狀適應于應對各種不同的食物。1.褐幾維(食蠕蟲和其他無脊椎動物);2.蛇鵜(食魚);3.巨嘴鳥(食果實);4.紅交嘴雀(食種子);5.戴菊(食昆蟲和毛蟲);6.笑翠鳥(食蜘蛛、小型無脊椎動物、水生蟲和魚);7.反嘴鷸(食軟體動物、甲殼類動物和小型水生無脊椎動物);8.錫嘴雀(食硬殼種子);9.雙齒擬(食果實和硬漿果);10.大金背啄木鳥(食節肢動物);11.雙角犀鳥(食果實,尤其是無花果);12.白尾尖彎嘴鳥(食曲冠類尤其是海里康的花蜜);13.刀嘴蜂鳥(食長冠類的西番蓮花蜜);14.雀鷹(食小鳥);15.翎翅夜鷹(食昆蟲);16.鳳頭
(食魚、甲殼動物和軟體動物);17.鯨頭鸛(食肺魚、蛙、龜和蛇);18.大紅鸛(食海藻、硅藻及小型水生無脊椎動物);19.白琵鷺(食小魚和蝦);20.剪嘴鷗(食小魚和甲殼動物);21.卷羽鵜鶘(食魚、兩棲類動物和小型哺乳動物);22.黃領牡丹鸚鵡(食種子、堅果和漿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