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蘇州管窺課堂教學的發展趨勢
蘇州十中柳袁照校長的“詩性教育”和田家炳實驗高中的王榮偉校長的“心本教育”追求,已經把中國教育的指向引領到了教育領域的最前沿。他們在實現教育理想的民主性、人本性、國際性、信息化、終身化方面產生了共鳴。他們對中國教育的理解更深邃,對個體生命的觀察更細致,對未來的思考更深入。他們兩者的共同價值趨向表現為把教育理解為一項激動人心的事業,是技術,是哲學,是藝術,是詩篇,是思想與思想的碰撞,是心靈與心靈的交流,是生命與生命的對話。兩人已經把教育看成自己的信仰,化作了用熱情和生命去擁抱的情懷。
依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國家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資源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教育是開發人力資源的主要途徑。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把促進學生成長成才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培養、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21世紀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著力培養新一代人的責任感、自主合作學習的能力、生活能力、科學精神、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結合對蘇州先進教育的學習理解,我把課堂教學理念的發展趨勢歸結為以下幾個層面:
1.生活性——回歸生活,體現生活性。這是新課程教學的基本特征。
2.發展性——發展性教學(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狀態,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這是新課程教學的根本任務。
3.生命性——生命化教學,要把教學提升到生命層次,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的一段生命歷程,一種生命體驗和感悟。這是新課程教學的最高境界。
生活性體現了對學生的現實關懷,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活氣息。發展性體現了對學生的未來關懷,讓課堂教學以人的發展為本。生命性體現了對學生的終極關懷,使課堂教學充滿生命氣息。在這樣的教學理念指導下,就會使知識變得鮮活起來,使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教師的責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學生學。這就是最先進、最根本的課堂教學理念。
上述三條是教育發展的綱目,有了它,我們才能進一步追問什么才是高效課堂。在蘇州,通過向一些教育專家學習得知,如何用比較小的投入,得到盡量大的效率效益;在單位時間里如何實現“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最大化,最優化。無外乎在三個標準上達成一致:每一個學生在每一個時間段都有事做;在具體的一節課里達到厚積知識、破疑解難、方法優化、能力提高、學習高效;必須讓學生在課堂上心情舒暢,有安全的學習心理環境。高效課堂要符合三個“量”:信息量,思維量,訓練量。七個“度”,參與度,有效度,真實度,安全度,魅力度,延伸度,分享體驗度。高效課堂要達到三“動”:形動,課堂上學生動起來了;心動,思維在動;神動,思想在動。我們的課堂要符合兩個目標:教學的需要,學生的需要。
上面的三“標準”、三“量”、七“度”、三“動”和兩“目標”,揭示了高效課堂的一些最本質的東西。
在如何構筑高效課堂方面,中小學教師課堂教學中目前存在“教學目標虛化、教學內容泛化、教學過程形式化和教師使命缺失”的問題,針對課堂教學中的“四滿”(滿堂問、滿堂動、滿堂放、滿堂夸)、“四虛假”(虛假的自由、虛假的合作、虛假的探究、虛假的滲透),我們廣大教師必須回答三個問題:(1)把學生帶到哪里去?(教學目標的問題)(2)怎樣把學生帶到那里?(教學方法)(3)如何確信已經把學生帶到那里?(教學評價)要求廣大教師必須提高的“三種能力”:設計教學能力,實施教育能力,評價教學能力。把握“三個前提”:把握學科思想,掌握學科知識體系,明確學科課程標準。構筑高效課堂的方法:把握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構建道德課堂;改革和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實現“五個”轉變(變教室為學室、變教材為學材、變教案為學案、變講堂為學堂、變教學目標為學習目標);解讀課標,整合教材,科學設置學習目標;以生為本,加強學生學法的指導。構建綠色生態課堂,在建設和改造、保護和回歸的過程中,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把班級還給學生,讓教室充盈民主的氣息;把創造還給師生,讓課堂充滿智慧的挑戰;把發展還給師生,讓課堂成為成長的家園。倫理責任不再成了捆綁和束縛教育發展的一條繩索,價值責任將越來越成為教育的主流思想。這是中國教育發展的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