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走南說北話教育
  • 何成江
  • 1676字
  • 2019-01-01 06:28:50

張昕校長談蘇州中學園區校

張昕校長在蘇滬杭三地學生成長規劃會議上談蘇州中學園區學校時講道:蘇州中學園區校土地面積250畝,初中高中生共有1200多名。園區的教育特色如下。

一、地球學習村計劃

用租賃的方式開辦了國際學校,由英國倫敦具有400年歷史的德威學院開辦,900多個來自40多個國家的外籍學生和蘇州本地的1200多名中國學生形成了一個國際小社區,學生不出校門就每天都可以進行國際交流,除了課堂教學分開以外,課外文藝體育、社團、科技等活動都有條件在一起,學生的跨校選修、老師的跨校兼課都容易實現。這樣一來園區校實際上就是一個國際社區,為培養國際人才創造了一個很好的條件。

二、校園濕地文化

蘇州中學園區校——濕地文化

學校建設之前這里是農村,是一片農田,建設過程中我們有意無意地保留了農田,保留了水塘和原來坑坑洼洼的地質脈絡。在此基礎上我們做了濕地生態園、濕地博物館(博物館采用了當地一個村莊西馬的名字,起名西馬博物館)。因此,濕地就變成了我們的一個校園文化。學生社團異常活躍。

三、實行八年一貫的人才培養項目

2009年和西安交通大學合作實行八年一貫制人才培養項目。八年一貫制就是:高中變兩年,本科保持四年,碩士三年變兩年。把本來需要十年完成的學習生涯縮短為八年,中間免去高考,免去碩士考試,從初中生進來到碩士畢業八年,高中在園區校,本科和碩士階段在西安交大,每年有來自全國十幾個省份七八十名學生在這里完成直通西安交大的學業歷程。

四、學校本部歷史悠久

蘇州中學本部的人數是這里的兩倍,但面積是這里的一半。本部校區的歷史從1035年北宋范仲淹在蘇州做知府時創辦的蘇州府學算起,到現在已有978年的歷史。跨越了宋朝、元朝、明朝、清朝以及民國。其中科舉年代有800多年,期間出過的狀元就有八位,其中錢起連中三元,鄉試、會試、殿試都是第一名,還有一位就是皇帝的老師翁同龢。除了八位狀元之外,還有幾位不是狀元但比狀元還有名。一個就是唐伯虎,一個是顧炎武。老校園從古至今沒有變過,只是朝代不同、時代要求不同,辦學性質、辦學名稱改變了,但是整個辦學思想沒有變。1904年廢科舉以后,改名為江蘇師范學堂,時任校長為羅振玉和王國維兩位國學大師。1927年取名為江蘇省立蘇州中學,第一任校長是汪懋祖先生(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的畢業生,是杜威的學生,他有兩位比他年長的同學是胡適和陶行知)。汪懋祖在任期間請了很多大師來校講課,包括錢穆、呂思勉等。

五、學校本部的特色

六年一貫制的大學直通車:每年從江蘇省招收20名學生到蘇州中學,實行兩年高中,四年本科,中間不要高考的直通南京大學匡亞明學院的六年一貫制直通項目。

校園課程規劃長遠:建立了量子科學館,研究一個領域在當代一百年科學發展中的變化。建立藝術教育館,高品位、高檔次地對藝術教育進行教研。

學生生涯教育富有成效:蘇州中學學生生涯教育起源于園區校,何一萍老師是園區校對學生生涯教育研究的創始者。何一萍老師的這項研究啟動于我與她2007年年末的一次電話,作為語文特級教師的何一萍那天打電話給我說:她想做一個教師生涯發展的課題,問我怎么樣,我大力支持的同時,給她提出學生發展生涯、學生發展規劃更重要的建議。學生外來發展的空間還很大,每個人都不一樣,每個人的人生道路如何走,我們的老師不僅要知道他的學習,而且要知道他的人生發展方向。何老師經過大量的學習和經驗積累,開始了蘇州中學園區校的學生發展生涯的規劃研究,這項研究的拓展和成果影響到整個蘇州地區,蘇州教育局將蘇州市學生生涯規劃發展中心的牌子掛在了蘇州中學園區校。我本人在這項工作中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

今天來自臺灣的兩位黃老師要講生涯敘事,它是既古老又現代的一種方式。我覺得人生最重要的永恒主題就是“幸福”,人人都要追求幸福,人不能因為成全自己的幸福去犧牲別人的幸福,這是道德,這是真善美的“善”。但自身的幸福與人生的道路有關。人生的道路如何走,這就涉及生涯規劃的問題。生涯規劃涉及學生的職業,眼下的學業,怎樣走學業之路,怎樣走職業之路。當然生涯規劃還應包括精神規劃和靈魂規劃。精神追求有三種境界,即上位、中位和下位。下位是哲學,中位是宗教,高位是藝術。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左市| 武平县| 尤溪县| 武功县| 宁城县| 肇东市| 彰武县| 涞水县| 霍林郭勒市| 咸丰县| 双牌县| 岑巩县| 祁阳县| 万安县| 额敏县| 余庆县| 枣庄市| 白水县| 鸡东县| 海丰县| 溧水县| 兴宁市| 静安区| 镇康县| 闽清县| 安宁市| 汤原县| 江永县| 会理县| 永兴县| 江达县| 射阳县| 扶沟县| 千阳县| 洛扎县| 麟游县| 康乐县| 苗栗县| 正镶白旗| 湖北省| 蓬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