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
發 取男子二十已來無疾患。顏色紅白。于頂心剪切者。
氣味苦溫。 主五癃關格不通。治小兒驚。大人痙。(本經)止血悶血暈。金瘡傷風。 合雞子黃煎之。化為水。療小兒驚熱百病。
亂發(梳櫛下者用代發 )氣味苦微溫。 補陰之功甚捷。消瘀血。(丹溪) 方書用治傳尸勞溲血下血淋證。并前陰諸疾與痔。 入諸膏藥內。能消毒止痛。長肉生肌。
附方 鼻衄。血余燒灰。吹之立止。 黃膽尿赤。亂發灰水服一錢。日三服。女子漏血。
亂發洗凈。燒研。空心。溫酒服一錢。 吐血。發灰一錢。米醋二合。白湯一盞調服。尿發灰二錢。醋湯服。 血淋苦痛。亂發燒存性二錢。入麝少許。米飲服。 大便瀉血。
半兩燒灰。雞冠花柏葉各一兩。為末。臥時酒服二錢。來早以溫酒一盞投之。一服見效。
女勞黃膽。用豬膏半斤。亂發雞子大三枚。和煎發消。藥成矣。分再服。病從小便中出。破傷中風。亂發如雞子大。無油器中熬焦黑。研。以好酒一盞沃之。入何首烏末二錢灌之。少頃再灌。 疔腫惡瘡。亂發鼠屎等分。燒灰。針入瘡內。大良。 瘡口不合。亂發露蜂房蛇蛻皮。各燒存性一錢。用溫酒食前調服。神妙。
血之榮以發。(精之榮以須。氣之榮以眉。)發屬心。稟火氣而上生。(須屬腎。稟水氣而下生。眉屬肝。稟木氣而側生。男子腎氣外行故有須。婦寺則無須而眉發不異也。)丹溪謂其補陰之功甚捷。以補陰參于稟火氣而上生。則所補者乃陽中之陰也。夫血生于陽中之陰。本其所生以上榮于發。而即還返于陽中。故其補之之功捷。然更能消瘀血者。以此味之補。非益其所本無。乃還其所本有。不凌節。不造次。故補即為行耳。人身氣血。生與化。其機合而有之。即丹溪云捷。亦屬強名也。本經首主五癃關格。其義奚若。蓋水與血是二是一。以補為行。復何疑于水道之利乎。至治小兒驚。大人痙。與補陽中之陰義正相合。(驚與痙皆由陽中陰虛)即血悶血暈金瘡傷風等治。病機亦不越于陽中陰虛。其微義可類參也繆氏云。經熬 后。氣味不佳。胃弱者勿宜。
取無病患發。不拘人。已新剪舊落。或童男胎發。并好。用皂角水洗凈。入罐內燒存性用。入外科藥。煎膏用。
人屎
氣味苦寒。 治時行大熱狂走。解諸熱毒。療反胃(惟結熱者)及痘瘡黑陷。敷癰腫發背瘡漏。新者封疔腫一日。根爛。
人中黃(即多年廁坑中磚上所凝結黃 也) 性治約與人屎同。解胃家熱毒。 又法。臘月截淡竹一段。去青。留上下二節。上節發竅。納大甘草于中。以木塞上竅。插浸下節一頭于糞中。經月取出。曬干待用。(除瘟疫熱毒宜用此)糞清(俗名金汁)取法。寒冬月將竹籮閣盆上。用棕皮綿紙鋪籮底。上鋪黃土五寸。澆糞汁淋土上。濾取清汁。入新甕內。碗覆口。埋土中一年。取出清若泉水。全無穢氣。年久者彌佳。比竹筒滲進法更妙。 苦寒。能除辛熱。解諸毒。治時行大熱狂走。痘瘡紫黑干枯。(陰虛燥熱尤宜)敷一切熱毒癰腫瘡漏。
金汁濁陰歸下。有降無升。入土既久。去濁留清。身中諸火逆上。仍用身中降火之品治之。
(士材)附方 熱病狂走。如見鬼神。久不得汗。及不知人事者。人中黃入大罐內。用泥固濟。
半日。去火毒。研末。新汲水服三錢。未退再服。 大熱狂渴。干陳人屎為末。于陰地凈黃土中作五六寸小坑。將末三兩匙置坑中。以新汲水調勻。良久澄清。與飲即解。世俗謂之地清。 噎膈反胃。諸藥不效。真阿魏一錢。野外干人屎三錢。為末。五更以姜片蘸食。能起死人。 蟲毒百毒。及諸熱毒。時氣熱病。口鼻出血。用人屎尖七枚燒灰。水調頓服。溫覆取汗即愈。神驗。 諸毒猝惡。熱悶欲死者。新糞汁水和服。或干者燒末漬汁飲。名破棺湯。
人尿
(名還元湯輸回酒) 取十二歲以下童子者。(膀胱無龍火也)先禁食五辛熱物。多與米飲以助水道。 法當熱飲于中。尚存真氣。其行自速。冷則惟存咸味寒性矣。
氣味咸寒。 滋陰降火。(肺腎有火者所必須)治勞熱骨蒸咳嗽。鼻洪吐衄。療熱狂及中。產后敗血攻心。血暈悶絕。并撲損瘀血。 人喉有竅。則咳血殺人。喉不停物。毫發必咳。血既滲入。愈滲愈咳。愈咳愈滲。惟飲溲溺。則百不一死。若服寒涼。則百不一生。
(褚澄) 諸虛吐衄咯血。惟用童便。每一盞入姜汁或韭汁少許。徐徐服之。日進二三服自效。寒天則重湯溫服。不徒降火。且消瘀血。 凡產后溫飲一杯。可免血暈。至三日后止之。
同澤蘭荊芥白芷續斷延胡牛膝蘇木黑豆。治產后血暈。虛者加人參。 同枇杷葉天冬麥冬蘇子桑皮沙參五味生地款冬百部。治陰虛咳嗽聲啞。喉間血腥氣。 同蘇木番降香續斷牛膝丹皮蒲黃。治內傷吐血。或瘀血停留作痛。 久嗽涕唾。肺痿時時寒熱。頰赤氣急。用童便去頭尾少許五合。取大粉甘草一寸。四破浸之。露一宿。去甘草。平旦頓服。或同甘草末一錢服亦可。一日一劑。 折傷跌撲。童便入少酒飲之。推陳致新。其功甚大。凡一切傷損。
不問壯弱。及有無瘀血。俱宜服此。若脅脹作痛。或發熱煩燥口渴。惟服此一甌。勝似他藥。萬無一失。軍中屢試有驗。 赤目腫痛。自己小便乘熱抹洗。即閉目少頃。此以真氣退去邪熱也。
人溺滋陰降火。世多未悉其所以然。夫欲究人身之水化。當先明于氣化。次明于血化。而氣化血化之元機。總不外升降勿失其職。清濁無或相干耳。所謂水化者。坎。水氣也。兌。澤形也。一陽陷于二陰為坎。坎以水氣潛行地中。為萬物受命之根。本一陰。徹于二陽為兌。兌以有形之水。普施于萬物之上。為資生之利澤。是水化之說也。氣化者。三焦為元氣之使。乃水中之火。根于腎。際于肺。升降于脾。故下焦治在腎。中焦治在脾。上焦治在肺。合之經云少陽屬腎。腎上連肺。又云。二陰至肺。其氣歸膀胱。外連脾胃。則可以思氣化之所至。更合于經云三焦者中瀆之府也。水道出焉。則可以思水化氣化之無二矣。
血化者。血生于心。化于胃。統于脾。藏于肝。歸于血海。此可以思血化之所至。更合于經云肺之濁氣下注于經。內積于海。更可以思氣化所至即血化之所至矣。再所云升降不失其職。
清不升則清陷于濁中。并陰不得化矣。血生于心。心。太陽也。而陰化焉。陰主降者也。不降則濁亂于清中。并陽不得布矣。人身止是水火合化以為氣血。而心腎即水火之匡廓。水火之互根互宅。乃先天合一之神機。第人生以后。全賴后天以完先天。所謂脾胃司升降之樞者。
正為其借此以合于先天神機耳。試以人氣之清濁言之。經曰。受谷者濁。受氣者清。清者注陰。濁者注陽。(此陰陽以臟腑言)又曰。濁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濁者則下行。清濁相干。是謂亂氣。又曰。氣之大別。清者上注于肺。濁者下走于胃。胃之清氣。上出于口。肺之濁氣。下注于經。內積于海。此言清濁。原非判然為兩。惟是濁中元有清。而即于濁中升其清者。俾上行以達天。清中元有濁。而即于清中降其濁者。俾下行以至地。此后天氣血不離胃肺為之爐冶也。(陰中之陽升。而陰隨之由水化而氣化。由氣化而血化。此手少陽三焦為主。即俾陽中之陰降。而陽隨之由血化而氣化。由氣化而水化。此手太陽小腸為主。)惟胃肺乃升清降濁之地。即裕有滋陰降火之神。蓋陽升而陰隨者。是謂滋陰。陰降而陽歸者。
是謂降火。其大爐冶已具于此。即下而便溺之出。舉不越此矣。 腎脈至于肺。而少陽屬腎。
是少陽亦至于肺也。第陽必藉胃脾水谷之陰以至肺。而脾胃亦藉少陽之氣以上達其陰于肺。
然后能通天氣。通天者生之本。故陽化而陰生焉。是經所謂云霧精。而后上應白露下也。經曰。傷肺者。脾氣不守。胃氣不清。經氣不為使。是即云霧不精。而上應白露不下也。蓋三焦元氣。因脾胃受谷氣以泌糟粕。蒸津液。而清氣上注于肺者。此地氣上為云也。肺中之清氣。因脾胃谷氣所注。還下其濁于胃。以致津液變化為血。營衛通而糟粕以次傳下者。此天氣下為雨也。然升降必由中土始之終之。皆不離于陰也。統繹斯義。則可明于坎水為始。兌水為終。而三焦為水谷道路。氣之所終始矣。 抑便溺皆從氣化。經云。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 此受五臟濁氣。故瀉而不藏。與經所云諸陽皆濁之義合。何以又云手太陽獨受陽之濁乎。曰。心與小腸為表里。心為火主氣。固火之靈也。第心實主血。而小腸為心氣化之府。必其血化行。而后氣化乃達于極下。(血化行者。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也。氣化下達者。谷氣津液已行。營衛大通。乃化糟粕以次傳下也。)若是則手太陽獨領氣化而即神于血化。舉下而大腸膀胱。無不承其氣中之血化以傳道焉。經故謂其獨受陽之濁也。夫小腸經脈上會諸陽于督。下會諸陽于任。則豈非上而承陽以司心之氣化。下而接陰以通腎之血化者乎。內經謂手少陽之正指天。(由陰而升陽)手太陽之正指地。(由陽而降陰)陽升而陰固隨之。陰降而陽亦歸之。是氣化血化水化。斯二經可思也。然則小腸豈可止以受盛盡之。又豈止膀胱為津液之藏氣化則能出乎哉。 便溺之下。固為糟粕。然其歸于大腸膀胱者。足以征陰之下降。而陰之下降。即以征陽之下歸于元也。經故曰視病必求其下。又云。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然則人身便溺。
其可忽乎哉。 氣血與便溺之相分。在上中二焦。本于陰而化于陽。至便溺之相分。在中下二焦。化于陽而分于陰。故任之水分穴。分別清濁以出焉。
繆氏云。其性稍寒。不利于脾胃虛寒溏瀉。及陽虛無火食不消者。
溺白
即人中白。便溺澄結所成。又藉塵埃沒溺所集也。物入陰中。色剝為白。陰中之陰矣。
入手太陰肺足太陰脾。因精與氣原從脾肺氣化之中游溢轉輸。是以仍歸脾肺也。
氣味咸平而涼。 治鼻衄。傳尸熱勞。肺痿。心膈熱。羸瘦渴疾。及膚出汗血。并口齒生瘡。走馬牙疳。 能瀉肝火三焦火并膀胱火從小便中出。(行其故道) 同鰻魚食之。為烏龍丹。大衄久衄及諸竅出血。并用人中白一團如雞子大。綿五兩燒研。每服二錢。溫水服。
鼻衄五七日不住。及膚出汗血者。并用人中白新瓦 干。入麝香少許。溫酒調服。立效。 痘瘡倒陷。臘月收人中白。火 為末。溫水服三錢。陷者自出。走馬牙疳。取下溺盆內白屑。入瓷瓶。鹽泥固濟。 紅研末。入麝香少許。貼之。又用婦人尿桶中白垢。火 一錢。
銅綠三分。麝香一分。和勻貼之。尤神。鼻中息肉。人中白瓦焙。每溫湯服一錢。 口舌生瘡。溺桶 七分。枯礬三分。研勻。有涎拭去。數次即愈。
人溺主治之義。已悉于前矣。溺之與白 。原是一物。但溺則徑達下而不留。
白性稍留。于肺所生病。可徐而致其功。故用之微有異。經曰。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是飲之精氣。由胃而脾。由脾而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