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蠟(一兩) 松香(五錢) 黃丹(三錢) 香油(四兩)上四味,共入鐵鍋內,用柳條去皮攪之,文武火熬至半炷香盡為度。攤油紙貼之,或搽涂患處。
地龍膏(李養齋傳) 治瘰 未破者,貼之立消。
雄黃 地龍糞 小麥面各等分,研末,醋調涂之。
丹青散 治瘰 已破者,搽上即愈。
銀朱(一錢) 銅青(一錢) 松香(五分)研末,有水,干敷之,如干,燈油調搽。
瘰 妙方(劉前岡傳)用蕎麥面捻作圈,圍住瘡上,用黃酒糟壓干撒在瘡上,用麝香入艾槌爛,鋪糟上,火燒艾,過則再換,以瘡內水干為度,后貼膏藥。
官粉(一兩半) 乳香(二錢) 沒藥(二錢半) 孩兒茶(二錢半) 蛤粉(五錢)龍骨(二錢半) 蜂房(二個) 密陀僧(二錢半) 血竭(二錢) 蓖麻子(去殼,一百二十個)上研為細末,用香油四兩熬黑色,后將各藥放在油內,熬數沸,用瓦盆盛水,將藥鍋坐在上,出火毒,紙攤貼患處如神。忌食雞、鵝、羊肉、鴨蛋、鮮魚、辛辣炙爆等物。
老君丹(黃賓江傳) 治瘰 并痰核結硬。
老君須(四分) 紫背天葵(三錢) 乳香(三錢) 沒藥 紅曲 防風紅花(各三錢) 梔子(五分) 當歸(八分) 川芎(四分) 草果仁(一錢) 血竭(五分)孩兒茶(五分) 土茯苓(五分) 金銀花(五分) 白芥子(五分)上共搗粗末,先用獨蒜一個,順擂爛,入好酒一碗,濾去渣,入藥于內,重湯煮一時。食后,臨臥服三劑,全消,妙不可言。
天葵子丸(黃賓江傳) 治瘰 。
紫背天葵(一兩半) 海藻(一兩) 海帶(一兩) 昆布(一兩) 貝母(各一兩) 桔梗(一兩) 海螵蛸(五錢)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七十丸。此方用桔梗開提諸氣。貝母以消毒化痰,海藻、昆布以軟堅核,治瘰 之圣藥也。
疔瘡
證夫疔瘡者,皆由臟腑積受熱毒邪氣,相搏于經絡之間,以致血氣凝滯,注于毛孔手足頭面,各隨五臟部分而發也。其形如粟米,或疼或癢,以致遍身麻木,頭眩寒熱,時生嘔逆,甚則四肢沉重,心驚眼花。蓋疔腫初發熱,突起如釘蓋,故謂之疔。疔瘡含蓄毒瓦斯,突出寸許,痛癢異常,一、二日間,害人甚速。
《內經》以白疔發于頸鼻,赤疔發于舌根,黃疔發于口唇,黑疔發于耳前,青疔發于目下。蓋取五色以應五臟,各有所屬部位而已。然或肩、或腰、或足,發無定處,如在手足、頭面、骨節間最急,其余猶可緩也。
近世多食災牛疫馬之肉,而成此證。其形有十三種,皆以形而名之耳。一曰麻子疔,始末極癢,忌麻子油,犯之多不救;二曰石疔;三曰雄疔;四曰雌疔;五曰火疔;五曰爛疔;七曰三十六疔;八曰蛇眼疔;九曰鹽膚疔;十曰水洗疔;十一曰刃鐮疔;十二曰浮鷗疔;十三曰牛狗疔。惟三十六疔最為可畏,其狀頭黑浮起,形如黑豆,四畔大,赤色,今日生一,明日生二,后日生三,乃至十數,猶為可治。若滿三十六,則不可治矣。又有所謂紅絲疔,魚臍疔之類,其名甚多。其紅絲疔者,或生手足間,有紅絲一條,急宜用針刺斷。不然其絲入心,必難治矣。魚臍疔者,狀如魚臍也。
治凡療疔瘡,皆宜刺瘡中心至痛處,又刺四邊十余下,令去惡血,乃以藥敷之,仍服蟾酥丸之類。
發汗諸疔名目雖多,其治法略同。如身冷自汗,嘔逆燥喘,狂喝妄語,直視者,皆毒瓦斯攻內,不可治矣。
方飛龍奪命丹治疔瘡,發腦疽、乳癰、附骨疽、一切無頭腫毒惡瘡,服之便有頭。不痛者,服之便痛。已成者,服之立愈。此乃惡證藥中至寶,危者服之立安。
雄黃(二錢) 朱砂(一錢,為衣) 輕粉(五分) 血竭(一錢) 乳香(一錢)沒藥(一錢) 蟾酥(二錢) 銅綠(二錢) 膽礬(一錢) 麝香(五分) 片腦(五分)蜈蚣(一條,去頭足) 蝸牛(二十一個) 寒水石(一錢)上為末,先將蝸牛連殼研如泥,和為丸如綠豆大。如丸不就。入酒打面糊丸之。每服二丸,先用蔥白三寸,令病患嚼爛,吐于男左女右手心,將丸藥裹在蔥白內,用無灰熱酒三、四杯送下,于避風處,以衣蓋覆之。約人行五里之久,再用熱酒數杯以助藥力,發熱大汗為度。如重者無汗,再進二丸,汗出即效。如疔瘡走黃過心者,并出冷汗者難治。病患不能嚼蔥,研爛裹之。瘡在下,食前服,瘡在上,食后服。忌冷水、黃瓜、茄子,油膩雞魚肉,濕面,一切發物不可食。
化生丸(戴近山傳)治一切發背癰疽,無名腫毒,諸般惡毒疔瘡,及治破傷風,陰證傷寒,并楊梅瘡毒,筋骨疼痛等證,并皆一服奏效。
蟾酥(二錢) 血竭(二錢) 蝸牛(二十個,瓦上焙干,肉殼俱用) 銅綠(二分半,與上三味同研) 枯白礬(一錢) 輕粉(二錢,二味同研) 朱砂(三錢,研細,留一錢為衣)上為細末,用人乳汁為丸,如綠豆大,朱砂為衣。令病患嚼蔥二根,令爛吐出,裹藥三丸在內吞下,熱酒送之。
趙府小靈丹 治一切惡毒疔瘡,諸般無名腫毒及四時傷風傷寒,憎寒壯熱,無汗初覺者。
乳香 沒藥 輕粉 血竭 朱砂 川烏尖 草烏尖 巴豆霜 細辛 蟾酥(等分) 麝香(減半)上為末,糯糊丸黃米大,雄黃為衣。每服十五丸,小兒五、七丸,用蔥白三根劈開,入丸在內,細嚼好酒下。被蓋汗出,避風,婦人有孕不可服。
金蟾丸(羅穎波傳) 治疔瘡朱砂 雄黃 輕粉 草烏 海金沙(各一錢)上為末,用蟾酥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丸,以蔥白一根,劈破夾藥在內,線縛住,灰火煨令香,取去線,連須帶藥嚼下,以溫水送之。被蓋出汗,忌生醋、冷水。
蟾酥丸(毛惟中傳) 治疔瘡發背,無名腫毒,咽喉腫痛,小兒急慢驚風,痘疹,傷寒陰證等疾。
朱砂(五錢) 雄黃(五錢) 麝香(少許)上為細末,以端午日將蟾酥為丸如菜子大。每服三丸,蔥酒送下,取汗為效。咽喉腫疼,點患處立愈。
神仙解毒丸治疔瘡、發背、魚口諸般惡瘡、腫毒初發,一服立消。
白礬不拘多少,溶化作丸如綠豆大,朱砂為衣。每服十丸,用連須蔥七、八根,水煎一碗送下,立愈。已成者不傷生,未成者即消。
老軍散 治發背、癰疽、疔瘡、惡毒,一切無名腫痛、 熱初起未潰者。
大黃(半生半煨) 甘草節(等分)上為細末,和勻,每用一匙,空心溫酒調服一、二服,疏利為度。
〔批〕(按上方治療瘡內消專攻之劑)還魂散 凡患疔瘡、癰疽、癤毒,此藥能令內消去毒,化為黑水,從小便出,萬無一失。
知母 貝母 白芨 半夏 天花粉 皂角刺 金銀花 穿山甲 乳香(各一錢)上銼一劑,無灰酒一碗,煎至半碗,去渣,只作一服溫服,不得加減。再將渣搗爛,加秋過芙蓉葉一兩,用蜜調井花水,和敷瘡口上,如干再用蜜水潤濕。過一宿,自然消,不必別用峻利之藥。以伐元氣也。
類圣散(西園公方) 治一切疔瘡惡毒腫痛,神效。
川烏 草烏 蒼術 細辛 白芷 薄荷 防風 甘草(各五錢)上為末,雞子清調涂,留頂。
點點金丹(胡前溪傳) 治一切疔瘡發背,無名腫毒。三月清明,將蝦豚收一罐,用雄黃一兩,朱砂一兩,研細末,入罐內曬之。至端午日取出聽用,如搽瘡,用藥磨水,點上立消。
陶潛膏 治疔瘡腫痛,危急欲死者。
菊花葉搗爛,敷上即蘇。冬月光花,用菊根亦可。
治誤食瘟牛肉生疔毒瘡。
白頸蚯蚓八、九條,擂酒濾食,其渣貼四圍患處,留頂,
便毒
附魚口瘡下疳瘡
證夫便毒者,生于小腹下,兩腿合縫之間。其毒初發,寒熱相作,腿間腫起疼痛是也。夫腎為作強之官,所藏者,精與志也。男女大欲,不能以直遂其志,故敗精搏血,留聚中途,而結為便毒矣。況其所,乃精氣所出入之道路也?;蛴|物而動心,或夢寐而不泄,既不得偶合陰陽,又不能忘情息念,故精與血,交滯而腫結也。初起慎不可用寒涼之藥,恐氣血愈結而不得宣散,反成大患。
惟當發散寒氣,清利熱毒,使精血宣暢,自然愈矣。
陰頭腫痛生瘡者,名為下疳也。乃督、任、沖三脈之屬,督脈屬陽,任脈屬陰,沖脈屬厥陰。陽脈主氣,陰脈主血,皆由氣血大熱,有毒有風,故生此瘡。其瘡一生,則便毒、厲風瘡、次第而發也。先宜升麻葛根湯發出,其發后;服涼血解毒丸即愈,不必用輕粉之類。
下疳瘡,乃男子玉莖生瘡,皆由所欲不遂,或交接不潔,以致邪毒浸潰,發成瘡毒。日久不愈,或成便毒,或損爛陽物,多致危篤。又魚口瘡,妒精瘡,皆其類也。俗云疳瘡未已,便毒復來生也。
妒精瘡者,由婦人陰中先有宿精,因而交接,虛熱熏蒸,即成此疾。初發在陰頭如粟,拂之即痛甚,兩日出清膿,作臼孔,蝕之太痛。婦人有生于玉門內,正似疳蝕瘡,不痛為異耳。
方通直散 治便毒如神。
黑牽牛(一錢半) 大黃(三錢) 歸尾(三錢) 甘草節(二錢) 白僵蠶(一錢半)木鱉(三個,去殼) 穿山甲(壁土炒,各二錢)上銼一劑,好酒煎,早晨空心服,少食至已時,瀉下膿血便安。
神異散 治便毒、魚口瘡。
金銀花 天花粉 木鱉子(各一錢) 連翹 黃芩(各八分) 山梔子(七分)穿山甲(炒珠,二錢) 大黃(二錢) 木香(五分) 皂角刺(三錢) 甘草(五錢)上銼一劑,酒水煎,空心服。
通解散 治男子交感,強固不泄,以致血氣交錯,大小便澀滯,或肛門腫痛,或作便毒癰疽。
黑丑(炒,搗末) 大黃(炒) 桃仁(去皮尖) 官桂 白芍 澤瀉(各二錢半)干姜(一錢) 甘草(五分)上銼二劑,水煎,空心服。
黃芷湯 治魚口瘡。
大黃 香白芷(各五錢)水煎露一宿,次早空心溫服。至午后肚痛,未成者自消,已成未穿者,膿血從大便中出。
攻毒散 治魚口瘡。
油核桃去肉,將蝎子于內,火燒存性研末,黃酒下,出汗。如未愈,加蜈蚣同燒為末,燒酒調服。(出汗)百五散(王小庵傳) 治魚口瘡初出三、五日。
五倍子炒黃為末,入百草霜醋調貼患處,一日夜即消。
立消散 治魚口便毒。
大蝦蟆一個,剝去皮,連腸搗爛,入蔥五錢再搗,敷腫處,卻用皮復貼其上,此瘡立刻消散,決無遺毒之患也。
瀉肝湯 治肝經濕熱不利,陰囊腫痛,或膿潰皮脫,睪丸懸掛,及下疳瘡。
當歸梢 赤芍藥 生地黃 龍膽草(酒浸,炒) 防風 黃連(炒)黃柏 知母(酒炒) 車前子(炒) 澤瀉(各一錢) 甘草梢(五分)上銼一劑,空心水煎服。
珍珠散(焦確齋傳) 治下疳瘡。
黃連(末) 黃柏(末) 乳香 沒藥 孩兒茶 輕粉 官粉()五倍子(炒) 珍珠(研) 象牙(銼,各等分)上為末,以米泔水洗凈,糝患處。
白金散 治下疳瘡。
黃柏分作手指大條,慢火炙熱,淬豬膽汁中,用二枚,每炙淬汁晝為度。研細,入輕粉錢余,香油調敷患處。
鳳凰散(李寵庵傳) 治下疳,陰頭生瘡腫痛,名蠟燭發。
抱過雞卵殼 黃連 輕粉各等分各研末均一處,香油調搽。
洗疳湯(桑柳南傳)川楝 黃連 瓦松 花椒 蔥根 艾葉各等分。
上水煎,傾入盆內,用青布一塊展洗瘡上,立效。
楊梅瘡
證此瘡出自廣地,居民多患之,不以為異,因名曰廣瘡。他鄉之人,適感其氣,亦即相染。其狀紅肥凸出,酷似楊梅,故又名曰楊梅瘡。有因橫 、下疳而成者,有因宿娼感氣而生者,皆屬火證,故腥穢觸人,切忌服水銀、輕粉等藥,以取速效,而遺患于后也。
方防風通圣散(方見中風) 治楊梅瘡初起發表。
三黃敗毒散 治天泡、楊梅等瘡。
防風 荊芥 連翹 白芷梢 黃芩 黃連 梔子 地骨皮 歸尾 赤芍 川芎(上部瘡多倍用) 五加皮木瓜 苦參 黃柏 薏苡仁 僵蠶 蟬蛻 蒺藜 白蘚皮 甘草 皂角刺 木通(下部瘡多倍用,各二兩)土茯苓白者三斤,共銼作五十劑,每日二服,水煎滾,忌生鹽、牛肉、燒酒。瘡痛,加羌活、獨活。體虛,去梔子,加人參、茯苓。
郭主簿方(號明川) 治楊梅瘡。
防風 荊芥 薄荷葉 金銀花 牙皂 角刺 白蘚皮 五加皮當歸 川芎 地骨皮 薏苡仁 人參 黃芩 牛膝 木通 甘草(各一錢) 土茯苓(一兩) 白花蛇(三分) 水煎服。
神仙湯(秘方) 治天泡楊梅瘡,兼治發背毒瘡。
白芷 防風 牛膝 五加皮 當歸 連翹 威靈仙 白蘚皮(各一兩) 牙皂 木香 皂角刺 明天麻(各三錢) 白豆蔻(一劑用三個) 土茯苓(二斤)上銼二十劑,水煎,早晚各一服,服盡除根。忌茶醋、綠豆、豆腐、雞羊肉。
〔批〕(按上方治楊梅瘡追風敗毒,療除后之患。)治楊梅瘡神效方(劉小室傳)何首烏 荊芥 苦參 天花粉(各一兩) 肥皂子(四兩,打碎,炒焦為末)上俱為末,合一處,每成一錢。用土茯苓五兩,豬脂油二兩,水六碗,煎二碗,分作三次服。忌牛肉、燒酒、茶、鐵器。
一粒金丹(桑文臺傳) 治楊梅惡瘡,又治瘧疾,效。
砒(以蕎麥面包灰,火煨令焦,取出去面,秤一兩) 雄黃 朱砂(各一錢半) 蕎面(炒,一錢)上為末,水煮蕎面糊為丸,如豌豆大。每一粒,空心涼水下,一日一服,七日效,忌熱物。
三三丸(孫北樓傳) 治楊梅等瘡。
孩兒茶(一分) 砒(八厘,壯者用一分) 輕粉(五分)上為末,面糊為丸,如綠豆大,分作九服,一日三服,清茶下,三日后無形跡。
雄黃敗毒丸(敏所兄傳)雄黃 朱砂 輕粉 孩兒茶(各一錢) 苦參(一兩)上為末,飯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湯下,日進二服,口噙綠豆湯。
回生保命丹(楊西塘傳) 治一切楊梅天泡頑瘡、筋骨痛、下疳瘡、及輕粉毒、風癬、漏、腫毒、不拘新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