癰疽(附腸癰、吐癰)
脈凡諸脈浮數,應當發熱。其不發熱而反灑淅惡寒,若有痛處,必發癰疽。脈微而遲,反發熱;弱而數,反振寒,當發癰疽。脈浮而數,身體無熱,形默默,胸中微燥不知痛之所在,其人必發癰疽。
證《內經》曰∶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又云∶膏粱之變,足生大疔。蓋心主血而行氣,氣血凝滯而為癰疽也。癰者,壅也。大而高起,屬乎陽,六腑之氣所生也,其脈浮數。疽者,沮也。平而內發,屬乎陰,五臟之氣所成也,其脈沉數。
凡人初生瘡之時,便覺壯熱惡寒,拘急頭痛,精神不寧。煩躁飲冷者,其患瘡疽必深也。若人須患瘡疽,起居平和,飲食如故,其瘡浮淺也。
凡外敷貼藥,亦發表之意。一方謂貼冷藥有神效。夫氣得熱則散,得冷則斂,何謂神效?經曰,發表。
凡腫瘍用手按之,熱則有膿,不熱則無膿。重按乃痛,膿之深也;輕按即痛,膿之淺也;按之不甚痛者,未成膿也。若按之即復者,有膿也;不復者,無膿,必是水也。
凡癰疽未破,毒攻臟腑,一毫熱藥不敢用。若已破潰,臟腑既虧,飲食少進,一毫冷藥不敢用也。
凡膿出而反痛者,此為虛也,宜補之。亦有穢氣所觸而作痛者,宜和解之。風冷所逼者,宜溫養之。
凡疽發深而不痛者,胃氣大虛,必死肉多而不知痛也。
凡腫瘍時嘔者,當作毒瓦斯上攻治之,潰后當作陰虛補之。若年老潰后,發嘔不食,宜參 白術膏峻補。河間謂瘡瘍嘔者,濕氣侵于胃,宜倍白術。
凡癰疽發渴,乃血氣兩虛,用參、 以補氣,當歸、地黃以養血。
凡癰疽有實熱者,易療;虛寒邪熱者,難治。腫起堅硬,膿稠者為實;腫下軟漫,膿稀者為虛。敗膿不去,加白芷則去,不可用白術,蓋白術能生膿故也。
凡癰疽始發,即以艾多灸之,可使輕淺。或以騎竹馬灸法最妙,蓋火暢達,拔引郁毒,此從治之意。
惟頭為諸陽所聚,艾炷宜小而少。若其身必痛,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
方連翹敗毒散治癰疽發背,疔瘡乳癰,一切無名腫毒,初起憎寒壯熱,甚則頭痛拘急,狀似傷寒,一日至四五日者,二三劑以解其毒,輕者則內自消散,若至六七日不消,宜服真人活命飲,后服托里消毒散調理。
柴胡 羌活 桔梗 金銀花 連翹 防風 荊芥 薄荷葉 川芎 獨活 前胡 白茯苓 甘草 枳殼上銼,生姜煎。如瘡在上,食后服;在下,食前服。如熱甚并痛甚,加黃連、黃芩。如大便不通,加大黃,芒硝下之。
真人活命飲治一切癰疽疔腫,不問陰陽虛實,善惡腫潰,太痛或不痛,然當服于未潰之先與初潰之時,如毒已大潰,更不宜服。初用此劑,大勢已退,然后隨證調理,其功甚捷,誠仙方也。
乳香 沒藥 貝母 甘草節 白芷 花粉 赤芍藥 當歸梢(各一錢) 防風(七分) 陳皮(一錢半) 皂角刺(五分) 金銀花(三錢) 穿山甲(三六片,切碎,以蛤粉炒黃色)上銼一劑,用醇酒一鐘半,以紙密封罐口,勿令泄氣,煎至一鐘,隨瘡上下,以分饑飽溫服。能飲酒者,服后再飲三五杯,忌酸薄酒、鐵器。服后倒臥,覺痛定回生,神功浩大,不可臆度,再看證加減。在背俞倍皂角刺。在腹募倍白芷。在胸次加栝蔞仁(二錢) 在四肢倍金銀花。
槐花酒治背發一切疔瘡腫毒,不問已成未成,俱 痛者宜用。未成者一二服即消,已成者三四服即愈。
槐花四五兩微炒黃,乘熱入酒二鐘,煎十余沸,去渣熱服。
〔批〕(按上方治癰疽初起,已成或未成未潰之先宜之)金銀花酒治一切癰疽、發背、疔瘡、乳癰、便毒,及喉痹乳鵝,不問已潰未潰者。
金銀花連莖葉搗爛,取汁半鐘,和熱酒半鐘,溫服,可保無虞。如秋冬無鮮者,水煎和酒服。
追風通氣散治癰疽、發背、流注、腫毒、腦疽、打破傷折、疝氣、血瘕、香港腳、諸氣痞塞、塊痛、腰痛、一切痰飲為患。此藥大能順氣勻血,扶植胃本,不傷元氣,蕩滌邪穢,自然通順,不生變證,真仙劑也。
氣血逆于腠理,故令壅結癰疽,調和營衛實堪,宜赤芍、木通、白芷、何首烏同枳殼、茴香、烏藥、當歸,更加國老等無疑,酒水同煎濟世。
一癰疽生痰有二∶一則胃寒生痰,加半夏以健脾化痰;一則郁熱而成風痰,加桔梗,并用生姜水酒煎。
一發背因服寒涼之藥,過傷脾胃,飲食少進,顏色憔悴,肌肉不生,去木通,少用當歸,倍濃樸、陳皮。
流注,加獨活。腦發背發,去木通;打破傷折在頭上,去木通,加川芎、陳皮。經年腰痛,加萆 、玄胡索酒煎。香港腳,加檳榔、木瓜、穿山甲水煎。痰飲為患,或喘,或咳,或暈,頭痛睛疼,遍身拘急,骨節痹疼,胸背、頸項、腋胯、腰腿、手足聚結腫硬,或痛或不痛,按之無血潮,雖或微紅,亦淡薄不熱,堅如石,破之無膿,或有薄血,或清水,或如乳汁,又有壞肉如破絮,又如瘰 ,在皮肉之間,如雞卵可移動,軟活不硬,破之亦無膿血,針口 肉突出,惟覺咽喉痰實結塞,作寒作熱,加南星、半夏。腫毒堅硬不穿,加川芎、獨活、麻黃、連須蔥煎,熱服。
托里消毒散治一切癰疽,六七日未消者,服此藥,瘡未成即消,已成即消。能壯氣血,固脾胃,使毒瓦斯不得內攻,膿毒易潰,肌肉易生。切不可早用生肌之藥,恐毒瓦斯未盡,反增潰爛。如有瘡口,便貼膏藥,以御風入,至瘡口閉合,如不用貼,此守成之方也。
黃 (鹽水炒) 花粉(各二錢) 防風 當歸(酒洗) 川芎 白芷 桔梗(炒)濃樸(姜制) 穿山甲(炒) 皂角刺(炒,各一錢) 金銀花 陳皮(各三錢)上用水、酒各一鐘,煎至七分。瘡在上食后服,在下空心服,二帖后,只用水煎。
千金內托散治癰疽瘡癤,未成者速散,已成者速潰。敗膿自出,無用手擠,惡肉自去,不用針刀,服藥后疼痛頓減。此藥活血勻氣,謂胃補虛,祛風邪,辟穢氣,王道之劑,宜多服之,神效。
黃 (蜜炙) 人參(去蘆) 當歸(各二錢) 川芎 防風(去蘆) 桔梗(去蘆) 白芷濃樸(姜炒) 薄桂 甘草(生用,各一錢) 加金銀花亦可上為末,每服三錢,無灰酒調下。不飲酒,木香湯調下亦可。或都作一劑,用酒煎服尤佳。癰疽腫痛,用白芷;不腫痛,倍官桂。不進飲食,加砂仁、香附。痛,加乳香、沒藥。水不干,加知母、貝母。瘡不穿,加皂角刺。咳,加陳皮、半夏(燙泡七次)、杏仁、姜五片煎。大便閉,加大黃、枳殼。小便澀,加麥門冬、車前子、木通、燈心。
〔批〕(按上方治癰疽已潰,托里消毒敗膿之劑)神仙蠟礬丸治癰疽及腸癰,消毒,固臟腑,止疼痛,擴膜止瀉,化膿,癰疽潰后宜服。
黃蠟二兩,生白礬三兩,為末,熔蠟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酒下。不飲酒者,熟水下。一日服三次。肺癰,蜜水下;咳嗽,姜湯下。
二仙散(黃賓江傳)治發背癰疽,已成未成,已潰未潰,痛不可忍者。
白芷(未潰者用一兩,已潰者用五錢) 貝母(未潰者用五錢,已潰者用一兩)上銼,好酒煎服。
〔批〕(按上方治諸癰疼痛及不破者宜之)透膿散 治諸癰疽,及貼骨癰不破者,不用針刀,一服不移時而自透,神效。
蛾口繭一個,燒灰存性,用酒調服,即透。切不可用三兩個,服之即生三兩頭。
芙蓉膏(張秀峰傳)治發背癰疽,痛如錐剜不可忍,登時痛止如神。
芙蓉葉 黃荊子(為末,各等分)上二味,入石臼內搗極爛,用雞子清調搽患處,留頂,如煙霧起,立瘥。此方用在未潰之先,或將潰之際。
三神膏(張貢士傳) 治癰疽發背。
蓖麻子(去殼,四十九枚) 陳醋(一碗半) 好鹽(一撮)上三味,置鍋中,用文武火熬之,槐枝攪成膏。先將米泔水洗凈瘡,搽上藥,留頂,未成膿者即散,已成膿者即潰。忌一切發物并酒。
神妙生肌散(敏所兄傳)治癰疽發背,諸般瘡毒,潰爛疼痛。
乳香(一錢) 沒藥(二錢,二味用燈草同研) 孩兒茶(一錢) 血竭(一錢)赤石脂(一錢) 海螵蛸(一錢) 輕粉(三分) 龜板(炒,一錢) 鱉甲(炒,一錢)硼砂(二錢,生肌全在此味) 水銀(一錢) 黑鉛(一錢) 初起加黃柏一錢。作癢加白芷一錢。
上將銀、鉛同煎化,將前藥各為末,入銀鉛于內,研極細,糝瘡上,神效。
鐵桶膏(澤川酉府傳)治癰疽、發背、疔瘡、瘰 、痔瘡、粉瘤。
蕎麥稈灰淋汁二碗,熬至一碗,下 血竭 乳香 沒藥(各三分,為末) 入汁內,再熬去半碗,取下待冷,入 黃丹(八分) 雄黃(八分) 朱砂(八分) 好鍛石(八錢) 為極細末,共一處,放藥汁內攪勻成膏,瓷器收貯,用三棱針刺破,將藥入內,直深入到底,不三四次痊愈。
玉容膏(秘傳)治發背癰疽潰爛,用此生肌,止痛,外護。
香油(二兩) 黃蠟(一兩) 二味化開,入黃丹末(一錢) 寒水石(火 ,一兩) 為細末,熔化為膏,紙攤貼患處。
〔批〕(按上方治癰疽外治之劑)水云膏(闡傳) 治發背。
干姜(炒) 皂角(炙,去皮弦) 五倍子(炒) 川芎(各一兩) 孩兒茶 乳香沒藥(各三錢) 枯礬 槐花(各一錢)上為末,苦膽汁調涂,神效。又方,醋炒五倍子,入豬腦髓同搗如膏貼之,如瘡在左,用左邊腦。
附 腸癰、肚癰千金內消散 治腸癰便毒,初起即消,已腫即潰,膿血從大便中出。
大黃(三錢) 赤芍藥 白芷 木鱉子(去殼) 乳香 沒藥 皂角刺白僵蠶 栝蔞仁 天花粉(各一錢) 歸尾(酒洗,一錢半) 穿山甲(三大片,蛤粉炒黃色,杵碎) 金銀花(三錢) 甘草(五分)上銼一劑,水酒煎,空心服。紅點加芒硝。
內消沃雪湯(陳恕軒傳) 治肚內生癰及癰疽,神效。
當歸身 白芍藥 黃 甘草節 金銀花 天花粉 連翹 香白芷穿山甲 皂角刺 貝母 乳香(研) 木香 青皮 廣陳皮甚者加大黃,水酒煎服立消,是世所奇。
瘰
證夫瘰者,頸腋之間而生結核也。或在耳后,連及頤頷,下至缺盆(在鎖字骨陷中),皆為瘰,手少陽三焦經主之;或在胸及胸之側,皆為馬刀瘡,足少陽膽經主之。二經多氣少血,其初生如豆粒,或如梅李,累累相連,歷歷三五杖,久久不消,漸漸長大,按之則動而微痛。不憎寒壯熱,惟午后微有熱,或夜間口干,飲食少思,四肢倦怠,是以堅而不能潰,潰而不能合。有風毒者,得之于風;熱毒者,得之于熱;氣毒者,得之于氣,乃風熱邪氣蘊結而成,皆由氣血不足,往往變為勞者。經云∶此不系膏粱丹石之變,因虛勞氣郁所致。宜補形氣,調經脈,則未成者自消,已成者自潰。若不詳經絡血氣多少,脈證受病之異,卒用牽牛、斑蝥,及流氣飲、十宣散等,則血氣已損,而實實虛虛之禍,如搐諸掌。
治治當以益氣養榮湯主之。
方益氣養榮湯〔批〕(按此方治瘰 半攻半補之劑) 治懷抱抑郁,瘰 流注,或四肢患腫,肉色不變,或日晡發熱,或潰而不斂。
黃 (蜜炙) 當歸(酒洗) 人參 白術(炒,各一錢半) 川芎 白芍(酒洗)生地黃 陳皮 香附 貝母(各一錢) 地骨皮 柴胡 桔梗(炒) 甘草(炙,各五分)上銼一劑,水煎,食遠服。如有痰,加橘紅。刺痛,加青皮或木香。午后有熱,或頭微眩,加酒炒黃柏。膿水清,倍參、 、歸。女人有郁氣,胸膈不利,倍香附、貝母。月經不調,加丹皮、當歸、紅花。
散腫潰堅湯治馬刀瘡,結硬如石,或在耳下,至缺盆中,或至肩上,或于脅下,皆手足少陽經中。及瘰 遍于頦,或至頰車,堅而不潰,在足陽明經所出。或二瘡已破,乃流膿水,并治,及生癭瘤,大如升,久不潰者。
升麻(六分) 葛根(二錢) 白芍藥(二錢) 當歸尾(五分) 連翹(三錢)黃連(二錢) 桔梗(五錢) 黃芩梢(酒洗,一錢半) 黃柏(酒炒,五錢)貝母(酒炒,五錢) 昆布(洗,五錢) 龍膽草(酒洗,四錢) 海藻(酒炒,五錢)三棱(酒炒,三錢) 莪術(酒炒,三錢) 天花粉(酒浸,五錢) 甘草(炙,五分)白芍(二錢) 歸尾(五分)上銼,每一兩,用水二鐘,先浸半日,煎至一鐘,去渣,熱服。于臥處伸足在高處,頭微低,每噙一口,作十次咽。至服畢,根據常安臥,取藥在胸中停蓄也。另攢半料,作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百丸,或一百五十丸,此藥湯留一口送下。
內消散(任中嵩傳)治瘰 ,宜先用益氣養榮湯數十服,后服此方。
朱砂(一錢) 血竭(一錢) 斑蝥(去翅足,三分,生用)上為細末,每服一分,空心燒酒調服。未破者,三、五日立消;已破者,內服此藥,外用金頭蜈蚣一條,研極細末,用麻油一小鐘,浸二旦夕,搽患處,其瘡即腫潰。過一、二日腫消,可貼膏藥,瘡勢大者二十日痊,小者十余日平復。
天花散(京師傳)〔批〕(按此方治瘰 專攻之劑) 治瘰 潰爛疼痛。
天花粉(一錢半) 白芷(一錢) 乳香(二分) 沒藥(五分) 赤芍藥(一錢七分)貝母(七分) 歸尾(一錢) 金銀花(三錢) 穿山甲(炒黃色,一錢二分)上銼一劑,好酒一鐘半,煎服,忌鮮魚雞羊等毒物。
烏龍膏(周排山傳) 治瘰 潰爛,久不愈者。
木鱉子(帶殼燒存性,去殼) 側柏葉(焙) 人中血(即發燒灰) 青龍背(即舊鍋上垢膩)紙錢灰 飛羅面(各一錢)上為末,用好醋調成膏涂瘡上,外用紙貼效。
代灸散 治瘰 潰爛,臭不可聞,久不能愈。
官粉(一錢) 雄黃(一錢) 銀朱(一錢) 麝香(二分)上為細末,用槐皮一片,將針密密刺孔,置瘡上。
上糝藥一撮,以炭火炙熱,其藥氣自然透入瘡中,痛熱為止。甚者換三次,輕者二次痊愈。
紫云膏 治瘰 及一切頑瘡潰爛久不愈,并杖瘡、 瘡、小兒頭瘡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