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 維摩詰所說經(jīng)注
- 佚名
- 4966字
- 2015-12-30 09:32:57
什曰。慈悲佛道根本也。聲聞無此故。盡有住無也。欲不盡有為成就佛道。要由慈悲。故先說也。肇曰。慈悲乃入有之基。樹德之本。故發(fā)言有之。生曰。菩薩之行凡有二業(yè)。功德也智慧也。功德在始智慧居終。不盡有為義在前。故功德不盡之也。住無為義在后。故智慧不住之也。不盡有為。是求理不舍生死之懷。以慈悲為本。故始明之焉。
深發(fā)一切智心而不忽忘。
什曰。志求佛道。其心深固。譬如種樹根深難拔。故歷劫愈明。不暫失也。肇曰。發(fā)心不忘。是眾行之中心者也。
教化眾生終不厭倦。
別本云。心不厭倦。什曰。惱之者眾鮮能無厭。以大悲為本。故涉苦彌勤。雖魔怨逼試。心不生倦。
于四攝法常念順行護持正法不惜軀命種諸善根。
什曰。謂堅固善心深不可動。乃名根也。如有一人到舍利弗處求出家。舍利弗觀其宿命。八萬大劫不種善根。棄而不度。往五百弟子所。盡皆不受。于是到祇洹門下。悲泣懊惱。佛從外還見而問之。其人具以事答。佛即種種責舍利弗。汝智慧不深不見人根妄輕賤人耶。佛即受其人。贊言善來比丘須發(fā)自落。法衣著身便成沙門。佛為說法即得阿羅漢。舍利弗問佛。此人何時種泥洹善根。佛言乃往昔過去無央數(shù)劫有佛名人可。時有一人。入林取薪虎從林出欲食其人。其人上樹虎在樹下。其人極大恐怖。時佛從空中飛過。其人見已稱南無佛。心生信樂極厭生死。深心誓愿愿離此苦。因此善根今得解脫。時舍利弗。向佛悔過舉身投地深自悲嘆。佛言。譬如石中有金。愚人不知棄而不取。金師見之知其中有金。即以兩囊鼓而出之。眾生無明石中有智慧金。今汝智慧不深故棄而弗度。如來深見根本。以禪定智慧囊鼓而出之也。
無有疲厭。
肇曰。慈悲為根發(fā)心為心。然后順四攝化眾生。護正法種善根。以此眾德茂其枝條。道樹日滋不盡有為也。下諸行愿枝條之流。及其日滋日茂以成不盡義。耳度舍慈悲道樹不建。眾德?lián)p耗自隱涅槃。謂盡有為法也。
志常安住方便回向。
什曰。萬善無常隨意所成。故須方便回向佛道。如瓶沙王被系在獄。獄孔中遙見佛于山上往來。心大歡喜應生兜率天。在中聞毗沙門天王食香。以餓死故心甚樂著。我今當往生彼食處。即時于毗沙門樓上化生。小既回向大亦宜然。肇曰。方便回向進善之要行。故常安住焉。
求法不懈。
什曰。求法不勤。果報未應。則生邪見。謂無所得。是故行者。求法不懈怠也。
說法無吝。
什曰。梵本云無師倦。外道師為弟子說法。法之要者則握而不與。菩薩則盡其所懷。故言無師倦也。
勤供諸佛故入生死而無所畏。
肇曰。不以結(jié)生。曷為而畏。
于諸榮辱心無憂喜不輕未學敬學如佛。
肇曰。未學當學。所以不輕。已學當成。故敬如佛。
墮煩惱者令發(fā)正念。
什曰。念邪則生累。念正則累消。故化令正憶念。
于遠離樂不以為貴。
什曰。出家離欲及禪定智慧。離諸妄想。悉名遠離樂。假以求道非所貴也。肇曰。獨善之道何足貴乎。
不著己樂慶于彼樂。
別本云。不著己樂。慶于他樂。什曰。凡夫見他樂則生嫉。他苦則心安。自樂則生著自苦則心動。菩薩則不然。見他樂不嫉其心隨喜。他苦心動欲令解脫。自樂不著自苦心安。
在諸禪定如地獄想。
什曰。禪定有三種。一大乘二小乘三凡夫。凡夫禪生高慢我心。小乘禪獨善求證能燒眾善壞無上道根。于菩薩則為惡趣。故視之如地獄也。肇曰。禪定雖樂。安之則大道不成。菩薩不樂故。想之如地獄也。
于生死中如園觀想。
什曰。意存兼濟故樂游無畏。肇曰。生死雖苦大道之所因。菩薩好游故。想如園觀也。
見來求者為善師想。
什曰。本無施意。因彼來求發(fā)我施心。則于我為師。故起師想。如月氏王出行游觀。有數(shù)千乞人。在路側(cè)舉手唱聲各請所須。王問大臣。此是何人何所陳說。臣答言。乞人也。王智慧利根即解其意。語大臣曰。彼等我大師。非乞人也。汝不解其言耳。彼所須者。為我說法非為乞也。彼言我等前世亦作國王。不修布施故受斯報。王今不施后亦當爾。以此故當知是我大師也。肇曰。乞者雖欲自益而實益我。故想為善師也。
舍諸所有具一切智想。
什曰。舍諸所有。謂身命及國城妻子悉能棄舍。給施眾生。給眾生時。了知此施必能具足一切智。明見因果施而無悔也。肇曰。凡所施與妙期有在。又審因果之不虛也。
見毀戒人起救護想。
肇曰。戒為人護。毀戒則無護。菩薩自己有護。故欲護無護者也。
諸波羅蜜為父母想。
什曰。取其能生法身也。亦云子有所須。則咨之父母。菩薩所須。則求之六度。取其饒益比之父母也。肇曰。余四度行轉(zhuǎn)深。法身之所由生。故想為父母也。
道品之法為眷屬想。
什曰。助成圣道。令其尊勝。猶人有眷屬益其貴也。肇曰。助成我者。三十七道品。猶人有眷屬相助成者也。
發(fā)行善根無有齊限。
什曰。上說始種善根。今明修習增進。修習增進名為行。萬善斯行無所齊限。亦云不以劫數(shù)為限也。肇曰。上云種善根。此云無齊限。轉(zhuǎn)增廣也。
以諸凈國嚴飾之事成己佛土。
什曰。取彼凈國相。然后修行稱之故致凈國。與彼無異。是名以彼成己也。肇曰。為好飾者。凈土。不得不盡凈土之美。
行無限施具足相好。
肇曰。開四門恣求者所取。無礙大施法也。此施相好之所因。別本云。行無閡施。什曰。或施心足而財少。或財足施心少。二事不具。則不能應無方之求。今二事兼具故。能無所齊限。恣物所求焉。
除一切惡。凈身口意。
什曰。身口意凈故眾惡悉除。因凈則果妙相妙之所以具也。肇曰。此明當大施時。諸惡悉除三業(yè)悉凈。故致凈相之報也。
生死無數(shù)劫意而有勇。
什曰。勇明其有力。上說意凈。此說有力凈而有力。故大愿果成也。肇曰。生死長久苦毒無量。自非智勇孰能處之。
聞佛無量德志而不倦。
肇曰。不以佛難及。倦而不修矣。
以智慧劍破煩惱賊。
肇曰。煩惱之寇密固難遣。自非慧劍。無以斷除。
出陰界入。
什曰。煩惱既盡則隨法化生。法化之身超出陰界入也。
荷負眾生。
什曰。必令究竟不中棄也。
永使解脫。
肇曰。法身超三界。陰界入所不攝。故言出。若受陰界入身處情塵之內(nèi)。則自同羈瑣安能濟彼。
以大精進摧伏魔軍。
什曰。魔天魔也。肇曰。魔兵強盛。非怠者所能制也。
常求無念實相智慧。
什曰。無取相念也。凡夫行有念智慧。則高慢益甚。是故菩薩求無念智也。肇曰。真智無緣故無念為名。俗智有緣故念想以生。
行少欲知足而不舍世法。
肇曰。不以無欲。而舍世法自異。
不壞威儀。
什曰。和而不同。
而能隨俗。
肇曰。同俗俯仰不失道儀。天下皆謂我同己。而我獨異人。
起神通慧引導眾生。
肇曰。見形不及道者。非通變無以導焉。
得念。
肇曰。正念。
總持。
什曰。以念持念。持能持法。故既言念又言持。亦云眾念增長。則成持也。
所聞不忘。
肇曰。由上二種持也。
善別諸根斷眾生疑。
肇曰。慧也。
以樂說辯演說無閡。
肇曰。樂說辯四辯之一也。上云念定持辯。此云念持慧辯。定慧互有其用。迭在四門者也。
凈十善道受天人福。
什曰。以不堪受道故為說法也。肇曰。不為福報修善。名為善凈。然為物受報。報在欲界人天也。
修四無量開梵天道。
別本云。四無量令生梵天。什曰。欲使作梵天請轉(zhuǎn)法輪。處尊別物也。亦菩薩自行。自生梵天也。
勸請說法隨喜贊善。
肇曰。修四等即開梵道也。現(xiàn)為梵王請佛說法。隨喜贊善以弘正教。如尸棄之流也。
得佛音聲。
什曰。是贊善報也。肇曰。經(jīng)云有八種音。亦云有六十種音。密跡云。佛不思議音。應物無量也。
身口意善。
肇曰。如來三不護法也。
得佛威儀。
肇曰。凡所舉動。一則如來音聲。三不護威儀。皆佛事也。菩薩雖未全具。然豫入其境故言得也。
深修善法所行轉(zhuǎn)勝。
肇曰。善法誰不修。貴在深勝也。
以大乘教成菩薩僧。
肇曰。僧徒雖眾。所貴大乘。
心無放逸不失眾善本。
肇曰。放逸乃眾惡之門。喪道之根。心無放逸則無善不集。善法無量。故略言本也。
行如此法是名菩薩不盡有為。
肇曰。修如上法自行化彼。功德日茂不盡有為也夫善有為法變壞物耳。廢舍不修則日耗日盡矣。
何謂菩薩不住無為謂修學空不以空為證。
肇曰。自此下皆無為觀行也。觀無為必睹恬怕之樂。而能不證涅槃永處生死。名不住無為也。空無相無作。三乘共行。而造觀不同。二乘空觀唯在無我。大乘空觀無法不在。以無法不在故空法亦空。空法既空故能不證空。
修學無相無作不以無相無作為證。
肇曰。二乘無相唯在盡諦。大乘無相在一切法。二乘無作不造生死。大乘無作萬法不造也。
修學無起不以無起為證。
肇曰。諸法緣會而有。緣散而無。何法先有待緣而起乎。此空觀之別門也。
觀于無常而不厭善本。
什曰。無常則無法不滅。滅而不斷故。故修善不厭。亦觀無常是泥洹道。泥洹道則背善本。今不住無為故不厭有也。
觀世間苦而不惡生死觀于無我而誨人不倦。
什曰。無我則眾生空。空而非無。故誨人不倦也。
觀于寂滅而不永寂滅。
肇曰。二乘以無常為無常。故厭有為善法。以苦為苦故惡生死苦。以無我為無我。故怠于誨人。以寂為寂故欲永寂。菩薩不以無常為無常。故能不厭善本。不以苦為苦。故不惡生死。不以無我為無我。故誨人不倦。不以寂為寂。故不永寂也。
觀于遠離而身心修善。
什曰。遠離有三。一離人眾五欲。二離煩惱。三諸法性空遠離。今觀性空遠離。而不厭善也。肇曰。遠離無為之別稱耳。雖見無為遠離之要。而身心不離有為善也。
觀無所歸而歸趣善法。
肇曰。諸法始無所來。終無所歸。雖知無歸。而常歸善法也。
觀于無生而以生法荷負一切。
肇曰。雖見無生。而處生荷彼也。
觀于無漏而不斷諸漏。
肇曰。凡諸無漏與無為同。體自無相皆無為行也。雖見無漏。而與彼同漏。同漏有二。有為入生死。實未斷漏者。有已盡漏而現(xiàn)不斷者。
觀無所行。而以行法教化眾生。
肇曰。法性無業(yè)何所修行。雖知無行而教必以行者也。
觀于空無而不舍大悲。
肇曰。諸法之相唯空唯無。然不以空無舍于大悲也。
觀正法位。
什曰。謂無生滅。取證法也。
而不隨小乘。
肇曰。正法位者。觀無為取證之地也。
觀諸法虛妄無牢無人無主無相本愿未滿而不虛福德禪定智慧。
肇曰。諸法因緣所成。虛假無本。以何為實以何為主。雖知如此然本愿未滿。不以功德定慧虛假而弗修也。生曰。不住無為。是窮理將入生死之懷。以滿愿為極。故終明之焉。
修如此法是名菩薩不住無為。
肇曰。備修上法。則不證無為。證謂觀無為自證道成。自證道成即住無為也。
又具福德故不住無為。
肇曰。上直明菩薩不盡有為。不住無為。未釋所以不盡所以不住。夫大士之行行各有以。妙期有在。故復對而明之。夫德之積也。必涉有津。若住無為。則功德不具也。
具智慧故不盡有為。
什曰。上一門中現(xiàn)一義。今明一門中兼具二義。若不住無則不盡有。不盡有則不住無也。肇曰。智之明也必由廣博。若廢舍有為則智慧不具。生曰。總翻前也。所以欲住無為者貪其樂耳。福德既具便自常樂復何貪哉。所以欲盡有為者惡其苦耳。智慧茍備已自無苦。有何惡哉。
大慈悲故不住無為。
肇曰。慈悲入生死。豈住無為之所能者也。
滿本愿故不盡有為。
肇曰。滿愿由積德。豈舍有為之所能。生曰。別翻前也。以慈悲為懷者。不得貪己樂也。欲滿本愿者。不得計己苦也。此取功德前句智慧后句。略舉二端為備也矣。
集法藥故不住無為。
肇曰。采良藥必在山險。非華堂之所出。集法藥必在險有。非無為之法所出焉。
隨授藥故不盡有為。
肇曰。廢舍有為則與群生隔絕。何能隨而授藥。生曰。翻前則是反入生死。必能救眾人。故有下四句也。集法藥者。使備有諸法理也。為功德意矣。隨授藥者知其所主隨病授也。為智慧意矣。
知眾生病故不住無為。
肇曰。習知眾生病。必知病所盡豈無為之所能乎。生曰。解其病相。功德意也。
滅眾生病故不盡有為。
肇曰。滅眾生病必造有治。豈盡有為之所能。生曰。達病所應。智慧意也。
諸正士菩薩以修此法不盡有為不住無為。
肇曰。二法雖異而行必相因。故對而辯之。明行名有以造用不同也。
是名盡無盡無閡法門汝等當學。
肇曰。不盡有為。故無閡德之累。不住無為故無獨善之閡。此二無閡門。是菩薩弘道之要路。佛事無方之所由。勸彼令學示其佛事不思議道。令必審諸佛無若干也。
爾時彼諸菩薩聞說是法皆大歡喜以眾妙華若干種色若干種香散遍三千大千世界供養(yǎng)于佛及此經(jīng)法并諸菩薩已稽首佛足嘆未曾有言釋迦牟尼佛乃能于此善行方便言已忽然不現(xiàn)還到彼國。
見阿閦佛品第十二
爾時世尊問維摩詰汝欲見如來為以何等觀如來乎。
什曰。若自有慧眼。則能玄照不待觀形。若無慧眼。則對形而隔。故問其所以。何等觀如來。復次觀佛有三種。一觀形二觀法身三觀性空。問言汝三觀中作何等觀耶。下盡以性空答。此章悉用中百觀破相義。明如來性空。更無異義。故不疏問耳。肇曰。向命文殊共來見佛。雖復舉目順俗而致觀不同。如來逆睹其情將顯其來觀之旨。以明佛事不可思議。故知而問也。生曰。維摩詰向命諸菩薩。共來見佛。跡在人相佛焉。然見佛者。非謂形接得見便為見也。是以問之以明見焉。
維摩詰言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