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補養門

補養總論

《素問》云∶諸寒收引,皆屬于腎。腎者,少陰也,少陰者,至陰也,至者,為極也。

少陰者,冬脈所旺,居北而屬水,為寒,為歸藏,為周密。寒中收引拘縮,寒之用也。其病上下所生水液,澄澈冷清者不濁,其氣寒冷,水谷不消化,吐利清冷,為病則如天氣寒而水自清也。

《素問》云∶太陽受寒,血凝為瘦。太陰受寒,氣聚為疝。但脈急而寒之象也,急主于痛,故緊急也。《內經》云∶數則為熱,遲則為寒,諸陽為熱,諸陰為寒,脈當遲緩,寒毒內郁,洪數為熱,所養心之脈也。寒氣生清,水清就于濕,故以下利清白,此乃腸胃寒,化物失常。熱則壅澀不通。寒勝則火衰,火衰金旺,吐利腥穢,四肢逆冷,堅痞腹滿,屈伸不便,禁固戰栗,謂陰水主之,舒卷不便,診其脈沉伏而遲,病之證也。若身涼不渴而寒,蜷足而臥,惡聞人聲,不欲言,皆陰證也。

陰陽停則和,偏則病。如陽氣暴絕,陰氣獨勝,則為寒證,陰氣暴絕,陽氣獨勝,則為熱證。經曰∶陽勝陰虛,汗之而死,陰勝陽虛,下之而死。若陽實外熱,陰虛內寒,陰實內熱,陰虛外寒,陽實伐其陽,當涼膈散、承氣湯主之,陰實伐其陰,當白術散、四逆湯主之。

論曰∶大凡治病,必求標本。受先者為本,次者為標,此為兼證。故知逆與從,正行無問,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者,是謂妄行也。本病相傳,先治其急。六氣為本,三陰三陽為標,故病氣為本,受病經絡臟腑謂之標也。

防風當歸飲子 治脾腎真陰損虛,肝心風熱郁甚,陽勝陰衰,邪氣上逆,上實下虛,怯弱不耐。或表熱而身熱惡寒,或里熱而躁熱煩渴,或邪熱半在表半在里,進退出入不已,而為寒熱往來。或表多則惡寒,里多則發熱。或表之陽分陽和,正氣與邪相助,并甚于里,蓄熱極深而外無陽氣,里熱極甚,陽極似陰而寒戰腹滿煩渴者。或里之陰分不和,正氣反助邪氣,并甚于表,則躁熱煩渴而汗出也。或邪熱壅塞者,或煩熱痛者,或熱結極甚,陽氣不通,而反覺冷痛。或中外熱郁,煩躁甚,喜涼畏熱者。或熱極悶塞,不得宣通,陽極似陰,中外喜熱,而反畏寒者。或寒郁胸中而煩渴,熱極甚而腹滿不消者。或一切風熱壅滯,頭目昏眩,暗風眼黑,偏正頭疼,口干鼻塞,耳鳴及聾,咽嗌不利。或目赤腫痛,口瘡舌痹。

或上氣痰嗽,心脅郁痞,腸胃燥澀,小便溺淋 。或者皮膚瘙癢,手足麻痹。又或筋脈拘急,肢體倦怠。或渾身肌肉跳動,心忪驚悸。或口眼 斜,語言謇澀。或狂妄昏惑,健忘失志。及或腸胃燥熱怫郁,而饑不欲食,或濕熱內余,而消谷善饑,然能食而反瘦弱。或誤服燥熱毒藥,及妄食熱物過多,而耗損脾腎,則風熱郁甚,而多有如此,不必全見也。無問自病及中燥熱毒藥所使者,并宜宣通氣血,調順飲食。久服之舊病除去,新病不生。設虛人常服,補益功驗,自可知矣。

當歸 大黃 柴胡 人參 黃芩 甘草(炙) 芍藥(各一兩) 滑石(六兩)上停每服三錢至五錢,水一大盞,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雙芝丸 補精氣,填骨髓,壯筋骨,助五臟,調六腑。久服注顏不老。

熟干地黃(焙,取末) 石斛(去根,酒炙) 五味子(焙) 黃 (銼) 肉蓯蓉(酒浸)牛膝(酒浸) 杜仲(蜜水浸,炮) 菟絲子(酒浸三日,炒) 麋鹿角霜(半斤) 沉香(三錢) 麝香(二錢,研) 人參 白茯苓(去皮) 覆盆子 干山藥 木瓜 天麻(酒浸) 秦艽(以上各一兩) 薏苡仁(二兩,炒)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四十丸,溫酒下,鹽湯、米飲亦可。

凡年五十以上,加入黑附子(以青鹽湯蘸,泡)、鹿角二大對(去頂三指)、硫黃半斤(渾用)。

以上用些油,釜中以水同煮,令微沸,勿太急甚,水耗,只旋添溫水,須用水以備添也。煉令角膠汁出盡,其角如霜,以手捻如膩紛,乃盛之。取用,勿令穢污也。

內固丹 補養腎氣,調和脾臟。壽高者常服,筋骨勁健,渾如壯士。

肉蓯蓉(酒浸) 茴香(炒。各一兩) 破故紙 胡蘆巴(炒) 巴戟(去心) 黑附子(炮)川楝子 胡桃仁(面炒。各四兩)上為末,研胡桃仁為膏,余藥末和勻,酒、面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至三十丸,溫酒、鹽湯下,食前。虛者加至五七十丸。

此藥明目補腎烏發,進美食,空心。

大補丸 治男子脾腎不足,不問久新者。

陳韭子 揀蘿卜子(以上炒) 蕤仁(去皮。各半兩) 穿山甲(七片,用酒炙) 麝香(少許)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櫻桃大,每服一丸,溫酒送下,食前空心。

蛤蚧散 治脾胃氣攻心刺痛者。

蛤蚧(一對,酒炙) 乳香 木香 白茯苓(去皮) 丁香 茴香(各一錢) 穿山甲(二錢,酒炙)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好溫酒調下,空心食前。

金 丹 治男子本臟虛冷,夜夢鬼交者。

龍骨(水飛) 菟絲子(各一兩) 破故紙 韭子 澤瀉 牡蠣(各半兩) 麝香(少許)上為末,酒面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下,空心食前,日三服。

調中丸 治脾胃虛,止嘔吐,寬利胸膈。

青皮 紅皮(各一兩) 大黃(二兩) 牽牛(三兩)上為細末,滴水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二十丸,溫水下,空心食前。

水中金丹 治元臟氣虛不足,夢寐陰人,走失精氣。

陽起石(研) 木香 乳香(研) 青鹽(各二分) 茴香(炒) 骨碎補(炒) 杜仲(去皮,生姜汁炙絲盡。各半兩) 白龍骨(一兩,緊者,捶碎,絹袋盛,大豆蒸熟,取出,焙干) 黃犬腎(一對,酒一升,煮熟,切作片子,焙,入白茯苓一兩,與腎為末)上為細末,酒、面糊和丸,如皂子大,每服二丸,溫酒下,空心。忌房室。

和氣地黃湯 治沉積氣結不散,調養營衛,補順陰陽。常服以代湯茶酒果。

木香(一字) 揀桂(去皮) 茯苓(去皮) 白芥子(炒香。各一錢) 白術 干山藥 川芎當歸(焙。各一分) 桂花 縮砂仁(各半錢) 甘草(半兩,炙)上為細末,入麝香少許,研勻,用數重油紙或瓷器內密封起。每用,蜜二斤、餳飴一斤,溫好甜水五升,化勻開,抄前藥,并杏仁十枚、(去皮尖,洗凈,炒香焦,捶碎)濕地黃根長約寸許,(切,取汁半盞) 溫服。

白術調中湯 治中寒,痞悶急痛,寒濕相搏,吐瀉腹痛,上下所出水液,澄澈清冷,谷不化,小便清白不澀,身涼不渴,本末不經有見陽熱證,其脈遲者是也。此因飲食冷物過多,陰勝陽衰,而為寒也。或冷熱相擊,而反陽氣怫郁,不能宣散,怫熱內作,以成熱證者,不可亦言為冷。當以脈證別之。夫濕熱吐瀉,常見陽脈,若亡液氣虛,亦能反見諸陰脈也,當以標本之不同別之。或熱證誤服此白術調中湯,溫藥也能開發,陽氣宣通而愈,別無加害。無問久新,并宜服之。或有口瘡目疾孕婦等吐瀉者,以畏干姜、官桂,不服。

白術 茯苓(去皮) 紅皮(去白) 澤瀉(各半兩) 干姜(炮) 官桂(去皮) 縮砂仁藿香(各一分) 甘草(一兩)上為末,白湯化蜜少許,調下三錢,每日三服。

煉蜜和就,每兩作十丸,名白術調中丸。小兒一服分三服。

人參白術散 此方證同調中湯。

人參 白術 茯苓 甘草 橘皮 葛根 澤瀉 滑石 霍香(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六分,溫服。妊婦加蒼術三五片,熱服。

白術散 治傷寒下后余熱,以藥下之太過,胃中虛熱,飲水無力也。當生胃中津液,多服此藥。

人參 白術 木香 白茯苓 甘草(銼,炙) 藿香葉 干葛(銼。各一兩)上為末,每服一錢至二錢,水一盞,煎至五分,溫服。如飲水者,多煎與之,無時也。

丁香附子散 治脾胃虛弱,胸膈痞結,吐逆不止。

附子(一兩) 母丁香(四十九個) 生姜(半斤,取自然汁半碗)上用附子 孔四十九,以丁香 上而填內,將生姜汁用文武火熬盡,又用大蘿卜一個,取一穴子,入附子,又填內,將蘿卜蓋之,又用文武桑柴火燒,香熟為度。取出,切附子作片子,焙干,搗為細末。每服一錢,米湯一盞調下,日進三服。

何首烏丸 治男子元臟虛損,填精,發白再黑。

何首烏(半斤) 肉蓯蓉(六兩) 牛膝(四兩)上將何首烏半斤,用棗一層隔何首烏,甑內蒸棗軟用,切、焙,同為末,棗肉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丸,嚼馬楝子服,酒送,食前,一服加一丸,日三服。至四十丸即止,卻減丸數。效如神,妙!煨腎丸 治男子腰膝痛,夜多小便者。

川楝子 馬楝花 破故紙 胡蘆巴 茴香(炒。各等分)上除茴香外,四味酒浸,同為末,煮面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溫酒下,空心食前。

神仙楮實丸 治積冷氣沖心胸及背,有蛔蟲疼痛,痔 癖氣塊,心腹脹滿,兩肋氣急,食不消化,上逆氣奔于心,并疝氣下墜,飲食不得,吐水嘔逆,上氣咳嗽,眼花少力,心虛健忘,冷風遍風等疾。坐則思睡,起則頭眩,男子冷氣,腰痛膝痛,冷痹風頑,陰汗盜汗,夜多小便,泄利,陽道衰弱,婦人月水不通,小便冷痛,赤白帶下,一切冷疾,無問大小。能明目,益力輕身,補髓益精。

楮實子(一升,涮去泥,微炒) 官桂(四兩,去皮) 牛膝(半斤,酒浸三日)干姜(三兩,炮)上為末,酒、面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酒,空心食前,鹽湯亦得。

補中丸 治一切氣疾,肚腹涼痛,嘔吐氣逆,不思飲食者。

濃樸(生姜炙香) 干姜(炮) 源木 白茯苓(去皮) 人參 甘草(炙用。各等分)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櫻桃大,每服一丸,空心,白湯化下,細嚼亦得。

蓽澄茄丸 治中焦痞塞,氣逆上攻,心腹 痛,吐逆。美飲食。

蓽澄茄(半兩) 良姜(二兩) 神曲(炒) 青皮(去白) 官桂(去皮。各一兩)阿魏(半兩,醋面裹,煨熟)上為末,醋面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湯下,不計時候。

主站蜘蛛池模板: 呈贡县| 曲松县| 沾化县| 虎林市| 南充市| 松潘县| 铜梁县| 交口县| 黄平县| 武城县| 滦平县| 涿鹿县| 曲水县| 淄博市| 平凉市| 德庆县| 诏安县| 鄱阳县| 黄梅县| 南和县| 上栗县| 古蔺县| 花莲县| 宕昌县| 商都县| 修武县| 南溪县| 贡嘎县| 于田县| 囊谦县| 赣州市| 奉化市| 应用必备| 屏东县| 大荔县| 溧阳市| 红河县| 保德县| 杭锦旗| 扎兰屯市| 莆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