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2章

  • 外臺秘要
  • 佚名
  • 4119字
  • 2015-12-29 09:34:19

又宜食面餅方。

取面溲如家常作餅法,細切如小豆許,以面于簸箕中拌令圓,煮之令極熟,承熱任以諸肉作 食之大涼補腰腳,又夏月冒熱遠行,早食晚失饑,石氣發動。作大麥餅,將行在路食之,亦壓得石氣。

凡患瘡腫,無問大小,或如黍米,即須加意專精療之,或以冷水淋,或鹽湯洗,以指破,即以指甲細細掏旁邊,亦以藥涂之,或以蒼耳湯浸洗之,或以冷石熨之即瘥,夫服石將慎至難,若不能將息,特宜勿服,非但服之若瘦熱,更增他疾,性行躁暴,唯多忽恚,飲食日減,形體日消,妻子不能供承,卑下何其能濟,此皆由將慎失度,致使然也。人之無檢,慎勿輕服,至于背圻腦裂,藥物無及也。婦人則發乳體腫,帷簿不修,特宜審慎,自量其力,將

十八

服石后防慎貯備雜藥等一首

凡服石人,當宜收貯藥等。

人參 樸硝 苦竹瀝 大黃 梔子 大麥面 好豉 薺 黃連 升麻 石膏 荊瀝葛根并粉 豬膏 酥 蜜 紫蘇子 白鴨屎 粳米 前胡 冬葵子 生姜 冬瓜 大豆 車前地榆 五加皮 大小麥奴 天門冬 蔥白 葳蕤 麥門冬 生地黃 蘆根 紅雪 紫雪黃

十九

明堂序

夫明堂者,黃帝之正經,圣人之遺教,所注孔穴,靡不指的。又皇甫士安,晉朝高秀,洞明醫術,撰次甲乙,并取三部為定,如此則明堂甲乙,是醫人之秘寶,后之學人,宜遵用之。不可茍從異說,致乖正理,又手足十二經,亦皆有俞,手足者陰陽之交會。血氣之流通,外勞肢節,內連臟腑,是以原明堂之經,非自古之神解,孰能與于此哉,故立經以言疾之所由,圖形以表孔穴之名處,比來有經而無圖,則不能明脈俞之會合,有圖而無經,則不能論百,則孔穴乖處,不可不詳也。今依準甲乙正經,人長七尺五寸之身。(千金方云七尺六寸四分)今半之以為圖,人長三尺七寸五分。(千金方云三尺八寸二分)其孔穴相去亦半之,五分為寸,其尺用古尺,其十二經脈,皆以五色作之,奇經八脈,并以綠色標記。諸家并以三人為圖,今因十二經而盡圖人十二身也。經脈陰陽,各隨其類,故湯藥攻其內,以灸攻其外,則病無所逃,知火艾之功,過半于湯藥矣,其針法古來以為深奧,今人卒不可解,經云,針能殺生人,不能起死人。若欲錄之,恐傷性命,今并不錄針經,唯取灸法,其穴墨點者,禁之不宜灸,朱點者灸病為良,其注于明堂圖。人并可覽之,黃帝素問 孔穴原經脈,窮萬病之所始,九卷甲乙及千金方甄權楊操等諸家灸法。雖未能遠窮其理,且列流注及旁通,終疾病之狀爾。

十九

論邪入皮毛經絡風冷熱灸法

素問岐伯曰,夫邪之客于形,必先入于皮毛,留而不去,入于孫絡,又留而不去。入于經脈,內連五臟,散于腸胃,陰陽俱感,五臟乃傷,此邪之從皮毛而入于五臟之次也。如此則療其經,今邪客于皮毛,入于孫絡,留而不去,閉塞不通,不得入于經,溢于大絡,而生奇病夫五臟六腑精靈之氣,順脈而出,附經而入,終而復始,如環無端,若越其數者,則傷脈而損經,變為異病也。

岐伯曰,凡欲療風,則用火灸,風性浮輕,色或赤或白,癢多者,風熱也,寒性沉重,色或青或黑,痛多者,寒也。濕性萎潤,色黃鮮,瘀痹多者,濕也,此三種,本同而末異也,風宜從多以至少也。至多者,從三壯五壯七壯,又從三十五十七十壯,名曰從少至多也。灸寒濕者,宜從多以至少也,從七十五十三十,又從七百五百三百,名曰從多以至少也。灸風者,不得一頓滿一百,若不灸者,亦可以蒸藥熨之,灸寒濕者,不得一頓滿千,若不灸亦可蒸藥熏之,風性浮輕則易散,故從少而至多也。寒性沉重則難消,故從多而至少也。

論疾手足腹背灸之多少及補瀉八木火法楊操音義云,凡手足內脈,皆是五臟之氣所應也。手足外脈,皆是六腑之氣所應也,四肢者,身之支干也,其氣系于五臟六腑出入,其灸疾不得過頓多也。宜依經數也,若頓多血脈絕于火下,而火氣不得行,隨脈遠去也。故云三壯五壯七壯者,經曰,乃更添灸,以瘥為度,其手足外皆是陽脈也,不得過于二壯。腹中者,水谷之所盛,風寒之所結,灸之務欲多也,脊者身之梁。太陽之所合,陰陽動作,冷氣成疾,背又重濃,灸之宜多。經脈出入往來之處。故灸能引火氣,凡灸皆有補寫,補者無吹其火,須炷自滅,寫者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至滅也,其艾炷根下,廣三分,長三分,若減此不覆孔穴,不中經脈,火氣不行,亦不能除病也。

凡灸忌用松柏桑棗竹柿楓榆八木,以用灸人,害人肌肉筋脈骨髓,可用陽燧火珠,映日取火,若陰無火,鉆槐木以菊莖延火,亦可 石以艾蒸之,取火用灸,大良,又無此,宜以香油布纏及艾莖,別引取火,則去疾不傷人,筋骨皆欲得觸傷,其痛根瘡若不壞。則病不除

十九

不宜灸禁穴及老少加減法

甲乙經頭維 下關 承光 腦戶 氣沖 脊中 伏兔 乳中 地五會 風府 泉腑 喑門 天府經渠 白環輸 鳩尾 迎香 石門(女子) 絲竹空 承泣 耳門 人迎 螈脈 少商尺澤上三十二穴并禁不宜灸(千金甄權楊操同出第三卷中)凡灸有生熟候,人盛衰及老少也,衰老者少灸,盛壯肥實者多灸。

凡孔穴皆逐人形大小,取手中指頭第一節為寸,男左女右。又一云三寸者,盡一中指也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氣上眼暗,所以三里下氣也。(出第三十七卷中)黃帝問曰∶凡灸大風大雨大陰大寒灸否,既不得灸,有何損益,岐伯答曰∶大風灸者,陰陽交錯,大雨灸者,諸經絡脈不行,大陰灸者,令人氣逆,大寒灸者,血脈蓄滯,此等日灸,乃更動其病,令人短壽,大風者,所謂一復時,不可加火艾。大寒者,所謂盛冬凌辰也,大凡人初患卒得,終是難下手,經云當其盛也,慎勿衰傷即是初得重病之狀候。

十九

年神傍通法

論曰∶此等諸法,并散在諸部,不可尋究,故集之一處,造次易知,所以省披討也。

十九

孔穴主對法

論曰∶凡云孔穴主對者,穴名在上,病狀在下,或一病有數穴,或數病共一穴,皆臨時斟酌作法用之,其有須灸者,即灸之,不宜灸者。經穴了注其名。并為良法,但恨下里間知者鮮(通按 此款出千金本文言針言灸言藥合治方為良法今刪去針單言灸藥遂覺文理欠順又云經穴注了其灸似誤或者了注其名)年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十九 二十 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二八 二九 三十 三一 三二 三三 三四 三五 三六三七 三八 三九 四十 四一 四二 四三 四四 四五四六 四七 四八 四九 五十 五一 五二 五三 五四五五 五六 五七 五八 五九 六十 六一 六二 六三六四 六五 六六 六七 六八 六九 七十 七一 七二七三 七四 七五 七六 七七 七八 七九 八十 八一八二 八三 八四 八五 八六 八七 八八 八九 九十(以上人神所在傍看他皆仿此)上件九部,人神歲移一部,周而復始,不可灸兇。

心 喉 頭 肩 背 腰 腹 項 足 膝 陰 股年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二五 二六 二七 二八 二九 三十 三一 三二 三三 三四 三五 三六三七 三八 三九 四十 四一 四二 四三 四四 四五 四六 四七 四八四九 五十 五一 五二 五三 五四 五五 五六 五七 五八 五九 六十六一 六二 六三 六四 六五 六六 六七 六八 六九 七十 七一 七二七三 七四 七五 七七 七八 七九 八十 八一 八二 八三 八四 八五八五 八六 八七 八八 八九 九十 九一 九二 九三 九四 九五 九六上件十二部,人神所在,并不可灸及損傷,慎之。

推月忌日忌傍通法月忌法。

正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血忌 丑未寅申卯酉辰戌巳亥午子 兇月厭 戌酉申未午巳辰卯寅丑子亥 兇四激 戌戌戌丑丑丑辰辰辰未未未 兇月殺 丑戌未辰丑戌未辰丑戌未辰 兇月刑 巳子辰申午丑寅酉未亥卯戌 兇六害 巳辰卯寅丑子亥戌酉申未午 兇天醫 卯寅丑子亥戌酉申未巳午辰 吉上于天醫上取師療病吉,余不得灸,及取師兇。

日忌法。

一日(在足大趾) 二日(外踝)三日(股內及腳 ) 四日(腰及髀)五日(口齒舌根咽懸 及足趾) 六日(手小指少陽及臍下)七日(內踝) 八日(足腕一云在腳)九日(尻及龜尾手陽明) 十日(腰眼及足 趾)十一(鼻柱及眉) 十二(面發際)十三(牙齒) 十四(胃脘咽喉足陽明)十五(遍身) 十六(胸乳)十七(氣沖及脅) 十八(腹內)十九(足跌足下及項) 二十(膝以下一云踝及膊)二一(唇舌足小趾) 二二(伏兔外踝一云胸臆中)二三(肝俞足跌兩腋) 二四(手陽明兩脅及小腸)二五(足陽明心腹一云膝足) 二六(手足胸)二七(膝內踝一云肩膊膈下及兩足并陰囊中) 二八(陰中及耳頰)二九(膝頭顳 兩手足) 三十(足跌上及煩膝頭又云關元下至足心又云遍身)上件人神所在,上件日并不宜灸。

十千人神所在法。

甲日(在頭) 乙日(在頂) 丙日(在肩臂) 丁日(胸脅) 戊日(在腹及頷頸) 巳日(在背) 庚日(在膝及髀腰) 辛日(在脾及心肺) 壬日(在腎及手) 癸日(在足)十二 人神所在法。

子日(在目孫氏云在肩口) 丑日(在耳及腰) 寅日(在胸面孫云在口)卯日(在脾孫云在鼻) 辰日(在腰) 巳日(在頭目孫云在手) 午日(在心腹) 未日(在兩足心孫云在足) 申日(在肩額孫云在頭腰) 酉日(在腰孫云在背) 戌日(在咽喉孫云在頭一作十二時人神所在法。

子時(在踝) 丑時(在頭) 寅時(在耳孫云在目) 卯時(在面孫云在目) 辰時(在項孫云在口) 巳時(在乳一云肩) 午時(在胸脅) 未時(在腹) 申時(在心) 酉時(在膝孫云在背脾)十二祗人神所在法。

建日(不治足一作頭禁晡時) 除日(不治眼一作膝禁日人) 滿日(不治腹禁黃昏) 平日(不治腰背禁人定) 定日(不治心禁夜半) 執日(不治手禁雞鳴) 破日(不治口禁平旦) 危日(不治鼻禁日出) 成日(不治唇禁食時) 收日(不治頭一作足禁食時) 開日(不治耳禁目中) 閉日(不治目禁日斜)又法甲乙日(忌寅時不灸頭) 丙丁日(忌辰時不灸耳) 戊己日(忌午時不 鬢一云不灸膝臏) 壬癸日(忌酉時不灸足)又方每月六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四日小盡日。

甲辰 庚寅 乙卯 丙辰 辛巳 五辰 五酉 五未 八節 日前后各一日若遇以上日并兇,不宜灸之。

又法正月丑 二月戌 三月未 四月辰 五月丑 六月戌 七月未 八月辰 九月丑 十月戌十一月未 十二月辰又法男忌 壬辰 甲辰 己巳 丙午 丁未女忌 甲寅 乙卯 乙酉 乙巳 丁巳又法男忌 除日 女忌 破日又法男忌 戌日 女忌 辰日 (孫氏方忌巳日)又法丙子日天子會 壬子日百王會 甲子日太子會 丁巳日三公會 丙辰日諸候會 辛卯日大夫會 癸卯日人臣會 乙亥日以上都會又法木命人 行年在木,不宜針及服青藥。

火命人 行年在火,不宜汗及服赤藥。

土命人 行年在土,不宜吐及服黃藥。

金命人 行年在金,不宜灸及服白藥。

水命人 行年在水,不宜下利及服黑藥。

凡不知此法下藥,若遇命厄會深者,下手即死。

又法立春 春分 脾 立夏 夏至 肺 立秋 秋分 肝 立冬 冬至 心 四季十八日腎又法春左脅 秋右脅 夏在臍 冬在腰以上人神并不宜灸之,傷神殺人。

五臟六腑變化流注出入傍通(宜傍看從腎臟至天井三焦出入止。)凡五臟六腑變化無窮散,在諸經,其事隱沒難得具知,今纂集相附,以為傍通,令學人少留意推尋,則造次可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城市| 塔城市| 日喀则市| 梁河县| 牟定县| 曲水县| 南岸区| 武威市| 六枝特区| 鹤峰县| 五大连池市| 岳西县| 博野县| 天气| 仁怀市| 广德县| 壤塘县| 常山县| 留坝县| 罗山县| 密云县| 垦利县| 南开区| 邹平县| 博野县| 来安县| 夹江县| 图们市| 尼勒克县| 大宁县| 洪湖市| 全州县| 江孜县| 河东区| 香河县| 榆社县| 浦东新区| 民权县| 永顺县| 日照市| 揭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