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0章

  • 外臺秘要
  • 佚名
  • 4954字
  • 2015-12-29 09:34:19

又療心悶吐血方。

生麥門冬(八分去心) 生地黃(二十四分碎) 甘草(四分炙) 薺 干姜(各六分) 茅根(十分) 香豉(五合以綿裹)上七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服之,忌如常法。

十八

石發(fā)熱煩及渴方一十六首

論曰∶凡人陽處其表,陰處其里,則非純陰在其下,復非純陽在其上,皆須陰陽通于,陰陽通平,則五氣不乏,五氣不乏,則人無病,只如服石之人,多為陰虛而服,攝之過溫,則經脈湊溢,或遭陽時亦發(fā)其證也,正陽本自浮升,石力更藏陽氣,客主兩陽,并蒸肺肝,故患渴也,或臟實腑虛而生發(fā)背亦渴,不獨兩陽為禍也,且肺是庚辛,庚辛畏火,即告其子,其子腎,腎為壬癸,雖子投而性惡寒,陽雖得水暫寒,而水潛流于下,客水正水足為滂沱,渴療解散失度,飲食冷熱不消,虛脹,吐清水而渴悶欲死方。

人參 栝蔞 枳實(炙) 甘草(炙) 白術(各一兩) 大棗(二十枚擘)上六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溫二服瘥止。

又療發(fā)癰,虛熱大渴方生地黃(八兩) 竹葉(切三升) 小麥(二升) 黃 黃芩 通草 前胡(各三兩)栝蔞(四兩) 芍藥 升麻 甘草(炙) 大黃(別浸) 知母 茯苓(各二兩) 人參 當歸(各一兩)上十六味切,以水二斗煮竹葉小麥,取一斗,去滓內余藥煮,取四升,去滓分服之,小便利除通草,大熱者去人參當歸,忌如常法。

又療客虛,熱沖上焦胸中,口干燥,頭面熱赤,并渴方。

生葛汁 生地黃 生麥門冬汁 白蜜(各一升) 棗膏(八合) 生姜汁(二合)上六味和煎之,內蜜候如稀餳,食后漸漸含之,其功甚妙。

又療消渴,止小便方。

黃連(一斤金色者) 麥門冬(八兩去心) 生地黃汁 羊乳 栝蔞汁(各三兩)上五味,搗上二味為末,以汁相和藥末,眾手一時丸如梧子,食后以飲服二十丸,忌如常法。

又療熱渴,竹葉湯方。

淡竹葉(切五升) 茯苓 石膏(各三兩碎) 小麥(三升) 栝蔞(二兩)上五味切,以水二斗煮竹葉,取八升,下諸藥煮,取四升,去滓分溫服,忌如常法。

又療發(fā)癰盛,患渴口干,排膿止渴方。

黃 梔子仁 栝蔞 生干地黃 升麻(各二兩) 麥門冬(去心) 芍藥(各二兩) 黃芩(一兩半)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服之,瘥止,忌如常法。

又療消渴方。

取螺(二升)上一味,以一石江水浸養(yǎng)之,傾澄取汁飲之,經日放卻,更取新者漬之,準前服。

又方竹根濃煮汁飲之。

又方煮青粱米汁飲之。

又方搗冬瓜汁飲之。

又方冬麻子(二升)上一味搗,以水煮三四沸飲之。

又方以水浸雞子,取清生服甚良。

又方黃柏(一斤)上一味切,以水一斗煮汁飲之。

又方桃仁(五升去尖熬) 研白米(三升)上二味,以水一斛,煮取三升,渴即飲之良。

又方石膏(碎) 枳實(炙) 茯苓(各三兩)上三味切,以水九升,煮取四升,分服之。

又方茯苓(半斤) 澤瀉(四兩) 白術 干姜 桂心(各三兩) 小麥(三升) 甘草(二兩炙)上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小麥,取八升,入藥煎,取五升分服之。

十八

石發(fā)熱風頭痛心煩寒熱方三首

論曰∶五行五臟,皆互相生,肝雖處中而為臟首,位在甲乙,懷養(yǎng)懷仁,故應春而王也,為心之母,余臟循而次生焉,心為王,主身神毅而無纖不察,四臟為四鄙。四鄙有憂,王必懷肺為風府,施于太穹,為呼吸之門,氣息之道也,諸臟紊亂,氣息皆形,誰能出不繇戶耳,若熱風盛,心憂即頭痛,若過憂即心煩,熱盛必寒,寒盛必熱,倚伏之道。足可明焉,皆繇風狂邪熱之謂也。但平風熱,抑狂邪,營衛(wèi)自然通泰也。

療熱如火燒,頭痛心煩悶,乍寒乍熱,胸中熱,嘔逆方。

升麻 前胡 甘草(炙) 黃連(各二兩) 黃芩 生地黃(各三兩) 枳實(炙) 梔子仁栝蔞(各一兩) 豉(五合綿裹)上十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服,忌如常法。

又療食訖,心煩悶眩,心下胸中不安方。

茵陳(四兩) 大黃(二兩) 梔子仁(二十枚)上三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服,取瘥。

又療頭疼欲裂方。

取當歸二兩,清酒一升煮取六合,飲至再服。

十八

石發(fā)口瘡連胸面及身上心痛方一十四首

論曰∶夫人癢者為虛,痛者為實,在表為虛,在里為實,心肺虛熱沖胸,口干,干久乃成瘡生膿則癢矣,自然虛極,非是實也。臟者,藏也,為不能含藏陽氣,使陽氣妥出發(fā)則日虛,若獨肝家有風,即木氣搏心故痛,亦非真心痛,若真心痛,只得半日而死,為心不受邪故也。

療乳石熱發(fā),頭痛心痛,胸脅脹滿,寒熱,手足逆冷,或口生瘡爛,或干嘔惡聞食氣,氣上欲絕,久虛者方。

前胡 芍藥 黃芩 大黃 甘草(炙各二兩) 大棗(二十枚擘)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服,若堅實,加茯苓二兩,若胸滿塞,加枳實一兩炙,若吐逆,加干姜二兩,若口燥,加麥門冬二兩,增減以意量之,忌如常法。

又療食失度,口中發(fā)瘡,漱之湯方。

黃芩(三兩) 升麻 甘草(炙各二兩) 石膏(五兩碎)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冷含漱口,吐卻,日十數(shù)過,瘥止。

又療口瘡方。

子柏(四兩) 龍膽(三兩) 黃連(二兩) 升麻(一兩)上四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別取子柏冷水浸,投湯中,令相得,絞取汁,稍稍含之,取瘥,忌如常法。

又若熱發(fā)腹內,胸悉有瘡方。

升麻(二兩) 烏梅(十枚) 黃芩 黃連 栝蔞 甘草(炙各一兩)上六味切,以水五升,煮取半,去滓含之,咽亦不妨。

又療體赤熱煩悶,口中瘡爛,表裹如燒,痛不能食方。

黃芩(三兩) 梔子仁(二十一枚) 香豉(二升) 大黃(二兩)上四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服。

又涂飛雪湯方。

麻黃(四兩去節(jié)) 石膏(二兩碎) 黃芩(三兩) 芒硝(四兩)上四味切,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去滓內生雞子白二枚及芒硝,攪令勻,以拭瘡上,取瘡瘥即止。

又療熱不散,體生細瘡,并熱不止方。

黃連 芒硝(各五兩)上二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內硝,以拭瘡上,取瘥為限。

又療紫石發(fā)動,惡寒壯熱,口舌干焦方。

烏豆(二兩)上一味,以水四升煮,令稀稠得所如餳,去豆下蜜二合,更一兩沸,以匙抄細細含之,如腹中鳴轉欲利即停,得利即瘥,忌熱食,陳臭物。(千金翼治發(fā)背癰疽)又療石氣發(fā)熱,身體微腫,面生瘡方。

升麻 葳蕤(各六分) 黃芩 紫雪(各八分湯成下) 甘草(炙) 犀角(各四分) 梔子(十四枚)上七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內雪分服之,以飛雪湯涂之即瘥。(千金翼同)又療體卒熱生瘡,麥門冬湯方。

麥門冬(五兩去心) 豉(二升) 桂心 人參(各二兩) 甘草(三兩炙) 蔥白(一斤)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服之,忌如常法。

又療表里俱熱,身體生瘡,或發(fā)癰癤,大小便不利方。

芒硝(湯成下) 黃芩 知母 甘草(各二兩) 梔子仁(二七枚) 大黃(四兩)上六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下芒硝,分服,忌如常法。

又療兩鼻生瘡熱癢,內亦熱,兼頭痛方。

麥門冬(去心) 知母 澤瀉 甘草(炙各二兩) 粳米(五合) 竹葉(切一升) 小麥(二升)上七味切,以水一斗半煮竹葉小麥,取九升去之,內諸藥煮,取四升去滓,分服,日三夜一,忌如常法。

又療生瘡,熱氣奔胸方。

豉(一升) 蔥白(切) 梔子仁(各十四枚)上三味,以水二升,煮取九合,去滓,分服之,忌如常法。

又療石熱發(fā),煩熱滿脹,及體生瘡,兼氣力弱方。

黃芩 芒硝 麥門冬(各二兩) 大黃(三兩) 梔子(十四枚) 甘草(一兩炙)上六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之。

十八

石發(fā)腹脹痞滿兼心痛諸形證方七首

論曰∶服石之人,發(fā)狀非一,或發(fā)于外陽,則頭角皮膚作病。癰腫頭痛是也,或發(fā)于內陰,則反冷臟虛,口瘡吐血是也。凡氣內溫五臟,外榮經絡,石性清凈,不喜煩穢,目所睹,鼻所聞,皆欲馨香,不愿郁腐,因成種種之病也。或食陳臭生酸之物,貯于胃腑,胃腑不受,推諸臟,諸臟不受,即肝膈痞滿,或為臚脹而堅積,便發(fā)心痛,亦非心自然而痛,為穢觸神氣也,覺此候者,可速滌腸胃,無令留壅,不然,即成痰 ,其心轉痛,豈能不勉哉。

靳邵療寒過度成痰 水氣,心痛,百節(jié)俱腫者,大黃丸方。

大黃 葶藶子(熬) 豉(各一兩) 杏仁(去尖皮熬) 巴豆(各三十顆去皮心熬)上五味,大黃搗篩末,四味別搗如膏,入少蜜和,更搗一千杵,以飲下一丸如麻子,稍強至二丸,三丸,以意量之,忌如常法。

又療赤石脂發(fā),心痛,飲熱酒不解方。

蔥白(半斤切) 豉(二升綿裹)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服之良。

又療大熱,心腹?jié)M脹方。

石膏(半斤碎) 黃芩 麻黃 芍藥(各二兩) 大青 續(xù)斷(各三兩)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去滓,分服之。

又療心腹痛不解,若通身顫寒者,營衛(wèi)不通,人參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jié)) 人參 枳實(炙) 黃芩 甘草(炙) 茯苓(各一兩)上六味切,以水五升,煮二升分服之。

又療散發(fā),心痛腹脹,兼冷熱相搏,甘草湯方。

甘草(炙) 枳實(炙) 白術 梔子(各二兩) 桔梗(三兩)上五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之,忌如常法。

又療腹脹頭痛,眼眶疼,先有癖實不消,或飲酒下食內熱,或時時心急痛方。

甘草(炙) 黃芩 大黃(別浸) 麥門冬(去心) 芒硝(各二兩) 梔子(三十枚)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服之,忌如常法。

又療石發(fā)動,上氣,熱實不除,心腹?jié)M,小便赤,大便不利,痞逆沖胸,口干燥,目赤痛方。

大黃(一兩別浸),黃芩(三兩) 黃連 甘草(炙) 芒硝 麥門冬(去心各二兩)上六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入大黃更煎三五沸,去滓分再服之。

十八

石發(fā)熱目赤方一十一首

論曰∶凡人五臟盡有風,而發(fā)有高下,動有深淺,則腎風發(fā)香港腳,肝風目淚而暗,肺風鼻鼽嚏而嗽,脾風肉緩而重,心風恍惚而忘。若加于熱,亦隨臟觀候,即肝風脅滿而怒喜靜,加之熱,即目漠漠而暗,若石氣兼之,則赤而益痛,或生 肉,及腫而爛速,可隨輕重瀉之。不然喪明矣,經曰,肝旺則目赤,若兼石,則冬慎勿食熱,熱既不散,遂成伏氣,遇春必發(fā),預宜法防之,即非石藥之過,豈不惜哉,黃帝曰,形受味。精受氣,皆為飲食寒溫呼吸之召也,諸臟仿此。

療眼久赤痛方。

干棗(相接長一尺切) 黃連(相接長一尺擘)上二味,以水一升煎三合,綿裹,夜臥點眼 中,以瘥為度,忌如常法。

又瀉肝湯,不服石人亦主之方。

大黃 黃連 石膏(各二兩碎) 甘草(炙) 黃芩 細辛 生姜 半夏(洗各一兩) 梔子(十四枚擘)上九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溫服,忌如常法。

又療眼赤,閉目不開,煩悶熱,胸中澹澹,瀉肝湯方。

前胡 大青 秦皮 干姜 子芩 細辛(各三兩) 決明子(三枚) 梔子仁(二兩) 石膏(八兩碎) 淡竹葉 車前葉(各切一升)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服,或加樸硝三兩,得利即瘥,忌如常法又療眼腫痛不開方。

精豬肉薄切,以貼眼上,熱即易之,一方用子肝,又以井花水浸,更再用之取瘥。

又療久風目赤,兼胎赤方。

光明鹽(六分) 杏仁油(五合又云半雞子)上二味,以凈銅鑼一尺面者一枚,內鹽油,即取青柳枝如筋大者一握,急束截令頭齊,用研之三日,候如稠墨。即先剜地作一小坑,置瓦于底,又取熱艾一鵝子許,于瓦上燒火,即安前藥鑼,覆坑上令煙熏之,勿令火滅,候火盡,可收置于銅合子,或 合子中,每夜用點目 間,便臥,頻點之取瘥。(通按前目病胎赤用此方)又主眼生赤脈,息內磣痛不開者方。

大棗(七枚取肉) 黃連(二兩碎綿裹) 淡竹葉(切五合)上三味,以水二升煮竹葉,取一升澄清,取八合,內棗肉黃連煎,取三合去滓,以點眼中,瘥止。

又療目癢赤方。

黃連(半兩碎) 丁香(二七枚碎) 黃柏皮(半兩切) 青錢(七文) 蕤仁(三七枚碎)上五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以綿纏杖子頭點之妙。

扁鵲療令人目明,發(fā)不落方。

取十月上巳日槐子,去上皮,不限多少,于瓶中封口三七日,初服一枚,再服至二枚,十日十枚,還從一起,甚驗。

又療發(fā)熱,心腹脹滿,小便赤,大便難,逆沖胸中,口燥,目赤痛方。

黃芩 大黃(各二兩) 梔子(一兩) 豉(三合)上四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服。

又療目翳方。

干藍(二分) 雄黃(二分研)上二味相和,以少許點上,三五度即便瘥。

十八

石發(fā)痰結大小腹留壅老小虛羸方六首

論曰∶夫老小 羸。為和氣不足,寒氣獨積于地,炎氣獨散于天,天地不交,故體成痞,體成痞,則肌肉不潤,腠理不通,胸膈氣急,腸胃招滿,為陰氣沖陽,陽不接也,或膀胱堅積。支足沉 ,為陽氣不能下營,陰氣獨盛也。致大腸留擁,湯藥不下,或水谷不消,更加短氣,若不利關格,實不得其死也。

療羸劣老弱,體性少熱,因服石散而寒氣盛,藥伏胸膈,冷熱不調,煩悶短氣欲死者,藥既不行,又不能大便,作害于人,急宜吐之方。

甘草(四兩生用)上一味切,以水五升,煮取折半,去滓,令頓服之,當大吐,藥亦與病俱去,便愈矣,夫散家患心腹痛,服諸藥不瘥者,服此甘草湯,諸膈即通,大便亦利,甚驗。

又療甚虛弱,去熱益氣力方。

竹葉(切一升) 大棗(二十枚擘) 黃 (四兩) 芍藥(三兩) 甘草(炙) 人參干地黃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五升煮竹葉,取一斗,去竹葉入諸藥煎,取三升,分溫服之,忌如常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共和县| 东乡族自治县| 云和县| 亚东县| 万源市| 昌邑市| 桦川县| 南华县| 五常市| 曲靖市| 通化市| 宝兴县| 阿图什市| 河南省| 南充市| 合阳县| 泊头市| 博兴县| 穆棱市| 上犹县| 正安县| 晴隆县| 越西县| 同心县| 特克斯县| 顺义区| 沁源县| 郎溪县| 孟州市| 慈利县| 蕲春县| 驻马店市| 栖霞市| 博兴县| 东丰县| 马龙县| 盈江县| 类乌齐县| 余庆县| 海盐县|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