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2009中考精品滿分作文題解篇(5)
- 初中生作文一本通
- 春之霖 李靜
- 4852字
- 2016-02-29 10:05:31
立意點評:
作者從通常的觀點“女人是禍水”逆向立意,提出了“如果女人是禍水,那么男人便是這禍水的源頭”的新觀點。
選材出彩——采得百花成佳釀
一、選材技巧點撥
曾經有這樣一句廣告語: “藥材好,藥才好。”意思是說有好的藥材,才能制出好藥來。寫文章也是如此,題材選的好,作文就成功了一半。
如果把作文比喻為大廈,那么,材料無疑就是大廈最重要的建筑材料。可以說素材的優劣決定了文章品位的高下,作文的創意往往就體現在題材的創意上。
題材創意,是指在題材選擇和所寫內容上體現新穎性、新奇性、意外性。這當然需要慧眼識珠,去發現生活中的空白、盲點和未開墾的處女地。這里給同學們介紹幾種技法,希望對實現題材創意有所指導。
技法1:舊材新用
舊中見新,即在運用舊材料時,變幻思維,提出不同于傳統觀點的新觀念。運用這種方式往往能使作文以“觀點新穎”取勝。那么怎樣翻新出奇,讓陳舊的素材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成就一篇富有創意的精彩美文呢?
第一,以嶄新的思維方式去重新敘述材料。賦予舊材料以新意。如以“家”為話題,大多數學生都會在文中歷數自己在“家”中感受到的溫暖與關愛:來自父親的關心,來自母親的疼愛,來自爺爺奶奶的寵愛……這未免顯得太“舊”。一位同學以《“半”家》為題作文,開篇先描述自己家庭的幸福美好,然后轉寫父親因車禍去世,使完整的家成了自己和母親兩個人的“半家”。雖然家不再完整,但自己在這個家中卻享受到了比一個完整的家更多的愛——來自媽媽的無私的愛。
第二,圍繞舊的話題添加一些新的細節。要在遵循歷史材料基本框架的基礎上有所創新,要讓新編的內容與原始內容有機結合,并附有濃重的時代氣息。
技法2:移花接木
移花接木的表層意思是指把一種花木的枝條或嫩芽嫁接到另一種花木上。比喻施展一些手段,暗中更換人或事物。……在寫作中,如果我們在運用素材時,移花接木,將其巧妙地進行改造、拼接、更換……那么,會使整個描述更具典型性和趣味性。
具體來說,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借我們熟知課文和暢銷書進行獨創,比如問題創新、內容創新,等等。
借《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四大名著里的故事和人物作依托,編寫與現實密切相關的新故事。
任意組合多個名著里的人物,讓他們發生新的、有意義的事情。
借助其它文體的形式進行文體的嫁接和雜交。如日記、手記或書信,本屬應用文體,用日記、手記或書信形式寫小說就有了新意。還可用試驗報告、采訪記、問答錄等多種多樣的形式寫作文。
技法3:點石成金
寫作中的點石成金,指的是從日常生活中提取材料或運用別人已寫過的材料進行創作,不照搬抄襲,而能從中挖掘出更新、更深的意義,化腐朽為神奇。
提筆寫作之時,就算是平時積累得比較豐富的同學,也會感到素材缺乏,他們只知木然地注視文題,一味地想在選材上求新求奇,卻把自己寫過的或讀過的好文章都忘了。
當然,用例能夠選取與眾不同、貼切實用的名人故事和歷史典故固然很好,但是不是舊材料就不能用呢?顯然不是。有些文章本身就不要求在材料上出新,比如為了說明某個觀點,材料雖然舊,仍能具有強大的說服力。因此,寫作文的材料關鍵在于你善不善于選取材料,善不善于巧妙轉換或變通材料,這就要講一個“巧”字,這個“巧”就是點石成金的訣竅。巧的方法如下:
1巧用自己身邊的事情。以自己或自己周圍發生的某些事情為素材,適當加工,同樣是好例子。其好處不僅可以避免作文空發議論,大而無當,還可以使人讀來感到親切可信,從而增強表達的效果。不過,從自己生活中尋找事例,不要所寫事例過于瑣屑,應有廣泛性和代表性。
2巧妙變換材料的角度。選材應求新,“新"除了體現在材料鮮活新穎外,還體現在善于抓住常見熟例的不同角度,從熟知材料中翻出新意,或從生活的細微之處挖掘出深刻的含義。這樣的事例用好了,可以體現出作者運用知識、靈活變通的能力,從而達到“陳材巧用”的化腐朽為神奇的效果。
技法4:跨越時空
人的想象力是強大的,它能讓我們的思想插上翅膀,飛往一個我們想到達的境界。我們可以借助聯想、想象之筆,實現跨越時空的夢想。
如,對于已經發生的、不曾見過的事情,或者沒有生命的東西,長如一塊石頭、一個玩具,都可以通過想象,讓今天的故事在過去的環境里表演,讓“死”的東西“活”起來。再如,將成語典故或者俚言俗語加以適當的改編擴充,讓其成為作文中的故事情節,或者把目前之熱門話題靈活地轉移到文中人物身上來,以取得異曲同工的效果。這就是跨越時空的寫作手法。
當然,這種跨越時空的想象應該立足于現實生活,合乎邏輯、合乎情理,而絕不是胡思亂想。
技法5:對接熱點
“對接熱點”就是指選用新聞、時事熱點材料來表達主題。這種選材方法使文章附有時代特征,也能彰顯出作者對于社會時政的關心。
那么如何為我們的文章注入“熱點”元素呢?我們可以引入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新鮮材料。比如,“嫦娥:一號”繞月飛行,北京奧運會的籌備和召開,眾志成城地抗擊冰雪災害、抗震救災,免費義務教育帶來的新氣象,物價上漲對于我們生活的影響等,這些剛剛發生和正在發生的事情,既是時代熱點,又可以成為我們筆下的材料。至于我們所生活的地區,你所在的學校,都會發生一些反映時代特征的事情,這些也是很好的素材。
但運用這種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平時一定要多留心周圍發生的事情,關注社會熱點、焦點、重大事件。
技法6:以小見大
以小見大就是從平凡的、耳熟能詳的、司空見慣的事物和現象中去發掘深刻的道理,甚至化腐朽為神奇。我們要善于選擇那些能充分表現時代旋律的典型的小事件、小人物、小場景來表現重大的主題。只有從小處入手,才能寫得具體,寫得生動,寫得感人。很多經典作品,如朱自清的《背影》、蕭乾的《棗核》、都德的《最后一課》……無不是以小見大取勝。再如,2005年山東萊西中考作文以“拒絕”為話題,滿分作文《第一次對母親說“不”》、《不,NO》等,反映的都是成長一類的大話題,但小作者無疑都是以“小”的視角切入,寫的都是小人物、小事件,但都能以小見大,以小靈動,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二、經典范文展示
1、舊材新用
走在歷史的畫廊里
佚名
朦朧中,我被帶到了一條長廊里,兩旁掛滿了一幅幅活動著的圖畫。我邁開步子,觀賞起這些多彩的圖畫來。
第一幕
人生鼎沸的羅馬廣場上,教徒們舉著火把,聲嘶力竭地喊著:“燒死他!燒死他!”廣場中心豎著一個十字架,一個青年被綁在上面,腳下是成堆的柴火,眼睛里跳動著火苗。
“說!地球才是宇宙的中心!”一個身著黑長衫的教徒朝他威脅道。
“不!太陽才是中心!”青年沒有絲毫畏懼。
“點火!”那黑長衫教徒氣急敗壞,一聲令下。
火焰頓時在青年的腳下燃起,廣場上一片歡呼。烈火中青年的目光始終是堅定的,他在烈火中永生。他,就是布魯諾,一個堅守真理的人,他為歷史增添了一道火紅的風景。
第二幕
白色的病床上,一個小女孩艱難地用小木棒翻著書。由于高位截癱,她只能用鏡子吃力地看書,字是反的,她會因此不停地流著眼淚。但她并沒有抱怨,她堅持了下來,她為此露出了多少發自內心的微笑。當她坐在輪椅上,拉著手風琴低唱著“我眼前有一片紅花綠草”時,她已經懂得了生命的真諦。
張海迪,一張蒼白的臉,卻為歷史添上了一道五彩的生命之景。
第三幕
烈日當空,一位農民打扮的老伯正在田間忙碌著,低頭,彎腰,又站起。他一遍又一遍地重復著這一連串的動作,觀察著那一株株水稻。突然,他眼睛一亮,笑容頓時寫在了他的臉上:“找到啦!可找到你啦!我找了你十年啊,今天終于讓我找到了!”說著,彎下腰去,小心翼翼地將那株水稻連根挖起,欣喜若狂地帶著它往遠處的房子跑去。他就是袁隆平,堅持了十年,他于在中國的歷史上畫上了一道金黃的風景。
睜開眼,天已大亮,枕頭旁放著的書仍翻在第一頁,上面赫然寫著:只有堅持到底,才能欣賞到最美麗的風景,才能創造出最美好的風景。
名師點評:
本文選取布魯諾,張海迪和袁隆平經典舊故事來展示了中心思想“只要堅持到底才能看到人生最美的風景”。作者巧妙地運用舊材料來表達新意,實屬新穎。要想恰當準確運用“舊材新用”的方法,就要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挖掘每個故事所體現思想加以積累,針對命題作文不同的表現內容而加以翻新運用,體會本文,恰當揣摩這種方法。
2、移花接木
我愿化作一朵流浪的云
佚名
我想化作一朵流浪的彩云,飛翔在古典文學的長空里。
汩羅江畔
汩羅江畔,我無意識地停留,便望見屈原在江邊痛哭,仰天長嘆:“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轟隆隆”,一個巨雷震得天地都在搖動。蒼老的江風拂起如旌的鬢發,他步履維艱孤苦地行于江邊。汨羅江水邊,又有誰明白在他心中交織著的生與義的苦痛呢?他,佇立在江邊,風輕輕拂過。在生與義之間,他最終選擇了義。于是我撐著《離騷》歌韻的船只,搖動《九歌》和《九章》的雙槳,升起《天問》不滿的征帆,在激蕩的風浪中,我愿意陪他一起感受那種震爍古今的愛國激情。
烏江水邊
我哀嘆著,惋惜著,被風輕輕地推動著,我飛到了烏江水邊。風掠過項羽的臉龐,他神色凝重,輕撫著烏騅馬的鬃毛,望著重重包圍的漢軍,手下隨從一個個倒下;回想起少時叔父曾對他說過:“為一個人犧牲千千萬萬個人,同為千千萬萬個人犧牲一個人是不一樣的,你要選擇呀!”他有巨鹿破釜沉舟的英雄氣概,有在鴻門宴上不殺劉邦的大仁大義,可他卻沒有曹操那樣石破天驚的壯語:“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也許有人在罵他,在怨他,可我一直在為他歌唱,在為他的豪爽與壯氣高歌。是啊,要不怎么會有“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贊美詩句呢?
南山之下
飛過歷史的星空,我看到了南山的云峰與秋菊。我知道,那是陶淵明翩然歸隱的地方。他雖然“種豆南山下”,只換來“草盛豆苗稀”,卻“悅親戚之情話,悅琴書以消憂”。是啊,做人就應該堅守自我!像他一樣“登東坳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不是一種詩意的人生么?在他的身上,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另一種美麗。
我想化作一朵流浪的云,漂泊在古典文學的河里,目睹每一位英雄與偉人的生命光彩,收獲每一位英雄與偉人給我帶來的感動啟迪。
名師點評:
這是一篇移花接木的典型之作,作者展開思維的觸角,跨越時空的局限,將我們所熟知的歷史長河中的三個精彩片段進行展開,借助古人來表明自己的心跡。在作文的語言和結構上我們可以采取此種方法,例如:“曾經有一篇詩歌擺在我的面前,我沒有好好珍惜,等到老師罰寫的時候才后悔莫及,塵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于孤獨地站在辦公室里看同學端著可口的飯菜經過。如果上天可以給我一個機會再來一次的話,我會對老師說——我要背。”這就是對《大話西游》中的愛情名言的巧妙嫁接。
3、點石成金
我愛唐裝
佚名
APEC讓全世界刮起了“唐裝熱”。看著那不同膚色、不同國籍的人們著一身相同的唐裝時,我不禁吶喊,我愛唐裝!
曾經,這樣的傳統服裝讓國人排斥,單調乏味,不及洋裝輕便舒適,人們抱怨過,人們責難過,穿著這樣的衣服甚至讓他們羞愧,我不禁要問:一件衣服,有那么多過錯嗎?
我們明白,錯的不是衣服,而是有些人戴上有色眼鏡去審視它。民族落后,讓他們自卑自憐。于是,在他們心目中,一切與祖國的、民族的、傳統的沾邊的東西,都沒了自信:動畫片不及日本的生動,名著不及俄國的有內涵,手機不及美國的先進,甚至覺得連文字也沒有英語簡單。一旦喪失了民族自豪感,一旦蒙上了落后的陰影,人們便陷入“外國的月亮總是圓的”的誤區。
可為何,唐裝還是那件唐裝,如今卻走上了國際大舞臺,并綻放著最美麗的花朵呢?為何,唐裝還是那件唐裝,如今卻成為一種時尚潮流呢?
原來,這是中國經濟騰飛之后,是中國重振泱泱大國雄風之后,是人們足以驕傲地自稱“我是炎黃子孫”之后對民族熱愛最直率的呈現。愛祖國,愛唐裝,愛這個能讓我們揚眉吐氣的國家的一切。我們的“海爾”拒絕了多少想要分一杯甜水的外企,我們的陶瓷使多少黃頭發藍眼睛驚羨。
因著民族的愛,撒播對唐裝的愛。
人的感情左右著人的判斷力。回想那不屑于唐裝的年代,真的是因為衣服本身嗎?誰能否認當我們一想到它的傳統就嗤之以鼻的偏激呢?誰又能否認其實我們根本沒心情去看它一眼,就更別提客觀評判它的輕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