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歷史大事件的另一面(3)
- 世界歷史未解之謎大全集
- 宿春禮 邢群麟
- 3324字
- 2016-02-29 16:27:51
一種說法認為,佛朗哥不參戰是因為國內經濟、政治危機。當時,西班牙內戰剛剛結束,國民經濟瀕于停滯狀態,食品嚴重不足,災荒頻繁,人心浮動。必要的進口工業材料和設備供給不足,黃金、外匯儲備十分短缺。
政治方面,共和派、君主派右翼集團和共產主義者左翼集團依然保有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和影響。佛朗哥領導長槍黨內部也醞釀著的種種不和、猜忌、爭斗又削弱了黨的獨裁統治能力。故而佛朗哥首要解決的問題是發展國民經濟、穩定政局、確保獨裁統治。
對于這種說法,有人提出質疑:國內危機并非佛朗哥不參戰的可靠理由,這是因為歷史經驗告訴人們,轉移政治危機、緩解經濟危機的最快捷而有效的辦法,往往正是對外戰爭。
第二種說法認為,佛朗哥不參戰是因為同盟國的利誘、拉攏。西班牙和直布羅陀、丹吉爾特殊的地理位置使盟國擔心,一旦西班牙加入軸心國作戰,直布羅陀海峽必為其控制,大西洋與地中海航路中斷,后果不堪設想。為此,1940年3 月,英國同意向西班牙提供200 萬英鎊的貸款,并允許它從盟國進口某些禁運的工業原材料,英國還從阿根廷快速運送一批食品到西班牙以解決其燃眉之急。1941年初,美國以紅十字會的名義援助西班牙價值150 萬美元的食品和藥物。隨后,羅斯福又設法讓國會同意放松美國商人向西班牙輸出石油的控制。
但這種說法的軟肋在于:人所共知,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佛朗哥建立政權之除給予了大力支持,說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是佛朗哥的大恩人也不為過,三者更是形成了“兄弟式”的親密關系。而且,德國一直在對西班牙提供軍事援助,希特勒更是對佛朗哥許以重諾,可佛朗哥卻終究不為利所動。
第三種說法認為,佛朗哥并不仇視英、法、美等其他西方國家,他反對的只是蘇聯。因為蘇聯是支持西班牙國內左翼力量的后臺。佛朗哥曾經說過,西班牙和西方世界的真正敵人是蘇俄,西方國家之間的任何戰爭都不過是為俄國人“火中取栗”。1941年6 月,德國進攻蘇聯,佛朗哥立即表示支持德國的軍事行動,并很快組織了1.7 萬人的長槍黨志愿軍,稱為“藍色師團”,參加對蘇作戰。佛朗哥強調,“藍色師團”只表明西班牙抵制蘇俄的一貫立場,這并不等于參加軸心國一方作戰。
然而,這種說法也存在疑點,那就是1943年德軍失去對蘇優勢后,佛朗哥為什么要落井下石似地撤回“藍色師團”呢?而且佛朗哥與各國的交往表明,他是一個講求實際的人,不會因為反對蘇聯而放棄參戰可能帶來的利益。
更讓人疑惑的是,面對佛朗哥堅決的中立態度,當時在歐洲勢力正盛的希特勒卻一再容忍,甚至當佛朗哥拒絕他進攻直布羅陀海峽的提議后,也并未對西班牙開戰。然而,這其中的種種疑惑,也隨著佛朗哥的逝世最終塵封在了歷史長河之中。
克里普斯在二戰期間為何突然訪印
二戰中,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作為反法西斯主力的英國卻在集中精力對付軸心國的同時,悄悄派遣政府要員克里普斯突然訪印,他們用意何在?
戰爭中總是會有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發生,比如二戰期間英國政要克里普斯突然訪印的事件就疑云重重。要知道,當時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英國作為反法西斯的主力國,需要集中精力和軸心國決戰。而在此戰爭的關鍵時刻,英國的下院領袖、掌璽大臣克里普斯卻在1942年春,帶著解決印度問題的《宣言草案》(亦稱《克里普斯方案》),風塵仆仆地飛往新德里訪問。在大戰關鍵時刻,英國當權人物為何要采取這一行動?
多年以來,歷史學家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大致形成了這樣四種觀點:
丘吉爾決定說
鑒于丘吉爾在二戰中應對納粹德國的果敢表現,有人這位克里普斯訪印一行是丘吉爾本人作出的這一決定,這是出于當時戰局的考慮。日本于1941年12月7日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為了實現“大東亞共榮圈”的迷夢,日本加速了侵略步伐。1942年春,日本先后占領了新加坡、仰光,并且威脅到了南亞次大陸的安全。印度的東大門——孟加拉和馬加拉斯也隨時有淪陷的可能。素以維護大英帝國利益而著稱的丘吉爾首相,為了維護自己的印度殖民地免受日軍蹂躪,當機立斷,派遣克里普斯訪印,以此來加強英國的地位。
羅斯福干預說
一些美國學者則認為是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影響和干預促成了這一行動的實施。因為,太平洋戰爭爆發后,英美兩國同日本對南亞次大陸的爭奪更加激烈了。當時,中美兩國政府首腦考慮到盟國的共同利益以及印度所處戰略地位,曾多次要求丘吉爾早日解決印度問題,以爭取印度人民盡快投入反法西斯戰爭。
工黨壓力說
一些歷史學家從英國政局內部來分析認為,克里普斯訪印一行是迫于英國國內工黨的壓力。眾所周知,戰時英國聯合內閣中,在對印行政策問題上存在意見分歧,工黨內出現一股勢頭,要求丘吉爾改變以往的政策,放棄僵硬政策,緩和矛盾,爭取讓印度也加入到戰爭中來,特別是克里普斯,力主改善英印緊張關系。丘吉爾害怕內閣分裂,在工黨的壓力下,被迫作出上述決定。
印度呼吁說
也有人認為,是當時戰火日益逼近印度,印度人民的獨立呼聲日益升溫,強烈要求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第3天,即1939年9月3日,林利思戈總督沒經各黨派的同意,就擅自宣布印度參戰。全印度人民奮起抗議他的這一決定,反英反戰情緒高漲,印度自由派一些人士薩普魯等人也聯名上書,直接呼吁丘吉爾本人要求英國采取實際行動,以緩和日趨尖銳的英印矛盾。
為打破政治僵局,鞏固統治,英國于1942年3月派遣克里普斯訪印,提出宣言草案,但沒有滿足國大黨在戰時建立國民政府和印度國人掌管國防的要求,而被拒絕。
對于克里普斯在二戰期間突然訪印的真正原因,歷史學家還在不斷進行研究,希望有朝一日它的謎底能最終浮出水面。然而,和歷史上其他神秘莫測的大事件相比,它只能算是一個小謎團,只是在歷史的長河中投下了一顆小石子,泛了泛水花,便悄無聲息了。
巴爾干的政治糾紛之謎
在巴爾干這塊政治、軍事要地,自古以來就積聚著歐洲各大國的垂涎目光。二戰中,巴爾干也不例外地稱為軸心國和同盟國的爭斗目標,再次引發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巴爾干政治糾紛,這一切都源于保加利亞君主保羅斯三世的離奇死亡。
自古以來,巴爾干地區就是歐洲大國爭奪的焦點,它不僅有著重要的政治地位,更有著極其重要的軍事地位,因此所有這些矛盾、特別是列強之間的矛盾使巴爾干半島地區經常發生糾紛、沖突和戰爭。而在二戰中巴爾干地區發生的政治糾紛則是一個至今未解開的謎團。
巴爾干對希特勒來說不僅是其第三帝國的東部前線,而且由于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尤其是戰略資源——石油,使它顯得尤為重要。同時,巴爾干的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和匈牙利還為德軍提供了好幾萬的士兵。
然而,蘇聯領導人斯大林也密切關注著巴爾干地區的局勢:這塊土地太適合共產主義傳播了。而且,這里豐富的自然資源無疑將為斯大林的戰爭機器提供巨大的幫助。英美更是一直在發布謠言,迫使希特勒相信盟軍將要進攻巴爾干重地保加利亞,這樣就使希特勒調集軍隊到保加利亞,從而減輕了盟軍在西歐的壓力。
由此可知,巴爾干地區在當時具備了極其重要的軍事地位和政治地位。從地理位置來看,保加利亞位于黑海之濱,南臨希臘,北臨羅馬尼亞,長370英里,最寬處185英里,是一個山地國家,具有極其重要的軍事戰略地位。而從政治上來看,保加利亞君主保羅斯三世一方面在珍珠港事件后不久對英美宣戰,一方面卻又盡量避免與蘇聯發生沖突。保羅斯三世這種截然相反的作戰態度實在讓人不解。
1943年年中,希特勒在他的東普魯士的指揮所得到消息說,保羅斯三世暗中縱容將該國從軸心國分裂出去的行為。希特勒頓時警覺起來,1943年8月28日,希特勒在他巴伐利亞的行宮中緊急召見了保羅斯三世。在希特勒一陣暴風雨般的咆哮后,保羅斯三世同意保加利亞繼續留在軸心國。然而,正是這場會面拉開了一場有名的政治糾紛的序幕。
當保羅斯三世同希特勒經過不愉快的會面,回到首都索菲亞幾天后,這位一國之君就暴斃宮中,從發病到死亡不過一個小時。在柏林,納粹的宣傳部長戈培爾博士宣布,保加利亞君主保羅斯死于一種罕見的毒,可能是蛇毒。
無可置疑,有人謀殺了保羅斯三世。但誰是謀殺者呢?德國人、英國人、美國人、蘇聯人都有可能,甚至可能是保加利亞本國人。而且,一個保衛森嚴的皇宮里怎么可能出現毒蛇呢?皇帝奇怪的死亡在保加利亞國內引起了不安和騷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