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歷史大事件的另一面(2)
- 世界歷史未解之謎大全集
- 宿春禮 邢群麟
- 4912字
- 2016-02-29 16:27:51
就這樣法軍攻占了莫斯科,拿破侖也住進了沙皇的皇宮之中。但是侵略者幾乎沒有過上一天太平日子。9月17日早晨,拿破侖從睡夢中驚醒,他透過克里姆林宮的窗戶向外眺望,只見莫斯科全城烈焰騰空,一片火海。這位法國皇帝頓時驚得面如土色,連聲叫道:“多么可怕的景象!”實際上,從法國軍隊侵入莫斯科的第一天—日9月15日深夜起,莫斯科就已經起火。16日晚到17日,由于狂風大作,火勢更加猛烈。克里姆林宮附近、莫斯科河南岸一帶和索良卡等地,火逐風飛,煙焰滿天。最后,連克里姆林宮的特洛伊茨塔也燃起了呼呼的火苗,拿破侖和他的隨從人員只得狼狽逃出。這場來勢兇猛的大火整整燒了一個多星期,當大火熄滅后,昔日風光綺麗的莫斯科變成了一片令人心悸的廢墟。
由于莫斯科的被燒,法軍無法從莫斯科取得補給,同時由于法軍挺進太深,后方援助不能及時到達,法軍的糧草供給非常緊張,在不得已的情況下,10月19日,拿破侖被迫從莫斯科撤軍。
得知法軍撤退的消息后,俄軍在沿途不斷予以狙擊,迫使拿破侖不得不隨時改變撤退路線,到12月,拿破侖才終于撤出了俄境,雖然逃離了俄國,但損失慘重,軍力損失達47萬余人。
對于拿破侖這次軍事冒險的失敗,人們不足為奇,可對于莫斯科當時那場罕見大火的起因,多少年來,卻一直爭論不休。
更多的人認為,當時的那場大火應該是莫斯科人自己放的。當年由于敵強我弱,庫圖佐夫決定放棄莫斯科,莫斯科人民也決定隨俄軍一起撤退,為了不給入侵者留下任何有用的東西,莫斯科居民忍痛放火燒了莫斯科城。拿破侖就一直認為“放火燒城”是莫斯科軍政總督羅斯托昔金蓄意謀劃與部署的。因為當法軍企圖救火時發現,偌大的莫斯科城內居然沒有一件消防水龍頭和滅火工具,顯然是事先有人把它們都運走了。另外,城里城外同時起火,顯然也是有計劃、有部署的預謀。而當時法軍逮捕了一些縱火嫌疑人也交代是羅斯托普金指使他們這樣干的。據說,羅斯托普金在后來也曾說過,是他命令放火燒城的。
從戰略的角度看,放火燒城的決定雖然代價慘重,但卻十分正確。這是一次十分勇敢的“焦土政策”,它表明了俄國人民不惜一切代價抗擊侵略者的決心。若真正追究放火的元兇,應該是法國人,正是由于他們的入侵,才迫使莫斯科人民不得不燒毀自己美麗的家園。
也有人認為,這場大火是莫斯科人和法國人共同所為,更為激進的說法則是法國人蓄意縱火。蘇聯的一位歷史學家就在他的論著中這樣寫道:“看到莫斯科大火的俄國人證明,拿破侖是事先有計劃地來焚毀和破壞莫斯科的。”
然而,無論是誰放的火,都讓莫斯科城遭到了一場空前浩劫,戰爭帶給了莫斯科人們深沉的傷痛。
沙俄賤賣阿拉斯加之謎
阿拉斯加這塊不毛之地下面埋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金、銅、鉑、銀等地下寶藏,也是盛產鮭魚和大比目魚的世界著名漁場。無論從哪方面來看,它都是一塊寶地,然而,多年以前,沙俄政府卻選擇了將這塊寶地拱手讓給了美國,這是為什么呢?
美國自1766年正式建國以后,就一直熱衷于擴充自己的領土。1803年從法國購得西路易斯安娜,1819年迫使西班牙讓出佛羅里達,1845~1853年奪占墨西哥多塊領土,1898年吞并夏威夷……在這些金錢加大棒的領土擴張戰略中,1867年美國花720萬美元從沙俄購買了占美國領土面積1/6的阿拉斯加一事卻頗受爭議。
19世紀,英美俄法各國都忙著擴張領土,為什么沙俄會將自己辛辛苦苦開發的殖民地——阿拉斯加賤賣美國呢?
之所以說是賤賣,因為阿拉斯加是有著豐富資源的一塊寶地。盡管阿拉斯加1/3的面積位于北極圈內,氣候嚴寒,除南部沿岸外,年平均溫度在0℃以下,可這塊“不毛之地”卻擁有豐富的地下寶藏:石油、金、銅、鉑、銀等。特別是北極地區濱海凹陷地帶為石炭紀以及三疊紀和白堊紀地層,石油和天然氣儲量極大。此外,太平洋東北部暖流使阿拉斯加南部沿海峽灣島嶼成為世界著名漁場,盛產鮭魚和大比目魚。它的價值遠遠超出720萬美元的價格。
根據歷史記載,在這場領土買賣中,沙俄方面似乎比美國方面更加急切。正如當時的沙俄重臣康斯坦丁·尼古拉耶維奇就在1857年3月寫信給沙俄新上任的外務大臣亞·戈爾恰科夫公爵,特意建議出賣阿拉斯加,他在信中寫道:“這種出讓是完全合乎現代要求的。我們不必欺騙自己,而應有所預見:美利堅合眾國想要整個地統治北美,肯定會攫取我們這些領地,而我們又無法把它們藏掖起來。再說,這些領地帶給我們的好處微乎其微,出賣它們似不會引起過分的反響……”對此提議,沙皇更是御筆批示:“此議值得考慮。”因此,在沙俄的權臣們自發組成了一個密謀集團,開始悄悄籌備出賣阿拉斯加一事。
康斯坦丁·尼古拉耶維奇大公作為密謀集團的主將,除經常在皇上耳邊吹風外,還把財務大臣賴滕拉入圈內。而駐美公使斯捷克利男爵一開始就是此集團的干將,十年內為出賣領土奔走于俄美之間,不遺余力,甚至準備了使俄國蒙辱的條約文稿。"十年磨一劍",密謀集團開始分頭行動:大公負責打通外務部,重新向外務大臣提出這個問題;財務大臣以金融危機來逼壓沙皇,建議向西方貸款;駐美公使則加緊同美國政府磋商。
1866年12月16日中午,密謀集團的全體成員以參加“日禱”活動的名義來到外務大臣家,沙皇本人也來了。他明確表示同意出賣阿拉斯加。沒有正式記錄,只是亞歷山大二世的日記中有兩行文字:“中午1時,戈爾恰科夫公爵就美洲公司之事舉行了會議。決定賣給美國。”沙皇的日記表明出賣阿拉斯加已成定局,可此時羅斯大臣會議和國務會議對此一無所知。
就這樣,密謀集團避開外務部,指定駐美公使斯捷克利男爵全權負責談判和簽約。可是,作為全權代表的這位公使先生手上竟沒有任何政府的書面指示或授權書,只是財務大臣叮囑了一句:"要500萬美元。"
就這樣,斯捷克利男爵同美國的談判成為了一場不折不扣的賣國丑劇。條約正文是由美方口授筆錄的。七項條款中有五項講的是美方的權利,即簽約后美國政府應得到什么。其余兩項是有關付款問題,但對付款過程中違約的責任和懲罰只字未提。
1868年8月斯捷克利男爵交給俄羅斯國庫一張“720萬美元全部收訖”的憑據,并稱錢已轉入紐約某銀行,可據該銀行向美國國會作證時確認匯入銀行的錢只有703.5萬美元。不用說,16.5萬美元已裝進外交代表的腰包。
這位男爵的最后命運更為這場領土買賣謎上加謎。據記載,1869年5月,斯捷克利男爵曾寫信給外務部的友人,說希望得到兩年的休假,信中充滿了恐懼和憂傷。從此,這位男爵就失蹤了。
《田中奏折》是真是假
《田中奏折》是反映日本法西斯主義侵略擴張野心的一份文件,它一經公布,就引起了世界各國的注意。但日本政府卻一致否認這份奏折的真實存在。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每一場浩大持久的戰爭中都可能存在一些神秘莫測的重大事件,日本對中國的侵華戰爭也不例外。比如,日本侵華史上著名的《田中奏折》事件,就是一個當時在國際上引起強烈震動而幾十年來卻仍然是撲朔迷離、難明真相的“歷史公案”。
19世紀末,日本經過明治維新,迅速崛起,發展成為一個資本主義強國。但因其國土狹小、資源貧乏使日本經濟的發展受到極大制約,急于走上殖民擴張的道路。而作為日本鄰國的中國由于自身資源的豐富以及國力的衰弱,不可避免地遭受到日本帝國主義的覬覦。
1929年2月,南京出版的《時事月報》刊出一條讓世人震驚的新聞:《驚心動魄之日本滿蒙積極政策——田中義一上日皇之奏章》。《田中義一上日皇之奏章》亦即歷史上所稱的《田中奏折》。
《田中奏折》明確表示“過去的日俄戰爭實際上是中日戰爭,將來如欲控制中國,必須首先打倒美國勢力,這和日俄戰爭大同小異。如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倘若中國完全被我國征服,其他如小亞細亞、印度、南洋等地異服的民族必然會敬畏我國而向我投降,使全世界認識到亞洲是屬于我國的,而永遠不敢侵犯我國。這是明治大帝的遺策,也是我大日本帝國存立的必要大事……”《田中奏折》全文6706字,分5大章節和1個附件,從軍事行動、經濟、鐵路、金融、機構設置等方方面面,對侵略行動作了詳細的安排部署,字字句句無不彰顯日本帝國主義武力侵吞中國及整個亞洲的狼子野心。
《田中奏折》一經披露,立即引起了世界范圍的嘩然和震動,各國輿論紛紛表示驚訝和譴責,中國各地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示威游行,抗日浪潮席卷全國。
盡管日本當局立即否認有此奏折,并對外一致聲稱《田中奏折》為偽造之物,旨在污蔑大日本帝國。日本當局許多的當事人還都先后出面發表談話聲稱從未見過此奏折。日本的學者也跟著推波助瀾,叫囂《田中奏折》純屬偽造。
日本方面否認的理由依據主要是:
1.《田中奏折》書寫形式不符合日本慣例
日本政府認為,當時中國方面所公布的《田中奏折》從內容到形式均存在許多錯誤,不符合日本書寫和呈送奏折的慣例。從上奏的形式上來說,奏折一般不寫收件人的姓名,而是通過宮內大臣向上呈遞的。但這個奏折不僅寫了收件人,而且寫的是宮內大臣。
2.奏折內容存在失實、錯訛之處
日本政府還指出:奏折內容有失實、錯訛之處,如:奏折里提到山縣有朋參加了解決有關“華盛頓九國公約”的對策會議,但是1922年2月6日締結此條約時,山縣有朋早在五天前就死去了。奏折說這個時期田中義一被派到歐美去了,實際上他去的是菲律賓。在奏折里有“福岡師團”的稱謂,但事實上在福岡并沒有師團。吉梅線的竣工日期是1929年5月間的事情,而1927年7月寫成的奏折,卻說它已經竣工了。奏折中還使用了“帝國主義”等不相稱的用語。
那么《田中奏折》到底是真是假呢?既然它是田中義一遞給天皇的秘密奏折,中國方面又是如何得知確切內容的呢?這就不能不談到田中奏折事件的兩個關鍵人物:一個是在日本親手抄錄《田中奏折》的當事人蔡智堪,另一個是得到《田中奏折》抄本并加以翻譯和發表的當事人王家楨。
蔡智堪,中國臺灣人,曾經旅居日本多年,正是他通過當時任日本宮內大臣的牧野伸顯的幫助,扮作補冊工人進入皇室書庫,得以將《田中奏折》抄錄帶出,并親自趕赴沈陽交給時任張學良秘書的王家楨。王家楨將其翻譯后未敢擅自向外界公布,將它交給當時的中國外長王正廷,最終得以讓《田中奏折》曝光。
如果說《田中奏折》是偽作,那為何日本政府在《田中奏折》公開的第二天,就將當時書庫的官員全部免職,蔡智堪也遭到拘捕,身陷囹圄,財產損失殆盡。而日本自1927年以后采取的一系列侵略擴張行為,則與《田中奏折》中所作的戰略規劃如出一轍,沒有絲毫偏差。這又做如何解釋呢?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關于《田中奏折》真偽的爭論一直沒有間斷過。其實,無論日本承認與否,歷史已經有力地證明了日本帝國主義者想要征服中國乃至稱霸全世界的狼子野心,即使在歷史上真的從未出現過《田中奏折》一事,也不能改寫日本帝國主義的罪惡歷史。
弗朗哥為何沒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
在一個受盡苦難和蹂躪的歐洲中,西班牙是一塊快樂的綠洲。這是“國家主義運動”的成績。
——佛朗哥
在二戰的法西斯獨裁者中,德國法西斯頭子希特勒服毒飲彈自殺了,意大利法西斯頭子墨索里尼被人吊死謀殺了,日本法西斯頭子東條英機被遠東軍事法庭處以絞刑,而西班牙法西斯獨裁者佛朗哥卻安然無恙地活到了83歲的高齡,于1975年11月20在西班牙首都馬德里因冠心病復發而壽終正寢。他是法西斯獨裁者中唯一壽終正寢之人。
為什么佛朗哥能把世界上最后一個法西斯獨裁政權維持近40年?人們普遍認為最大的原因是:佛朗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保持了中立態度。那為什么佛朗哥沒有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呢?是這位獨裁者“愛好和平”,還是他“能掐會算”,早知軸心國必敗?否則,作為歐洲三大法西斯國家之一,且又和德、意在剛剛結束的西班牙內戰中結成了非同尋常的關系,西班牙為什么不和德意同步而卻獨樹一幟呢?
1939年的歐洲,戰爭一觸即發。和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意圖征服世界的野心不同,佛朗哥卻認為:發動一場全面戰爭是無意義的。因此,當1939年9 月1 日德軍進攻波蘭,9月3 日英、法對德宣戰,同在9月3日這一天,佛朗哥公開呼吁使戰爭局部化。他聲稱,愿意和其他國家一起來商討結束一場有可能導致“亞洲式的野蠻殘暴”的戰爭。9月4 日,西班牙即宣布在二戰中的“中立”態度。
對于佛朗哥中立態度背后的原因,眾說紛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