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歷史大事件的另一面(1)
- 世界歷史未解之謎大全集
- 宿春禮 邢群麟
- 4851字
- 2016-02-29 16:27:51
古代日本人到唐朝“留學”僅是為了學習嗎
眾所周知,古代日本人正是通過派遣“遣唐使”到中國的大唐盛世去“留學”,才為日本帶去中國先進的科技文化知識,極大地促進了日本的發展。在那之后,中國也開始了飽受“倭寇”滋擾的歷史。因此,人們不僅懷疑:古代日本人到唐朝“留學”真的僅是為了學習嗎?
如今,中國人去日本、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出國留學”的潮流十分盛行。這不排除一些人“崇洋媚外”的心理作怪的原因,但更多的人是為了學習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為自己創造一個更好的生存機遇。因此,“留學鍍金”成為當前國人談論的一個熱門話題。其實,“出國留學”并非現代經濟社會的專利,早在1000多年前,“大唐朝”就要常常迎接大批的來自周邊各國的“留學”人員,尤其是地理位置優越的日本使節和商人。
根據歷史記載,公元618年,唐朝取代隋朝。日本人憑借地理位置優勢,絡繹不絕地前往唐朝,天皇政府正式派出的“遣唐使”數目也大大增加,達到了空前頻繁的程度。唐太宗李世民在公元630年剛剛即位那一年,以犬上御田秋為首的日本第一次遣唐使到達長安。從此,日本連續不斷地派遣遣唐使。從公元630~894年的200余年間,日本政府共向唐朝派出19次遣唐使,其中有兩次受阻而未成行,有1次是為了迎接前次遣唐使回國,有3次為護送唐朝使節回國,所以,實際算來日本正式委派并到達唐朝的遣唐使應為13次。在那個海上交通極為不便利的時代,為什么日本政府卻不厭其煩、不辭辛勞地派遣出一批又一批的遣唐使呢?
大多數認為,這是因為當時中國古代經濟文化在唐朝發展到了空前鼎盛時期,南洋、中亞、波斯、印度、拜占庭、阿拉伯各地大小國家紛紛派遣使節和商人前往唐朝學習唐朝的先進文化,經營中國的絲綢、瓷器及各種工藝產品。
而作為中國的近鄰的日本,比起東歐、非洲國家來更有地理優勢,而且,極富進取精神的日本人也不甘人后。為了學習中國的治國經驗和文化制度,天皇政府才派大批使臣、學者到中國參觀學習,在日本史書上遣唐使又稱“西海使”或“入唐使”。遣唐使團初期規模較小,通常每次僅有一兩艘航船,每艘航船大約載120人左右,后來使團的規模逐漸擴大,每次使用4艘航船,團員多達500余人。因為遣唐使團通常都是4艘航船一起拔錨起航,又一起揚帆歸來,所以日本的文學作品往往把遣唐使稱為“四舶”。遣唐使團由政府使官、學習訪問人員和航海工作人員組成。
但是的遣唐使可謂是今日的“公派留學”,日本政府對其給予了高度的重視:所有使團人員均由精挑細選而出,凡入選使團者一概予以晉級,并賞賜衣物;政府還對留學生給予優厚待遇,一般的船員免除徭役,使團官員予以一定程度的資助,希望他們學有成就,回國效力;在使團起航前夕,要舉行隆重的“拜朝”典禮謁拜天皇,天皇向正副使節賜予“使節刀”,接下來舉行餞別宴會,甚至有時會專門準備唐朝筵席。
歷史證明,日本政府派遣的這些遣唐使果然不負眾望,為日本帶回了大唐朝先進的歷史文化和科學技術,一時之間,唐朝的工藝美術、生產技術、文史哲學、天文數學、建筑學、醫藥學、衣冠器物、典章制度等紛紛傳到日本,極大地促進了日本的發展。即便從現在日本的民俗風情和生活習慣中,也不難看出濃厚的中國古代文化痕跡。
然而,也正是大唐朝文化和科學技術對日本的“滋養”,滋養出了一個飛速發展的日本,也滋養出了日本擴張領土的狼子野心,“倭寇”在隨后的中國歷史中登場亮相,極大地危害了中國沿海經濟的發展,也是導致明清政府實施閉關鎖國政策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滯后。因此,有人提出疑問:日本遣唐使到中國的目的僅僅是為經濟文化交流和“學習”嗎?或許是包藏著侵占中國的禍心也未必。然而,沒有人能給出答案,它只能是人們心中盤旋不去的一個謎團。
英國成為海上霸主之謎
19世紀,誰擁有制海權,誰就是強大者;誰失去制海權,誰就要受制于人。那么,英國是如何奪得制海權,得以開創“英國的世紀”及“日不落帝國”的呢?
19世紀之所以被稱為“英國的世紀”,主要是因為英國在那個“誰擁有制海權,誰就是強大者;誰失去制海權,誰就要受制于人”的時代牢牢抓住了制海權,從而得以積累下大量的財富,并在世界各地拓展殖民地,當時的英國也因此得名“日不落帝國”。
眾所周知,最先開始航海運動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作為后起之秀的英國究竟是如何從強大的西班牙手中搶得海上霸權的呢?這要從英國擊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說起。
無敵艦隊,就是最幸運的艦隊或不可擊敗的艦隊的意思,是西班牙為遠征英國而組建的艦隊,是由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在1588年派出的,包括130艘兵船與運輸船、7000船員與水手、2~3萬名步兵。
1588年5月,無敵艦隊在梅迪納·西多尼亞公爵佩雷斯·德·古斯曼的率領下進入英吉利海峽,與英國海軍交戰。無敵艦隊之役是英西戰爭中最大的戰役之一。在樸次茅斯海面附近,無敵艦隊與英國海軍上將霍華德及海軍中將德雷克率領的英國艦隊相遇。海盜出身的英國海軍將領豪金斯,為了迎戰西班牙艦隊,將英國戰艦進行改進,增加了艦的長度,去掉了船樓結構,把許多火炮裝在舷窗內而不是裝在甲板上,使它的火力強度和準確性大大提高。
此外,英國艦隊還盡量避免與西班牙艦隊近戰,而采用遠距離炮擊。相比之下,西班牙軍艦既高又大,行動緩慢,自然成了英軍“小船”炮擊的靶子。西班牙開炮向英艦射擊,卻不能命中英艦,英國艦只盡可能避免進入西班牙火炮射程之內,在遠處靈活閃避,活動自如。這種遠距離炮戰使西班牙艦隊的步兵和重炮不能充分發揮作用。激烈的炮戰持續了一整天,直到雙方彈藥用盡,轟擊才告終止。“無敵艦隊”被打得七零八落,兩只分艦隊的旗艦中彈、撞傷,一個分艦隊司令被俘。
剩下的西班牙艦只乘著風勢向北逃竄,準備繞過蘇格蘭、愛爾蘭回國。 狼狽逃竄的西班牙艦隊彈盡糧絕,更倒霉的是在海上接連遇到兩次大風暴,有的船只翻沉了。不少士兵、船員被風浪沖到愛爾蘭西海岸,被英軍殺死。到1588年10月,“無敵艦隊”僅剩43艘殘破船只返回西班牙,以近乎全軍覆沒的結局慘敗。而英艦沒有損失,陣亡海員水手只有百人左右。
從此,國勢鼎盛的西班牙一蹶不振,英格蘭則成就了海上霸權,開啟了伊麗莎白一世的盛世。
而英國之所以能夠取勝,與英國先進的諜報系統的工作是分不開的。1587年,弗朗西斯·沃辛漢爵士在英國海岸附近展開大規模海戰的前夕,獲得了3月22日西班牙海軍元帥圣克魯斯呈報給西班牙國王的《關于海軍的總報告和具體報告》的抄件,完全掌握了西班牙無敵艦隊的部署計劃和軍力等具有重要價值的軍事情報,從而為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奠定了基礎。自那時起,各國的作戰計劃就成了極為重要的秘密和對方極力想盜取的目標。
拿破侖和亞歷山大密談之謎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俄關系一度緊張,開戰不斷。但是,當時的法國皇帝拿破侖和沙皇亞利山大一世也曾友好會談過,并最終導致兩國簽訂《提爾西特和約》。但對于這次密談,學術界卻一直存在爭論。
1805年12月2日,被譽為“三皇之戰”(法國皇帝拿破侖·波拿巴、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奧地利皇帝弗朗西斯二世)的奧斯特里茨戰役最終以法國的勝利落下了帷幕,這標志著第三次反法同盟的瓦解,也充分體現拿破侖的軍事才能。此次戰役之后,拿破侖成為歐洲的霸主。
俄國軍隊則退入波瀾,而1807年6月法軍又在波蘭大敗俄國軍隊,年輕氣盛的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再次受到沉重打擊,選擇了和拿破侖和談。于是,1807年6月25日這一天,拿破侖與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在俄國與普魯士邊境的提爾西特(又譯蒂爾西特,即今蘇聯加里寧格勒州蘇維埃茨克市)附近的涅曼河的一個木筏上進行私人會晤。
有人猜測,在會談中,拿破侖在亞歷山大面前表現出了他極高的表演天分,對亞歷山大表現出一種兄弟式情意的親密感情,想方設法打動亞歷山大,抨擊英國是歐洲一切糾紛的制造者,并以他拉丁人奔放的想象力使亞歷山大神魂顛倒,最終蠱惑住了這位年輕氣盛、經驗不足的沙皇。但到底拿破侖是如何說服亞歷山大的,沒有人能給出明確答案。
在拿破侖和沙皇亞歷山大這次秘密會談之后不久,1807年7月7日,法俄雙方就簽訂了《提爾西特和約》,宣告法蘭西帝國和俄羅斯帝國結成了反對英國的同盟。
對于拿破侖與亞歷山大的密談,我國作家張慧劍在其民國時期的著作《辰子說林》一書中描述道:
一八○七年,俄皇亞歷山大在拿破侖軍威之下,與拿氏成立一種不正常的友好關系,歐洲史上所謂“的爾西特之會”是也。
拿氏彼時以驚人之坦率接待俄皇,不惟一再表示對俄無領土野心,且愿予俄皇以對付芬蘭、土耳其之充分自由,拿氏所要求于俄者,僅合作打倒英國之大陸勢力而已,俄皇亦欣然以此諾之。
史謂俄皇當時情不自禁,竟向拿氏發問:“歐洲究在何處?”
拿破侖答曰:“你與我聯合起來不就是歐洲嗎?”(一譯“歐洲不就是在你我之間嗎?”)
不幸此光輝燦爛、熱烈纏綿之美夢,未及五年即瓦解冰消,緊接而有一八一二年拿破侖征俄之舉,亞歷山大對拿氏此一軍事冒險切齒痛恨,輒申申詈曰:“拿破侖獨夫,汝不講信義,終必自食其果!”
客觀之歷史批評家曰:“無論如何,亞歷山大多少總是上了拿破侖的當!”
為什么要說“亞歷山大多少總是上了拿破侖的當”呢?這是因為盡管法俄同盟在表面上維持了五年,但俄國卻沒有從中獲得太多的利益,亞歷山大很快就發現了:他在這個同盟中贏得的不是和平,而僅僅是時間。
和拿破侖簽訂《提爾西特和約》,并沒有使俄國喪失什么土地,反而獲得了普魯士割讓給它的別洛斯托克地區。但是,亞歷山大一世必須承認法國在德國占領的地方和拿破侖在那里所修改的疆界,以及拿破侖對伊奧尼亞群島的統治權,同意成立華沙大公國(這是法國在俄國邊界上的一個進攻基地。法國還要求俄國與土耳其進行和平談判,如果和談未成,法國將幫助俄國進攻土耳其。此外,法國要求俄國參加對英國的封鎖(即所謂大陸封鎖),正是此舉導致了歐洲大陸和平的崩潰。
其實,在簽訂完《提爾西特和約》之后不久,年輕的沙皇亞歷山大就感覺自己上了拿破侖的“當”,尤其是到了1810年12月31日,沙皇也深深地感覺到,參加大陸封鎖嚴重損害俄國的貿易,于是選擇對中立國的船只開放了俄國的港口。為此,拿破侖的附庸華沙大公國對俄國給予威脅,可此時的沙皇亞歷山大已不再是當初那個“毛頭小子”,毅然決絕地無視法國的威脅,這直接促使法俄同盟的最終解體。拿破侖于1812年6月入侵俄國。
亞歷山大在提爾西特時表現的軟弱和后來對抗拿破侖的強硬態度形成了鮮明對比,人們不禁猜想,在拿破侖和亞歷山大那次涅曼河上木筏中的會談到底發生了些什么呢?拿破侖到底是憑借什么說服亞歷山大低頭為從的呢?這仍舊是個謎。
是誰放火燒了莫斯科
當法俄之間的和平關系不再,拿破侖毅然選擇了對他昔日的盟友開炮,并迅速攻占了沙俄首府莫斯科。然而,拿破侖剛開始享受在沙皇宮殿的生活,一場莫斯科全城的大火嚇得他落荒而逃。到底是誰放的這場大火呢?
盡管1807年法國皇帝拿破侖與沙皇亞利山大一世簽訂了《提爾西特和約》,宣告法蘭西帝國和俄羅斯帝國結成了反對英國的同盟。但沒過多久,年輕的亞利山大一世就發現他上了拿破侖的當,在這場法俄的同盟中他并未獲得多大利益,他贏得的只是時間,而非和平。因此,他很快改變了對拿破侖的忍讓策略,開始強硬起來,并與英國重新建立起聯合抗法的同盟來。
對于沙俄的“背叛”,拿破侖十分憤怒,同時也為了真正實行他對歐洲大陸的統一,拿破侖在對英國的戰略進攻失敗后,意識到只有打敗俄國才能打敗英國,因此他于1821年6月24日對俄國不宣而戰。
面對突如其來的法軍,俄國由于沒有防備,非常被動,俄軍很快潰敗,國土大片喪失。1821年8月9日,在經過一場血戰之后,法軍占領了斯摩棱斯克。兩天之后,當時的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任命“天才統帥”米·伊·庫圖佐夫為俄軍總司令,帶領俄軍抵抗法國的入侵。8月26日,庫圖佐夫指揮20萬大軍,與法軍在莫斯科西郊展開了著名的“博羅迪諾會戰”,雙方死傷無數,損失慘重。庫田佐夫為了保存實力進行反擊,決定放棄莫斯科,莫斯科城里的居民也隨同軍隊一起撤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