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集團迅速崛起的動力基石
道德一詞,古已有之,指的是事物變化運動的準則、規范、規矩。遵循道德,內得于已,外得于人,便稱之為“有德”。古人講德,說的是忠、孝、仁、義、信、溫良、恭敬、謙讓的品行。有德之人,遵從人性,堅守原則。用現在的話,德無非就是形成于人們的社會活動,并指導人們的行為方式的價值觀。
企業文化則是指企業在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為全體員工所認同、遵守,帶有本企業特色的價值觀念。道德與企業文化在本質上有相同之處。不同之處在于,企業文化是為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服務的,而企業作為一種贏利性組織,其追求利益的天性決定了企業文化的目標取向。然而這種不同并非不可調和,相反的,企業道德的建設正是一個企業要長遠發展的根基所在。
蒙牛“小勝憑智,大贏靠德”的企業文化,就是一個很好的范例。
小勝憑智,大贏靠德——蒙牛人的座右銘
市場經濟中,要獲得長遠的成功,僅靠懂管理、善經營是遠遠不夠的。企業要長遠發展,就必須要有德商。一個不擇手段、不顧后果的掘金者,或許可以憑八斗高才,掘得第一桶金,但是卻不能在一個相對成熟的市場環境中,成為一個金礦主。錢要賺,原則也要講。利要求,品德不能丟。
蒙牛能有今天的成就,靠的是什么,牛根生說,小勝憑智,大贏靠德。這是牛根生的座右銘,也是蒙牛人的行為準則。德是蒙牛文化的“根”之所在。用一個形象的字概括蒙牛的企業文化,是“牛”——“吃的是草,擠的是奶”;用一個抽象的字概括蒙牛的企業文化,是“德”——“小勝憑智,大勝靠德”。
在蒙牛工業園,有許多醒目的標語。從中我們可以看到,蒙牛在“德”這條根上,發散出的許多枝系:產品就是人品,這是蒙牛對待產品的態度;誠信是一種戰略資源,蒙牛以誠信作為企業文化的核心內容;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不夠,則可以看做是蒙牛的“德”在員工個人修養上的體現……
那么,蒙牛的企業文化,為什么是“德”?牛根生說,與乳業命運相連的是這樣一群人:產品市場上,是億萬公民;資本市場上,是千萬股民;原料市場上,是百萬農民……除了這“三民”,還有“三軍”:生產大軍、銷售大軍、供應大軍。把我們自己與家人,連同親戚,所有人加到一起,放到天平的一端,然后把“三民”與“三軍”放到天平的另一端,稱一稱,比一比,誰重?誰輕?
蒙牛做乳業,身上的擔子無比重,做得不好,農民宰牛,市民斷奶,股民損金。可是,規避這一切風險的核心力量是什么?是員工。所以,企業要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就要德字當先。“德”是主根,“與自己較勁”與“經營人心”是兩大側根。把根留住,過去吃飯穿衣靠了它,將來發光發熱還靠它,這是蒙牛事業的源泉。
蒙牛“內幕”:
蒙牛經過幾年的奮斗和在市場競爭中的錘煉,形成了獨特鮮明的品牌識別系統:
識別系列識別內容
蒙牛品牌的名稱識別“蒙牛”:內蒙古。品牌映襯著藍天,白天,草原,畜的故鄉,奶的搖籃。
“牛”:奶牛、牛奶。背后有:牛根生,牛氣,牛市,勤奮如牛,氣壯如牛。
蒙牛品牌的成長性識別六年銷售200億元,5年增長200倍。
蒙牛品牌的企業識別具有國際性良好信譽和諧企業。
蒙牛品牌的產品識別液態奶、冰淇淋中國銷量第一,草原牛奶唯一中國馳名商標,優質、無污染,產品品質就是人品,中國綠色食品,英國本土NQAISO9000國際標準質量認證。
蒙牛品牌的氣質識別大氣、質樸、誠實、篤行。
蒙牛品牌的地位識別六年成就中國乳業領導品牌。
蒙牛品牌的責任識別讓中國人健壯起來。抗擊“非典”第一捐。創建中國乳都。
蒙牛品牌的創新識別航天員專用牛奶,25個經營管理法則。
蒙牛品牌的與
消費者關系識別牛文化,反哺消費者;
德文化,經營人心;
全球捐股第一人,散財聚人。
蒙牛的“德”是對中國傳統“德”文化的有力延伸。中國歷史上有著很多著名的儒商。從孔子門生子貢,到明清的晉商、徽商,儒商一直是中國商人“德”文化的代表。這群有著高明學識的人,為后人留下許多值得借鑒的經商智慧。被稱作儒商始祖的白圭,留給后人智、仁、勇、強的商者之術。而風光一時的山西票號也有“守信、講義、取利”的六字箴言。由古至今,誠信、仁義等道德品質,被反復提及。
近代思想家梁啟超在評說山西商人的經營之道和制勝法寶時,寫下“晉商篤守信用”六個大字。正是由于一代又一代的山西商人執著地踐行“誠信第一”的準則,才使晉商在激烈的商海搏擊中能不斷地抓住商機,拓展市場,發展壯大。
誠信為本,利以義制。在道德觀念上,山西商人主張道德為先、利以義制,認為經商雖以贏利為目的,凡事則以道德信義為根基,提倡生財有道、見利思義,反對唯利是圖、不擇手段。《喬家大院》劇中主人翁喬致庸堅持以“首重信,次講義,第三才是利”作為經商準則。
經商之道誠信第一,商家必須重視信用,以信譽贏得顧客;其次要講義,不能用坑蒙拐騙伎倆坑害別人;第三才是利,推崇以義制利,不賺昧良心黑錢。注重道德信譽,把“誠信不欺”作為經商長久取勝的秘訣,市場才能越拓越寬,生意才能做得興隆,利潤才會遞增。
蒙牛人認為,世界上的競爭,從古到今,無非是四種資源的競爭,一是體力競爭,二是財力競爭,三是腦力競爭,進而上升到“德”的競爭。如果企業在從始至終的商業行為中,不斷地為客戶著想,積極地為客戶付出,客戶在獲得實惠和方便的同時,就容易對企業產生購買忠誠度,企業后續的利潤自然可以預期。
《禮記》中說:“德者,得也。”以“德”面對市場和消費者,不論是否抱有功利目的,從長期發展而言,必然會帶來良好的功利回報。有“德”者,自然有“得”。“想贏個三回兩回,三年五年,有點智商就行;想做個百年老店,想一輩子贏,沒有德商絕對不行。”蒙牛強調共贏原則,把奶農、股東、員工、消費者、國家的利益放在企業目標之中,這樣的承諾要做三十年、五十年,上百年。要言行一致,要對內對外、對上對下、對國家對社會始終保持一貫負責。你贏、我贏、大家贏,這樣才有可能贏天下。
德乃商之基,無德之商無以成業。高人一籌的營銷策略、圓滑歷練的企業方針、精湛的專業技能,固然能使企業從中獲利。但是要成大事,創大業,要做一個百年品牌,還要靠為眾人所稱道的道德品質。有德商才能筑高遠,高德商才能計百年。
德行天下是企業常青的根基
企業是一個營利性組織,同時也具有社會公民的身份。“社會公民”的道德水平影響企業的經營理念和企業哲學的定位,從本質上決定企業的經營方向。企業的德包含著許多內容:尊重人權,任何制度的制定及完善都重視人性;注重對產品質量的不懈追求,充分考慮用戶利益;只追求合理平均水平,誠信經營;積極采取對社會有益的行為,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蒙牛把“德”作為企業文化的精髓,“小勝憑智,大贏靠德”的思維在蒙牛方方面面都得到體現。“德”也引導著蒙牛層層遞進,步步扎實地描繪出了蒙牛的高速發展軌跡。
蒙牛的人心經營是其“德”文化的一個重要分支。經營人心的含義是向下經營,而不是向上經營。尊重關心下屬是首要的,財散人聚,財聚人散。聚的時候,先聚心,后聚人;散的時候,也是先散心,后散人。牛根生說,這個世界不是有錢人的,也不是有權人的,而是有心人的。
日本有一家企業,老板每天只做兩件事情,就將企業經營得井井有條。第一件事是,早晚在員工上下班的時候,他一定準時站在門口,向經過的每一名員工鞠躬問候;第二件事是,在釣魚休閑之后,到中午回到單位,將釣到的魚拿來為員工改善伙食。這位“偷懶”的老板,掌握了經營的秘訣:讓員工盡職盡責,發揮潛能,比自己一人累死累活去干,創造的價值更多。歸根結底,經營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
企業信譽是企業形象的核心內容,它不但是企業和員工對國家、對社會、對消費者以及用戶的承諾和應盡的責任,又是為企業帶來顯著效益的無形資產。企業信譽是企業贏得市場,提高市場占有率的一項重要戰略,也是企業道德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