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草部(4)

  • 湯液本草
  • 王好古
  • 4039字
  • 2015-12-27 01:30:33

《象》云∶治寒痰,及形寒飲冷傷肺而咳。大和胃氣,除胃寒,進(jìn)食。治太陰痰厥頭痛,非此不能除。

《心》云∶能勝脾胃之濕,所以化痰。渴者禁用。

《珍》云∶消胸中痞,去膈上痰。

《本草》云∶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咽喉腫痛,頭眩,胸脹,咳逆腸鳴。止汗。

消心腹、胸膈痰熱滿結(jié),咳嗽上氣,心下急痛堅痞,時氣嘔逆,消癰腫,墮胎,療痿黃,悅澤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用之湯洗去滑令盡。用生姜等分制用,能消痰涎,開胃健脾。射干為之使。惡皂莢。畏雄黃、生姜、干姜、秦皮、龜甲。反烏頭。

《藥性論》云∶半夏使。忌羊血、海藻、飴糖。柴胡為之使。俗用為肺藥,非也。止吐,為足陽明;除痰,為足太陰。小柴胡中雖為止嘔,亦助柴胡能止惡寒,是又為足少陽也;又助黃芩能去熱,是又為足陽明也。往來寒熱在表里之中,故用此有各半之意。本以治傷寒之寒熱,所以名半夏。經(jīng)云∶腎主五液,化為五濕,自入為唾,入肝為泣,入心為汗,入脾為痰,入肺為涕。有涎曰嗽,無涎曰咳,痰者因咳而動脾之濕也。半夏能泄痰之標(biāo),不能泄痰之本,泄本者,泄腎也。咳無形,痰有形,無形則潤,有形則燥,所以為流濕潤燥也。

五味子

氣溫,味酸,陰中陽。酸而微苦,味濃氣輕,陰中微陽。無毒。

入手太陰經(jīng),入足少陰經(jīng)。

《象》云∶大益五臟。

孫真人云∶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補(bǔ)五臟氣,遇夏月季夏之間,困乏無力,無氣以動,與黃、人參、麥門冬,少加黃柏,煎湯服,使人精神頓加,兩足筋力涌出。生用。

《珍》云∶治咳嗽。

《心》云∶收肺氣,補(bǔ)氣不足,升也。酸以收逆氣,肺寒氣逆,則以此藥與干姜同用治之。

《本草》云∶主咳逆上氣,勞傷羸瘦,補(bǔ)不足,益氣強(qiáng)陰益精,養(yǎng)五臟,除熱。

《日華子》云∶明目,暖水臟,治風(fēng),下氣消食。霍亂轉(zhuǎn)筋, 癖,奔豚冷氣。消水腫,反胃,心腹氣脹。止渴,除煩熱,解酒毒,壯筋骨。五味皮甘肉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故名五味子。仲景八味丸用此為腎氣丸,述類象形也。

孫真人云∶六月常服五味子,以益肺金之氣,在上則滋源,在下則補(bǔ)腎,故入手太陰、足少陰也。

甘遂

氣大寒,味苦、甘。甘,純陽。有毒。

《本草》云∶主大腹疝瘕,腹?jié)M,面目浮腫,留飲宿食。破堅消積,利水谷道。下五水,散膀胱留熱,皮中痞熱,氣腫滿。瓜蒂為使。惡遠(yuǎn)志,反甘草。

《液》云∶可以通水,而其氣直透達(dá)所結(jié)處。

《衍義》云∶此藥專于行水,攻決為用,入藥須斟酌用之。

《珍》云∶若水結(jié)胸中,非此不能除。

大戟

氣大寒,味苦、甘,陰中微陽。有小毒。

《本草》云∶治蠱毒,十二水,腹?jié)M急痛,積聚,中風(fēng),皮膚疼痛,吐逆,頸腋癰腫,頭疼,發(fā)汗,利大小腸。此澤漆根也。

《液》云∶與甘遂同為泄水之藥,濕勝者苦燥除之。反甘草。與芫花、黃藥子等分,水糊為丸,桐子大,每服十丸,傷風(fēng)、傷寒,蔥白湯下;傷食,陳皮湯下。或十五丸,微加至止,亦可。芫花別有條,海藏,十棗湯同用。

《珍》云∶瀉肺,損真氣。

蕘花

氣微寒,味苦、辛。有毒。

《本草》云∶主傷寒溫瘧,下十二水,破積聚大堅癥瘕,蕩滌腸胃中留癖,飲食寒熱邪氣。利水道,療痰飲咳嗽。

《衍義》云∶仲景以蕘花治利者,以其行水也,水去則利止,其意如此。用時斟酌,不可太過與不及也。仍察其須有是證,方可用之。仲景小青龍湯∶若微利,去麻黃,加蕘花,如雞子,熬令赤色用之。蓋利水也。

海藻

氣寒,味咸。

《本草》云∶主癭瘤氣,頸下核,破散結(jié)氣,癰腫癥瘕堅氣,腹中上下鳴,下十二水腫。療皮間積聚,暴 ,留氣熱結(jié),利小便。

《珍》云∶洗,去咸。泄水氣。

商陸根

氣平,味辛、酸。有毒。

《本草》云∶主水脹,疝、瘕、痹,熨除癰腫,殺鬼精物。治胸中邪氣、水腫、痿痹、腹?jié)M洪,直疏五臟,散水氣。如人形者有神。

《珍》云∶辛酸同用,導(dǎo)腫氣。

旋復(fù)花

氣溫,味咸、甘。冷利,有小毒。

《本草》云∶主補(bǔ)中下氣,消堅軟痞,消胸中痰結(jié),吐如膠漆。臍下膀胱留飲。利大腸,通血脈。發(fā)汗吐下后,心下痞,噫氣不除者,宜此。

仲景治傷寒汗下后,心下痞堅,噫氣不除,旋復(fù)代赭湯。

胡洽治痰飲,兩脅脹滿,旋復(fù)花丸,用之尤佳。

澤瀉

氣平,味甘。甘、咸、寒,味濃,陰也,降也,陰中微陽。

入足太陽經(jīng)、少陰經(jīng)。

《象》云∶除濕之圣藥。治小便淋瀝,去陰間汗。無此疾,服之令人目盲。

《心》云∶去舊水,養(yǎng)新水。寒水氣,須用。

《珍》云∶滲瀉止渴。

《本草》云∶治風(fēng)寒濕痹,乳難,消水,養(yǎng)五臟,益氣力,肥健。補(bǔ)虛損五勞,除五臟痞滿,起陰氣,止泄精,消渴淋瀝,逐膀胱三焦停水。

扁鵲云∶多服病患眼。

《衍義》云∶其功尤長于行水。

仲景云∶水畜煩渴,小便不利,或吐或瀉,五苓散主之。方用澤瀉,故知其用長于行水。《本經(jīng)》又引扁鵲云∶多服病患眼。誠為行去其水故也。仲景八味丸用之者,亦不過接引桂、附等歸就腎經(jīng),別無他意。凡服澤瀉散人,未有不小便多者,小便既多,腎氣焉得復(fù)實(shí)。今人止泄精,多不敢用。

《本經(jīng)》云∶久服明目;扁鵲謂∶多服昏目,何也?易老云∶去胞中留垢,以其味咸能泄伏水,故去留垢,即胞中陳積物也。入足太陽、少陰,仲景治太陽中風(fēng)入里,渴者,五苓散主之。

紅豆蔻

氣溫,味辛。無毒。

《本草》云∶主腸虛水瀉,心腹絞痛,霍亂,嘔吐酸水。解酒毒。不宜多服,令人舌粗不能飲食。

《液》云∶是高良姜子,用紅豆蔻復(fù)用良姜,如用官桂復(fù)用桂花同意。

肉豆蔻

氣溫,味辛。無毒。

入手陽明經(jīng)。

《本草》云∶主鬼氣,溫中,治積冷心腹脹痛,霍亂,中惡冷疰,嘔沫,冷氣,消食止泄,小兒傷乳霍亂。

甘松

氣平,味甘溫。無毒。

《本草》云∶主惡氣,卒心腹痛滿。治黑皮 ,風(fēng)疳齒 。

蜀漆

氣微溫,味辛,純陽。辛平,有毒。

《珍》云∶破血。

《心》云∶洗去腥,與苦酸同用,導(dǎo)膽。

《本草》云∶主瘧及咳逆、寒熱,腹中癥堅、痞結(jié)、積聚,邪氣、蠱毒、鬼疰,療胸中邪結(jié)氣,能吐出之。

成無己注云∶火邪錯逆,加蜀漆之辛以散之。

蒲黃

氣平,味甘。無毒。

《本草》云∶主心腹膀胱寒熱,利小便,止血,消瘀血。又云∶治一切吐、衄、唾、溺、崩、瀉、撲、癥、帶下等血,并皆治之。并瘡癤,通月候,墮胎,兒枕急痛,風(fēng)腫鼻洪,下乳,止泄精血利。如破血消腫則生用,補(bǔ)血止血則炒用。

天門冬

氣寒,味微苦。苦而辛,氣薄味濃,陰也。甘平,大寒。無毒,陽中之陰。

入手太陰經(jīng),足少陰經(jīng)。

《象》云∶保肺氣,治血熱侵肺,上喘氣促。加人參、黃 為主,用之,神效。

《心》云∶苦以泄滯血,甘以助元?dú)猓爸窝校颂扉T冬之功也。

《本草》云∶主諸暴風(fēng)濕偏痹,強(qiáng)骨髓,殺三蟲,去伏尸。保定肺氣,去寒熱,養(yǎng)肌膚,益氣力,利小便,冷而能補(bǔ)。久服延年,多子孫,能行步,益氣。入手太陰、足少陰經(jīng),榮衛(wèi)枯涸,濕劑所以潤之,二門冬、人參、北五味子、枸杞子,同為生脈之劑。此上焦獨(dú)取寸口之意。

《日華子》云∶貝母為使。鎮(zhèn)心,潤五臟,益皮膚,悅顏色。補(bǔ)五勞七傷,治肺氣、并嗽,消痰,及風(fēng)痹、熱毒、游風(fēng)、煩悶、吐血。去心用。

麥門冬

氣寒,味微苦甘。微寒,陽中微陰也。無毒。

入手太陰經(jīng)。

《象》云∶治肺中伏火,脈氣欲絕。加五味子、人參。三味為生脈之劑,補(bǔ)肺中元?dú)獠蛔恪?

《珍》云∶行經(jīng),酒浸、湯浸。去心,治經(jīng)枯。

《心》云∶補(bǔ)心氣不足,及治血妄行,補(bǔ)心不足。

《本草》云∶主心腹結(jié)氣,傷中傷飽,胃絡(luò)脈絕,羸瘦短氣。身重目黃,心下支滿,虛勞客熱,口干燥渴,止嘔吐,愈痿蹶,強(qiáng)陰益精,消谷調(diào)中,保神,定肺氣,安五臟,令人肥健,美顏色,有子。地黃、車前子為之使,惡款冬花、苦瓠。畏苦參、青 。入手太陰。

《衍義》云∶治肺熱之功為多,其味苦,但專泄而不專收,寒多人禁服。治心肺虛熱及虛勞。麥門冬、地黃、麻仁、阿膠,潤經(jīng)益血,復(fù)脈通心。二門冬、五味子、枸杞子,同為生脈之劑。

葳蕤

氣平,味甘。無毒。

《本草》云∶主中風(fēng)暴熱,不能動搖,跌筋結(jié)肉,諸不足。心腹結(jié)氣,虛熱濕毒,腰痛,莖中寒,及目痛、 爛、淚出。久服,去面黑 。

《心》云∶潤肺除熱。

茵陳蒿

氣微寒,味苦、平,陰中微陽。無毒。

入足太陽經(jīng)。

《象》云∶除煩熱,主風(fēng)濕熱邪結(jié)于內(nèi)。去枝、梗,用葉。

《本草》云∶主風(fēng)濕寒熱,邪氣熱結(jié),黃膽,通身發(fā)黃,小便不利,除頭熱,去伏瘕。

入足太陽。

仲景茵陳梔子大黃湯,治濕熱也。梔子柏皮湯,治燥熱也。如苗澇則濕黃,苗旱則燥黃,濕則瀉之,燥則潤之可也。此二藥治陽黃也。韓祗和、李思訓(xùn)治陰黃,茵陳附子湯,大抵以茵陳為君主,佐以大黃、附子,各隨其寒熱。

《珍》云∶治傷寒發(fā)黃。

艾葉

氣溫,味苦,陰中之陽。無毒。

《本草》云∶止下痢吐血,下部 瘡,辟風(fēng)寒,令人有子。灸百病。重午日,日未出時,不語采。

《心》云∶溫胃。

白頭翁

氣寒,味辛、苦,無毒。有毒。

《本草》云∶主溫瘧狂易(音羊)、寒熱,癥瘕,積聚,癭氣,逐血止痛,療金瘡鼻衄。

《心》云∶下焦腎虛,純苦以堅之。一名野丈人,一名胡王使者。

百合

氣平,味甘。無毒。

《本草》云∶主邪氣腹脹心痛,利大小便,補(bǔ)中益氣,除浮腫臚脹,痞滿寒熱,遍身疼痛,及乳難喉痹,止涕淚。

仲景治百合病,百合知母湯、百合滑石代赭石湯,有百合雞子湯、百合地黃湯。或百合病已經(jīng)汗者,或未經(jīng)汗下吐者,或病形如初,或病變寒熱。并見《活人書》,治傷寒腹中疼,百合一兩,炒黃為末。米飲調(diào)服。

孫真人云∶治百合陰毒,煮百合濃汁,服一升。

蓯蓉

氣溫,味甘、咸、酸。無毒。

《本草》云∶主五勞七傷,補(bǔ)中,除莖中寒熱痛,養(yǎng)五臟,強(qiáng)陰,益精氣,多子,婦人癥瘕,除膀胱邪氣,腰痛,止痢。久服輕身。

《液》云∶命門相火不足,以此補(bǔ)之。

玄參

氣微寒,味苦、咸。無毒。

《象》云∶足少陰腎經(jīng)之君藥也,治本經(jīng)須用。

《本草》云∶主腹中寒熱積聚,女子產(chǎn)乳余疾,補(bǔ)腎氣,令人目明。主暴中風(fēng)傷寒,身熱支滿,狂邪,忽忽不知人,溫瘧灑灑,血瘕,下寒血,除胸中氣,下水,止煩渴。

易老云∶玄參乃樞機(jī)之劑,管領(lǐng)諸氣,上下整肅而不濁,風(fēng)藥中多用之。故《活人書》治傷寒陽毒,玄參升麻湯,治汗下吐后毒不散,則知為整肅樞機(jī)之劑。以此論之,治空中氤氳之氣,無根之火,以玄參為圣藥。

款冬花

氣溫,味甘、辛,純陽。無毒。

《珍》云∶溫肺止嗽。

《本草》云∶主咳逆上氣,善喘,喉痹,諸驚癇寒熱邪氣,消渴,喘息呼吸。杏仁為之使,得紫菀,良。惡皂莢、硝石、玄參。畏貝母、辛夷、麻黃、黃 、黃芩、黃連、青葙。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平市| 盐源县| 葫芦岛市| 孝昌县| 哈密市| 琼海市| 广灵县| 文登市| 平邑县| 河北区| 英山县| 丰台区| 郎溪县| 嘉荫县| 汪清县| 翁牛特旗| 始兴县| 浦北县| 麻江县| 板桥市| 唐山市| 焉耆| 沁水县| 专栏| 毕节市| 三门县| 油尖旺区| 凤庆县| 石家庄市| 丰都县| 翁牛特旗| 壤塘县| 家居| 桓仁| 新巴尔虎右旗| 桂平市| 天柱县| 沧源| 镇雄县| 铜梁县| 林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