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陰脈證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
陽明三陽之里,故提綱屬里之陽證;太陰三陰之里,故提綱皆里之陰證。太陰之上,濕氣主之,腹痛吐利,從濕化也。脾為濕土,故傷于濕,脾先受之。然寒濕傷人,入于陰經,不能動藏,則還于府。府者胃也,太陰脈布胃中,又發于胃。胃中寒濕,故食不內而吐利交作也。太陰脈從足入腹,寒氣時上,故腹時自痛,法宜溫中散寒。若以腹滿為實而誤下,胃中受寒,故胸下結硬。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當溫之,宜四逆輩。
傷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轉氣下趨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上條明自利之因,此條言自利之兆。四五日是太陰發病之期。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
前條是太陰寒濕,脈當沉細;此條是太陰濕熱,故脈浮緩。首揭傷寒,知有惡寒證。浮而緩,是桂枝脈。
然不發熱而手足溫,是太陰傷寒,非太陽中風矣。然亦暗對不發熱言耳,非太陰傷寒必手足溫也。
夫病在三陽,尚有手足冷者,何況太陰?陶氏分太陰手足溫、少陰手足寒、厥陰手足厥冷,是大背太陰四肢煩疼、少陰一身手足盡熱之義。第可言手足為諸陽之本,尚自溫,不可謂脾主四肢故當溫也。凡傷寒則病熱,太陰為陰中之陰,陰寒相合,故不發熱。太陰主肌肉,寒濕傷于肌肉,而不得越于皮膚,故身當發黃。若水道通調,則濕氣下輸膀胱,便不發黃矣。然寒濕之傷于表者,因小便而出;濕熱之蓄于內者,必從大便而出也。發于陰者六日愈,至七八日陽氣來復,因而暴煩下利。雖日十余行,不須治之,以脾家積穢臭塞于中,盡自止矣。手足自溫,是表陽猶在,暴煩是里陽陡發。此陰中有陽,與前藏寒不同。能使小便利,則利自止,不須溫,亦不須下也。
傷寒下利,日十余行,脈反實者死。
脾氣虛而邪氣盛,故脈反實也。
太陰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胃氣弱,易動故也。
太陰脈本弱,胃弱則脾病,此內因也。若因于外感,其脈或但浮,或浮緩,是陰病見陽脈矣。下利為太陰本證。自利因脾實者,腐穢盡則愈;自利因藏寒者,四逆輩溫之則愈。若自利因太陽誤下者,則腹滿時痛,當加芍藥;而大實痛者,當加大黃矣。此下后脈弱,胃氣亦弱矣。小其制而與之,動其易動,合乎通因通用之法。
大黃瀉胃,是陽明血分下藥;芍藥瀉脾,是太陰氣分下藥。下利腹痛,熱邪為患,宜芍藥下之。下利腹痛為陰寒者,非芍藥所宜矣。仲景于此,芍藥與大黃并提,勿草草看過。
惡寒脈微而復利,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
方注見四逆湯注中。
上論太陰傷寒脈證。
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太陰主里,故提綱皆屬里證。然太陰主開,不全主里也。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太陰亦然也。尺寸俱沉者,太陰受病也。沉為在里,當見腹痛吐利等證;此浮為在表,當見四肢煩疼等證。里有寒邪,當溫之,宜四逆輩;表有風熱,可發汗,宜桂枝湯。太陽脈沉者,因于寒,寒為陰邪,沉為陰脈;太陰有脈浮者,因乎風,風為陽邪,浮為陽脈也。謂脈在三陰則俱沉,陰經不當發汗者,非也。但浮脈是麻黃脈,沉脈不是桂枝證,而反用桂枝湯者,以太陰是里之表證,桂枝是表之里藥也。
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
風為陽邪,四肢為諸陽之本。脾主四肢,陰氣衰少,則兩陽相搏,故煩疼。脈澀與長,不是并見,澀本病脈,澀而轉長,病始愈耳。風脈本浮,今而微,知風邪當去。澀則少氣少血,今而長則氣治,故愈。
四肢煩疼,是中風未愈前證;微澀而長,是中風將愈之脈。宜作兩截看。
太陽以惡風、惡寒別風寒,陽明以能食、不能食別風寒,太陰以四肢煩、溫別風寒,是最宜著眼。少陽為半表半里,又屬風藏,故傷寒、中風互稱。少陰厥陰,則但有欲愈脈,無未愈證,惜哉!上論太陰中風脈證。
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丑上。
《經》曰:“夜半后而陰隆為重陰。”又曰:“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脾為陰中之至陰,故主亥、子、丑時。
三白散證
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白小陷胸湯,為散亦可服。
太陽表熱未除,而反下之,熱邪與寒水相結,成熱實結胸。太陰腹滿時痛,而反下之,寒邪與寒藥相結,成寒實結胸。無熱證者,不四肢煩疼者也。名曰三白者,三物皆白,別于黃連小陷胸也。舊本誤作三物,以黃連、栝蔞投之,陰盛則亡矣。又誤作白散,是二方矣。黃連、巴豆,寒熱天淵,云亦可服,豈不誤人?且妄編于太陽篇中水 證后,而方后又以身熱皮粟一段雜之,使人難解。今移太陰胸下結硬之后,其證其方,若合符節。
按:三白小陷胸,非是兩湯,系三白可陷下胸中之結耳。不可作兩句看,蓋既稱寒實,小陷胸是大寒之藥,乃下井投石耳。
三物白散:桔梗 貝母(各二錢) 巴豆(一分,去皮熬黑研如脂)上二味為散,內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飲和服。強人半錢匕,羸者減之。
貝母主療心胸郁結,桔梗能開提血氣利膈寬胸。然非巴豆之辛熱斬關而入,何以勝硝、黃之苦寒,使陰氣流行而成陽也?白飲和服者,甘以緩之,取其留戀于胸,不使速下耳。散者散其結塞,比“湯以蕩之”更精。
病在膈上者,必吐;在膈下者,必利。
本證原是吐利,因胸下結硬,故不能通。因其勢而利導之,則結硬自除矣。
不利,進熱粥一杯,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
東垣云:“淡粥為陰中之陽,所以利小便。”今人服大黃后,用粥止利,即此遺意耳。
少陰脈證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三陽以少陽為樞,三陰以少陰為樞。弦為木象,浮而弦細者,陽之少也:微為水象,沉而微細者,陰之少也。
衛氣行陽則寤,行陰則寐。日行二十五度,常從足少陰之間,分行臟腑。今少陰病,則入陽分多,故欲寐。欲寐是病患意中,非實能寐也。少陽提綱,各臻其妙。
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虛,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也。
欲吐而不得吐者,樞病而開闔不利也,與喜嘔同。少陽脈下胸中,故胸煩,是病在表之里也;少陰經出絡心,故心煩,是病在里之里也。
欲吐不得吐,欲寐不得寐,少陰樞機之象也。五六日,正少陰發病之期。太陰從濕化,故自利不渴;少陰從火化,故自利而渴。少陰主下焦,輸津液司閉藏者也。下焦虛,則坎中之陽,引水上交于離而未能,故心煩而渴。
關門不閉,故自利。不能制火,由于不能制水故耳。然必驗小便者,以少陰主水,熱則黃赤,寒則清白也。若不于此詳察之,則心煩而渴。但治上焦之實熱,而罔顧下焦之虛寒,則熱病未除,下利不止矣。
按:自利不渴屬太陰,而渴則屬少陰也。
少陰病,脈沉細數,病為在里,不可發汗。
前條詳證,后條詳脈。脈浮為在表,然亦有里證,如脈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熱屬藏者是矣。沉為在里,然亦有表證,如少陰病,反發熱者是矣。少陰脈沉者當溫,然數則為熱,又不可溫;而數為在藏,是為在里,更不可汗。可不審之精而辨之確乎?少陰病脈微,不可發汗,亡陽故也。陽已虛,尺中弱澀者,復不可下之。
少陰之不可汗下,與少陽同。因反發熱,故用麻黃微汗;因里熱甚,故用承氣急下。此病反其本,故治亦反其本。微為無陽,澀為少血。汗之亡陽,下之亡陰。陽虛者既不可汗,即不可下,玩“復”字可知。其尺脈弱澀者,復不可下,亦不可汗也。若謂無陽是陰邪而下之,其誤人甚矣。
病患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法當咽痛而復吐利。
太少陰陽各異,或脈同證殊,或脈證相同。從脈從證之時,大宜詳審。脈沉發熱,為太陽少陰相似證,前輩言之矣。陰陽俱緊,為太陽少陰相似脈,尚未有知之者。緊脈為寒,當屬少陰。然病發于陰,不當有汗,反汗出者,陰極似陽也。蓋太陽主外,陽虛不能作汗,故發熱而反無汗;少陰主里,陰虛生內熱,故身無熱而汗反出。亡陽者,虛陽不歸,其邪皆由少陰不藏所致。故上焦從火化而咽痛嘔吐,下焦從陰虛而下利不止也,宜八味腎氣丸主之。
脈陰陽俱緊者,口中氣出,唇口燥干,鼻中涕出, 臥足冷,舌上苔滑。勿妄治也。到七日以來,其人微發熱,手足溫者,此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發熱者,此為難治。設使惡寒者,必欲嘔也;腹內痛者,必欲利也。
此是少陰經文,與此上下文符合。王氏集脈法中,以無少陰二字也。少陰脈絡肺,肺主鼻,故鼻中涕出;少陰脈絡舌本,故舌上苔滑;少陰大絡注諸絡以溫足脛,故足冷。諸證全似亡陽,而不名亡陽者,外不汗出,內不吐利也。口中氣出,唇口干燥,鼻中涕出,此為內熱。陰陽脈緊,舌上苔滑, 臥足冷,又是內寒。此少陰為樞,故見寒熱相持。病雖發于陰,而口、舌、唇、鼻之半表里,恰與少陽口、咽、目之半表里相應也。治之者,與少陽不同,當神而明之,汗、吐、下、溫、清、補之法,勿妄用也。與其用之不當,寧靜以待之。若至七日,一陽來復,微發熱,手足溫,是陰得陽則解也,陰陽自和,緊脈自去矣。若微熱不解,八日以上反大熱,此為晚發。
恐蓄熱有余,或發癰膿,或便膿血,為難治耳。若七日來,設使其人不能發熱,以陰陽俱緊之脈,反加惡寒,是寒甚于表,上焦應之,必欲嘔矣。如反加腹痛,是寒甚于里,中焦受之,必欲利矣。
脈陰陽俱緊,至于吐利,其脈獨不解,緊去人安,此為欲解。
陰陽俱緊,至于吐利,緊脈不去,此亡陽也。緊去則吐利自止,其人可安。此據脈辨證法。
少陰病脈緊,至七八日,自下利,脈暴微,手足反溫,脈緊反去者,為欲解也。雖煩下利,必自愈。
前條是亡陽脈證,此條是回陽脈證。前條是反叛之反,此條是反正之反。玩反溫,前此已冷可知。微本少陰脈,煩利本少陰證。至七八日,陰盡陽復之時,緊去微見,所謂谷氣之來也,徐而和矣。煩則陽已反于中宮,溫則陽已敷于四末。陰平陽秘,故煩利自止。
少陰中風,脈陽微陰浮者,為欲愈。
陽微者,復少陰之本體;陰浮者,知坎中之陽回。微則不緊,浮則不沉,即暴微而緊反去之謂也。邪從外來者,仍自內而出,故愈。
少陰病欲解時,從子至寅上。
天以一生水而開于子,故少陰主于子。
少陰病,若利自止,惡寒而 臥,手足溫者可治。
少陰病,惡寒身 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傷寒以陽為主,不特陰證見陽脈者生,又陰病見陽證者可治。背為陽,腹為陰。陽盛則作 ,陰盛則 臥。
若利而手仍溫,是陽回故可治。若利不止而手足逆冷,是純陰無陽。所謂六腑氣絕于外者,手足寒;五臟氣絕于內者,下利不禁矣。
少陰病,惡寒而 ,時自煩,欲去衣被者可治。
少陰病,四肢冷逆,惡寒而 ,脈不至,不煩而躁者死。
陽盛則煩,陰極則躁。煩屬氣,躁屬形。煩發于內,躁見于外,形從氣動也。時自煩,是陽漸回;不煩而躁,是氣已先亡,惟形獨存耳。
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
少陰病吐利,煩躁四逆者死。
上吐下利,胃脘之陽將脫;手足不逆冷,諸陽之本猶在;反發熱,衛外之陽尚存。急灸少陰,則脈可復而吐利可止也。若吐利而兼煩躁,四肢俱冷,純陰無陽,不可復生矣。
少陰動脈在太溪,取川流不息之義也。其穴在足內踝后跟骨上動脈陷中,主手足厥冷、寒至節,是少陰之原。
此脈絕則死,伏留在足內踝骨上二寸動脈陷中,灸之能還大脈,是少陰之經。
少陰病,脈微澀,嘔而汗出,大便數而少者,宜溫其上,灸之。
少陰病,脈沉微細,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復煩躁,不得臥寐者死。
脈微而澀,嘔而汗出,陽已亡矣。大便數少而不下利,是下焦之陽尚存,急灸百會以溫其上,則陽猶可復也。脈沉微細,是少陰本脈;欲臥欲吐,是少陰本證。當心煩而反不煩,心不煩而反汗出,亡陽已兆于始得之日矣。五六日自利,而反煩躁不得臥,是微陽將絕,無生理矣。同是惡寒 臥,利止手足溫者可治,利不止手足逆冷者不治;時自煩欲去衣被者可治,不煩而躁,四逆而脈不至者死。同是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煩躁四逆者死。同是嘔吐汗出,大便數少者可治,自利煩躁不得臥者死。蓋陰陽互為其根,陰中有陽則生,無陽則死,獨陰不生故也。是以六經以少陰為樞。
少陰病,下利止而頭眩,時時自冒者死。
冒家自汗則愈,今頭眩而時時自冒,清陽之氣已脫。此非陽回而利止,是水谷已竭,無物更行也。
少陰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氣息者,乃腎間動氣,臟腑之本,經脈之根,呼吸之蒂,三焦生氣之原也。息高者,但出心與肺,不能入肝與腎,生氣已絕于內也,六經中獨少陰歷言死證,他經無死證,甚者但曰難治耳,知少陰病是生死關。
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脈皆至,大煩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擾者,必欲解也。若脈和,其人大煩,目重瞼內際黃者,此欲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