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 三國史記
- 金富軾
- 6705字
- 2015-12-27 00:56:24
列傳第五。
<乙巴素><金后稷><祿眞><密友><紐由><明臨囗夫><昔于者{昔于老}><樸堤上><貴山><溫達>。
四五卷列傳五乙巴素零一
<乙巴素>,<高句麗>人也。<國川王>時,沛者<于囗留{于卑留}>評者<左可慮>等,皆以外戚擅權(quán),多行不義,國人怨憤。王怒欲誅之,<左可慮>等謀反,王誅竄之。遂下令曰:“近者,官以寵授,位非德進,毒流百姓,動我王家,此寡人不明所致也。今,汝四部,各舉賢良在下者。”于是,四部共舉東部<晏留>,王征之,委以國政。
四五卷列傳五乙巴素零二
<晏留>言于王曰:“微臣庸愚,固不足以參大政。西<鴨囗谷><左勿村><乙巴素>者,<琉璃王>大臣<乙素>之孫也。性質(zhì)剛毅,智慮淵深,不見用于世,力田自給。大王若欲理國,非此人則不可。”王遣使以卑辭重禮聘之,拜中畏大夫,加爵為于臺。謂曰:“孤囗承先業(yè),處臣民之上,德薄材短,未濟于理。先生藏用晦明,窮處草澤者久矣,今不我棄,幡然而來,非獨孤之喜幸,社稷生民之福也。請安承敎,公其盡心。”
四五卷列傳五乙巴素零三
<巴素>意雖許國,謂所受職,不足以濟事。乃對曰:“臣之駑蹇,不敢當嚴命,愿大王選賢良,授高官,以成大業(yè)。”王知其意,乃除為國相,令知政事。于是,朝臣國戚,謂<巴素>以新間舊,疾之。王有敎曰:“無貴賤,茍不從國相者,族之。”<巴素>退而告人曰:“不逢時則隱,逢時則仕,士之常也。今,上待我以厚意,其可復(fù)念舊隱乎。”乃以至誠奉國,明政敎,愼賞罰,人民以安,內(nèi)外無事。王謂<晏留>曰:“若無子之一言,孤不能得<巴素>以共理。今,庶績之凝,子之功也。”囗拜為大使者。至<山上王>七年秋八月,<巴素>卒,國人哭之慟。
四五卷列傳五金后稷零一
<金后稷>,<智證王>之曾孫。事<眞平大王>,為伊囗,轉(zhuǎn)兵部令。大王頗好田獵,<后稷>諫曰:“古之王者,必一日萬機,深思遠慮,左右正士,容受直諫,囗囗,不敢逸豫,然后,德政醇美,國家可保。今,殿下日與狂夫獵士,放鷹犬,逐雉兎,奔馳山野,不能自止。<老子>曰:‘馳騁田獵,令人心狂。’『書』曰:‘內(nèi)作色荒,外作禽荒,有一于此,未或不亡。’由是觀之,內(nèi)則蕩心,外則亡國,不可不省也,殿下其念之。”王不從,又切諫,不見聽。
四五卷列傳五金后稷零二
后,后稷疾病,將死,謂其三子曰:“吾為人臣,不能匡救君惡,恐大王游娛不已,以至于亡敗,是吾所憂也。雖死,必思有以悟君,須囗吾骨于大王游囗之路側(cè)。”子等皆從之。
他日,王出行,半路有遠聲,若曰莫去。王顧問:“聲何從來。”從者告云:“彼<后稷>伊囗之墓也。”遂陳<后稷>臨死之言,大王囗然流涕曰:“夫子忠諫,死而不忘,其愛我也深矣。若終不改,其何顏于幽明之間耶。”遂終身不復(fù)獵。
四五卷列傳五祿眞零一
<祿眞>,姓與字,未詳。父<秀奉>一吉囗。<祿眞>二十三歲始仕,屢經(jīng)內(nèi)外官,至<憲德大王>十年戊戌,為執(zhí)事侍郞。十四年,國王無嗣子,以母弟<秀宗>,為儲貳,入<月池宮>。時,<忠恭>角干為上大等,坐政事堂,注擬內(nèi)外官,退公感疾,召國醫(yī)診脈,曰:“病在心臟,須服龍齒湯。”遂告暇三七日,杜門不見賓客。
四五卷列傳五祿眞零二
于是,<祿眞>造而請見,門者拒焉。<祿眞>日{(diào)曰}:“下官非不知相公移疾謝客,須獻一言于左右,以開郁囗之慮,故此來耳,若不見,則不敢退也。”門者再三復(fù)之,于是,引見。<祿眞>進曰:“伏聞寶體不調(diào),得非早朝晩罷,蒙犯風露,以傷榮衛(wèi)之和,失支體之安乎?”曰:“未至是也,但昏昏囗,精神不快耳。”<祿眞>曰:“然則公之病,不須藥石,不須針囗,可以至言高論,一攻而破之也,公將聞之乎?”曰:“吾子不我遐遺,惠然光臨,愿聽玉音,洗我胸臆。”
四五卷列傳五祿眞零三
<祿眞>曰:“彼梓人之為室也,材大者為梁柱,小者為椽囗,偃者植者各安所施,然后,大廈成焉。古者,賢宰相之為政也,又何異焉?才巨者,置之高位,小者授之薄任。內(nèi)則六官百執(zhí)事,外則方伯連率郡守縣令,朝無闕位,位無非人,上下定矣,賢不肖分矣,然后,王政成焉。
今則不然,徇私而滅公,為人而擇官,愛之則雖不材,擬送于云囗,憎之則雖有能,圖陷于溝壑。取舍混其心,是非亂其志,則不獨國事囗濁,而為之者,亦勞且病矣。若其當官淸白,囗事恪恭,杜貨賂之門,遠請托之累,黜陟只以幽明,予奪不以愛憎,如衡焉,不可枉以輕重,如繩焉,不可欺以曲直。如是,則刑政允穆,國家和平,雖曰開<孫弘>之合,置<曹參>之酒,與朋友故舊,談笑自樂可也。又何必區(qū)區(qū)于服餌之間,徒自費日廢事為哉?”
四五卷列傳五祿眞零四
角干,于是,謝遣醫(yī)官,命駕朝王室。王曰:“謂卿克日服藥,何以來朝?”答曰:“臣聞<祿眞>之言,同于藥石,豈止飮龍齒湯而已哉?”因為王一一陳之。王曰:“寡人為君,卿為相,而有人直言如此,何喜如焉?不可使儲君不知,宜往<月池宮>。”儲君聞之,入賀曰:“嘗聞君明則臣直,此亦國家之美事也。”后,<熊川州>都督<憲昌>反叛,王舉兵討之,<祿眞>從事有功,王授位大阿囗,辭不受。
四五卷列傳五密友紐由零一
<密友><紐由>者,囗<高句麗>人也。<東川王>二十年,<幽州>刺史<囗丘儉>,將兵來侵,陷<丸都城>。王出奔,將軍<王囗>追之。王欲奔<南沃沮>,至于<竹嶺>,軍士奔散殆盡。唯<東部><密友>,獨在側(cè),謂王曰:“今追兵甚迫,勢不可脫。臣請決死而御之,王可遁矣。”遂募死士,與之赴敵力戰(zhàn),王僅得脫而去,依山谷,聚散卒自衛(wèi)。謂曰:“若有能取<密友>者,厚賞之。”下部<劉屋句>前對曰:“臣試往焉。”遂于戰(zhàn)地,見<密友>伏地,乃負而至,王枕之以股,久而乃蘇。
四五卷列傳五密友紐由零二
王間行轉(zhuǎn)輾,至<南沃沮>,軍追不止。王計窮勢屈,不知所為。<東部>人<紐由>進曰:“勢甚危迫,不可徒死。臣有愚計,請以飮食,往囗軍,因伺隙,刺殺彼將,若臣計得成,則王可奮擊決勝。”王曰:“諾。”<紐由>入軍,詐降曰:“寡君獲罪于大國,逃至海濱,措躬無地矣。將以請降于陣前,歸死司寇,先遣小臣,致不囗之物,為從者羞。”將聞之,將受其降,<紐由>隱刀食器,進前拔刀,刺將胸,與之俱死,軍遂亂。
四五卷列傳五密友紐由零三
王分軍為三道,急擊之,軍擾亂,不能陳,遂自<樂浪>而退。王復(fù)國論功,以<密友><紐由>,為第一。賜<密友><巨谷><靑木谷>,賜<屋句><鴨綠豆訥河原>,以為食邑,追贈<紐由>為九使者。又以其子<多優(yōu)>為大使者。
四五卷列傳五明臨答夫零一
<明臨囗夫>,<高句麗>人也。<新大王>時,為國相。<玄囗郡>大守{太守}<耿臨>,發(fā)大兵欲攻我,王問群臣戰(zhàn)守執(zhí){孰}便。眾議曰:“兵,恃眾輕我,若不出戰(zhàn),彼以我為怯,數(shù)來,且我國山險而路隘,此所謂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當者也。兵雖眾,無如我何,請出師御之。”<囗夫>曰:“不然,國大民眾,今以強兵遠鬪,其鋒不可當也。而又兵眾者宜戰(zhàn),兵小{少}者宜守,兵家之常也。今,人千里轉(zhuǎn)糧,不能持久,若我深溝高壘,淸野以待之,彼必不過旬月,饑困而歸。我以勁卒迫之,可以得志。”王然之,囗城固守。
四五卷列傳五明臨答夫零二
人攻之不克,士卒饑餓引還。<囗夫>帥師數(shù)千騎,追之,戰(zhàn)于<坐原>,軍大敗,匹馬不反。王大悅,賜<答夫><坐原>及<質(zhì)山>,為食邑。十五年秋九月卒,年百十三歲。王自臨慟,罷朝七日,以禮葬于<質(zhì)山>,置守墓二十家。
四五卷列傳五昔于老零一
<昔于老>,<奈解>尼師今之子。[或云,角干<水老>之子也。]<助賁王>二年七月,以伊囗為大將軍,出討<甘文國>,破之,以其地為郡縣。四年七月,人來侵,<于老>逆戰(zhàn)于<沙道>,乘風縱水{火},焚賊戰(zhàn)艦,賊溺死且盡。十五年正月,進為舒弗耶{舒弗邯}兼知兵馬事。十六年,(+冬十月)<高句麗>侵北邊,出擊之,不克,退保<馬頭柵>。至夜,士卒寒苦,<于老>躬行勞問,手燒薪{囗},暖熱之,群心感喜,如夾囗。<沽解王{沾解王}>在位,<沙梁伐國>舊屬我,忽背而歸<百濟>,<于老>將兵往討滅之。
四五卷列傳五昔于老零二
七年癸酉,<倭國>使臣<葛那古{葛耶古}>在館。<于老>主之,與客戱言:“早晩,以汝王為鹽奴,王妃為囗婦。”王聞之怒,遣將軍<于道朱君>,討我,大王出居于<柚村>。<于老>曰:“今茲之患,由吾言之不愼,我其當之。”遂抵軍,謂曰:“前日之言,戱之耳,豈意興師至于此耶。”人不答,執(zhí)之,積柴置其上,燒殺之乃去。<于老>子,幼弱不能步,人抱以騎而歸,后為<訖解>尼師今。<未鄒王{味鄒王}>時,國大臣來聘,<于老>妻請于國王,私饗使臣。及其泥醉,使壯士曳下庭焚之,以報前怨。人忿,來攻<金城>,不克引歸。
四五卷列傳五昔于老零三
論曰:<于老>為當時大臣,掌軍國事,戰(zhàn)必克,雖不克,亦不敗,則其謀策必有過人者。然以一言之悖,以自取死,又令兩國交兵,其妻能報怨,亦變而非正也。若不爾者,其功業(yè),亦可錄也。
四五卷列傳五樸堤上零一
<樸堤上>[或云<毛末>。],始祖<赫居世>之后,<婆娑>尼師今五世孫。祖,<阿道>葛文王;父,<勿品>波珍囗。<堤上>仕為<囗良州>干。先是,<實圣王>元年壬寅,與國講和,王請以<奈勿王>之子<未斯欣>為質(zhì)。王嘗恨<奈勿王>使己質(zhì)于<高句麗>,思有以釋憾于其子,故不拒而遣之。又十一年王子{壬子},<高句麗>,亦欲得<未斯欣>之兄<卜好>為質(zhì),大王又遣之。及<訥祗王>卽位,思得辯士,往迎之。聞<水酒村>千{干}<伐寶靺><一利村>干<仇里囗><利伊村>干<波老>三人有賢智,召問曰:“吾弟二人,質(zhì)于二國,多年不還。兄弟之故,思念不能自止,愿使生還,若之何而可?”三人同對曰:“臣等聞<囗良州>千{干}<堤上>,剛勇而有謀,可得以解殿下之憂。”
四五卷列傳五樸堤上零二
于是,征<堤上>使前,告三臣之言,而請行。<堤上>對曰:“臣雖愚不肖,敢不唯命囗{祗}承。”遂以聘禮入<高句麗>,語王曰:“臣聞交鄰國之道,誠信而已。若交質(zhì)子,則不及五囗,誠未{末}世之事也。今,寡君之愛第{弟}在此,殆將十年。寡君以囗在原之意,永懷不已。若大王惠然歸之,則若九牛之落一毛,無所損也。而寡君之德大王也,不可量也,王其念之。”王曰:“諾。”許與同歸。
及歸國,大王喜慰曰:“我念二弟,如左右臂,今只得一臂,奈何?”
四五卷列傳五樸堤上零三
<堤上>報曰:“臣雖奴才,旣以身許國,終不辱命。然,<高句麗>大國,王亦賢君,是故,臣得以一言悟之。若人,不可以口舌諭,當以詐謀,可使王子歸來。臣適彼,則請以背國論使彼聞之。”乃以死自誓,不見妻子,囗{祗}<粟浦>,泛舟向。其妻聞之,奔至浦口,望舟大哭曰:“好歸來。”<堤上>回顧曰:“我將命入敵國,爾莫作再見期。”遂徑入<倭國>,若叛來者,王疑之。<百濟>人,前入,讒言:<新羅>與<高句麗>謀侵王國,遂遣兵,邏戍<新羅>境外。會<高句麗>來侵,幷擒殺邏人,王乃以<百濟>人言為實。又聞王囚<未斯欣><堤上>之家人,謂<堤上>實叛者。
四五卷列傳五樸堤上零四
于是,出師將,襲<新羅>,兼差<堤上>與<未斯欣>為將,兼使之鄉(xiāng)導(dǎo)。行至海中山島,諸將密議,滅<新羅>后,執(zhí)<堤上><未斯欣>妻囗以還。<堤上>知之,與<未斯欣>乘舟游,若捉魚鴨者,人見之,以謂無心喜焉。于是,<堤上>勸<未斯欣>潛歸本國。<未斯欣>曰:“仆奉將軍如父,豈可獨歸。”<堤上>曰:“若二人俱發(fā),則恐謀不成。”<未斯欣>抱<堤上>項,泣辭而歸。<堤上>獨眠室內(nèi),晏起,欲使<未斯欣>遠行。諸人問:“將軍何起之晩?”答曰:“前日,行舟勞困,不得夙興。”及出,知<未斯欣>之逃,遂縛<堤上>,行舡追之。適,煙霧晦冥,望不及焉。
四五卷列傳五樸堤上零五
歸<堤上>于王所,則流于<木島>,未幾,使人以薪火燒爛支體,然后,斬之。大王聞之哀慟,追贈大阿囗,厚賜其家,使<未斯欣>,娶其<堤上>之第二女為妻,以報之。初,<未斯欣>之來也,命六部遠迎之,及見,握手相泣。會兄弟置酒極娛,王自作歌舞,以宣其意。今,鄉(xiāng)樂<憂息曲>,是也。
四五卷列傳五貴山零一
<貴山>,<沙梁部>人也。父,<武殷>阿干。<貴山>少與部人<囗項>為友。二人相謂曰:“我等期與士君子游,而不先正心修身,則恐不免于招辱,囗聞道于賢者之側(cè)乎。”時,<圓光>法師,入游學,還居<加悉寺>,為時人所尊禮。
四五卷列傳五貴山零二
<貴山>等詣門,囗衣進告曰:“俗士囗蒙,無所知識,愿賜一言,以為終身之誡。”法師曰:“佛戒有菩薩戒,其別有十,若等為人臣子,恐不能堪。今有世俗五戒,一曰事君以忠,二曰事親以孝,三曰交友以信,四曰臨戰(zhàn)無退,五曰殺生有擇,若等,行之無忽!”
四五卷列傳五貴山零三
<貴山>等曰:“他則旣受命矣,所謂殺生有擇,獨未曉也。”師曰:“六齋日春夏月不殺,是擇時也。不殺使畜,謂馬牛囗犬。不殺細物,謂肉不足一囗,是擇物也。如此,唯其所用,不求多殺,此可謂世俗之善戒也。”<貴山>等曰:“自今已后,奉以周旋,不敢失墜。”
四五卷列傳五貴山零四
<眞平王><囗福{建福}>十九{二十四}年壬戌秋八月,<百濟>大發(fā)兵,來圍<阿莫[一作莫{暮}。](+山)城>。王使將軍波珍干<干品><武梨屈><伊梨伐>級干<武殷><比梨耶>等,領(lǐng)兵拒之,<貴山><囗項>,幷以少監(jiān)赴焉。<百濟>敗,退于<泉山>之澤,伏兵以待之。我軍進擊,力困引還。時,<武殷>為殿,立于軍尾,伏猝出,鉤而下之。<貴山>大言曰:“吾嘗聞之師曰:‘士當軍無退',豈敢奔北乎。”擊殺賊數(shù)十人,以己馬出父,與<囗項>揮戈力鬪。諸軍見之奮擊,橫尸滿野,匹馬只輪,無反者。<貴山>等金瘡滿身,半路而卒。王與群臣,迎于<阿那>之野,臨尸痛哭,以禮殯葬,追賜位<貴山>奈麻,<囗項>大舍。
四五卷列傳五溫達零一
<溫達>,<高句麗><平岡王>時人也。容貌龍鐘可笑,中心則囗{曉/囗/曄}{然}。蒙{家}甚貧,常乞食以養(yǎng)母,破衫弊履,往來于市井間,時人目之為<愚溫達>。<平岡王>少女兒好啼,王戱曰:“汝常啼囗我耳,長必不得為士大夫妻,當歸之<愚溫達>。”王每言之。
四五卷列傳五溫達零二
及女年二八,欲下嫁于<上部>氏,公主對曰:“大王常語,汝必為<溫達>之婦,今何故改前言乎?匹夫猶不欲食言,況至尊乎。故曰:‘王者無戱言'今大王之命,謬矣,妾不敢祗承。”王怒曰:“汝不從我敎,則固不得為吾女也,安用同居?宜從汝所適矣。”
四五卷列傳五溫達零三
于是,公主以實{寶}釧數(shù)十枚系囗后,出宮獨行。路遇一人,問<溫達>之家,乃行至其家,見盲老母,近前拜,問其子所在。老母對曰:“吾子貧具{且}陋,非貴人之所可近。今聞子之臭,芬馥異常,接子之手,柔滑如綿,必天下之貴人也。因誰之囗,以至于此乎?惟我息,不忍饑,取楡皮于山林,久而未還。”公主出行,至山下,見<溫達>負楡皮而來。公主與之言懷,<溫達>悖然曰:“此非幼女子所宜行,必非人也,狐鬼也,勿迫我也!”遂行不顧。公主獨歸,宿柴門下,明朝,更入,與母子備言之。<溫達>依違未決,其母曰:“吾息至陋,不足為貴人匹,吾家至囗,固不宜貴人居。”公主對曰:“古人言:‘一斗粟猶可囗,一尺布猶可縫',則茍為同心,何必富貴然后,可共乎?”乃賣金釗{釧},買得田宅奴婢牛馬器物,資用完具。
四五卷列傳五溫達零四
初,買馬,公主語<溫達>曰:“愼勿買市人馬,須擇國馬病瘦而見放者,而后換之。”<溫達>如其言。公主養(yǎng)飼甚勤,馬日肥且壯。<高句麗>常以春三月三日,會獵<樂浪>之丘,以所獲豬鹿,祭天及山川神。至其日,王出獵,群臣及五部兵士皆從。于是,<溫達>以所養(yǎng)之馬隨行,其馳騁,常在前,所獲亦多,他無若者。王召來,問姓名,驚且異之。
四五卷列傳五溫達零五
時,<后周><武帝>出師伐<遼東>,王領(lǐng)軍逆戰(zhàn)于<拜山{肄山}>之野。<溫達>為先鋒,疾鬪斬數(shù)十余級,諸軍乘勝奮擊大克。及論功,無不以<溫達>為策{第}一。王嘉嘆之曰:“是吾女壻也。”備禮迎之,賜爵為大兄。由此,寵榮尤渥,威權(quán)日盛。及<陽岡王{囗陽王}>卽位,<溫達>奏曰:“惟<新羅>,割我<漢北>之地,為郡縣,百姓痛恨,未嘗忘父母之國。愿大王不以愚不肖,授之以兵,一往必還吾地。”王許焉。臨行誓曰:“<雞立峴><竹嶺>已西,不歸于我,則不返也。”遂行,與軍戰(zhàn)于<阿旦城>之下,為流矢所中,路{囗}而死。欲葬,柩不肯動,公主來撫棺曰:“死生決矣,于乎,歸矣。”遂舉而囗。大王聞之悲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