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 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選輯
- 佚名
- 4980字
- 2015-12-27 00:41:03
光緒二十一年四月二十二日。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初十日到)
密紅。李經(jīng)方佳巳滬尾來電:『初九寅刻到淡水,樺山留兵船名「千代田」在口外候,并送初七函稱:「本委員曾經(jīng)如約前往淡水,何計在該處兵丁等放鎗要擊,無由進口;乃取道基隆附近,將入臺北府。因此特派兵船候貴委員來,即請轉(zhuǎn)駕此兵船或與之同航速來會」云。方只得即刻同「千代田」前往基隆,與樺山接晤。據(jù)日船兵官稱:樺山帶兵船四、陸兵一萬已登基隆岸。再,此電托海關代送』云。鴻。蒸午。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初十日到)
龔使齊電:『頃英廷接唐撫電告臺灣變民主,眾舉為總統(tǒng);英擬不復云』。鴻想各國必皆不復;我國須自立腳步,以免日后倭有口舌,憑各國公論是非。祈酌辦!鴻。蒸午。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初十日到)
密紅。楊提督岐珍廈門電稱:『初八帶四營抵廈,余僉留臺,由唐中丞主政。臺事實情,兵多烏合,紳士正者知難、劣者圖利。當?shù)佬云?,紳民無識者隨聲附和,假民為主,已見形跡。各紳承指力請隨從,珍堅持以遵旨辦理,任死不變;繼知志不可奪,代奏回任』云。鴻。蒸酉。
軍機處電寄張之洞等諭旨(五月初十日)
奉旨:『現(xiàn)在和約既定,而臺民不服,據(jù)為島國,自已無從過問。惟近據(jù)英德使臣言:上海、廣東均有軍械解往,并有勇丁由粵往臺,疑為中國暗中接濟,登之洋報;或系臺人自行私運,亦未可知。而此等謠傳,實于和約大有妨礙。著張之洞、奎俊、譚鍾麟、馬丕瑤飭查,各海口究竟有無私運軍械、勇丁之事?設法禁止,免滋口實。欽此。五月初十日』。
軍機處電寄邊寶泉諭旨(五月初十日)
奉旨:『失守澎湖各員,現(xiàn)經(jīng)唐景崧委員解閩;澎湖鎮(zhèn)總兵周振邦、澎湖通判陳步梯,著一并革職,交邊寶泉審明按律定擬具奏。欽此。五月初十日』。
軍機處電寄李鴻章王文韶諭旨(五月十一日)
奉旨:『李鴻章電悉。前因臺民變亂,據(jù)為島國;已令文武各員內(nèi)渡,此后無從過問。昨又電令南洋、廣東禁止私運軍火、勇丁赴臺,此即自立腳步之意。如日使言及此事,著李鴻章、王文韶切實告以和議既定,中國決無嗾令臺民自主之理;勿聽洋報謠傳,致生疑慮。欽此。五月十一日』。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十二日到)
滬局沈道本日丑刻電:『洋報接昨午臺北來電:倭艦十五艘已到臺灣東北角,約有三千兵登岸;臺兵小戰(zhàn)數(shù)次,勝負未分』云。聞踞遼東之倭,再一禮拜退盡。又聞海參崴俄官示諭在彼俄兵各整行囊,聽候續(xù)示,立刻出境;似不久,德、倭將交綏云。鴻。文申。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十二日到)
密紅。李經(jīng)方自上海來電:『本日申正,平順回滬。臺事交接清楚,甚順手;余詳續(xù)電』云。請代奏!鴻。文酉。
前署臺灣巡撫唐景崧來電(五月十二日到)
基隆血戰(zhàn)六日,將士傷亡不少;統(tǒng)領張兆連重傷,全軍頓散,基隆不守。教民四起,省城瓦解;事不可為矣。請代奏!景崧肅。真亥。
署北洋大臣王文韶來回(五月十二日到)
前新加坡領事黃遵電云:『臺既自主,亟宜杜彼借口,似應即將唐撫軍革職;一面告倭,以臺人背釁,巡撫為民劫留,現(xiàn)已將其革職。按約交割需時,現(xiàn)正設法勸諭云云。一以明中朝守約之意,一以緩日本攻臺之師。可否密商北洋,言之政府』等因。由陳藩司寶箴轉(zhuǎn)呈前來。文韶悉心查核,所論不為無見。惟現(xiàn)在勸諭云云,似未妥協(xié);恐攬在身上也。是否可行?不敢壅蔽;謹請鈞奪!文韶。真。
廣東巡撫馬丕瑤來電(五月十二日到)
蒸電謹悉。澎湖事亟,臺灣派員來募勇;并非粵東解往接濟。和局定,委員即已遣散。英、德公使所云勇丁由粵往臺,想是和議未成以前事。既奉諭旨,自應飭禁。惟各處購外洋軍械多自香港交付,即日本亦從香港購買;臺灣有無購運,粵省不得而知。省城并無運械往臺之事;洋報日有謠言,殊不可信。請代奏!丕瑤肅。真。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十三日到)
李經(jīng)方文電:『商辦交接臺灣節(jié)略:佳巳電自淡水發(fā)后,開赴基??;申正抵基隆口外之海灣,名三雕澳。舶泊定,樺山請初十已正相見。屆時往晤,樺山云:「奉命來臺,以為和約批準,交接甚易。乃伊藤接中國政府電告臺事棘手,始帶領水陸各軍到淡水。后派小兵輪欲進口,知照華官;華兵開炮要擋,故來基隆,又為華兵鎗炮轟擊。不得已,暫住三雕澳。現(xiàn)陸軍一萬已登岸,日內(nèi)可取基隆」云。經(jīng)方答以「奉命照約來此,專與貴委員商辦事件;臺灣如何交接,望先明告」!樺山云:「諸事棘手,交接甚難。俟我攻取基隆,到臺北府后再徐議交接」。經(jīng)方云:「和約批準,伊藤自認中國已將臺灣治理事權交與日本;此來照約將堡壘、軍器、工廠及屬公物件交與貴委員。臺民已變,豈能登岸一一點交!我自馬關回,臥病已久,在滬調(diào)治;奉旨力疾前來。此處風濤險惡,不能起立;若候貴委員登岸到臺北府,不知何時!臺地甚大,民變非一日可平,恐非數(shù)年不能交接清楚。今兩國和好,須按照友誼和衷商辦,不可強我所難」。伊云:「雖然如此,交接事大,不能遷就」。辯論至未初,經(jīng)方昏眩,坐不能定。樺山云:「請回船,我即來商議」。經(jīng)方為多人扶回。樺山未正來拜,首云「和約批準,愿兩國實心和好,永遠不改」!答以「誠然」。伊云:「既如此,何以淡水、基隆中國兵丁皆放鎗炮要擊;此處復見有華官告示,令軍民人等抗拒」?答以「和約批準后,大皇帝即派我來臺帶有全權交接臺灣,且特旨令文武各官陸續(xù)內(nèi)渡;此為兩國實心和好憑據(jù)。臺民不服生變,何事不為!淡水開鎗,我未目見,不知虛實;但據(jù)貴委員之言,想必團練土兵所為。風聞楊提督等已內(nèi)渡,其余文武各官雖為臺民劫留,未能遵旨一律內(nèi)渡;民不奉朝命,官久無權,告示皆臺民所為,官豈能過問」。辨詰數(shù)時。伊云:「但愿抗拒各事,如貴委員所說,非官與兵所為」!經(jīng)方復云:「交接之事,究竟如何辦理」?樺山云:「早間所說,即是辦法」。經(jīng)方云:「固執(zhí)過甚,似非和衷」。樺山云:「我甚和衷,但辦事不得不然。今見貴委員病狀顛連,若久留于此,萬有不測,我實疚心!但交換之事,貴委員如何辦法」?經(jīng)方答以「照約辦理,外無他法」。樺山云:「須有清單」。經(jīng)方云:「非地方官,何從有清單!此時民變,將來平定后衙署文卷何從查考,終無清單。和約內(nèi)本無「清單」字樣,何必多立名目,強我所難」!伊云:「清單任貴委員如何寫法,總須有此名目,方合款式」。經(jīng)方即于清單內(nèi)寫:「一、臺灣全島、澎湖列島之各??诓⒏鞲畯d縣所有堡壘、軍器、工廠及屬公對象」。伊云:「太含糊」。經(jīng)方云:「強我開清單,祗能如此。不然,即將「清單」二字刪去」。伊見方詞意甚決,始允照辦。樺山又云:由臺灣至福建之海線,系臺灣屬公物件;伊須照收。經(jīng)方云:「海線非岸上產(chǎn)業(yè),何能交讓!況每線登岸,非兩國政府議明不能;我未奉命商辦此事,無此權力。且和約內(nèi)未言及」!伊云:「既然如此,祗好寫明臺灣至福建海線應如何辦理之處,俟兩國政府隨后商定」。彼此辯論自未正至酉正,始定議。樺山即命其參贊先將漢文、東文清稿交方閱看,其稿措詞尚合和約;因與福士達商酌。福云:「此文據(jù)但照抄和約,于和約外不增減一事,實為簡要妥洽,非其意料所及」;勸方即刻署名蓋印,恐稍遲有變,另生枝節(jié)。亥正,即彼此署名蓋印。事畢,十一子刻開船,本日申正到滬;感受瘴癘,病益加劇。乞?qū)柎鸸?jié)略,核酌代奏!至交接文據(jù),即續(xù)抄電』。請代奏,并交總署備案!鴻。元辰。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十三日到)
密紅。李經(jīng)方(電)稱:『交接臺灣文據(jù):「大清帝國大皇帝陛下及大日本帝國大皇帝陛下為照在下之閱所定和約第五款第二條交接臺灣一省,大清國大皇帝陛下簡派二品頂戴前出使大臣李經(jīng)方、大日本國大皇帝陛下簡派臺灣總督海軍大將從二位勛一等子爵樺山資紀各為全權委員。因兩全權委員會同于基隆所辦事項如左:中、日兩帝國全權委員交接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即明治二十八年四月十七日在下之關兩帝國欽差全權大臣所定和約第二款中國永遠讓與日本之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并澎湖列島即在英國格林尼次東經(jīng)百十九度起、至百二十度止及北緯二十三度起、至二十四度之間諸島嶼之管理主權并別冊所示各該地方所有堡壘、軍器、工廠及一切屬公對象,均皆清楚。為此兩帝國全權委員欲立文據(jù),即行署名蓋印,以昭確實。光緒二十一年五月初十日、明治二十八年六月二日,訂為基?。槍憙煞郑?。大清帝國欽差全權委員二品頂戴前出使大臣李經(jīng)方、大日本帝國全權委員臺灣總督海軍大將從二位勛一等子爵樺山資紀。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并澎湖列島所有堡壘、軍器、工廠及屬公對象清單:一、臺灣全島、澎湖列島之各??诓⒏鞲畯d縣所有堡壘、軍器、工廠及屬公對象。一、臺灣至福建海線應如何辦理之處,俟兩國政府隨后商定」云』。乞代奏!又據(jù)電稱:『交接文據(jù)漢文、東文各一分,擬派隨員赍送到津,求咨送總署備案。回文到,即轉(zhuǎn)咨』。鴻。元巳。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十三日到)
滬局電:『洋報傳單,今晨接臺北電:此處大為震動,撫臺已逃走。衙門并鄰近之房均被毀,兵與民四處劫掠;西人幸尚無恙。滬尾亦亂云』。鴻。元戌。
福州將軍慶裕等來電(五月十三日到)
頃臺局電:『唐撫有移駐新竹之議,布置尚未定』云。慶裕、寶泉肅。文酉。
福州將軍慶裕等來電(五月十三日到)
頃臺局報:『倭兵昨晚距城二十里,城內(nèi)紛亂;電局僅洋人一名,不能收報。今晨唐撫已赴滬,土人俟搶,撫署被焚』。滬或指滬尾。慶裕、寶泉。元。
上海道劉麒祥來電(五月十三日到)
滬關稅司先后接淡水稅司電:十一夜,倭人轟擊基隆;兵降,未回一鎗。倭在八斗碼頭東登岸前進,欲從陸路攻基??;口外兵輪一大隊,將以由水道夾擊。又,李道初十夜子刻在淡水洋面與樺山交割換約,昨晚乘「公義」回滬。麒祥稟。
軍機處電寄劉坤一諭旨(五月十三日)
奉旨:『劉坤一十一日電、長順初九日電均悉。現(xiàn)在臺灣已經(jīng)李經(jīng)方交接清楚,倭兵致臺,基隆不守、省城瓦解,無從過問;和局并未決裂。倭允歸遼,有三國擔認,不至翻悔。我軍祗宜就原扎處所小心防守,切不可輕信傳聞,率行進扎,圖占先著,轉(zhuǎn)致啟釁;是為至要。此旨著劉坤一知照長順、依克唐阿及前敵各軍一體懔遵。欽此。五月十三日』。
軍機處電寄許景澄諭旨(五月十三日)
奉旨:『遼東倭兵,前據(jù)探稱陸續(xù)撒退,所存無多。茲又據(jù)長順等電稱:現(xiàn)又添兵增炮、筑臺挖溝,似不肯歸地等情。洋報又稱:海參崴俄兵整備行囊,似有與倭交綏之意?,F(xiàn)在臺灣已經(jīng)李經(jīng)方交接清楚,臺、倭交兵,與我無涉。惟歸遼之事,三國究竟商議如何,尚無確信。著許景澄即向外部探問,電聞。借款一節(jié),亦宜早與定議為要。欽此。五月十三日』。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十四日到)
滬局電:『頃接福州商局電:唐及大小官員十二夜赴滬尾,擬坐「駕時」船往申,被兵士扣留。倭未進臺北城,大隊往攻滬尾。又聞「駕時」船被擊云』。鴻。愿酉。
軍機處電寄李鴻章諭旨(五月十四日)
奉旨:『李鴻章三電均悉。臺事既經(jīng)李經(jīng)方與樺山交接清楚,立有文據(jù);此后臺灣變亂情形,即與中國無涉。應由李鴻章電知伊藤,以為了結(jié)此事之據(jù)。至海線如何辦理?應飭電局豫為籌議,以備隨后商定。前派李鴻章、王文韶為全權大臣與日使商辦事件,該使有無來津消息?并著探明電聞。欽此。五月十四日』。
福州將軍慶裕等來電(五月十五日到)
頃臺局洋匠手報:唐撫昨往滬尾,今早附「雅打」商輪內(nèi)渡;滬尾炮臺攔截,經(jīng)德兵輪放炮救之,始開去。又,昨晚臺城火藥局被毀,倭兵現(xiàn)尚未入城云。慶裕、寶泉同肅。寒戌。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十五日到)
頃接伊藤十四日申正來電:『林董已于昨日乘本國兵船由橫濱起程赴任,本大臣求托閣下:于林大臣到津時,賜予優(yōu)待幫助,庶于奉使本旨得有裨益;本大臣曷勝心感預謝之至』。當即電覆以『西六月初六日(即中五月十四日)來電收到。林董大臣已起程赴任,到津時自必優(yōu)待、遇事幫助,以敦友誼而副尊囑。臺灣變亂情形,前已屢次電聞在案。李經(jīng)方初九日到基隆海灣與樺山提督會商,蒙其格外照料體諒,節(jié)日互立文據(jù),將臺灣一切事宜照約交接清楚,以后治理地方之權系貴國政府責任,應由樺山自行照辦,即與中國無涉;想貴大臣必已聞知。至林董駐京,原為辦理中國政府前電所陳各案;可先在津商辦。昨奉上諭:「派李鴻章、王文韶為全權大臣,與日本使臣商辦事件。欽此」。林大臣自不必先行進京;本大臣病假將滿,當會同署督王大臣遵旨款留,與之和衷妥商辦理。請貴大臣迅即電知林大臣遵照為要』云。請代奏!鴻。望午。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十七日到)
滬電:『閩局昨午來電:倭進臺北,唐「駕時」走否未確;線已不通云』。詢之滬稅司,亦無滬尾稅司電音。又聞洋人傳言:「駕時」所載非唐云。鴻。筱辰。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十九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