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布政使司,為掣給丈單事。照得全臺田園,奉爵撫院劉,同治五年徐長興杜賣,奏明清丈升科。今淡水縣丈報優字第囗囗囗號業主金漳安,坐落桃澗堡頭前莊下下則田囗甲六分四厘三毫三絲一忽二微,其四至并賦則由縣編造圖冊外,合行掣給丈單,永遠管業。嗣后倘有典賣,應將丈單隨契流交,推收過割,須單。
光緒十四年六月 日給。 右給縣主金漳安收執
臺灣布政使司囗囗字第囗囗囗號
第二三賣杜絕洗找盡根契字
立賣杜絕洗找盡根契字人郡城內二房張牛、張虎,長房張馬、張鴻昌,四房張分、張鴻泰等,有承祖父遺下瓦店一座二進,并帶后截伙食間一所,另水井與東畔公用,址在鎮北坊竹仔街頭北畔第五間,內浮沈、磚石、壁路、厝蓋、楹桷,以及門窗、戶扇俱各齊全。上至厝蓋,下及地基,東西四至俱載印照字內明白為界。其上手系是魏、陳兩姓契券,因被盜失落,經向邑前主于呈請給發信照為據,將來魏、陳二契如出頭,均不得行用。茲因乏銀別置,即將店照先盡問內外親疏人等不承受,外特公同托中,引就向與布郊金義興出首承買,三面議定六八契價銀五百大元。其銀即日同中見交收足訖;其店隨即踏界外,過銀主金義興前去掌管,聽其別稅,任從其便,牛等不敢阻擋。保此店系是張牛等承先人遺業,與別房親人等無干,亦無重張典掛他人以及交加來歷不明為礙;如有此情,牛等自出頭抵擋,不干銀主之事。此系二比兩愿,日后子子孫孫不敢再言找贖,亦不敢借口滋生事端。口恐無憑,合立賣杜絕洗找盡根契字一紙,并繳于邑主給發縣照一紙,共二紙,付執為照。
即日同中見收過契面銀六八佛五百大元完足,再照。
再批明:其張家之三房,原系早經沒故,致無聯名,合應聲明,又照。
內添「一、所、另」三字。
光緒十五年十二月日。
為中人陳清記、陳清愷
知見人張陳氏、張許氏
代書人劉坤記
立賣杜絕洗找盡根契字人張虎、張牛、張分、張馬、張鴻昌、張鴻泰
第二四大賣永遠斷根店契字
立大賣永遠斷根店契人李囗〈口英〉,買有張麗茅屋一座,前面起蓋瓦店一座二間,坐落土名在鎮北坊大銃街境西畔,東至街路,西至苦盤腳,南至三山國王廟壁,北至溝仔墘,四至分明為界。今因乏銀費用,先盡問房親人等不受,托中引就義安公所董事出頭承買,當日同中三面言定,出得時值價六八佛銀一百七十大元。其銀即日交收足訖;此店隨即踏明界址,付與買主前去掌管,折卸蓋建出稅,永為己業。一賣千休,日后不敢言找言贖,亦無內外人等爭阻以及來歷不明等情;如有此情,囗〈口英〉自抵擋,不干買主之事。此系二比甘愿,兩無迫勒,口恐無憑,立大賣永遠斷根無贖契付執,并付上手契五紙,共六紙,為據。
行明四至,東至街路,西至若盤腳,南至國王廟,北至溝仔墘。
光緒十三年閏四月初一日。
中人林旺
代書鄭祥
立大賣無贖店契字人李囗〈口英〉
第二五合約管業契字
同立合約管業契字人李火德、李金興、李炳生、廖廷穩、呂蕃調、林本源、簡亨政、江排呈、李邱趙、邱乃辛、李金興、簡長源、陳漳合、呂衍治、廖士要、李火德等,同因眾等共同出銀六十一元,承買廖穩埔地一所。又眾等共同出銀七元,承買游富等埔地園屋一所。共二所,坐落土名海山保大嵙八張犁店仔街伯公廟背,東至車路對竹圍外透東直至坑仔溝為界,西至大河底為界,南至鄒旺園為界,北至鍾宅竹圍外崁眉為界。茲因眾等共同出銀承買埔業,起蓋行店,當日斷根契券公同一紙,難以分執管業,爰是邀集公同面議,將承公契歸存一人收貯外,同立合約管業契券一樣共十七紙,各執一紙,永執為業。并議規款一一開列于左:
一、議:眾等共同出銀,承買廖穩埔契一紙,并上契一紙。又承買游富等埔契一紙,并上契一紙。共四紙,是日當眾鬮拈,在亨政收貯,日后出銀共契承買人要公契照用,憑所取出,存契之人不得霸執異言,公議,照。
一、議:界內店地基或屋地各處埔唇,是十七人出銀共買公契,日后有人要買地基起蓋行店房屋,公舉李炳生、李火德、簡亨政、江排呈、陳漳合、廖士要等六人出名立契出賣,日后共契之人不得阻執。其價亦是生等六人收入公存登簿;若銀出入,亦宜登簿注明,亦可會算,不得胡涂。公議已定,日后共契之人不得異言,批照。
一、議:公置埔業,各人各出工本起蓋行店屋宇,或瓦或茅;倘異日要移別處,創大基業,要將店屋退賣他人,須要漳人承頂,不得另賣別州別府等人。此系公議定規,不得移易,批照。
一、眾等公議:抽出店地基二間與林伯元先生。又公議:抽出店地基一間與陳三臺官。又公議:抽出店基一間與維吉先生。又公議:抽出店地基一間與江興在。計共五間。此眾等公踏付送,各自起蓋行店,水遠為業,立照。
一、公議:置一所公埔,原帶屯租銀一元零毫零正,遞年共納,照依店額均攤,不得推托,批照。
嘉慶十八年二月日。
同立合約管業契字人李金興、呂蕃調、簡亨政、邱乃辛、李火德、呂衍治
李炳生、李金興、林本源、簡長源
江排呈、廖士要、廖廷穩、陳漳合、李邱趙、李火德
第二六條規
嘗思:祖嘗之名不一,有前人遺業者,有后人津拈者。茲崇文一典從何來也?因干隆五十五年,有蕉嶺人者呈請潮屬開粵往臺港口,予等一室捐贈有銀數十余元,后因其事不竣除用外,仍收回有銀十余元。斯時也,眾叔侄咸曰:此銀不若交麟江收放,倘得微利,就可鼓勵崇文典可也。至今嘉慶九年間,麟江共交出有母利四百六十二元。噫此蠅頭之銀而得巨利,前所謂鼓勵崇文者,其典不竟有所望乎!今而后愿叔侄毋生覬覦,毋圖己,各要勞其心志,以共厥美,俾后生負笈從游時,切焚膏繼晷,雪案云窗,樂效匡壁董帷,將由儒業而登黌宮,月桂之班由書室而為明堂,清廟之選,蛟騰鳳起,虎步龍驤,此鼓勵有方,斯文日盛,庶無負前人之厚望,后生之勤修也。是為序。
道光七年十月初八日,江南村居住叔侄往來臺灣寄居,思念崇文資典,前倡置內埔莊水田一處并伙房一所,茲叔侄前來酌議,此典出息原系鍾毓文才之舉,有志上進者必要設立膏伙、花紅等項,今將規條開列于左:
一、議:文武進庠者無論內外,每年崇文典內撥出膏伙谷六十石,作兩季交于進序者均收,立規。
一、議:補稟者內膏伙谷六十石,庠生交一年于補稟人收,俟次年仍歸庠稟生均收,立規。
一、議:稟貢生典內膏伙谷六十石,庠稟生交一年與稟貢人收,俟次年仍歸于庠廩生均收,稟貢人以下免議,立規。
一、議:廩貢生中舉者不得再議向領膏伙谷石,僅領花紅銀四元,立規。
一、議:家鄉移居各處,倘有上進不得向領膏伙、花紅等項,立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