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 書法離鉤
  • 潘之淙
  • 2812字
  • 2015-12-27 00:04:52

學篆

初學篆,當虛手心,伸中指,并二指,于幾上虛畫,如此流便,方可操筆。操筆必須單鉤,卻伸中指在下夾襯,方圓平直,無不可意矣。若篆大字,當虛腕懸筆。腕著紙,字即不活。似紙筒棕櫚為筆,非士夫所為也。小篆一也,而各有筆法。李斯方圓廓落,陽冰圓活姿媚,徐鉉如隸無垂腳,字下如釵股稍大,鍇如鉉,但字下為玉箸微小耳。崔子玉多用隸法,似乎不精,然有漢意。陽冰多非古法,蓋法子玉也。小篆世喜長,但以方楷一字半為度,一字為正體,半為垂腳。有不可者,當以正腳為主,馀略短如幡腳可也。無垂腳者,如生曰之等字。以上枝為出,如草木為物。正生則上出枝,倒懸則下出枝耳。凡寫扁額,畫宜肥,體宜方圓。碑蓋同此,但以小篆為正,不同雜體。凡囗中字,不可填滿,但如升斗中著一字,任其空,可放垂筆,方不覺大。囗比諸字,亦須略收,不可圓,不可方。若日月,須更收小也,包一二畫如日目之類,初一字內畫不與兩旁相連,后皆如之,首尾一法。若或接或否不同者,非也。圓圈圓點,古文之法,小篆無之。口字不可三角形,鐘鼎古文錯雜用,無跡,小篆則自一法也。

學隸

漢碑三百馀種,無前漢者。體各不同,亦各不著名字,后人服膺一刻亦自可。魏三大碑立為界格,已一變矣,去漢未遠,古意猶存。自唐以來,巧麗特甚,古意泯焉。欲學隸者,當以石經為祖,次及漢刻之奇者,如孔子廟碑、魏受禪記、劉寬之類。

訣云:本于篆法,學如真書,但變隼尾、擊石二波也。

佩觿云:勢如八字,有偃波之文。

吾衍云:八分,漢隸之未有挑法者也。用篆筆作漢隸,八分與漢隸多不分。

括云:方勁古拙,斬釘截鐵,挑拔平硬,如折刀頭。

書指云:隸有蠶頭,由下筆反挫,順筆平行,燕尾自出。

學楷

張敬玄云:楷書把筆,妙在虛掌運腕。不宜把筆苦緊,太緊則轉換不得。既腕不轉,則字體或粗或細,上下不均,雖多用力,元來不當。翟伯壽問于米老曰:書法當何如?米曰:無垂不縮,無往不收。

姜堯章云:或者專喜方正,極意歐、顏;或者專務勻圓,留心虞、永。或謂體須稍匾,則自平正,此徐會稽之病;或謂欲其蕭散,則自不俗,有王子敬之風。豈足以盡書法之美哉!

禁經云:筆貴饒左,書尚遲澀,此君臣之道也。大凡點畫不在拘拘長短遠近,但勿遏其勢,俾令筋骨相連,意在筆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此但備點畫耳,非書也。祝京兆云:大字貴結密,不結密則懶散無精神。若牌扁,須字字相照應,掛起自然停分,又須帶逸氣,方不俗。小字貴開闊。小字易得局促,須令字內間架明整開闊,寫起一似大體段,長史所謂大促令小、小轉令大是也。當以二王及虞東方畫贊、樂毅論、洛神賦、破邪論序為則。

書指云:真書點畫,筆筆皆須著意,所貴修短合度,意態完足。蓋字形本有長短廣狹小大繁簡,不可概齊。但能各就本體,盡其形勢,雖復字字異形,行行殊致,乃能極其自然,令人有意外之想。

學行

訣云:行筆而不停,著紙而不離,轉輕而重按,如水流云行,無少間斷。

姜夔云:行書與草不同,各有定體。縱復晉代諸賢,亦苦不相遠。大要以筆老為貴,少有失誤,亦可輝映。

祝京兆云:行書貴穩雅,下筆不疾不徐。亦有間架,須是明凈,不要亂筆多絲纏繞。疾則失勢,緩則骨癡。亦以右軍為祖,次參晉人諸帖及懷仁圣教序。

學草(附章草)

自唐以前,多是獨草,不過兩字相連。后世屬十數字而不斷,號曰游絲。此雖出于古人,不善學者,反更成病。

唐太宗云:行行若縈春蚓,字字若綰秋蛇,惡無骨也。有承接上文,有牽引下字。乍疾還徐,忽往復收,緩以仿古,急以出奇。有鋒以耀精神,無鋒以含氣味。相帶則近于俗。橫畫不欲太長,長則轉換遲。直畫不欲太多,多則神癡。意盡則用懸針,若再生筆意,不若垂露耳。草書最忌橫直分明。畫多則如積薪束葦,無蕭散之氣時一出。

虞永興云:既如舞袖揮拂而縈紆,又若垂藤樛盤而繚繞。

草書賦云:或斂束而相抱,或婆娑而四垂,或攢剪而齊整,或上下而參差,或陰森而高舉,或落脫而自披。眾巧百態,無不盡奇,宛轉翻覆,如絲相持。

姜堯章云:學草書先法張芝,次索靖諸人,后仿王逸少,申之以變化。若泛學諸家,則當連者反斷,當斷者反續,不知向背起止轉換。古人作字,相連處特是引帶,是點畫處皆重,非點畫處皆輕,雖張顛野逸,不失此法。

草書之體,如人坐臥行立,揖遜忿爭,乘舟躍馬,舞歌擗踴,一切變化,非茍焉者。又一字之體,率有多變,有起有應,如此起者,當如此應,各有義理。

祝枝山云:草書貴通暢。草書下筆易于疾,須放令少緩,徐行穩步,一點一畫,皆有規矩,不令容易。亦有墻壁間架,須要明凈,方合晉人法度,不可如后人全率爾也。用筆不可太遲,遲則緩慢無神氣;不可太疾,疾則恐窘步而失勢。

又云:章草須有古意乃佳。下筆要重,亦如真書,點畫明凈,有墻壁,有間架。學者當以索靖、張芝、皇象、韋誕、月儀、八月帖、急就章為模范也。

論寫

姜堯章云:點者,字之眉目,全藉顧盼精神,有向有背,隨字異形。橫直畫者,字之骨體,欲其堅正勻凈,有起有止,所貴長短合宜,結束堅實。撇磔者,字之手足,伸縮異度,變化多端,要如魚翼鳥翅,有翩翩自得之狀。挑剔者,字之步履,欲其沉實。晉人挑剔,或帶斜拂,或橫引向外,至顏、柳始正鋒為之,正鋒則無飄逸之氣。轉折者,方圓之法,真多用折,草多用轉。折欲少駐,駐則有力;轉欲不滯,滯則不遒。然真以轉而后遒,草以折而后勁,不可不知也。懸針者,筆欲極正,自上而下,端若引繩。若垂而復縮,謂之垂露。

祝京兆云:凡偏旁不相稱者,屈曲點畫以避就之。偏少者,伸點畫以就之;偏礙者,屈點畫以避之;太繁者,減除之;太疏者,補續之。然必古人有樣,乃可用耳。

蘇子云:杜陵評書貴瘦硬,此論未公吾不憑。短長肥瘦各有態,玉環飛燕誰敢憎。

大抵勁健方瘦,輕快疏朗,干澀古拙相近;軟緩圓肥,重滯密促,滋潤時媚為鄰。然必骨肉適宜,剛柔濟美也。

黃山谷云:楷法如快馬斫陣,草法欲左規右矩。又云:凡書,要拙多于巧。近世少年作字,如新婦梳妝,百種點綴,終無烈婦態也。

書指云:書必先生而后熟,亦必先熟而后生。始之生者,學力未到,心手相違也。熟而生者,不落蹊徑,不隨世俗,新意時出,筆底具化工也。

論血

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筆尖受水,一點已枯矣。水墨皆藏于副毫之內,蹲之則水下,駐之則水聚,提之則水皆入紙矣。捺以勻之,搶以殺之補之,衄以圓之。過貴乎疾,如飛鳥驚蛇,力到自然。不可少凝滯,仍不得重改。

論骨

字無骨,為字之骨者,大指下節骨是也。提之,則字中骨健矣;縱之,則字中骨有轉軸而活絡矣。提者,大指下節骨下端小竦動也;縱者,骨下節轉軸中筋絡稍和緩也。

論筋

字之筋,筆鋒是也,斷處藏之,連處度之。藏者,首尾蹲搶是也;度者,空中打勢,飛度筆意也。

論肉

字之肉,筆毫是也。疏處捺滿,密處提飛,平處捺滿,險處提飛。捺滿則肥,提飛則瘦。肥者,毫端分數足也;瘦者,毫端分數省也。

論脈

字之脈,章法是也。藏鋒出鋒,皆欲其首尾相應,上下相接,其脈相通為佳。后學之士,隨所記意,圖寫其形,未能渾融,皆支離而不相貫。吾觀古之名書,無不點畫振動,如見揮運之時,此可窺其妙矣。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投县| 泰来县| 石家庄市| 徐闻县| 宝山区| 宣汉县| 宁蒗| 新泰市| 甘德县| 根河市| 云霄县| 都江堰市| 高邑县| 兴化市| 依兰县| 铁力市| 福建省| 安远县| 西安市| 左权县| 商城县| 宾阳县| 翁源县| 勐海县| 星子县| 那曲县| 巴里| 尼玛县| 宜君县| 芮城县| 揭阳市| 大荔县| 调兵山市| 沾化县| 桐乡市| 浏阳市| 田东县| 漠河县| 分宜县| 蓬溪县| 台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