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 書法離鉤
  • 潘之淙
  • 4414字
  • 2015-12-27 00:04:52

取法

學貴取法,則可以見古人于寸楮而臻其妙。蔡邕入嵩山學古,于石室得素書,八角垂芒,頗似篆籀,寫史籀李斯等書筆勢。邕得之,三日不食,大叫欲狂,若對千人。遂讀三年,妙達其理,后筆特異,遂作筆論。

鍾繇見蔡邕筆法于韋誕,自捶胸盡青,因嘔血。誕死,繇令人盜發其墓,得之。故知多力豐筋者勝,無力無筋者病,一一從其消息而用之。

王羲之少學衛夫人書,及渡江北,見李斯書,之許,見鍾繇、梁鵠書;之洛,見蔡邕書張岳碑,始悔學衛夫人徒廢年月。又云:頃尋諸名書,鍾、張洵為絕倫,馀不足觀。

詹孟舉云:李陽冰見潭州碧落碑,寢碑下數日,不忍去。

歐陽詢見索靖古碑,駐馬觀之。去數步復還,下馬觀之。倦則布氈坐觀之,宿碑旁三日乃去。

張懷瓘云:上則法于自然,次則歸于篆隸,又次師于鍾、王。夫學鍾、王尚不繼虞、褚,況冗冗哉。

唐舒元輿陽冰篆志云:今世所重,秦斯之跡,豈能盡辨別之。以秦古斯邈矣。況今去古愈遠,晉、魏真跡尚不可見,篆隸之風不益遐哉。宜其日流而日弊也。

初學

筆勢論云:初業書要類乎本,緩筆定其形勢,忙則失其規矩。但取形質快健,手腕輕便,方圓大小,各不相犯。莫以字小易而忙行筆勢,莫以字大難而緩展毫端。

張敬玄云:初學必先真書,若便學縱體,則真體難成矣。

虞永興云:掇筆往來,懸管自在,但使體勢雄壯,不可拘其小節。若畏懼生疑,否臧不決,運用迷于筆前,振動惑于手下。師心因乎獨見,弟子執其寡聞,恥請問于智人,忌藝能之勝己,若欲造玄,未之見也。

孫過庭云: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

東坡云: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立而能行能走也。

山谷云:古人學書,不盡臨摹。張古人于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學字既成,且養于心中,無俗氣,然后可作以示人為楷式。凡作字,須熟觀晉、魏人書,會之于心,自得古人筆法也。

書指云:善學書者,其初不必多費楮墨,取古人之書而熟觀之,閉目而索之,心中若有成字,然后舉筆而追之。字成而以相校,始得其二三。既得其四五,然后多書以極其量,自將去古人為不遠矣。

執筆

衛夫人云:學書先學執筆。真書去筆頭二寸一分,行草去筆頭三寸一分。下筆點畫,波掠屈曲,須盡一身之力送之。

虞世南云:筆長不過六寸,真一、行二、草三,指實掌虛。

韓方明云:五指撮管末,可大草書。

姜堯章云:真書執筆近頭;行書寬縱,執宜稍遠,草書流逸,執宜更遠。遠取點畫長大,易于分布齊勻。

張懷瓘云:若執筆淺,則堅掣打勁,三寸而一寸著紙,勢則有馀。若執筆深,則束牽,三寸而一寸著紙,勢已盡矣。筆在指端則掌虛,運動適意,騰躍頓挫,生意在焉。筆居半則掌實,如樞不轉,制豈自由,乃成棱角,筆則死矣。

韋榮夫云:搦破管,畫破紙,飛鋒結體。

山谷云:能使筆力悉從腕中來,筆尾上,直當得意。

東坡云:把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

歐陽公云:當使指運而腕不知。方其運也,左右前后,卻不免欹側。及其定也,上下如引繩。此之謂筆正。

操手

盧雋云:拓大指,擫中指,斂食指,抵名指,令掌心虛如握卵,此大要也。以大指節外置筆,令轉動自在,名指抵中指,小指拒名指,此細要也。

唐太宗云:腕豎則鋒正,正則四面鋒全。次實指,實則節力均平。次虛掌,虛則運用便易。

張敬玄云:運腕不可太緊,緊則腕不能轉,而字體粗細上下不均。不可懸臂,氣力有限。若行草須懸腕,大草書須懸臂,筆勢無限也。

韓方明云:雙指包管,五指共執,實指虛掌,鉤撇托送。若以單指包之,則力不足而無神氣。

姜堯章云:淺其執,牢其筆。實其指,虛其掌。執之欲緊,運之欲活。不可以指運筆,當以腕運筆。執之在手,手不主運;運之在腕,腕不知執。故孫氏有執使轉用之法:執謂淺深長短,使謂縱送牽掣,轉謂鉤環盤紆,用謂點畫向背。

祝枝山云:擫、捺、鉤、揭、抵、拒、導、送八法,謂撥鐙法。撥者,筆管者(俗作著)中指名指尖,圓活易轉動也。鐙即馬鐙,筆管直,則虎口間如馬鐙也。足踏馬鐙淺,則易出入,手執筆管亦欲淺,則易撥動也。擫者,大指骨下節下端用力,欲直如提千鈞。捺者,食指著中節旁,此二指主力。鉤者,中指著指尖鉤筆下。揭者,名指著指外爪肉際揭筆下。抵者,名指揭筆,中指抵住。拒者,中指鉤筆,名指拒定,此二指主運轉。導者,小指引名指過右。送者,小指送名指過左。此二指主來往。枕腕者,以左手枕右手腕。提腕者,肘著案而虛提手腕。懸腕者,懸著空中,最為有力。

用筆

纂要云:右軍用筆,內擫而收斂,故森嚴而有法。大令用筆,外拓而開廓,故散朗而多姿。

右軍云:轉筆宜左右回顧,無使節目孤露。藏鋒點畫,使左先右,至回左亦然。藏頭圓筆屬紙,令筆心當畫中行。

虞世南云:覆腕上搶掠毫開,下撇撥歷鋒轉有筋骨,指端橫鉤蹲踞之狀。行書則覆腕搶毫,乃按鋒直進,其綰也內拓外旋,結鋒環轉。結者上促,旋毫不絕,內轉鋒也,加以掉筆聯毫,容曳而來往,勁而復虛。

書法云:夫用筆之法,須先急回,后疾下,如鷹望雕逝,信其自然,不得重改。送筆若游魚得水,舞筆如景山興云,或卷或舒,乍輕乍重。若深思此,理當自見。

又云:用筆不欲太肥,肥則形濁;不欲太瘦,瘦則形枯。太露鋒芒則意不持重,深藏圭角則體不精神。

山谷云:凡學書欲先學用筆。用筆之法,欲雙鉤回腕,掌虛指實,以無名指倚筆則有力。

筆鋒

右軍云:每作點畫,皆懸管掉之,令其鋒開,自然勁健。草則縱心奔放,覆腕轉促,懸管聚鋒,柔毫外拓。左為外拓,右為內伏。連卷收攬,吐納內轉,藏鋒也。但先援筆引興,心逸則急接鋒以取興,興盡則已。又生扌族鋒,任毫端之奇妙,象兔絲之縈結,轉剔刓角,多勾篆體,或如蛇形兵陣,無常定也。

張旭云:褚河南論書,用筆如印泥畫沙。始不悟,后于江岸以錐畫沙,始信其言,貴藏鋒也。

蔡希綜云:始下筆,須藏鋒轉腕,前緩后急,形勢相連莫斷,簡略為上。至如棱側起伏,隨勢所立,圓規為妙。其有誤發,不可再模,恐失筆勢。如放箭不欲遲,如高峰墜石也。

姜堯章云:筆正則鋒藏,筆偃則鋒出,一起一側,一晦一明,而神奇出焉。常欲筆鋒在畫中,則左右皆無失矣。下筆之初,有折鋒,有搭鋒,一字之體,定于初下筆。凡作字,第一多是折鋒,第二三字承上,筆勢多是搭鋒。一字之間,右邊多是搭鋒,應其左故也。又有平起如隸,藏鋒如篆。折搭多精神,平藏善含蓄。

定心

書者,心畫也,必先乎心而后乎手。內而理乎己之心,外而盡乎古之法。心而致乎手之正,法而致乎筆之妙。

蔡邕云:寫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后書之。若迫于事,雖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夫書,先默坐靜思,隨意所適,口不出言,氣不盈息,沈密神采,如對至尊,則善矣。

羲之云:夫欲書,先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文在筆后。

衛夫人云:有心急而執筆緩者,有心緩而執筆急者。執筆近而不能緊者,此心手不齊,意后筆前者敗。執筆遠而急者,心手相得,意前筆后者勝。

柳公權云: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

朱晦庵筆法銘云:握管濡毫,申紙行墨,一于其間,點點畫畫。放意則荒,取妍則惑。必有事焉,神明其德。

知道

譚景昇云:心不疑乎手,手不疑乎筆,然后知書之道。和暢,非巧也;學古,非樸也;柔弱,非美也;強梁,非勇也。神之所沐,氣之所浴,是故點策蓄血氣,顧盼含性情,無筆墨之跡,無機智之狀,無剛柔之容,無馳騁之象。若黃帝之道熙熙然,君子之風穆穆然,是故觀之者其心樂,其神和,其氣融,其政太平,其道無朕。夫何故?見山思靜,見水思動,見云思變,見石思貞,人之常也。

張懷瓘云:大巧若拙,明道若昧。靜而求之或存,躁而求之或失。明目諦察而不見,長策審逼而不知。豈徒倒薤、懸針、偃波、垂露而已哉。

從性

虞世南云:收視返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則契于妙。心神不正,書則欹斜;志氣不和,字則顛仆。字雖有質,跡本無為,稟陰陽而動靜,體萬物以成形,必資神遇,不可力求也。必須心悟,不可力取也。

禁經云:有攻無性,神采不生;有性無攻,神采不變。

孫過庭云:右軍之書,末年多妙,緣思慮通達,志氣和平,不激不厲,風規自遠。子敬以下,莫不鼓努為力,操置成體,豈獨工用不侔,亦性情懸隔也。

又云:右軍書樂毅論則情多拂郁,書東方贊則意涉瑰奇,書黃庭經則怡懌虛無,書太師箴則縱橫曲折,蘭亭集則思逸神超,私門戒誓則情拘意慘。所謂涉樂方笑,言哀已嘆,情動乎中,取會風騷之意,陽舒陰慘,本乎天地之心。

朱晦翁云:歐公作字,如其為人,外若優游,中實剛勁。荊公則躁擾急迫。書札細事,德性相關如此。

峭翁云:觀其書篆,而知人之性情焉。

祝枝山云:情之喜怒哀樂,各有分數。喜則氣和而字舒,怒則氣粗而字險,哀則氣郁而字斂,樂則氣平而字麗。情有輕重,則字之斂舒險麗亦有淺深,變化無窮。氣之清、和、肅、壯、奇、麗、古、淡,互有出入。題是山水仙隱,氣自然清;富貴宴樂,氣自然和;朝廷禮義,氣自然肅;珍怪豪杰,氣自然壯;囗囗囗囗,氣自然奇;佳麗園池,氣自然麗;造化上古,氣自然古;幽貞閑適,氣自然淡。八種交相為用,變化又無窮矣。

適志

翰林禁經云:書法有九生。一生筆,純毫為心,軟而復健。二生紙,新入篋笥,潤滑易書,即受其墨,若久露風日,枯燥難用。三生硯,用則貯水,畢即干之。司馬云:硯石不可浸潤。四生水,義在新汲,不可久停,停不堪用。五生墨,隨要旋研,凝和墨光為上,多則泥鈍。六生手,適攜執勞,腕則無準。七生神,凝神靜思,不可煩躁。八生目,寢息適寤,光朗分明。九生景,天氣清明,人心舒悅。備此九者,乃可言書。

孫過庭云:一時而書,有乖有合,合則流媚,乖則雕疏。神怡務閑,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時和氣潤,三合也;紙墨相發,四合也;偶然欲書,五合也。心遽體留,一乖也;意違勢屈,二乖也;風燥日炎,三乖也;紙墨不稱,四乖也;情怠手闌,五乖也。乖合之際,優劣互差。得時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五乖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氣暢。暢無不適,蒙無所從。

解悟

張旭見擔夫與公主爭道及公孫大娘舞劍而悟草法。又曰:孤蓬自振,驚沙坐飛。余思而為書,而得奇怪。

顏魯公謂懷素曰:學書于師授之外須自得之,張長史觀孤蓬驚沙之外,見劍器,始得低昂回翔之狀。未知鄔彤有之乎?素曰:似古釵腳,為草書豎畫之極。顏曰:何如屋漏痕?素曰:吾觀夏云多奇峰,輒嘗師之。夏云因風變化無常,又遇壁坼之路,一一自然。

雷簡夫云:余晝臥,聞江瀑漲聲,想其翻睠掀磕、高下奔逐之狀,起而作書,心中之想,皆出于筆下矣。

文與可云:見蛇斗而草書長。

記異

淮南子云:倉頡造書,天雨粟,鬼夜哭。(又曰:龍備藏。)

大令于會稽山見一異人披云而下,左持紙,右持筆,遺獻之。受而問曰:君何姓字?何游處?筆法何施?答曰:吾象外為宅,不變為姓,常定為字,其筆跡豈殊吾體耶。獻之佩其言。

虞世南云:右軍謂耽玩之功,積如丘山,志專者神必應之。余中宵遂夢吞筆,覺后若在胸臆。又假寐,見張芝指一道字,用筆體法,信有之矣。

楊升庵云:岳麓禹碑刻之紹興者,其釋文第六句作南暴昌言。余疑文義不貫,字形亦不類,思之不得。是夕,夢一魚首黃衣指謂曰:此南瀆衍亨四字也。寤而觀之,形義兩協。其所謂思之不得,鬼神將通之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子长县| 武邑县| 勐海县| 乌鲁木齐市| 泰兴市| 贵溪市| 河曲县| 泾阳县| 吉首市| 黄山市| 理塘县| 泰安市| 岢岚县| 永康市| 黔西县| 汾西县| 平潭县| 贞丰县| 攀枝花市| 濉溪县| 万源市| 温泉县| 汾西县| 磐安县| 长汀县| 沁阳市| 文登市| 新昌县| 祁门县| 琼海市| 峨眉山市| 儋州市| 淅川县| 涟源市| 永宁县| 西充县| 万载县| 玉环县| 密云县| 大竹县| 湖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