篤學
徐季海云:張伯英忙則為楷,謂匆匆不暇草書。臨池學書,池水盡黑,衣帛必書而后練,斯稱草圣。
鍾丞相入抱犢山十年,木石盡黑。
唐太宗軍中馬上把燭學蘭亭不釋手。
永禪師登樓不下四十年馀,有禿筆頭十甕,甕皆數石,后瘞之,號筆冢,乃著能名。
懷素種蕉葉萬株以供揮灑,號其居曰綠天庵。漆盤二方,兩版皆穿。
鄭虔聞慈恩寺貯柿葉數屋,往寄寓,歲久隸書殆遍。
東坡云:留意于物,往往成趣。昔人好草書,夜夢則見蛟蛇糾結,數年后或晝日皆若見之。
黃魯直云:張古書于壁間,觀之入神,乃可下筆。
趙子昂學書,十年不下樓。
巙子山平章,每日坐衙罷,寫一千字方進膳。
俗云:字無百日工。以此觀之,殆悠謬之談也。
臨書
筆勢論云:始臨之時,不可盡其形勢。一遍正其手,二遍少得形勢,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潤,五遍益加抽拔。如其生澀,筆下不滑,兩行一度仍臨。惟須筆滑,不可計其遍數。
唐太宗云:吾少時觀陣,即知強弱。今臨古人書,不學其形勢,惟求其骨力。及得其骨力,而形勢自生耳。吾之所寫,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名。
張懷瓘云:為書之妙,不必應文按本,妙在應變無方,遇事從宜,決之度內者也。
虞安吉云:未得意者,一點一畫,皆求象本,轉自取拙耳。
姜堯章云:下筆盡仿古人則少神氣,專務遒勁則俗病不除。
摹書
姜堯章云:摹書最易。唐太宗云:臥王濛于紙上,坐徐偃于筆下,可以嗤蕭子云。惟初學者不得不摹,亦以節度其手,易于成就。皆須是古人名筆,置之幾案,懸之座右,朝夕諦觀,思其運筆之理,然后可以摹臨。
其次雙鉤蠟本,須精意摹拓,乃不失位置之美耳。
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摹書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臨書易進,摹書易忘,經意與不經意也。毫發失真,則精神頓異。
雙鉤之法,須墨暈不出字外,或廓填其內,或朱其背,正得肥瘦之本體。雖然,猶貴乎瘦。使工人刻之,又從而刮治之,則瘦亦肥矣。或云:雙鉤之時,必倒置之,則無容私意于其間。誠使下本明,上紙薄,倒鉤何害。若下本晦,上紙厚,卻須能書者為之,發其筆意可也。夫鋒芒圭角,字之精神,大抵雙鉤多失之,此又須朱其背時稍致意焉。
書丹
筆得墨則瘦,得朱則肥,故書丹尤以瘦為奇。而圓熟美潤常有馀,燥勁老古常不足,朱使然也。欲刻者不失真,未有若書丹者,第書時盤礴,不無少勞。若鍾繇、李邕必自刻之,可謂癖矣。
辨惑
陽冰云:孔壁遺文,汲冢舊簡,年代浸遠,謬誤滋多。李斯將束為宋,蔡邕以豊同豐,魚魯一惑,涇渭同流。
章俊卿云:有妄改而誤者:罰字古從刀,元命刀改作寸。對字古從口,漢文改口從士。疊字古從晶,新室改三田。洛字古從水,世祖改從隹。有私說而誤者:陸氏釋文以國風為曰風,男女為女子,名譽為毀譽。李祭酒涪說以傳人為嘉期,僅得為遠近,平生為外甥。郭氏佩觿集以涂泥為道涂,黨與為取與,胄子為甲胄。有忌諱而誤者:罪字《爾雅》、《周禮》皆從辠,祖龍以與皇字相肖,以四下作非代之。騧字宋明帝忌與禍字相類,以馬旁作瓜代之。有穿鑿而誤者:班史以龜茲音丘慈,范史以龜茲音屈沮。審氏名食其音異基,趙氏名食其音食其。
古今人表以君疇為尹壽,孟僖本傳以箕子為荄茲。有音韻而誤者:漢書注河朔謂毛曰無,佩觿集巴蜀謂北曰卜,西京記以下馬為蝦蟆,搜神記以琵琶為婆娑。不辨六書音訓,則帝虎亥豕莫別矣。
趙氏曰:篆籀廢而分隸興,分隸廢而字學昧。分隸有匕無,有無又,有禾無尗,漸至支攴同書,殳{刀又}并作矣。
先后
下筆有先后,不可紊也。惟草書多變,往往難拘。楷書則有一定之序。不明偏旁,遂致顛倒,略序一二,以俟悟者旁通焉。
書 先次丨次曰
長先丨次次
將先丨次次
肅先肀次次丿丨
鼎先目次爿次片
聚先丁次次乑
畞先十次田次乆
歐先次次欠
無先次次灬
馬先丨次次灬
龜先次
右先丿次(有布同法)
與先次次
僶先囗次囗次囗
毋先次女飛
先囗次囗次飛
臣先丨次囗
匡先主次
烏先囗次囗
必先囗次囗或先囗次心
門先丨次囗次囗次囗
齋先囗次囗次示次囗
鼠先臼次囗次囗次
誤寫
此世俗相傳,誤書點畫者,襲謬已久,是當改正。
美從大從火非
博從十從忄非
倏從攸從犬從大非
陜陜西從入從人非
彞從糸從分非
諌從柬從東非
解從刀牛從羊非
糾赳従丩從斗非
覓從爪從不非
輩從非從北非
歛聚斂從文從欠非
觀從囗従囗非
利器
韋誕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得筆、得紙、得墨三者具,而復得手,然后可逞尋丈之勢,方寸千言。
右軍云:紙剛用軟筆,紙柔用硬筆。純剛如錐畫石,純柔如泥洗泥,既不圓暢,神格亡矣。書石同紙剛例,蓋相得也。又云:用筆著墨不過三分,不得深浸,深浸則毫弱無力。
歐陽詢云:墨淡則傷神采,絕濃又滯鋒毫。
米芾云:作字需要得筆。茍得筆,則細若絲發亦佳;不得筆,雖大逾尋丈終無骨氣。
東坡云:使人作字,不知有筆,亦是一快。又云:制墨之妙,正在和膠。今之造佳墨者,非不擇精煙,而不佳絕者,膠法謬也。又云:研細而不退墨,紙滑而字易燥,皆尤物也。
又云:研之發墨者必費筆,不費筆則退墨。二德難兼,非獨研也。大字難結密,小字常局促。真書患不放,草書苦無法。姜堯章云:作楷墨欲干,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得,潤以取妍,燥以取險。墨濃則筆滯,墨燥則筆枯。筆欲鋒長勁而圓,長則含墨,可以揮灑,勁則有力,圓則妍美。長而不勁,不如勿長;勁而不圓,不如勿勁。
書譜云:水太漬則肉散,太燥則肉枯。干研墨,濕點筆;濕研墨,干點筆。又云:磨墨之法,重按輕推,遠行近折。濃則滯,淡則薄,粗則多,累積則不勻。又云:研池寬面細,每夕一洗,則水墨調勻,骨肉得所。端石取細潤停水,歙石唯取填澀發墨,兼之斯為美矣。又云:初學須用佳紙,令后不怯;用惡筆,令后不擇筆。凡書不得自磨墨,令手顫筋骨木強,是大忌也。磨墨不得用研池中水,令墨滯筆沍,須以注汲新水,臨時斟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