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6章

朱彬

朱彬(1753--1834),字武曹,號郁甫,江蘇寶應人。

幼穎異,承鄉先達白田先生教法,又及高郵王石臞、伯申父子切劘有年,以從事經傳訓詁聲音文字之學,久遂與外兄劉臺拱齊名。江都汪中嘗謂:“治經者固多,義章則無作者。”故君于文用力尤深。

丁父憂,斂葬盡禮,三年蔬食,不內宿。

乾隆乙卯,中北榜舉人。子士彥、士達,既達,迎養于任,口不言公事。士彥視學三省,每誡以衡文毋使稍有屈抑。家居從未一干有司,遇地方災歉捐賑,則又踴躍為首倡。

自少至老,嗜學弗倦。一言之善,書而藏之。凡手寫書數十冊,丹黃者不下千冊。著《經義考證》八卷,援引詳確,辨訂精當,阮文達為收入《皇清經解》。晚年更撰《禮記訓纂》,雖仍以注疏為主,而擷其精要,緯以古今諸說,如肉貫串,其間附己意,亦恒發前人所未發。成書四十九卷,大率不薄今而愛古,不別戶而分門,言簡意賅,示學者之涂術焉。卒年八十一。以子貴,贈如其官。

朱次琦

朱次琦,號稚圭,又字子襄,廣東南海縣人。

道光丁未進士。令山西襄陵百九十日,政化大行。以巡撫某為某親王嬖人,拂衣歸,講學于其九江鄉禮山草堂,垂三十年。

先生授學者以四行五學。四行:一曰敦行孝弟,二曰崇尚名節,三曰變化氣質,四曰檢攝威儀。五學:一曰經,二曰史,三曰掌故,四曰義理,五曰詞章。日一登堂講學,諸生敬侍,威儀肅穆。先生博聞強記,不挾一卷,而征引群書,貫穿風誦,不遺只字,學者錄之,即可成書一卷,今所傳《禮山講義》是也。

先生博極群書,金石書畫,罔不窮究。厲節行于后漢,探誼理于宋人;既則舍康成,釋紫陽,一一以孔子為歸。其學行蓋近似亭林。所著有《國朝學案》、《國朝名臣言行錄》,凡百卷;《蒙古記》、《晉乘》各數十卷。詩文集數十卷。晚歲皆自焚之。始疾世之嘩囂,多以文學炫寵,而以身為法也。卒于光緒壬午之春,年七十五。其門人康有為等,刊其佚文數十篇,存《是女師齋詩集》《大匹堂詩集》。

朱珪

朱珪,字石君,號南厓。順天大興人。朱筠之叔弟。

十一歲,即傳高安朱文端之學。年十七,舉乾隆十二年鄉試,與叔兄筠同榜,名震都下。次年成進士,選庶吉士。習國書,尋授編修。累遷侍讀學士。二十四年,主河南鄉試,奉使祭告南岳。明年,充會試同考官,秋,授福建糧道。毀和合適淫祠,民大驚服。二十八年,擢按察使。閩人裘自位假平臺灣功鬵武職,獄連數十人,公誅正犯一人,諸受欺者皆不坐。旋兼署布政使。有告家譜妄逆者,讞之,僅戮一撰譜者尸。二十九年,父憂歸。三十二年,補湖北按察使。明年,調山西。又明年,就遷布政使。三十六年,權巡撫事。入覲,授侍講學士。四十一年,命上書房行走,侍仁宗皇帝學,直文淵閣事。主福建己亥鄉試。四十五年,督福建學政。四十九年,扈蹕南巡,授內閣學士,閱江浙召試卷。五十一年,授禮部侍郎,主試江南,督浙江學政。五十四年,冬,還朝,充經筵講官。明年春,總裁會試。秋,授安徽巡撫。五十九年,調撫廣東,尋署兩廣總督,授左都御史,兵部尚書,皆留巡撫任。嘉慶元年,授兩廣總督,兼署巡撫。六月,有旨內召,仍授安徽巡撫。明年,授兵部尚書。調吏部,皆留巡撫任。高宗上賓,仁宗馳驛召公,及至京哭臨,上執公手哭失聲,旋命直南書房,管戶部三庫。自是國家大政事有所咨詢,皆造膝自陳。賜第西華門,紫禁城騎馬,加太子少保,充實錄總裁,典己未會試,調戶部尚書。七年秋,扈蹕灤陽,宣制以戶部尚書,拜協辦大學士。八年,兼掌院學士。九年春,駕幸翰林院,先期晉公太子太傅。十年正月,宣制拜體仁閣大學士,管理工部事。冬十一月,薨于位,年七十有六。給帑銀二千五百兩治喪,晉贈太傅,入祀賢良祠,予謚”文正”。上親臨奠三爵。

公端凝純粹,胸中無城府。于經術無所不通,取士務以經策較四書文,銳意求樸學才士,門生遍天下。通人寒士,必揚其名于朝。典試事,不受外僚贈遺。承宣數省,平馀銀巨萬悉不取。官于外,厓岸廉峻,中朝大官,絕無所援。管部事,持大端,不親細務。清操亮節,海內仰之。撫皖時,門人汪庶子學金來請益,匝月歸,公曰:“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汪曰:“一談一笑,無非天理,某所見乃大進。”其感人如此。尤篤孝友,父杖兄,跪而以身蔽受之。慟母氏早世,事庶母如生母。事諸兄悲愉如一體。執兄喪,咯血幾至毀。事寡嫂盡敬,撫兄于如已子。三黨故交,靡不周恤。嘗曰:“吾三十九歲夜坐,忽腹間自暖,由脊上貫于頂,甘液自咢下注,由是流轉至老不絕,萬知朱子注參同契非空言也。”年四十馀,即獨居,迄無妾媵。

公在翰林時,國家有大典禮,撰進雅頌詩冊文跋,高宗必嘉賞之,以為能見其大,頌不忘規,或陳坐隔,或命諸皇子皇孫寫為副。御制詩時或命和。公官督撫時,仁宗皇帝在南書房,常頒手札,積一百三十九函,裝六卷,歸朝繳進;上亦書數年懷公詩數十首為二冊,題日“蒹葭遠目”,曰“山海遙思”,以示公。其于《大學》義利之辨,《通鑒》治亂之由,天命呼吸可通,民情憂樂無閑,反復敷陳,不以為迂闊而遠于事情也。公所著《知不足齋詩文集》,上命以劾本進,賜題律詩四章于卷首。《高宗實錄》由公總修八載而后成。

朱鶴齡

朱鶴齡(1606-1683),字長孺,江蘇吳江人。前明諸生。與顧炎武同為驚隱詩社成員。

性好學,遺落世事,晨夕手一編,行不識路途,坐不知寒暑;或謂之愚,因以愚庵自號。嘗箋注杜子美、李義山詩集,故所為韻語,頗出入二家。

甲申國變后,益屏居著述。與顧亭林相友善,亭林亦朂以本厚之學。乃更湛思致力于諸經注疏,及先儒語錄。謂:《詩序》之出于子夏與出于毛公雖無可考,然自周至春秋數百年,其說必有所本。大約首句為詩根柢,以下則推而衍之,間出漢儒。八九百年來說詩者宗序,迄無異辭;因鄭夾漈作《辨妄》,朱子《集傳》從之,掊擊不遺余力,《集傳》行而序幾廢。實則康成用禮學箋詩,或牽經配序,或泥序傳經,膠執支離,舉詩人言前之旨,言外之意而盡湮亂。孔疏又依違兩家。朱傳出,誠有廓清之功。誰毛鄭可黜,序不可黜。蓋無序說詩,即無所憑依。故詩義一泊于康成之膠滯,再泊于紫陽之斥排。將圣人所謂“主文譎諫”“厚人倫美教化”以至于“動天地感鬼神”者,其終晦昧湮沒而不可求。于是竊取古義而參諸家,于漢取毛鄭,唐取孔沖遠,宋取歐陽、穎濱、東萊、華谷,清取陳氏長發,釋音用明陳一齋、清顧亭林。凡序之不可易而可信者,為疏明之;其抵牾不可信者,則詳辨之;要以審定可否,綜覈異同,使積蔽群疑渙若冰釋。成《詩經通義》十二卷,蓋折衷于今古之間者s又以蔡沈《書傳》主于撥棄注流,故名物制度之屬不能無訛;乃明詁義而兼及史家,臚群言而斷以臆說,務為通今實用之學,成《尚書埤傳》十七卷,并撰《禹貢長箋》十二卷,備古今利害,期于經國救時。雖《埤傳》過信偽孔,是其所短;而《長箋》“三江、震澤、太湖、嶓冢、漢源”諸辨威有資于考證。其他以胡安國傳《春秋》,偏見鑿說頗多;因合唐宋來諸儒解,作《春秋集說》二十卷。以杜氏注《左》,固未盡當,俗復以林注亂之,作《讀左日鈔》十四卷。以《易》理雖至宋儒始明,然左圖所載,皆言象也;《本義》精善,惜多未備;作《易廣義略》四卷。自為詩文,曰《愚庵小集》十二卷。其書元裕之集后云:“裕之于元既踐其土茹其毛,即無反詈之理。乃分之詆詘不少避者,若欲掩其失身之事以避國人,非徒修也,其愚亦甚矣!”意隱譏清初錢蒙叟之流進退失據,而先生羞與若輩為伍,可就言外征之。年七十余卒。

主站蜘蛛池模板: 惠东县| 五河县| 光泽县| 昌吉市| 米林县| 三穗县| 昭苏县| 呼图壁县| 平乡县| 长治县| 关岭| 赤城县| 昌宁县| 饶河县| 分宜县| 安图县| 丹凤县| 蓬莱市| 盖州市| 盐边县| 佳木斯市| 那曲县| 蓬溪县| 子长县| 新巴尔虎左旗| 灵石县| 沐川县| 吴堡县| 青川县| 青海省| 当阳市| 清镇市| 当雄县| 吴堡县| 三亚市| 富蕴县| 东乌珠穆沁旗| 衡南县| 云梦县| 青冈县| 万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