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請辟直言之路。自昔帝堯清問下民。帝舜明目達聰。箕子為武王陳范。則曰謀及庶民。雅詩載啟王心。則曰詢于芻蕘。蓋凡百爾羣臣。皆有上贊君德之誼。然如卑官下位。庠士庶民。一則不知忌諱。一則生于草野。其性質直。而于地方隱患。固有官吏不及知。而彼先知之者。如漢帝之宜為義帝發喪。此良平之不能知也。而新城三老。獨能先倡于帝前。戾太子之見冤江充。當時漢廷大臣。曾無人敢言。而壺關三老。獨能見帝訴情。其它如王氏之將為漢禍。獨發于梅福之公交車陳奏。唐代之種種隱患。猶輸于郇模三十六字之獻。此皆前事明鑒。今若特開卑官下位庠士庶民得以陳言之路。而重賞其言人所不知言不敢言之功。杜其報復恩怨陷官揭讎之弊。未必不收直言讜論之益。可為曲突徙薪之謀者也。苗疆事宜。更須詢之黔中寓近苗地之紳衿。及民庶。客商約保諸人。并其地之文武衙門兵快。與前曾往來苗地之民人。用厚貲重賞。買作閑諜。偵探賊路之遠近險平何如。此賊之狡桀悍勇為誰。可諭之順者。令其歸順。能為大兵作鄉導羽翼者。招之効力輸誠。立加踰格之獎賞。是即今日剿逆苗平黔禍之一策也。

請課言路之實效。厯年京鈔所傳章奏。往往摘細節宋事為言者。今或擇三法司嚴正不撓者。掌各班論奏。而定其是非功過。其有知要得體。能言敢諫。與夫識能發積來之蠹弊。言能陳向來待更之條端。則計功錄績。俟到一考。按勞轉遷。庶幾收言路之實益。得直臣之隱功。

請行久任之超遷。人才各有長短。職有稱與不稱。唐虞五臣。終身一職。職皆盡分。蓋職以久而后精。分以專而始成也。至如漢代或長子孫。或延累世。故中閑少轉遷之吏弊。多久任之實勛。人心少詐。吏治不欺。而胥吏杜增減簿書之蠹。小民省迎新送故之費。此中所全不少。縱不能如唐虞之終身一官。兩漢之吏長子孫。若三年考績。明則晉職久任。以俟成功。幽則一年教飭。再年降級。三年然后黜削及焉。如三年陟明。六年奏治。官仍舊地。秩則實升。迨厯任六年九年。即以升級晉階之實品。立晉顯班。則官無襲取之功名。民收漸摩之實福。國亦丕享久道化成。淪肌浹髓之化理矣。

請定詞林之課程。翰苑之遷轉。自昔翰苑為儲相之地。今日雖不盡然。要之自是清華之選。將來多處卿貳之班。乃翰林館課。祗在詩賦詞章之學。又或祗于朝內遷職晉階。氣質高朗者。積學善問。未嘗不通于國事民情。要之所習者詩賦詞章。而責之以經世實務。未免有學非所用之弊。自今或宜詞館定課。上自六經孔孟之道德。下至古今治理之經猷。按節實學。務明底里。期于有裨世用。如制作詩文。則務以兼通古人雅頌詔誥體裁。力宗典雅。而不流于纖巧靡麗。庶幾學文章之日。即學道德經濟之日。文章果已成家。則必外厯府道州廳之任。使知民情政事。內經科道言責之任。使知贊治匡君。迨厯試多宜。即將來處之議政之地。庶幾可當國家大任。

請重國子監之教養。京師首善之地。翰林關于道術人才。其次則聚名臣勛舊子弟。及貢監俊秀。歸于國學。其關于道術人才。亦至重也。今于司監大員。慎擇名臣課士法程。嚴設條規。可謂詳矣。然其所以課之者。仍不離通套時文。而無關于道德經濟淵源。其所以選造。亦止于積資累考。而無與于成德達材。徒為士子出身一途耳。惟于其課試。務令迪以成德達材實義。一如教養翰林之式。人必慎擇。法必切實。庶幾厚養良誨之下。當有實才挺出。以供國家之用。且可以京師首善之良法。作四海學校師儒之儀型。國學之重。媲美于古。式煥于今矣。

請慎擇侍衛之選。周書冏命篇曰。侍御仆從。罔非正人。以旦夕丞弼我后。出入起居。罔敢不欽。則知三代盛時。不但公孤卿尹。擇人必慎。即左右侍從。亦莫不慎擇正人也。漢猶近古。故袁盎東方朔司馬相如孔安國輩。皆以文章雋穎。執戟為郎。左右天子。而如卻慎夫人之席。爭上林苑之廣。與諫馳坂之危隘。皆與一時諍臣。同著忠直。載在史策。今稽古定制。選用侍衛。兼參周漢之制。自文武大臣子弟外。如文武科目貢監中。擇取端方秀異俊偉倜儻之士。俾之隨侍起居出入。臨幸執戟以從。深宮宴處。令其直班宮門。以嚴宿衛。蓋法駕出入。隨時隨處。須人侍衛。與其從以便佞不學之人。何如從以明理知學之士。既資使令。兼廣丞弼乎。自臨朝御政。則有大臣。經筵則有講官。而周旋左右。亦皆通達德義。嫻習禮教之士。庶左右前后。罔非正人。隨時物色。此中亦可儲蓄將相人材。

請培植滿漢之人才。國家統一四海。中外一家。而滿洲漢軍。系從龍之彥。皇親勛冑。靡官不有。臣平日讀書窮理。不揣拘迂。詳究教養之法。夫人性皆善。義理無窮。非學不知。非問不明。況夫致君澤民之道。練兵御寇之方。俱載經籍。備于先覺。雖生知安行。亦必學古從師。商書曰。學于古訓乃有獲。又曰好問則裕。凡以言欲知欲能。必好古而學。尊師而問也。是惟少壯所學。一準經時濟世之旨。務求知明行當之規。先講君臣父子之倫常。次明立朝蒞兵之規矩。書亦不容泛騖博涉。但前半日令于四子一書。通文會義。務期實踐之身心。通鑒節略。挈要提綱。務令有資于鑒戒。五經則先通理。七書則熟講孫吳。此外如名臣奏議中可誦之文。精擇百篇。令之次第誦講。以明陳奏文移之規。余如明理經世之書。則聽其自讀。不在功令限讀之內。后半日則令之習弓馬技藝。滿文清語。習力習勞。年逾二十。則視其明人情。達治務。通于戰陣。嫻于馳驅者。舉為上選。即相其才品。試之文武鎮屬之內。老練其才。迨二十五六歲后。視其才略果可任用。即令履職任事。其不能者但得身軀壯健。便令披甲當兵。自掙官職。若更連甲亦不可披。則督令習于農商。謀養生之業。如此。則凡滿洲漢軍。高下智愚。無不各得其分。而人無棄材。風俗日盛矣。此中全在精擇良師。勤行考察。有功者。立加獎賞。誕慢縱肆者。譴罰不貸。不以貴勢而撓其法。不以時久而怠其行。且滿漢旗分貴賤。文武各收觀成之效。愈足為漢人文武士庶作之儀型。今制滿洲漢軍子弟。習文者。同文生以時文進身。潛心課業。習武者。從武科出身。記誦策論。學習騎射技勇。有一般才能。即有一途出身。至若彈琴下棋。征歌寫畫。皆為末技。豈可以此誤子弟于虛文。弱子弟之筋骨。況滿洲漢軍之出于望族。資質聰敏。身材倜儻者。文陟卿貳。武陟提鎮。關于治理人材者甚重。又豈可導之入虛文浮華之路乎。易曰。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明之。使民宜之。如教養滿洲漢軍之法。正不可不變通神明者也。

豐川先生。留心當時要務。不拘泥于古法空談。諸條皆時務之最切者。所宜講究也。

魏禧【字冰叔履貫見前】

明興。三途并用。不廢吏員。況鍾蔚能陳信之徒。厥有成效。若漢以掾吏立功名。起為公卿。則不可勝數矣。今之議者。進吏員。則曰明法練事。賢于書生。黜吏員。則曰無詩書禮義以養其心。而專事舞文巧法。以桀黠得官。幾何不害百姓也。識者以為漢吏率用士人。以詩書禮義之徒。兼明法練事之學。故為公卿。立功名。無足異者。今宜仿古。使孝廉明經茂才。皆得補六部督撫郡縣之吏。優其禮文。開以仕路。則大小吏莫不重廉恥。惜功名。不肯因緣為奸。是豈獨收他日吏員之用。九卿督撫守令。亦藉以寡過矣。

曹參飲酒不治事。后人謂是因時當大用。確宜如此。此則大不然。呂后專恣。惠帝憂悸淫樂不聽政。豈一無所事事之日。且漢之治平。曷過文帝。賈誼猶陳痛哭流涕長太息者九事。后世莫不嘆為治安良策。即欲與民休息。然如眾建諸侯興禮教救壞俗諸事。何莫非參之時所當行可行者。蓋其故參已自言之矣。曰臣孰與蕭何。夫誼之策雖何有所不及。參不能及何。又安能以誼之設施責參乎。后人贊參妙用。遂若此時真無一事可增益者。是參能自知。而后之譽參者。反不知參也。故曰。參即守舊。亦當勤于其職。遂可飲酒不治事乎。曰讀書不可以辭害義。參當時天下無事。委任得人。綜其大綱。故多閑暇。飲酒時多。治事時少耳。史欲極言其清靜之功。以救紛更之弊。故不覺言過其實也。若日夜酣飲。一毫不事。則當時所歌其守而勿失者。何所守耶。畫一之法。曠廢多矣。又安能不失耶。夫子稱舜無為而治。傳稱子賤鳴琴而治。然則舜但默然端坐。而子賤在單父。只一味彈琴耶。德宗任陸贄不專。閑以小人。胡寅謂不用李巽判度支。而用裴延齡時。贄當奉身以退。尹起莘謂贄于賈耽趙憬盧邁同為相時當去。何待貶逐。其說似矣。贄以君國為己任。天下恃以安危。所欲匡濟者。原非一人一事。而德宗于贄。亦非不信不任。若一人一事之故。不合輒去。必至小人盈朝。庶政盡舛。于潔身之義得矣。如君國何。吾謂贄之去。當在極論延齡。而上待延齡益厚之時。何則。上下之形。已成水火。尚望言聽計從哉。此而不去。坐待貶逐耳。

閔本貞【安徽歙縣人氏號未詳】

魏叔子常以史鑒之可疑難處之事。課業生徒。積為雜問一卷。余以為造士之法。此其一端也。蓋事不師古。不足用今。然不能于古人之可疑者。推究而發揮之。則其是非。與所以成敗之故。隱約而不明。游移而不確。他日措之事業。必不能盡其用。明初鄉會試四書疑一道。猶得古者考言之意。策問之體。可施于四書。而況史鑒之事乎。士不尚實學。雖日襲誠意正心之言。何補于治亂。迨后試策所問對。與帖括無異。欲求真才。豈易得哉。

陸隴其【字稼書履貫見前】

虞書曰。敷納以言。又曰敷奏以言。此即對策之始。但其時有策之實。無策之名。至漢鼌錯公孫宏董仲舒之徒。以策顯于時世。遂謂對策始于漢。其實非也。策之體。與奏疏相為表里。自其立朝之時。因事上獻者則謂之疏。自其進身之始。承問敷對者。則謂之策。就漢言之。如賈山之陳至言。賈誼之論治安。此疏也。即策也。若鼌錯公孫宏董仲舒所對。此策也。即疏也。對策之制。誠古今不可易。此直上法唐虞。非特為漢唐所為而已。

欲收對策之益。而不去其弊。則將羣而為剽竊。為空疏。為雜霸。為迂闊。此其弊也。蓋士之所以為剽竊者。以剽竊之售也。剽竊之所以售者。以其似于淹博也。夫剽竊之與淹博。易明也。淹博之文。出入今古。而不嫌其煩。究極天人。而不嫌其奧。巨細畢陳。精粗悉備。而不嫌其雜。剽竊者。竊其貌。不能竊其神。飾于此。不能不露于彼。迥然不侔也。誠有以辦之而去取之。則淹博者出矣。淹博者出。則剽竊者退矣。士之所以為空疏者。以空疏之售也。空疏之所以售者。以其似于清通也。夫空疏之與清通。易明也。清通之文。淺言之而自深。質言之而自文。粗言之而自精。空疏者。舉其一不知其二。見其偏不知其全。迥然不侔也。誠有以辨之而去取之。則清通者出矣。清通者出。則空疏者退矣。士之所以為雜霸為迂闊者。以雜霸迂闊之售也。雜霸迂闊之所以售者。以其似通達。似正直也。夫雜霸之非通達。迂闊之非正直。易明也。通達之言。必依仁義。而雜霸則刻核而已。正直之論。必切時宜。而迂闊則塵腐而已。迥然不俟也。誠有以辨之而去取之。則通達正直者出。而雜霸迂闊者退矣。

夫士之抱所學以進獻于上者。非徒貴明其理。又貴養其氣。氣不壯。則雖有積學鴻儒。退縮而不敢自陳。上又何自而收其益乎。必使之無所疑畏。士氣壯而言盡。不至為無用之虛名。愚觀今天下之士。猶不能無所諱忌。對策之際。往往務合上意。上之所是。策亦是之。上之所非。策亦非之。要以得第而止。而主試亦兢兢磨勘是懼。一有所觸。不敢復登。如此。則氣何由得壯。而言何由得盡乎。故愚以為策學之弊。不惟患其剽竊也。患在有真實之見而不敢陳。不惟患其空疏也。患在有精詳之識而不敢獻。不惟患其雜霸迂闊也。患在有正大切直之言而不敢進。自茲以往。相習成風。茍合取容。何所不至。故愿大開言路。為取士之本。茍有益于國家。勿嫌其戇。茍有裨于民生。勿惡其直。雖有小疵。勿輕棄之。以養其敢言之氣。雖有可疑。勿深督之。以養其能言之識。今日能直言得失于風檐寸晷之閑。他日即能直言得失于堂陛森嚴之地。今日之策。即他日之奏疏。嘉謨嘉猷。皆于對策收其益矣。

禮也者。所以納民于中者也。刑也者。所以納民于禮者也。禮者天下之大范。刑者天下之大防。禮禁未然之前。刑禁已然之后。禁于已然者。人皆見其效。而以為不可廢。禁于未然者。人或不見其效。而以為有可緩。于是禮輕而刑重。而為治者。徒思所以整齊乎天下。禁民于已然。不知所以范圍于天下。禁民于未然。欲民之協于中也難矣。

夫禮不可斯須去者也。君臣斯須無禮。則凌悖之端生。父子斯須無禮。則孝慈之恩薄。故禮之漸漬于肌膚者。固必待于百年。而禮之范圍于日用。則不可或缺于一日。今以一日不可缺之禮。而誤以為百年待興之禮。禮果若是其可緩乎。為治者。斷然以刑禮為相輔。勿誤聽百年后興之說。則民之協于中者。庶有日矣。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郯城县| 云梦县| 奉新县| 武功县| 吉首市| 衡阳县| 丹巴县| 宜宾市| 武宣县| 九龙坡区| 新建县| 肃南| 昭觉县| 阳曲县| 越西县| 且末县| 广德县| 南宁市| 西吉县| 武宁县| 东乡县| 右玉县| 新乡县| 吴川市| 渭源县| 广河县| 宣武区| 嘉荫县| 如皋市| 建宁县| 绍兴市| 神农架林区| 宁强县| 鄂尔多斯市| 桐庐县| 崇仁县| 厦门市| 阿拉善左旗| 隆化县| 宝鸡市| 沅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