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路溫舒之上書緩刑也。惟于治獄之吏。嘆息痛恨者三焉。無亦有定者法。無定者人。峻深故之誅。厚雪冤之賞。則五刑雖設而不用。晉劉頌有云。君臣之分。各有所司。主者守文。大臣釋滯。人主權斷。是又言職有不同。而權自上操者也。

馬世俊【字章民江南溧陽人順治辛丑狀元官翰林修撰】

古來全盛之時。不可以數遇。往往弊之所伏。即伏于其盛。賈誼之策。陸贄之議。蘇軾之對。皆能舉一代之治。而斷其何以治。何以亂。何以治而不亂。何以亂而復治。蓋一代之治。必有一代之才以應之也。

古者人才既用。而嘗有未用者存于既用之外。故尚書曰。有三宅。有三俊。而詩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今天下巖野川澤之中。其隱然備公輔之器者。誰耶。泛然而取之。泛然而應之。又泛然而任之。取之者。不知其何以取。應之者。不知其何以應。任之者。不知其何以任。欲兵則兵。欲刑則刑。欲錢谷則錢谷。古之圣人。一人止任一事者。今則以庸人兼之而有余。古之圣人。終身不易其官者。今則一旦應之而亦無不足。是亦理之所難信也。

嘗見敗壞風俗之事。多自卿大夫開之。而后愚民從而效之。靖俗之謀。所宣亟講。如巫風淫風。有一于身。家必敗。士大夫多為淫靡無益之事。煽惑愚民。而后歌兒舞女之裝。寶馬畫船之飾。探丸跳劍之俠。剌猴刻楮之巧。靡所不至。甚且富者必有術以求其貴。貴者必有術以求其富。圣人馭富馭貴之權。皆無所施。習為固然。而欲風俗樸厚。教化興起。不可得也。

處今日而欲如古者遂人治兵之法。劗長旗鼓之節。藏兵于民。則誠迂。然必使兵與民習。民與兵習。有事兵勇于鬬。民亦有自護其田疇廬井之心。此不戰而自勝也。今則兵之所輕者民。民之所畏者兵。一旦有事。則民自為民。兵自為兵。天下未有民自為民。兵自為兵。而能久安長治者也。宋藝祖留意賞罰。平蜀之役。賞曹彬而罰全斌。夫亦賞其與民相安。罰其與民相擾者而已矣。行閑之功罪。以此定之可也。

國家治本。不外紀綱法度。司馬相如曰。風軌簡易易遵也。湛恩龐鴻易豐也。垂統理順易則也。憲度著明易繼也。嘗取厯代之典章而考之。其可得而損益者。不過質文異其尚。隆殺異其制。寬猛競絿異其用耳。其紀綱法度。不可得而損益也。紀綱法度治。則吏治以肅。民俗以淳。文德于焉誕敷。武功于焉赫濯。創之有其基。而守之亦有其漸。紀綱法度亂。則吏治以乖。民俗以壞。文德傷于優游。武功失于爭競。創不可以憲后。而守亦不可以承前。故曰紀綱法度者。不可得而損益也。

繆彤【字念齋江蘇吳縣人康熙丁未狀元官翰林侍講】

百姓之苦。苦于有司之剝削也。下吏之苦。苦于大吏之誅求也。大吏之取于小吏。必飾其名曰公費。不知藏之私橐之中者。為公乎。為私乎。有司之取于百姓者。飾其名曰樂輸。不知得之敲撲之下者。為樂乎。為怨乎。臣恐雖文致其辭。而終無以掩人之耳目也。于是一田之入。而有兩田之出。使吾民曾不得賣絲而糶谷焉。一定之稅。而有無定之征。使吾民曾不得聚廬而托處焉。耒耜方思東作。而輸將不待西成。使吾民曾不得水耕而火耨焉。貪吏之弊。一至于此。民生安得不日困也。

懲貪之法。不可不嚴。然懲其吏之小者。不若懲其吏之大者。夫大吏之貪。不止賦斂無度已也。其位愈尊。其害愈大。其害愈大。而人愈不敢言。即有不畏強御之臣出。力而排之。不過舉其大概。而不能悉其實也。莫如訪其貪之最者而懲之。彼貪冒無恥。止為家室妻子計耳。以今日居官之所得。為后日平居之所樂。何憚而不為之。惟行漢世懲貪之法。宋人禁錮貪吏之制。彼又何利而為此耶。此非過于刻核也。蓋除吏之蠹也。去民之害也。殺一二人而天下皆生也。是天下之至仁也。仁以擇吏。則澄清吏治。而可以致廉潔之風者此也。

韓菼【號慕廬江蘇長洲人康熙癸丑會狀官至禮部侍郎贈尚書謚文懿】

近世刑獄之弊。多在駁察苛于前。而參奏隨其后也。古之治獄者。蓋使之議論輕重。慎測淺深。寬然得盡其心焉。今自臬司上讞。毋論或重或輕。必以駁察為例。有司苦于其上之苛刻繳繞也。乃逆窺意指之所向。而文致罪人之辭。以求一當。究之出于罪人之供者。實非出諸其人之口者也。而上下文移。公名為妥招。夫招而曰妥。是徒幸免駁察。而不顧生民之命者矣。宜少寬假臬司之參駁。而第慎擇其人。以寄一方之民命。則庶乎其可也。

夫常平之設。多屬虛文。賑濟之恩。奉行不實。今日欲行古者遺人委積之法。則迂。頻下賑濟之令。亦難為繼。仿古者平糶之制。又恐有結糴俵糴括糴之弊。若一恃于常平。則出納斂散之不時。蓄積之不實。亦既見之矣。今日惟社倉之法。猶可行也。誠各委一方之守令。俾請其鄉之耆宿有才德者。勸民量輸其粟。而時斂之。而時出之。少加其息。以償腐耗。其行之也。以酇鄙。而不以縣。其主之也。以鄉人士君子。而不以官。其勸之也。以忠厚惻怛。而不以督責苛急。于以御兇荒也。其庶幾乎。

朱子有言。世有二弊。有法弊。有時弊。法弊可救之以法。時弊必變之以心。今百僚師師。庶事具舉。然或畏罪之念重。則踴躍之意輕。功名之慮深。則忠愛之誼薄。推委瞻徇之情多。則公忠任事之氣少。是宜推忠信以結之。寬文法以優之。破資格以異之。豐祿餼以勸之。崇尚圣賢之實學。以砥其禮義廉恥之防。試以當世要務。以觀其經理才干之實。漸摩陶冶。淬厲鼓舞。自可致得人之慶矣。

萬松齡【字星鍾江南宜興人乾隆丙辰舉博學鴻詞官翰林編修】

自古名臣之進說于君者。其大指所在。要惟欲其君涵養德性。以為出治之本。詳平政體。以為致治之方而已。三代而降。急于言事功。而緩于言性道。此孔子所以小管仲之器。而荀孟不得并稱也。

管子之言三本。曰德當位。功當祿。能當官。猶有古官人之意焉。而其言六務。必以節用為先。亦不謬于食時用禮之指。荀子之言三具。仁義是矣。而必繼之以威。是假仁義之說。以行其督責。固王者所深惡也。而曰欲王則王。吾不信巳。至其所謂四齊。一因任乎法。而望民愿俗美。詎可得哉。孟氏既沒。董仲舒三策。為能獨見其大。而其立說。謂王者所為。宜求其端于天。王者奉天以從事。亦宜任德教而不任刑。其言粹然。一本于王道。而矯戰國功利之習。故后世醇儒。必以江都為稱首。

鼌錯本學申商刑名。故其上書以知術數為先。及選賢良。所對三策。以五帝三王五霸并論。而其意指所向。惟欲以霸術輔其君。此則董子之所羞稱也。

嚴安徐樂。皆上書言世務。樂意在修德。互解土崩之喻。足為千古炯戒。安意在捄弊。而制度以防淫。使貧富不相耀。以和其心。有一道德同風俗之意焉。崔實所著政論。指切時要。而仲長統稱之。茍悅作申鑒五篇。有曰。道之本。仁義而已。五典以經之。羣籍以緯之。又曰。為政先屏四患。乃崇五政。皆淺學所弗能道。誠有足采者焉。

伊川有言曰。當世之務。所尤先者三。立志也。責任也。求賢也而三者之中。復以立志為本。紫陽封事有曰。天下之大本。心也。其說雖平易無奇。而皋夔稷契之臣。伊萊周召之相。所以致君于堯舜禹湯文武者。舉不越此。惟董江都正心以正朝廷之一言。深有合焉。此程朱所以直接孔孟之傳也。彼管荀者。霸佐才耳。何足語于此哉。歐陽子云。三代而上。禮樂政治合于一。知禮樂之外無政治。亦可知德性之外無事功矣。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度市| 屏东县| 尖扎县| 平安县| 芜湖县| 仲巴县| 沁阳市| 南江县| 镶黄旗| 永春县| 察哈| 龙陵县| 杨浦区| 阿荣旗| 青冈县| 舟曲县| 天门市| 繁昌县| 香港| 普定县| 横峰县| 星子县| 淅川县| 门源| 平远县| 循化| 文成县| 筠连县| 新余市| 昭通市| 横山县| 巩义市| 凤山县| 陕西省| 汽车| 曲松县| 沁阳市| 普宁市| 自贡市| 东台市| 贵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