鰲峰書院
在福州。系清福州四大書院之一。康熙四十六年,巡撫張伯行改建九仙山(今于山)麓鰲峰坊一所尼庵而成。有書舍間,后院有荷池一口,廣約數畝,清可照人,上有亭日鑒亭,橫榜“瀾清學海”四字,為康熙御筆。有藏書樓一座,藏御賜各種法帖,如《淳化閣帖》、《淵鑒齋法帖》等,以及御撰《古文淵鑒》、御批《資治通鑒》、欽定《佩文韻府》、《十三經注疏》等,還有數量可觀的經、史、子、集。又辟正誼堂、廣搜先儒遺著,指導院中師生按立德、立功、立言、氣節、名儒粹語、名儒文集六部,刊印成《正誼堂全書》,凡種。人稱“宋儒理學之著作,此為淵海已。”書院有官帑和洲田數千畝,每年收取租谷或現銀,分供鰲峰、鳳池、越山三書院,鰲峰所得獨多。雍正十一年,建為省城書院,選本省九府一州學行優秀士子入學,供以食宿。每月初或月半講學,“由山長主持,高坐堂皇,命題宣講,或討論經文,或演繹濟世之學,諸生環列侍聽,肩背相望”。乾隆以降,講學而兼課士,以八股文和試帖詩為主。先后山長有林枝春、朱仕琇、孟超然、陳壽祺諸人,皆為名師。士子中有梁章鉅、廖鴻荃、蔡世遠、藍鼎元、林則徐等。光緒末年,改為校士館。后又改為福建法政學堂。現為福州師范學校第二附屬小學校舍。
陳壽棋:鰲峰崇正講堂規約八則
清道光五年春二月
一、正心術
圣人教人,只重躬行,罕言性命天道。然讀書期于明理,求仁貴其存心。學者修身善道,首在明義利之分,審是非之界,立志不欺,行己有恥,一切穢濁之涂,鉆營之術,利己害人之謀,枉道徇人之行,皆足敗名辱身,毫發不可生于心,而見于事。充類至義之盡,則哺啜亦不可茍,跬步亦不可輕,矧大于此者乎?君子立身制行,樹為坊表。彼同流合污、奄然媚世者,乃鄉愿所為,圣人猶惡而斥之,況僉邪非類、胥役細人,豈容與相親比、有所左右于其間乎?學也者,所以學為圣賢,一生建名立節事功,皆基于為秀才時。倘此時依阿隨俗,不以含垢納污為羞,不以氣節名義為重,則他日得志,安望有剛方正直、擔荷世宙之概?諸生砥屬廉隅,有志自修,尚其謹小防微,慎旃毋忽!
一、慎交游
曩會稽魯秋塍先生設教鰲峰,原定規條云:“正人君子固藉切劘,溺友燕朋(指酒肉朋友)深所當遠。諸生除一二讀書同類外,不許別項閑人往來。即讀書同類之人,接見毋得褻狎,往來毋得頻數,留飯毋得酣飲,迎送毋得太遠。”前輩教人,防閑甚正如此。本山長謂: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則非僻之心易入,便佞之友易投。君子尊賢而容眾,遠佞而親仁,樂群取友,自有準繩。茍能以力學敦善為功,則邪僻自消,德業自進。近日住院肄業諸生,咸屬磊落英多、敦篤謹愨之士,一洗舊習,但儆戒不可不嚴,防閑不可不密,嗣后倘有酣飲、惡謔、賭博、媒狎以及干預外事、招引匪人者,查出輕則記過,重則黜除。
一、廣學問
至圣誘人,首先博文;儒者窮經,將以致用。宋胡安定設教蘇湖,立經義治事二齋,故湖學人才最盛。近世學者,研經考史,已難其人,進而正誼之功、濟時之學益棄,若士苴莫能講明。不知國家立法取士,小試兼經解、詩賦,鄉、會試兼經義、論策,誠欲收羅碩學鴻才,不徒專恃講章、時藝、經解、策問,尤使學者平日探索典訓,辨覆是非,討論古今,通知時務,處可立言以傳世,出可敷政而佐時也。本山長自忝塵此席,每月加課經解、史論、策問、詩賦等,亦仰體國家取士之方,施之程課,固非苛求備責,強人以所不能。大比之年,四書藝外,經解、策問尤皆諸生所當究心。每月發題加課,有志向上者,各宜講求條答,毋得視為具文,畏為難事。
一、稽習業
宋鄭耕老嘗綜《論語》、《孟子》、《孝經》、《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周禮》、《左傳》全文,數之共得四十八萬字。準以中人之資,日誦三百字,不過四年半可畢。吾鄉張惕庵先生云:今除《論語》、《孟子》人人童而習之外,再益以《儀禮》、《爾雅》、《公羊》、《谷梁》二傳,亦不過五十余萬字。以時文每篇七百字計之,七百余篇已有七十余萬字,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孰優孰劣?愚者皆知之。然而卒鮮以彼易此者,何也?病在欲速化而不暇為耳!不知五十年前,墨卷盛行,舉子胸累千篇時文而卒困于場屋者,不可勝數;其能研究經史文章,卓然自立而竟為時命所厄者,千百中亦未有一二,則多學之與淺學,勝負較然明矣。況不學面墻,圣人所戒,徒守講章八比,以弋科名,縱掇巍科登仕版,亦不免于伏獵金銀之消,又焉能安身以崇德,精義以入神耶?元程畏齋《讀書分年日程》,以看讀百遍,倍讀百遍為率,以為即收放心之一法。昌黎韓子自云:“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又云:“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篇。”其專且勤如此,安得不垂輝千載?故為學在勤,不分敏鈍。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其驗也。為學在專,不分少壯。公孫弘四十始受《春秋》,遂為舉首;朱云五十始受《易》,卒成大名,其驗也。本山長忝在鰲峰,汲汲以推轂賢能、如恐不及為心,每見諸生虛懷詢問,實力切劘者,無不為之好樂。其中飭躬敦行、宿學高才及青年清俊之士,或為大府嘉賞,或為學使拔萃,咸足使人興勸。次亦多日新月異,率可有所成就。但為學最忌進銳退速、一暴十寒。前設分程簿冊,分給諸生,自記所業,而行之尚有作輟,其在老成績學之士,自可無煩鞭策,若英妙少年,急宜早惜分陰,勿自曠廢。今當仍舊遵行,以收實效。按日所讀經史古文等,照式填寫課程簿,每逢十日匯呈講堂,酌召面加考驗,庶勤惰有別,不至徒托空言,亦不至長成玩愒。
一、擇經籍
四部浩如煙海,學者不獨不能遍觀,亦且不能多購。然材質稍勝者,皆可日積月累,以底充富。當先擇取精要,用力研尋,既省泛濫之病,亦收精熟之功。如讀經必觀傳注,朱子《論孟集注》、《學庸章句》外,《御纂四經傳說》、《欽定三禮義疏》,固學者所當服習,《十三經注疏》頒在學宮,本以待高才嗜古者從事于斯,其中《毛詩》、《禮記》二經正義當先玩閱,次及《周禮》、《儀禮》、《左氏傳注疏》,其余酌擇觀之可也。《孟子》偽疏,淺陋勿觀。此外,則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宋嚴華谷《詩緝》、衛正叔《禮記集說》、王與之《周禮訂義》、元敖君善《義禮集說》、國朝盛龍里《儀禮集編》、惠半農《禮說》、惠定宇《九經古義》、陳見桃《毛詩稽古篇》、胡月出明《禹貢錐指》、顧復初《春秋大事表》、閻百詩《古文尚書疏注》、段懋堂《古文尚書撰異》、孫淵如《古文尚書注》、閻百詩《四書釋地》、江慎修《鄉黨圖考》、邵二云《爾雅正義》,此皆經說之淵藪也。許叔重《說文解字》、陸元朗《經典釋文廣韻》、《集韻》、《群經音辨》、《韻會小補》、《顧氏音學》五書,段氏《說文注》、曲阜孔氏《詩聲類》、高郵王氏《廣雅疏證》,此皆小學之階梯也。史則《史記》、《兩漢書》、《三國志》,必當熟看,庶得唐人三史立科之意。其余歷代各史,視材質功力有余及之可也。此外《國語》、《國策》、《資治通鑒》、《通鑒紀事本末》、《御批通鑒輯覽》、《通鑒綱目三編》、邵二云《續資治通鑒》、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均學者必讀之書。《史通》可明體例,《路史》、《繹史》可資博聞,是亦其次。此皆史學之川渠也。子則周、秦、漢、魏、晉諸家,宋五子書及元明儒家著述,均各有所得,在學者明辨而審取之。考訂之書則陳氏《禮書》、江氏《禮書綱目》、秦氏《五禮通考》、《通志略》、《山堂考索》、《玉海》、《荊川稗篇圖書編》、《太平御覽》,所以網羅放失,體大物宏。經濟之書,則《通典》、《文獻通考》、《續文獻通考》、《大學衍義補》、《思辨錄》、《讀史方輿紀要》、《郡國利病書》、《農政全書》、《行水金鑒》、《武經纂要》、《虎鈐經》、《荊川武編》、《籌海圖編》、《紀效新書》、《歷代名臣奏議》、《明臣奏議》、《大清會典》、《皇朝三通》、《御纂律呂正義后編》、《御制數理精蘊》、《御定儀象考成》,所以通知古今,可施實用,此皆問政之津梁也。集,則《昭明文選》、《漢魏百三名家樂府詩集》、《文苑英華》、《古詩紀》、《全唐文》、《全唐詩》、《唐宋十家古文》、《歷代賦匯》,唐李、杜、韓、白、高、岑、王、孟、韋、柳,宋蘇、陸,金元遺山,元虞道園,明劉誠意、高青邱、何李王李高蘇門陳臥子各家。專集選家,則《全唐詩錄》、《古詩選》、《宋詩鈔》、《元詩選》、《明詩綜》、《十二代詩選》,此皆文林之苑囿也。以上各種,學焉而各因其性之所近,聰穎者事半而功倍,遲鈍者亦積小以成高。博學而孱守之,則一狐之腋,勝于千羊之皮。簡練以為揣摩,則精騎三千,可敵游兵十萬。至如質疑問難,觸類引伸,神明領悟,存乎其人。然開卷有益,不至與捫燭扣盤(捫燭扣盤:比喻認識片面。典出蘇軾《日喻》。其稱瞎子問日,人以形如銅盤相告,他日聞扣盤之聲,以為日也。又告以日之光如燭,他日捫形同臘燭之樂器龠,以為日也。)者同譏矣。若一切腐爛講章(如《四書大全體注》、《闡注》等),下劣選本(如《古文析義》、《古唐詩合解》等),纖詭詩文(如陳眉公、鐘伯敬等),鄙陋兔園冊(兔園冊:亦作兔園冊府。指蒙學課本。比喻知識淺陋的讀物。)(如《潛確》、《類書》等),并當屏絕,勿污耳目。
一、嚴課規
魯秋塍先生原定規條云:“書院提衡,全在會課;課期不肅,多有代倩、懷挾、傳遞、換卷等弊。今無論官課、館課,務必扃門鎖試,各人上堂領卷,不許潛入私室,限昏黑時交卷,不得給燭,毋得笑語喧嘩,妄行走動。”本山長謂今月課,統歸考棚扃試,規矩略已整肅,但恐日久玩生,如前所稱代倩、懷挾、傳遞、換卷等弊,不免或萌;又人之才性遲敏不同,枚馬(枚馬:枚,枚乘。馬,司馬相如。兩人都是西漢的辭賦家,風格比較接近,史有“枚馬同其風”之說。)固各用其長,韋弦(韋弦:《韓非子·觀行》:“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自緩;董安于之心緩,故佩弦以自急”。韋柔而韌,弦緊而直。佩帶韋弦,以隨時警己所不足。后因用以指有益的規勸。)亦能變其質;倘角藝淹遲過久,竟至徹宵,亦殊有乖事體。嗣后每課收卷,用一戳記,以別遲蚤。如有給燭,只以二鼓為度,過此刻交卷者,另用戳記別之,文字雖佳,抑置下等。
一、肅威儀
近日諸生遵循禮法,規矩肅齊,當事及有司頗加嘉獎。但進退拜跪,尚閑有參差不齊、簡略不莊者,今宜再為曉示:如初次謁見山長,不可半跪平揖;開館、散館,大憲親臨,不可不齊出大門外排班迎送;是日在鑒亭拜謁列憲與山長,不可不大眾齊集,舉止安詳。此皆禮法所存,觀瞻所系,毋以為繁文小節而忽視,甘于慢肆偷薄①,陷為不隆禮、不由禮、無方之民,而不自知也。凜之!
一、嚴出入
書院為講業重地,豈可行止自由,及任聽閑雜人等出入?前奉大憲示諭:每日院門扃鑰,早晚啟閉兩次,非時不得出入。今住院人數眾多,往來絡繹,尤當嚴定防閑。限每日辰申二刻開門,進薪水蔬菜,余仍扃閉,諸生告假者,親寫一條交進講堂,以憑稽查。如有私出游蕩、連日不返者,或蹤跡無常、非能潛心居業、徒為課日歇宿及為親友掛名倩代者,查出立即擯斥。親友探問,除書院生外,一概謝絕。其衣服冠履不全,并非讀書之人,毋許混入,以肅體制。
陳壽祺:示鰲峰書院諸生
清道光年間
士學古立身,必先重廉恥而敦禮讓。廉恥重而后有氣節,禮讓敦而后有法度,文藝科名抑其末也。利欲奪則廉恥喪,傲慢長則禮讓亡。不知重廉恥,乃所以自貴,敦禮讓乃所以自尊。自貴自尊皆為己之學,非為人也。羞惡之心根于天性,擴而充之,即宅仁由義之行。孟子曰:人有所不為,而后可以有為。除其不蠲,保其良貴,則光大高明,凡人世之穢濁,舉不得染乎其身,非自貴而何?動作威儀之則,受生于天地而具焉。孔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正衣冠,尊瞻視,則惰慢之氣遠于身體,揖遜之道攝于友朋,所謂敬人者人恒敬之也,非自尊而何?然禮法雖人所易忽,謹厚者尚能循而勿失廉恥,則非有堅志強力以持之,鮮不渝矣。愚性薄質鈍,德涼學荒,聞道恨晚,年與時馳,欲然愧無以裨益于多士,然區區之忱,猶愿與諸生相切劘,厲廉隅,習名教,以求無棄于君子儒而已,因述《義利辨》、《科舉論》、《知恥說》三篇,為諸生警心之助,幸共勉旃。
義利辨
昔者孔子惡鄉愿,孟子辟楊墨,韓子辟佛,程張朱子辟禪學,皆所以正人心,拯流弊而挽其狂瀾者也。雖然楊墨以下,其人率能嚴取與,謹出處,與夫陋儒薄夫相去千里,所惜者學術之差耳。今則皆無患此,非其學術之勝于昔也,舉世攘攘熙熙,為利往來,耽耽跾跾而無所止,尚何暇偽忠信,貌廉潔,標為我兼愛,與講明心見性之學哉?然則,今世之藥石,在乎明義利之辨而已矣。
古之時義與利未嘗分也,故易之為。《書》多言利,曰元亨利貞,曰利見大人,曰利建侯,曰利用刑人,曰利御寇,曰利涉大川,曰利用行師,曰利用賓于王,曰利用獄,曰利有攸往。言利莫若《易》詳也。《尚書·盤庚》曰視民利用遷,《周官》曰主以利得民,《春秋》傳曰禮序民人,利后嗣。又曰上思利民。六經莫不善言利。蓋古者利與義合,故《易》文言曰:利者,義之和也。利物足以和義,惟以利,物為利無利非義矣。春秋之時,利始與義分;《論語》曰君子喻于義,小入喻于利。故孔子罕言利。戰國之時,知有利而不知有義,故孟子力屏絕之曰:亦有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然又曰: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則仁義曷嘗不利哉?后世知有利而不知有害,然利己必至于害人,害人者未有不害己。孔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程子曰:利者眾之所同欲也,專欲益己,其害大矣。貪之甚,則昏蔽而忘理義;求之極,則爭奪而致怨仇。然則,后世所謂利者,皆禍之阱耳,與六經之言豈不相背而馳哉!今天下之汲汲于求利者眾矣,其得與失非一端,有立談而弋取,亦有窮老盡氣而不一獲,非得失之有命也耶?然將語人曰,利不可得,則人必漠然不應;為正告之曰,爾所為皆禍之阱也,則人變乎色而怵于心矣。變乎色而怵于心,然后可以去利而返之義矣。夫義之與利,爭之也微,則平旦分舜跖;執之也勇,則懦夫為夷齊。古之人修其天爵(天爵:自然的爵位,與下文表示官爵的人爵相對應。“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而人爵從之,豈有所動于其中哉!仁義忠信積于身,故位祿聞譽輕于世;道德問學崇其實,故膏粱文繡絀其華;廉恥名節愛其榮,故腥臊垢濁畏其浼。雖有以利飴之者,奚由而奪志焉?是故學者之于義利辨之不可不蚤辨也。辨之如何?孔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為己者無適而非義,為人者無適而非利,精察于一義一利之間,無欲,其所不欲無為,其所不為于動靜之幾,懼薰蕕之反,揜于毫厘之介,懼黑白之相淆,義之所存,雖害不恤;義所不存,雖利不謀,則內外均有以用其力,而日救過之不暇矣。及其存養既深,誠洞乎義樂而利之危,則能安貧賤,守進退,異于智窮力索而自己者也。此其人知有義而已焉,知所謂利哉。然而,窮不能濫,富不能淫,威不能屈,禍不能加,則有利而無害焉。孝弟稱于鄉黨,敬信行于蠻貊,言而為天下道,動而為天下則,則無義而不利焉。正誼明道之學,孰加乎是。不然,為士者患得而騖利,患得愈甚,騖利愈熾,吾恐舍義而求利者涉羊腸以鑿險巇(險巇:險阻崎嶇,形容山險。),履荊榛以傷腓脛(腓脛:腿腳之肉。),所欲不可遂也。縱令遂其所欲,然而非義之利,如飲酖毒,始雖甘之,終必潰腸裂胃,如聚盜贓,驟雖飽之,瞬則被刑隕軀,其害有不可勝道者矣,何利之足云。
科舉論
余既為義利辨,冀有以正人心而挽風俗也。然愚以為后世天下之溺于利者,莫烈于庠序科舉之士,而農工商賈不與焉。何也?農以收獲為利,然非力穡則無以食人,工以既廩為利,然非飭材則無以善事;商賈以奇贏為利,然非阜通則無以均輸。彼其人之賢否,非有系于國家之重輕也。終日皇,皇固曰惟利是求,顧其所利者,猶皆以利天下之日用而不自私,是亦未嘗不挾義以偕行者也。士則不然,其所業皆日從事圣賢之書,而所趣無異乎市井之行;其人皆國家所待之興賢興能以收股肱耳目之用者也,而自束發受經以迄筮仕,謬曰求名,而終日皇皇鮮不為利而忘義,安望成德達材,與夫氣節功名有裨于世哉?且挾其聰明材力,竭謀利之術,什倍于農工商賈,而其患中于家國天下,則家國天下大不利。蘇秦以禍齊,李斯以禍秦,孔僅、東郭咸陽以禍漢,元載、包信以禍唐,王安石、呂惠卿以禍宋,溫體仁、周延儒、楊嗣昌、陳新甲以禍明,蹤跡不同,壹皆利之所蠱也。雖然,漢之選舉,清議猶存,陳湯匄貸無節,不為鄉里推擇,其驗也。其選舉之目,必以敬長上,順鄉里,肅政教,出入不悖,所聞為稱首。魏晉九品中正之法,猶稍近古。自隋唐而后,設科專以文辭取士,乃驅天下盡納于利祿之涂矣。計敏夫言:貞元以來,文學科第為世所榮,及其弊也,士子豪氣罵吻,游諸侯門,諸侯望而畏之,如劉魯風、姚巖杰、柳棠平、曾之徒,其文皆不足取。李益一時文宗,猶曰感恩知有地,不上望京樓。其后如李山甫輩,以一名一第之失,至挾方鎮,劫宰輔,則又有甚焉者也。科舉盛于唐,而弊極于不可救若此。朱子《貢舉私議》言:大學但為聲利之場,掌教事者,徒取其善為科舉之文,士之奔趨輻湊而來者,徒為解額之濫,舍選之私而已。師生相視漠如,未嘗開之以德行道藝之實,而月書季考,又只以促其嗜利茍得冒味無恥之心。又言:舉子講習,專務裁翦經文,巧為斗饾,不惟不成經學,亦復不成文字,好,不震于有司者,俾熟復焉。及其長也,細書為工,累牘為富,持試于鄉貢者以是,較藝于科舉者以是,取青紫而得車馬也以是,父兄之所教詔,師友之所講明,利而已矣。歸震川言科舉之弊,士方沒首濡跡于其間,無復知有人世當為之事,榮辱得喪纏綿縈系,不可解脫,以至老死而不悟。昔人論科舉之弊,與文字之陋,深切著明,千載以來,未之有變。甚者,行險僥幸,作奸犯科,詐愚凌弱,乘釁而動,流失敗壞,不可究詰,廉恥道喪,莫此為尤。蓋進身之始,已汨于浮澆鄙薄之流,而莫能自拔矣。然其源則由義利不明故也。或問曰:如子言,科舉之業將不可為乎?曰:否,不然也。科舉者,人生顯晦假途于此,安可廢也。雖然,為之有道焉。程子云:一月之中,十日為舉業,余日即可為學。朱子云:高見遠識之士,讀圣賢之書,據吾所見而為文以應之,得失利害置之度外,雖曰應舉,不累。北溪陳氏云:躬行心得者有素則形之,商訂時事,敷陳治體,自有以當人情中物理。潛室陳氏云:應舉求合法度,乃道理當然。若不合程度而萌徼幸之心,不守尺寸而起冒為之念,則妄矣。由此觀之,科舉之道可知也。少學于塾,導之以德行道藝之實,勿徇時好以希速化,如文山所譏是矣。長升于學,考之以躬行心得時事治體之端,勿巧斗饾以費日力,如朱子所譏是矣。壯舉于有司,置其得失利害之私,勿乖尺寸而圖冒為,勿爭名第以恣狂悖,如敏夫潛室所譏是矣。如是則義,不如是則利,義植其基而利絕其萌,義正其軌而利塞其涂。其人能敦善不怠,篤志好學,殫精乎經術之交,而研究乎當世之務,它日委質立朝,執義而絀言利者必是人也,行義而利社稷者亦必是人也,士何負于庠序,而科舉何病于義哉?舍此不務,而使以弦誦之躬為世詬病,謂儒以詩禮發冢也,可哀也夫。
知恥說
人之所以為人,恃有恥心而已矣。孟子曰:羞惡之心,義之端也。然四端非是無以立。仁之端非是,則入于內交要譽,禮之端非是,則入于巧令足恭,智之端非是則入于同流合污,故羞惡者,人心之義,以為之質,而仁禮智之所由成也。教人者法令明密,不若激發其恥心之善為轉也。孔子論士曰:行已有恥。恥者,人之所固有,而士之所嚴也。孟子曰:恥之于人大矣。又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士始于有恥,而后終于無其恥。喪恥者,有二端,弱之為篨蘧,為囗囗,強之為饕餮,為梼杌,起穢自臭,靦然安之,所謂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夫至以恥為無所用,則名節不足維,刑罰不足儆,其事尚可問哉?雖然,彼喪恥者,豈陷于不知者哉!今夫阛阓之間,盜竊過焉則眾唾而遠之,里衖弄之中,倡伎溷焉則群指而驅之,何也?知恥。人也嘑爾蹴爾之食,行道者與乞人雖身死而不受,何也?知自恥也。今晝夜之所求,無異于盜竊、倡伎之所取腥,垢之所嘬,或逾于行道乞人之所遭,而蠅營狗茍,不知所反,豈視其身不若盜竊、倡伎、乞人哉!弗思甚耳。古之圣人有善知恥者,伊尹是也。非其義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祿之以天下弗顧也,系馬千駟弗視也,天下之匹夫婦有不被堯舜之澤者,若已推而內之溝中,其知恥若是大也,故后世莫不誦伊尹之勇。古之圣人又有善知恥者,伯夷是也。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與惡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思與鄉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將浼焉,其知恥若是峻也,故后世莫不誦伯夷之清。古之圣人又有善知恥者,柳下惠是也。進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而不怨厄,窮而不憫不枉,道而事人,不以三公易其介,其知恥若是諒也,故后世莫不誦柳下惠之直。三圣人之道不同,其趨一也。率乎此之所趨而作圣,反乎此之所趨而作狂,取舍之介,榮辱之主,利善之間,舜跖之分,可不慎乎?孔子欲得不屑不潔之士,而與之以狷者,有所不為也。知恥者也。士不先務知恥,而可與適道者,未之有也。然則,學者如之何,而法圣人也,曰尚志。尚志則知恥。子恥不孝,弟恥不悌,臣恥不忠,友恥不信,族恥不睦,戚恥不姻,鄉恥不任不恤,居恥不仁,行恥不義,動恥無禮,擇術恥不智恥壟斷無罔,利恥穿窬無囗,言恥鉆穴無急,仕恥鄉愿無媚,世恥妾婦無從,君恥小人無行,囗徼幸恥鄙夫無患得患失,恥禽獸無旦晝牿亡,恥病于夏畦無協肩詔,笑恥如溝澮立涸,無聲聞過,情恥齊人為妻妾羞,無求富貴利達。勿自暴也,勿自棄也,操存其本心,慎思之,明辨之,擇善而固執之,是之謂君子。
大中丞覺羅滿公保學約
書院之設,始于宋時。所以招徠有志之士,使之群萃于其中,相與講明義理,以為身心性命之助。顧性命精微之理,即寄于圣賢經傳中,必先析疑,辨難,而后至當不易者始出,于是取而淑其身心,以求無戾于古昔圣賢之所授受,甚盛舉也。至文藝之事,雖所不廢,而其所歸重卒不在乎此。學者茍外乎身心性命之切務,而徒為他日博取富貴利達之具,則其所趨向固已茍賤而不足道矣。昔象山陸先生至白鹿洞書院,學徒起請升堂說書,遂為之講君子喻義一章,其言至深切明痛,有聞之而泣下者,豈非切中學者隱病,而人心固有之良不可泯滅乎?夫義利之辨,古今學者之所以為己而為人,君子小人之所以上達,而下達與一切心術、人品、事功,若陰陽水火之不可復合,而其初只爭此二字耳。嗟夫,義利之說,今與古一也,巨與細同也。應舉之學原不悖于義,但其一念營營,希圖功效,以至捷徑窘步,是則喻利之心,不可為也。故義利二字,于學者身心最為關切,今特拈出,用當晨鐘。其余規則數條,尚祈學者共守之。
一曰立志
入學之初,即當立定志向,以遠大為必可致,以圣賢為必可法,不將第一等人第一等事讓他人做,而甘居其次。夫升堂入室,其道雖遐,深造不已,無不至者,志定故也。若初終易轍,可以為他說轉移搖惑者,豈得云立。一曰立品人品不同,其正大光明操履純潔者,君子也;陰邪曲媚舉止詭僻者,小人也。為君子為小人,只在立腳根時辨取。知之茍明,守之又固,自然處則為純儒,出則為名臣,鄉黨韙之,閭里榮之。若就今日論,必先以斷絕苞苴竿牘為急,此武城宰所以甚重乎,非公不至之賢也。
一曰尊經
四子六經,伊古圣賢之微言奧義皆在焉。雖暢其支流者,諸子也,而踳駁(踳駁:雜亂之意。)居多,紀其事跡者,史冊也,而臧否各半,豈若四子六經精微易簡,囊括無窮乎?即儒先傳注,洵足羽翼圣經,但立乎后世,以追溯千圣心傳,豈能盡相符合?故學者只宜尊經以考傳,不可信傳而疑經也。至六經皆吾注腳,此則賢者過高之語,弗愿以此藉口也。
一曰守約
朱子云:圣賢千言萬語,無非要人將已放之,心約之反復入身來,自能尋向上去。斯言也,千古之學脈,為己之要道也。學者誦習之書雖多,其切于己之身心,對癥己之受病者,守一二語,即可終身體之不窮。《尚書》云:善無常主,協于克一。此即守約之意。
一曰虛心
《易·咸象》云:君子以虛受人。虛心則善言易入,實則便無所容,若自滿,更末如之何矣。今院中所聚諸友,其學問高出流輩者,固當諮商請益,即在比肩者,人各有所長,何妨彼此相濟,以開集思廣益之路。好問則裕,自用則小,斯言不誠然哉。
一曰樂群
標榜之習最不可為,始則以譽望相高,繼則以聲名相軋,勢必隙末絕交,貽羞大雅。今院中同學,皆嚶鳴之侶也,必期善相賞,過相規,雌黃不作,毀譽盡忘,長者無失其為長也,幼者毋失其為幼也。平日講論經義之外,優游步履盡可怡情,切勿戲謔及虐,使講學之所為聚訟之堂,是所深戒也。
一曰敬業
昔人分年讀書之法最善,自四書五經以至《朱子綱目》、《資治通鑒》、《性理大全》而外,即不濫及,一年而遍積,數年而成熟,以之紹千圣之薪傳,印古人之成矩,一生多少得力,悉基于此。故學者自辨色而興,至人定鐘而止,須孳孳矻矻,循次用工,至冬之夜,則以膏火繼之,一日中又必得靜坐一兩時,使義理之味浸灌融洽于胸,則會悟自殊,并馳鶩庸俗之念不攻而自遠矣。所謂掩書余味在胸中,好是時習而悅境界,學者當心領之。
一曰課文
制舉文字,非徒獵取功名而已,曉暢經義,發明心得,胥于是見之。試觀先正名文,至今不朽者,惟其理明而辭確也,故行文切忌雷同剿襲,其或舍正大之途,而鉆穴幽險小巧以求工者,亦所不取。一月中,三、八日各攜筆硯至中堂拈題會課,至日昃必完兩藝,序年次,秉筆第其甲乙,列堂壁。其尚與童子試者,當隨先生后,有受教而無秉筆,例也。或以聽政余間,親臨書院,相與講義課文,且以稽其勤惰。其延訪入院者,寧嚴毋濫,薙蕭稂正以衛嘉谷,想共喻此意爾。以上八條,雖是老生常談,然立身為學之大要略具,區區之志愿,學者勉而行之。至于學徒之出入,書籍之收發,日用之度支供給,另有條約責成,不贅及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