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1章 (2)

  • 醫方考
  • 吳昆
  • 4989字
  • 2015-12-26 18:09:06

人參 白術 甘草 細辛 白茯苓 天花粉 白芍藥 桔梗(各七分)發熱之初,未明是痘,形體怯弱者,此方主之。

人參、白術、茯苓、甘草,防其虛也。乃細辛、桔梗,所以疏其陽。天花粉、白芍藥,所以和其陰。

痘證三四日前諸方考

天麻 麻黃 荊芥穗 全蝎 薄荷 紫草 蟬蛻 等分風熱驚搐者,以此藥調抱龍丸。

痘之出也,自內達外。心熱則驚,肝熱則搐;所以搐者風也。所以驚者熱也。是方也,麻黃、荊芥、薄荷、天麻、全蝎、蟬蛻,所以消風解熱。乃紫草者,所以解毒發痘而活血也。

痘證三四日前諸方考

天竺黃(一兩) 膽南星(二兩) 辰砂(五錢,水飛七次) 雄黃 琥珀 珍珠(各三錢) 麝香(二錢五分) 檀香 人參(各二錢) 木香 沉香(各一錢) 金箔(二十葉)甘草汁為丸,如大豆大。每服一丸,嬰兒半丸。

痘前發驚者,此方主之。

明者可以安神,故用琥珀、珍珠。重者可以去怯,故用辰砂、金箔。氣竄可以利竅,故用雄黃、沉、檀、木、麝。甘溫可以固元,故用人參。辛燥可使開痰,故用南星。寒涼可使清熱,故用竺黃。

痘證三四日前諸方考

羌活 陳皮 柴胡 前胡 半夏 茯苓 甘草 桔梗 川芎 當歸 山楂痘出見點未盡者,此方主之。

表氣未疏,則出有不盡,故用羌活、柴胡、前胡、川芎以疏表。里氣未利,則出有不速,故用半夏、茯苓、陳皮、甘草、桔梗以調里。當歸活表里之血,山楂消表里之滯,血活滯消,則痘之出也易易矣。

痘證三四日前諸方考

紫草(二錢) 木通(一錢半) 白芍藥(酒炒) 人參 蟬蛻 升麻 甘草(各五分)氣弱痘出不盡者,此方主之。

人參、甘草,能益氣而補中。紫草,木通,能透肌而起痘。升麻、蟬蛻,能退熱而消風。

痘證三四日前諸方考

甘草(二錢) 桔梗(三錢)咽喉腫痛者,此方主之。

甘草之甘,瀉實火而補虛火。桔梗之苦,清喉熱而瀉氣熱。

痘證三四日前諸方考

牛蒡子(二錢) 荊芥穗(一錢) 生甘草 防風(各五分)咽喉腫痛,膈上熱盛者,此方主之。

牛蒡子疏喉中風壅之痰,荊芥穗清膈間風壅之熱,生甘草緩喉中風壅之氣。乃防風者,散諸

痘證三四日前諸方考

桔梗(二錢) 牛蒡子 麥門冬(各一錢五分) 甘草 玄參 荊芥(各一錢) 防風(七分) 生痰嗽風熱,聲啞喉痛者,此方主之。

牛蒡子、麥門冬,療風痰而清肺熱。荊芥、防風,散風邪而升郁熱。甘草、桔梗、黃芩,利

痘證三四日前諸方考

紫草(二錢) 陳皮(一錢) 升麻 甘草(各五分) 小便赤加木通痘已出未出,熱壅不快,并宜服之。

紫草活竅,利血化毒。陳皮快膈,消痰利氣。升麻消風,發散瘡痍。甘草補虛,和中解熱。

痘證三四日前諸方考

酒紅花 當歸(各一錢) 前胡(八分) 荊芥(四分) 白芷 甘草節 赤芍藥 陳皮(各五分)痘中夾斑之輕者,此方主之。

斑之淡紅色者,斑之輕也。治痘中之斑,與傷寒、雜證不同。傷寒之斑,宜主寒涼。痘中之斑,寒之則血凝而痘不起。雜證之斑,間用溫補。痘中之斑,補之則血溢而斑愈盛。此方用酒紅花、當歸、赤芍藥,所以活斑中之血。前胡、白芷、陳皮、荊芥,所以利表里之氣。

乃胡荽子、甘草節、酒郁金,皆所以散滯氣爾。此其為藥,利營調衛,不寒不熱,誠得治痘斑之理也。師云∶斑證之原,由初間不能清熱解毒。若能于初間清熱解毒,胡然有斑?

痘證三四日前諸方考

生玳瑁(一兩半) 片腦(三錢) 水蛭(炒黃,一錢) 蜈蚣(炒,三錢) 麻黃(去節,一兩)豬尾血為丸,龍眼大。每服一丸,日二。得微汗吉。

痘中有赤黑斑,狂言煩躁者,此丸主之。

原是實熱之證,失于清熱化毒,則令痘中夾斑,治之失道,則熱益盛,而斑赤黑矣。若以手按之,血散者可治。是方也,生玳瑁能解毒而化斑,蜈蚣能從毒而化毒,水蛭能散瘀而破血,片腦能化氣而利竅,麻黃能透肌而達表。和之以豬尾血,取其動而不滯爾。

痘證三四日前諸方考

黃連(炒) 黃柏(炒) 黃芩(炒) 梔子(炒黑,等分)里熱壅盛者,此方主之。

無熱固不化毒,熱壅則毒亦不化。故用黃連瀉心火,黃芩瀉肺肝之火,黃柏瀉腎火,梔子瀉上下之火。無他證而惟熱壅,故用藥亦精專焉。

痘證三四日前諸方考

石膏(三錢) 人參 甘草 桔梗(各一錢) 知母(二錢)里熱渴甚者,此方主之。

石膏清里熱,胃清則不渴。人參、知母、甘草、桔梗,化氣而生津液,液生則渴自除。

痘證三四日前諸方考

滑石(飛過,六錢) 甘草(凈末一錢) 辰砂(二錢,水飛)里熱,小便黃赤,神氣不清者,此方主之。

滑石清利六腑,甘草解熱調中,辰砂安神去怯。

痘證三四日前諸方考

生地黃 人參 麥門冬 木通 甘草(等分) 竹葉(十片) 燈芯(七根)小便黃赤,口干煩渴者,此方主之。

內熱,故用生地黃。小便黃赤,故導以木通、竹葉、燈芯。口干煩渴,故潤以人參、麥冬、

痘證三四日前諸方考

車前子 赤茯苓 山梔仁 生甘草梢 木通 蓄 龍膽草小便秘澀者,此方主之。

治痘而必欲利小便者,水循其道,而后地平天成故也。是方也,車前能滑竅,赤苓能滲熱,,正其中氣,故曰七正。

痘證三四日前諸方考

大黃 當歸 芍藥 甘草實熱內壅,腹脹秘結,痘不能出者,此方主之。

痘以熱而出,固不能以無熱。若實熱內壅,腹脹便秘,則三焦之氣不化,而痘不能以出矣。故用大黃通其滯,當歸活其血,芍藥養其陰,甘草調其胃。通利之后表里氣血皆承順矣,故

痘證三四日前諸方考

形質虛弱,而大便秘結,不堪下者,用蜜熬滴水成珠,捻作棗子狀,用雞翎為心,少粘皂角末,納入谷道中,病患以手急抱即出之,便隨通矣。此以正氣怯弱,不堪攻下故爾。

痘證五六日間方藥考

木香(二錢) 當歸尾(酒浸,焙干) 赤芍藥(酒浸炒) 川芎 紫草 酒紅花(各五錢) 血竭(一錢)每服三錢。

痘中氣血凝滯者,此方主之。

氣貴利而不貴滯,血貴活而不貴凝。木香、川芎,調其氣滯。芍藥、歸尾、紫草、紅花、血

痘證五六日間方藥考

滑石(水飛) 辰砂(水飛各一錢) 冰片(三厘)每用冷水調服一錢。

痘證,血熱枯澀者,此方主之。

火炎則水干,是故枯澀。用滑石、辰砂導去其熱,此灶底抽薪之意。入冰片者,欲其速達而無壅滯也。

痘證五六日間方藥考

犀角(生者) 牡丹皮 白芍藥 生地黃(等分)諸見血、失血、血熱者,此方主之。

心主血,生地黃所以涼心血。肝納血,白芍藥所以和肝血。火能載血,牡丹皮所以去血中之

痘證五六日間方藥考

白術 茯苓 澤瀉(各一錢)痘而水泡者,此方主之。

中有實熱,膈有停水,濕熱外行,初則痘色晶亮,頃則痘皆水泡矣。此乃水不能潤下,灶底燃薪,釜中發泡之義。是方也,白術甘而燥,能益土以防水。茯苓甘而淡,能益土以決防。澤瀉咸而潤,能潤下而利水。水利濕消,泡自瘥矣。

痘證五六日間方藥考

人參 黃 白術 當歸 柴胡 升麻 陳皮 甘草中氣虛弱,痘不起脹者,此方主之。

《難經》曰∶氣主煦之。故氣者,噓長萬物者也。痘不起脹,氣之弱也可矣。故用人參、黃

痘證五六日間方藥考

人參(二錢) 黃 (三錢) 甘草(一錢,炙) 肉桂(每用五分至七分)氣虛陷頂者,此方主之。

氣者,長養萬物者也。氣盛即物壯,氣弱即物衰,故痘瘡陷頂者,責之氣虛也。魏桂巖自論云∶人參益內,甘草和中,實表宜用黃 ,助陽須憑官桂。前三味得三才之道體,后一味扶一命之顛危。

痘證五六日間方藥考

當歸 川芎 白芍藥 熟地黃痘根淡,血弱者,此方主之。

痘至五六日,氣尊血附之時,痘根淡者,為血弱。故用當歸活血,川芎行血,熟地補血,芍

痘證五六日間方藥考

當歸 川芎 赤芍藥 紅花 紫草(各一錢) 生地黃(一錢五分,取汁更良)血熱壅滯者,用此方活血涼血。

色紫為血熱,色枯為血滯。熱者涼之,枯者澤之,調血之道也。是方也,生地黃,涼血之品

痘證五六日間方藥考

人參 黃 甘草 當歸 川芎 白芍藥 濃樸 防風 白芷 肉桂 木香 桔梗表虛里實,氣血皆弱者,此方主之。

在表者,痘頂灰陷為氣虛,痘根色淡為血虛。若息重氣粗,則為里實。氣虛,故用人參、黃、甘草。血虛,故用當歸、芍藥、川芎。然防風、白芷、肉桂,能引諸藥自內而托之于外;木香、桔梗、濃樸,能調壅實以歸于和。加減法∶紅紫黑陷屬熱毒者,去桂加紫草、紅花、黃芩。淡白灰陷屬虛寒者,加丁香溫里,肉桂溫表。當貫膿而不貫膿者,倍參、 、當歸、糯米,煎熟入人乳、好酒。

痘證五六日間方藥考

人參 白術 茯苓 甘草 當歸 川芎 芍藥 地黃氣體虛弱,痘證雖順,此方主之。

醫貴未然之防,痘證雖順,若氣體虛弱,不補恐有后失。故用人參、白術、茯苓、甘草以補氣,當歸、川芎、芍藥、地黃以養血。

痘證五六日間方藥考

穿山甲(炒,一兩) 麝香(一錢)紫草湯調下一錢。

五六日間黑陷者,此方主之。

黑陷,危證也。黑者,穢惡觸之而變其色也。陷者,正氣下陷,不能起脹也。穿山甲、麝香,膻腥穢惡之屬也,何以用之?蓋痘之為物,外觸穢惡,則向里而陷。內觸穢惡,則向外而凸。原其血氣虛怯,故令如此。人牙散亦是此意。

痘證五六日間方藥考

紫草 雄黃 巴豆(各等分)共為細末,油胭脂調用。

有痘疔、痘母者,用針挑破,以此藥少許著之。

痘疔之色有二,紫疔、白疔也。痘疔之見有三,先疔見在面,次疔見在腹,后疔見在足也。是方也,紫草解毒利竅,雄黃解毒利氣,巴豆化毒拔疔,乃挑疔之捷劑也。所謂痘母者,初出之時,遍身光潤,稀少綻凸,其間有一二顆起發脹大,如八九日痘者,名曰痘母。急以此藥挑破著之。否則諸痘日漸隱沒,以至于無,皮膚之外,僅存渣滓,身冷自汗,吐瀉煩躁而死矣。

痘證七日八日九日間所用方藥考

人參 黃 甘草 白芍藥 穿山甲 當歸 川芎 木香 金銀花 皂角刺 山楂 干姜七八日間,痘色枯淡,不起無漿者,此方主之。

痘至七八日,灌膿起脹之時也。若根窩色淡者,責其血弱。不起無漿者,責其氣虛。故用人參、黃 、甘草大補其氣。又用當歸、川芎、白芍大補其血。穿山甲、皂角刺、金銀花長于化毒。干姜、木香、山楂長于化滯。

痘證七日八日九日間所用方藥考

人參 黃 甘草 肉桂 白芍藥 當歸 川芎 連翹 貝母 山楂 陳皮 桔梗 木香補虛托里,此方通用。

人參、黃 、甘草,補氣藥也,佐之以山楂、木香,則氣不滯。當歸、川芎、芍藥,補血藥也,佐之以肉桂,則血不滯。桔梗、連翹流氣清熱,陳皮、貝母利氣開痰。

痘證七日八日九日間所用方藥考

肉豆蔻 赤石脂(各三錢) 木香 枯礬(各一錢) 訶子 砂仁 龍骨(各二錢)七八日間大瀉者,此方主之。

痘至七八日,灌膿起脹之時也。若大瀉而虛其中,則痘必陷下而不可為矣。然有濕而瀉,有滑而瀉,有積而瀉。濕而瀉者,宜燥之,枯礬、石脂是也。滑而瀉者,宜澀之,龍骨、訶子是也。積而瀉者,宜消之,豆蔻、砂仁是也。乃木香者,調其滯氣,和其腹中而已。

痘證七日八日九日間所用方藥考

條芩 芍藥 升麻(等分) 甘草(減半)腸胃熱瀉者,此方主之。

糞色黃褐為熱瀉,條芩可以清之,芍藥可以寒之,升麻可以舉之,甘草可以調之。

痘證七日八日九日間所用方藥考

附子 人參 甘草 白術 干姜胃中虛寒,或又誤服涼藥,瀉而手足厥冷者,此方主之。

人參、甘草、白術之甘溫,所以補虛;干姜、附子之辛熱,所以回陽。

痘證七日八日九日間所用方藥考

陳皮 青皮(各二錢) 訶子(一錢) 丁香 木香 砂仁(各五分)食傷胃寒,嘔吐而瀉者,此方主之。

仲景云∶邪既中焦,則既吐且瀉。故用陳皮、青皮理其脾,丁香、木香溫其胃,訶子所以止瀉,砂仁所以消食。

痘證七日八日九日間所用方藥考

人參 豆蔻(白) 白術 當歸 丁香 肉桂 濃樸 陳皮 半夏 茯苓 附子 木香痘出不光澤,不起脹,根窠不紅,表虛里盛者,此方主之。

中氣有余,氣血充滿,則痘光澤起發,根窠紅活,表無癢塌之患。中氣不足,則表亦虛,而諸證作矣。是方也,人參、白術、茯苓、當歸,所以補胃;附子、肉桂、丁香、豆蔻,所以溫胃;半夏、木香、陳皮、濃樸,所以調胃。胃,陽明也。陳氏云∶陽明主肌肉,胃氣充足,則肌肉溫暖,自然光澤起脹,而無癢塌之患。亦見道之論也。

痘證七日八日九日間所用方藥考

木香 丁香 肉桂 人參 青皮 大腹皮 半夏 甘草 前胡 訶子 赤茯苓里虛泄瀉而渴者,此方主之。

胃虛而寒,則生泄瀉。瀉失津液,則令人渴。是方也,人參、甘草,所以補胃。木香、丁香、肉桂,所以溫胃。腹皮、青皮、半夏、前胡、赤苓,所以調胃。乃訶子者,所以止瀉而生津也。此亦以胃氣為主。蓋胃不虛寒,則瀉自止,津液自生,而渴自除矣。陳文仲云∶腹脹渴者,瀉渴者,足指冷渴者,驚悸渴者,身溫渴者,身熱面 白色渴者,寒戰渴不止者,氣急切牙渴者,飲水轉水瀉不已者,以上九證,即非熱也,乃津液少,脾胃肌肉虛故耳。宜木香散治之。如不愈,更加丁香、肉桂。昆謂痘色 白,手足寒,小便利,如是渴者虛也,本方主之;若痘色紅赤,大便秘,小便赤,如是渴者熱也,非此方所宜,慎勿與之。

痘證七日八日九日間所用方藥考

丁香(九粒) 干姜(一錢)痘色灰白不起者,此方主之。

氣血原實,或以飲食涼劑,寒其中氣,致痘不起。故只用丁香、干姜以溫中,而不必參、

痘證七日八日九日間所用方藥考

豬尾血(臘月取以新瓦瓶盛,掛于當風陰干為末) 牛黃 冰片 麝香 膩粉(各一分)上為細末,一歲者服一字,大者五分,溫水和乳少許調服。

痘陷色黑,危困惡候,此方主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油市| 浦城县| 玉溪市| 大安市| 甘洛县| 宜良县| 调兵山市| 乌兰县| 太仓市| 桃江县| 柞水县| 万全县| 巴林左旗| 竹溪县| 呼玛县| 衡水市| 阿巴嘎旗| 阿城市| 建始县| 磐安县| 平乡县| 甘孜县| 万安县| 石河子市| 谢通门县| 宁蒗| 石柱| 特克斯县| 凤山县| 乌审旗| 阆中市| 玛曲县| 周至县| 浙江省| 无极县| 芦溪县| 中阳县| 京山县| 桐城市| 九台市| 宜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