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1章 護戒品

是菩薩如是行諸善道

于善不善道  總相及別相

各各分別知  有二種果報

十善業(yè)道總相果報者。若生天上若生人中。別相果報者。離殺生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長壽。二者少病。離劫盜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大富。二者獨有財物。離邪淫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妻婦貞良。二者不為外人所壞。離妄語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不為人所謗毀。二者不為人所欺誑。離兩舌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得好眷屬。二者不為人所壞。離惡口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得聞隨意所樂音聲。二者無有斗諍。離散亂語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人信受其語。二者所言決定。離貪取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知足。二者少欲。離嗔惱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在所生處常求他好事。二者不喜惱害眾生。正見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離諂曲。二者所見清凈。十不善道亦如是。總相果報者。上行墮地獄。中行墮畜生。不行墮餓鬼。別相果報者。殺生不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短命。二者多病。劫盜不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貧窮。二者失財。邪淫不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得丑惡妻婦。又不貞良。二者為他所壞。妄語不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人所謗毀。二者為人欺誑。兩舌不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得惡眷屬。二者眷屬可壞。惡口不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耳聞惡聲。二者常有斗諍。散亂語不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語不信受。二者言無本末。貪取不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心不知足。二者多欲無厭。嗔惱不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惡性。二者喜惱眾生。邪見不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其心諂曲。二者墮在邪見

知已愛樂法  于法心不動

于諸眾生中  慈悲心轉(zhuǎn)勝

愛法者。但愛于法更無勝事。此中法者。先說十善業(yè)道。樂法者。但樂于法更無余事。于法心不動者。乃至失命終不舍法。菩薩行如是法。于眾生中慈悲轉(zhuǎn)勝。初地中雖有慈悲不及此地。以通達罪福業(yè)因緣故。眾生可愍皆屬于業(yè)不得自在。則無嗔恨憎恚之心。如是行者慈悲轉(zhuǎn)勝。作是念

咄哉諸眾生  深墮于邪見

我應說正見  令得入正道

菩薩通達罪福業(yè)因緣。于諸眾生深行慈悲。作是念。眾生可愍不知諸法實相故。多行妄想生諸邪見。因邪見故起諸煩惱。因煩惱故而起諸業(yè)。起業(yè)因緣故輪轉(zhuǎn)生死。我先發(fā)心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度眾生故當說正見。是諸眾生是我應度。今當為說正見令入真道使得度脫。如是念已。知諸眾生有種種煩惱。所謂

觀所起煩惱  及諸煩惱垢

種種黑惡業(yè)  受種種苦惱

愍念諸眾生  多有所闕少

種種觀察已  是皆如我有

即時以悲心  方便發(fā)大愿

云何令眾生  得滅是諸苦

煩惱煩惱垢者。使所攝名為煩惱纏所攝名為垢。使所攝煩惱者。貪嗔慢無明身見邊見見取戒取邪見疑。是十根本隨三界見諦思惟所斷分別故名九十八使。非使所攝者。不信無慚無愧諂曲戲侮堅執(zhí)懈怠退沒睡眠佷戾慳嫉憍不忍食不知足。亦以三界見諦思惟所斷分別故有一百九十六纏垢。有言人。煩惱在深心垢在淺心。有人言。諸障蓋名為纏垢。余皆名煩惱。黑惡業(yè)者。即是七不善業(yè)道。及貪取嗔惱邪見相應思。能生苦報。種種苦惱者。身中種種惡事名為苦。心中種種惡事名為惱。又今世苦名為苦。后墮惡道名為惱。多有所少者。或諸根支體。或資生所須。或信戒等諸功德不具故名為少。余句易解如偈中所說。不復須釋。如是思惟已。眾生甚可愍。墮在于二乘。我當為發(fā)愿令住于大乘。是事如此十地經(jīng)中金剛藏菩薩自說。是菩薩離十不善業(yè)道。亦令眾生住十善業(yè)道。為眾生深求勝心好心樂心憐愍心慈悲心利益心守護心我所有心大師心攝取心受取心。作是念。此諸眾生甚可憐愍。墮種種邪意邪見行邪險道。我今應令住在真實正見道中。是諸眾生種類不同互相諍競。常懷忿恚嗔惱熾盛。然我當令住無上大慈。是諸眾生無有厭足。貪求他利邪命自活。我當令住清凈身口意業(yè)。是諸眾生在貪欲嗔恚愚癡因緣中常起種種煩惱結(jié)使而不方便求欲自出。我當滅其諸苦惱事令住無苦惱處。是諸眾生為無明所翳入黑闇稠林。不能自出離。智慧明入在諸見險惡道中。我應救之使得無礙智慧之眼。以是慧眼不隨他人。于一切法知如實相。是諸眾生墮在生死長流。欲墮地獄畜生餓鬼阿修羅坑入邪曲網(wǎng)中。種種煩惱惡草所覆無有導師不生出心。道言非道非道言道。魔民怨賊常共隨逐無有善師。隨順魔意遠離佛法。如是眾生我應令度此諸生死險惡道得住無畏無衰一切智慧城。是諸眾生為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所漂種種罪業(yè)濤波所覆沒在愛河。隨生死波浪。為洄澓所轉(zhuǎn)不能自出。為欲覺嗔覺惱覺堿水淹爛為身見羅剎之所執(zhí)持。入五欲深林為喜染所著吹。在我慢陸地。甚可憐愍。無洲無救。于六入空聚落不能動發(fā)。無善度者。如是眾生我今應以大悲牢堅智慧之船載至諸安隱無怖畏一切智洲。是諸眾生多苦可愍。閉在生死憂悲苦惱牢獄。多懷貪恚愛憎墮四顛倒為四大毒蛇所害。為五陰怨家所殘。喜染詐賊所陷。在六入空聚受無量苦惱。我應破其生死牢獄令得自在無礙涅槃安隱快樂。是諸眾生甚可憐愍。狹劣小心樂于少利。縮沒無有一切智心。設(shè)求出者則樂聲聞辟支佛乘。我應令得大心使樂佛廣大之法

菩薩如是行  則得持戒力

善知起善業(yè)  使令得增長

是則為佛子  深入離垢地

持戒力者。一心清凈具足十善道。戒則得修集福德力。能起善業(yè)者。善知自生增長善道。亦令他眾生深入者。所行轉(zhuǎn)遠盡其邊底。佛子者。能隨法行名為佛子。于初地始生。至二地增長。是菩薩應如是勤行精進

菩薩若得至  離垢地邊際

爾時則得見  百種千種佛

初地中已說。般舟三昧。見現(xiàn)在佛助三昧法。所謂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四十不共法念佛。于一切法無所貪著。亦說利益三昧。能成就果報勢力。問曰。若菩薩于初地中已到其邊能見諸佛。初入第二地。即應見諸佛。云何言乃至第二地邊乃見諸佛。若爾者。入第二地初中應失此三昧。至后乃得。答曰。初入第二地中亦見諸佛亦不退失是三昧。汝不能善解偈義故作此難。第二地初中。但見百種佛。乃至其邊得見百種千種佛。見諸佛已心大歡喜。欲得佛法故。勤行精進

即能以四事  供養(yǎng)于諸佛

能于諸佛所  復受十業(yè)道

四事者。衣服飲食臥具醫(yī)藥。余義則可知

作如是行已  從佛受善道

至百千萬劫  不毀亦不失

不毀者。不令戒羸弱。或以清凈事名不毀。都不復行名為失。是菩薩如是。過初地入第二地已。如說

善離慳貪垢  樂行清凈舍

善離慳貪垢  深愛清凈戒

清凈名但以善心行舍。不雜諸煩惱。深愛名堅住其中。究竟不舍。此地中慳貪垢。破戒垢無有遺余。是故此地名為離垢。菩薩如是無慳貪破戒心。于四攝法中愛語偏利。六波羅蜜中戒度偏利。利名多行勢力轉(zhuǎn)深。問曰。若第二地中。尸羅波羅蜜已得勢力。今此地中。應解說尸羅波羅蜜分生力凈差別。答曰

略說尸羅度  有六十五分

生力凈差別  處處論中說

尸羅波羅蜜無量無邊。但略說有六十五分。余戒生戒力戒凈戒差別。論中先后處處說相。如寶頂經(jīng)中和合佛法品中。無盡意菩薩于佛前說六十五種尸羅波羅蜜分。尸羅名不惱。一切眾生于他物中無劫盜想不著外色不誑眾生。眷屬具足故不兩舌。多忍惡言故無有惡口。常思惟籌量利益語故無散亂語。喜人樂故心無貪取。忍諸苦故無有嗔惱。不稱譽余師故名為正見。信凈心故信佛。知法真實故信法。樂尊重恭敬賢圣眾故信僧。念佛以五體投地供養(yǎng)禮敬。乃至小戒深心怖畏故。戒不羸弱。不依余乘故不毀戒。離邪行故戒不缺損。不起惡煩惱故名不雜戒。畢竟常樂增長善法故名不濁戒。隨意行故名自在戒。不為智者所呵故名為圣所贊戒。常在念安慧故名為易行戒。一切無過故名不可呵戒。守護諸根故名為善護戒。諸佛所念故名為名聞戒。如法物中知量取故名為少欲戒。斷慳貪故名知足戒。身心遠離故名遠離戒。離眾鬧語故名阿蘭若戒。不視他面望有所得故名為具足圣種戒。屬善根故名細行頭陀戒。生人天中故名隨說行戒。救一切眾生故名為慈戒。忍一切苦故名為悲戒。心不退沒故名為喜戒。離憎愛故名為舍戒。降伏心故名為自見過戒。護彼心故名為不錯戒。善護戒故名為善攝戒。成熟眾生故名為布施戒。無所愿故名忍辱戒。不懈退故名精進戒。集助禪法故名為禪戒。多聞善根無厭足故名為智慧戒。從多聞得智慧故名為求多聞戒。集助七覺法故名親近善知識戒。舍邪道故名離惡知識戒。觀無常故名不貪身戒。勤集善根故名不信命戒。深心清凈故名不悔戒。行清凈故名不假偽戒。深心無垢故名無熱戒。善起業(yè)故名無憂戒。不自高故。名無慢戒。離染欲故名不戲調(diào)戒。心質(zhì)直故名不自高戒。心調(diào)和故名有羞戒。惡心不發(fā)故名調(diào)善戒。滅諸煩惱故名為寂滅戒。如說行故名為隨所教戒。行四攝法故名教化眾生戒。不失自法故名為護法戒。本來清凈故名一切愿滿戒。回向無上道故名至佛法戒。等心一切眾生故名得佛三昧戒。大德舍利弗是六十五分。諸菩薩清凈戒。則為無盡。生戒者處處說。略說有八種生戒。四從身生。四從口生。從身生者。離奪命離惱苦眾生離劫盜離邪淫。從口生者。離妄語兩舌惡口散亂語。是名八。是八種戒從受生。是受法。若以身若以口若以心受和合為二十四教。他受亦二十四。隨喜受亦二十四。修習行時亦二十四。合九十六。皆是欲界系。從是晝夜生。何以故。初受心已滅。是第二心晝夜常生。用福德亦如是。所以者何。初布施心滅已。從第二心后。用時當生。是名善身業(yè)。有十善業(yè)道所攝。有不攝。欲界所系如是。色界系有二種。一從身生二從口生。從身生者。離十不善道。所不攝罪。從口生者。離散亂語。是戒以身受口受心受。二三為六。教他亦六。隨喜亦六。習行時亦六。四六二十四。先說九十六合為百二十。如是從行生戒。復有證道時生戒。退道時生戒。初生時生戒。以事廣故今但略說。戒力者。隨波羅蜜增長。戒轉(zhuǎn)得力。隨所得地戒亦堅固得力。戒凈者。不毀壞缺減等如先說。復次戒凈不凈相。七梵行法中說。如經(jīng)說。以七種淫欲名戒不凈。一者雖斷淫欲而以染心受女人洗浴按摩。二以染心聞女人香共語戲笑。三以染心目共相視。四雖有障礙。以染心聞女人音聲。五先共女人語笑。后雖相離憶念不舍。六自限爾所時斷淫欲然后當作。七期生天上受天女樂及后身富樂。是故斷淫欲是名不凈。離此七事名戒清凈。戒差別者。有二種。一有漏。二無漏。三種欲界系色界系不系。四種正命所攝二種正語正業(yè)。正命所不攝亦二種正語正業(yè)。五種凡夫戒菩薩戒聲聞戒辟支佛戒無上佛戒。六種欲界正命所攝身口。一。正命所不攝二。色界系正命所攝身口業(yè)三。正命所不攝四。無漏正命所攝身口五。正命所不攝六。七種七善業(yè)道。八種如先說。身四種口四種。九種七欲界系七善業(yè)道二種如先說。十種道戒三種。對治戒三種。但戒三種。是九種。無漏戒有漏戒為十。如是等種種分別差別。問曰。聲聞乘中。說身業(yè)口業(yè)名為尸羅。此二善業(yè)名好。二不善業(yè)名惡。是善身口業(yè)名尸羅。此論中即以此為尸羅。為更有尸羅。答曰

不但身口業(yè)  名之為尸羅

修親近樂行  亦名為尸羅

此三事一義。所謂修習親近樂行。問曰。若以修習親近樂行。名為尸羅者。一切法皆應名尸羅。何以故。常修習親近樂行故汝今應說最勝修習尸羅答曰

若無我我所  遠離諸戲論

一切無所得  是名上尸羅

若不知內(nèi)外法實相。即因尸羅生憍慢貪著故。開諸罪門。是故若于內(nèi)法不見有我。于外法中不得我所。知內(nèi)外法畢竟空無所得。亦于畢竟空不取相戲論是名最勝尸羅。何以故。如是尸羅中尚無心錯。何況身口。是故諸佛菩薩。第一能行尸羅者。于一切法無所得。名為上尸羅。如迦葉經(jīng)中說。佛告迦葉。尸羅名無我無非我無作無所作。無作者。無行無不行。無名無色無相無無相。非善非非善。非寂滅非非寂滅。非取非舍。無眾生無眾生因緣。無身無口無心。無世間無世間法不依世間。不以尸羅自高。不以尸羅下人不以尸羅起增上慢。不以尸羅分別此彼。迦葉。是名諸賢圣尸羅。離于三界無漏無系。如無盡意菩薩尸羅品中。語舍利弗。尸羅名不分別是眾生不說是我。不說是壽者命者。不說是人。不說是養(yǎng)育者。不說是色陰受想行識陰。不說是地種水火風種。尸羅名不分別是眼相不分別是色相不分別是耳相聲相鼻相香相舌相味相身相觸相意相法相。尸羅名不分別是身是口是心。尸羅名攝心故是一心相。選擇諸法故是慧相。尸羅名到空至無相際不雜三界。無作無起無生忍。尸羅名不從先際來不至后際亦不住中際。尸羅名不住。心意識不與念和合。尸羅名不依欲界不依色界不依無色界。尸羅名離貪塵除嗔垢滅無明闇。非常非斷不違眾緣生相。尸羅名離我心舍我所心不住身見。尸羅名不貪著名相不與名色和合。尸羅名不為結(jié)使所使。不為諸纏所覆。不住障礙疑悔中。尸羅名貪不善根所不住過嗔不善根斷癡不善根。尸羅名無急無熱猗心快樂。尸羅名不斷諸佛種故不破法身。不分別法性故不斷法種。無為相故不斷僧種。舍利弗。是名諸菩薩最勝無上尸羅。如是尸羅則不可盡唯除諸佛尸羅皆有盡也所謂

從凡夫尸羅  后至辟支佛

是皆有盡相  菩薩則無盡

從凡夫來所有尸羅雖久受果報終歸于盡。諸阿羅漢辟支佛所有尸羅皆亦有盡。菩薩尸羅無我無我所離一切所得滅諸戲論。是故無盡。如無盡意菩薩尸羅品中說。諸凡夫尸羅隨生處盡故。尸羅則盡。外道五通退轉(zhuǎn)時盡故。尸羅則盡。人以十善業(yè)道盡故。尸羅則盡。欲界諸天福德盡故。尸羅則盡。色界諸天四禪四無量盡故。尸羅則盡。無色界諸天隨定生處盡故。尸羅則盡。諸學無學人入涅槃盡故。尸羅則盡。諸辟支佛無大悲故。尸羅則盡。大德舍利弗。但諸菩薩尸羅無有盡。何以故。從菩薩尸羅出諸尸羅差別因無盡故果亦無盡。菩薩尸羅無盡故。如來尸羅亦無盡。是故諸大人尸羅名為無盡。問曰。汝解粗尸羅時。說六十五種尸羅。聲聞中有八種尸羅。四種從身生。四種從口生。如是事者何得不相違。答曰。不相違也。何以故

雖非尸羅體  益故名為分

八種身口業(yè)  即是尸羅體

雖六十五種分非尸羅體而利益身口八種粗尸羅故名尸羅分。凡能有所利益皆名為分。如象馬扇蓋名為王分。是故禪定智慧等雖非尸羅體以利益尸羅故。亦名尸羅分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河县| 织金县| 炎陵县| 湄潭县| 綦江县| 彭阳县| 乾安县| 监利县| 淅川县| 葫芦岛市| 庐江县| 突泉县| 邢台县| 孝义市| 上林县| 若羌县| 交城县| 怀来县| 太谷县| 新邵县| 凌云县| 云龙县| 田阳县| 分宜县| 方正县| 昂仁县| 本溪| 汉阴县| 拉萨市| 昔阳县| 广灵县| 高陵县| 英超| 宜黄县| 南岸区| 石阡县| 广水市| 临夏县| 道真| 保亭| 双鸭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