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縣舊志,從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建縣至民國34年(1945年)的468年中,總共修纂8次,其中:明代3次、清代4次、民國1次。
一、明成化甲辰《永定縣志》
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知縣王環主修,教諭謝弼秉筆,全書4卷,為建縣以來纂修的第一部縣志,今只存謝弼序文。
二、明嘉靖己未《永定縣志》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知縣許文獻主修,今存許文獻和進士張僖、舉人孔庭詔序文。
三、明萬歷《永定縣志》
明萬歷三年(1575年),知縣何守成為主續修,教諭李應選和邑人盧國臣、賴一相、鄭仁密、盧贊、郭書等同修。全書12卷,分地理、食貨、公署、學校、兵制、秩官、選舉、人物、宮室、郵典、雜錄、文翰等12綱70目。今存何守成序文。
四、清康熙壬子《永定縣志》
康熙十一年(1672年),知縣潘翊清主修,熊興麟、吳祖馨部裁,蕭熙楨、黃日煥、闕振、吳賓雪、孔煌猷等27人同修,陳鈞奏執筆。全書10卷,分10綱84目。今存熊興麟、蕭熙楨序文。
五、清康熙丁丑《永定縣志》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知縣趙良生主修,教諭李基益執筆,邑人熊興麟、蕭熙楨、盧化、熊昭應、吳利見等37人同修。全書10卷,分封城、營建、學校、賦稅、秩官、選舉、兵制、丘垅、藝文、人物等10綱90目。木刻本由北京圖書館收藏。本縣存有復印本。
六、清乾隆乙亥《永定縣志》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知縣吳煒主修,邑翰林王見川總纂,盧致生、胡占梅、鄭模、盧欣松、吳嶧上等同修。全書8綱38目。木刻本由福建省圖書館收藏,本縣存有復印本。
七、清道光庚寅《永定縣志》
清道光十年(1830年)知縣方履篯主修,邑翰林巫宜福總纂,教諭馬栻和、邑人廖審幾、馬攸德、巫廷弼、沈亨、賴廷燮等分纂。全書分圖、表、志、傳4綱32目,木刻本由福建省圖書館收藏,本縣存有復印本。
八、民國甲申《永定縣志》
民國30年(1941年),縣長徐元龍創修,繼任縣長項際科續修。張超南領銜總纂,林上楠副總纂實主其事。陳佐廷、鄭宗海、黃文光、陳迪光、吳天然、闕仰西、林振梁分纂。全書37卷,其中:志23卷、傳11卷、文征、雜錄、尚義、題名各1卷。1984年由永定縣志辦公室進行標點、分段,本縣存有原本。
明 謝弼(教諭)
余叨領永定教事,縣新成而為之志者,所以記載一邑之事,蓋肇于欽差提調學校僉憲任公之檄,成于邑令王侯環之點畫也。書凡四卷,首紀縣治之建置,次紀邑居之制作——諸君子之功:若都憲高公明,始謀而邑之也;方伯陳公渤,憲長劉公城協謀以營之也;邑令王侯環蒞治以成之也。功在生民,人所共睹。他如紀山川、古跡,則可見一邑之勝概;紀土貢、財賦,則可見一邑之物產;若學校,若科貢,若詞翰,紀焉,則又可見一邑之文獻也。于戲!永定本溪南草莽之圩,險釁之地,閩之絕域耳。今縣治一建,居民如是其庶富,宮室如是其莊嚴,物產如是其蕃殖,衣冠禮樂如是其丕變,五六年來王化漸被,翕然與諸大邑同風,是固我皇明治化一統之盛也。然諸君子圖治保安之功,亦自有不可泯者。故輯而志其事,使與邑相為悠久云。
明 許文獻(知縣)
凡邑相沿皆有志。而永定志肇于成化年間者,以永定縣亦以是時肇之也。肇之者知縣王公,教諭謝公實為之。凡開縣始末,志載已詳。所未載者,以時移物改,不能盡載之耳。自后八十余年,屢有欲修之者而不果。余于嘉靖乙卯承乏是邑,乃忘其固陋,因舊志而增輯焉,皆前人之遺意也。噫!余承數十年后而增輯之,其繼余數十年后而復增輯之者,已不可得而知之矣!況繼余數百年后而復增輯之,以傳于無窮者,又可得而知之乎 于是不能無感云爾。
修志名流姓氏考
凡縣志之修,秉筆者多摘前志之短,以明新修之長。然前志非必果短,敘事有損益,文有繁簡,時為之耳。杞宋無征,惜矣!如其有征,杞之籍,必樸略于宋之籍;宋之籍,必樸略于周之籍。何者忠質?文之遞尚,其時異也耶。周文郁郁,孔子操觚,其遂循途守轍,絕無所擬議于其間哉!觀其告顏子為邦可知已。
永志創于成化二十年甲辰知縣王公環,秉筆者教諭謝弼也。書凡四卷。開邑之初,首勤紀載,知所重矣。今雖不可得見,讀謝公所為序,規模蓋可想已。
越七十六年,為嘉靖三十八年己未,知縣許公文獻重修,既自為序。又邑人進士張僖、舉人孔庭紹各為之序,皆言許公檄邑庠陳昊、張一渶為之,今亦不可得見。然就何公守成續修者觀之,而許志可知也。蓋何公續于萬歷三年乙亥,距嘉靖己未十有七年耳。序自云:取前人之紀載,與添入之事跡同條共貫,則大體固無改于其舊也。其書十二卷,以地理、食貨、公署、學校、兵制、秩官、選舉、人物、宮室、恤典、雜錄、文翰為十二綱,為目凡七十。綱首各為引言,不無門類繁復之嫌;然詞樸而事賅,于人物特嚴,于文翰特廣。同修者教諭李應選,邑庠盧國臣、賴一相、鄭仁密、盧贊、郭書,未知秉筆者有專司耶?抑諸人各隨手記錄耶?
又九十八年,至清國朝康熙十一年壬子,鼎革之后,兵火之余,典籍散亡。知縣潘公翊清毅然重修。總裁者邑人前監察御史熊興麟、舉人吳祖馨,同修者進士蕭熙楨、黃日煥,舉人闕振、吳賓王、孔煌猷、盧化,貢士林文聚、鄭士鴻、江奮龍、王日中、賴進箴、阮光周、陳上箴、吳祖芳、熊有翼,邑庠賴玠、鄭孫綬、沈墀、黃甲殿、盧濟泓、廖起龍、吳晉、吳利見、熊卜偉、鄭世英,秉筆則歲貢陳鈞奏也。為書十卷,以封域、營建、學校、賦役、秩官、選舉、人物、兵制、邱垅、藝文為十綱,凡八十四目,視前志益細碎焉。刪前志每綱之引首,而每目之后,或按、或論,各為十數語以綴之;又或合數目而共論之,骎骎乎有張飾之意。是故道里務欲廣闊,而未免牴牾;山川務夸靈奇,而未免附會;人物務盡流品,而未免濫竽;文藝務備體制,而未免假冒;至于賦役,則但舉大數;選舉則多誤年分。惟敘事屬辭,去支就簡,易俚為雅,差勝前志耳。
若康熙三十六年丁丑,署縣趙公良生續增。但自壬子后二十六年,秩官、選舉、人物備附諸卷末而已。自序謂舊志賦役、藝文僅有其目,爰蒐輯增補,以成全書。今按志中戶口、田產猶是萬歷之舊;歲征起存,猶是國初之額。康熙壬子以后,丁丑以前,加征、裁解、停止、酌復之款甚多,并無一語及之者,未見其蒐補也。藝文亦僅增趙公所自為及教諭李基益詩文數篇。前此何至僅有其目乎?意者邑遭康熙乙卯之變,賦役、藝文脫去其板乎?當時秉筆者惟教諭李君開列,同修則有邑進士熊興麟、蕭熙楨,舉人盧化、熊昭應、吳利見、盧清、吳廷芝、詹捷、廖冀亨、賴際可、林馪春、黃策麟,貢生陳云行、闕魁、吳靈芝、吳維甸、闕月卿、孔元發,生員盧鴻聲、廖楓、朱笏、闕士鶴、蕭廷璠、盧彥彧、黃鼎基、吳嵩、熊孫鶴、江絢來、張月蟾、盧登萊、熊光佑、邱天桂、戴其亮、鄭宜、張月鹿、盧祖熺、邱天培若而人。
自康熙丁丑,迄乾隆十八年癸酉,又五十七年。知縣伍公煒,念時事之日積,典章之久湮,慨然為重修之舉。延江西安福舉人鄒貽善于內署,裁定人物之棄取。當時總纂者,為翰林院庶吉士王見川。同修者為歲貢生盧致,生員胡占梅、鄭模、盧欣松、吳嶧上諸人。自癸酉孟冬開局,越二年乙亥夏,纂稿告成。為書凡八綱,分三十八目。紀事核實,敘次詳明。其山川志,則尋源竟委,支分派別,有條不紊,遠軼前志。其他各志亦仿班史,同條共貫,敘議錯行,信非名手不辦也。
自乾隆乙亥至道光庚寅,又歷七十六年,署知縣方公履篯,創議重修。延在籍翰林院編修巫宜福為總纂。本學教諭馮栻,舉人廖審畿、馬攸德、巫廷弼、沈亨、賴廷燮為分纂。自己丑冬月開始修纂,越明年秋而畢。全書分圖、表、志、傳四綱,三十二目。刪削舊志星野、大吏、刑法之冗長,以歸簡要。附載有明一代之賦役,以驗時政。并取舊志人物,新舊編中分類編載良吏、名賢、宦跡、文學、忠義、孝友、惇行、隱逸、藝術、列女諸傳,深合史例,具征遠識。惟藝文下編撮集太泛;列女節婦,收登近濫,當時未免有訾議焉。
自道光庚寅以后,至民國三十年辛巳,又歷百一十二年矣。此百余年間,變亂頻仍,國體改革,邑中文物蕩然無存。即乾隆、道光兩志,間有存者亦殘闕不完,若再越數年或數十年,僅此殘編恐不可復得矣。民國六年,省議會議決:先修各縣志,限三年告成;然后修本省通志,并規定修志通例,頒行各縣。由是邑人士始有修志之議。十二年秋成立會所,總協纂人選亦經推定。嗣因地方軍事倥傯,經費無著而停止。越十余年,匪亂觕平,抗戰又起,志事更無人過問。
二十九年庚辰冬,署縣事徐君元龍,修明政治,慮文獻之無征,謀諸士紳為重修之舉,仍照前議。延邑進士張君超南為總纂,而以不佞上楠為副纂。招邑中耆碩陳君佐廷、鄭君宗海、黃君文光、陳君迪康、吳君天然、闕君仰西、林君振梁為分纂,并推江君新、胡君夢瀛 、、張君日泰、盧君葆元、賴君登甲、鄭君惠卿、蘇君楚材、王君道銘、鄭君秉華為采訪。而始終董修者,則廖君文瀾、林君鴻超也。辛巳季春開局于城南林祠。原定三個月為采訪期,六個月為分纂期,旋以環境關系,一再延期。至壬午仲秋,分纂各稿完成,開會審查亦竣,亟待編輯。而張總纂遠在滬濱,道梗不得南旋,許以郵筒商碻(榷),至是編輯之責,盡付諸不佞一人。自維學識谫陋,無當大雅,但期核而慎,詳而要,免貽蕪穢不治之譏而已。若夫百余年來,遺聞故實,潛德幽光,采訪容有未周,收登不無掛漏,增刪補綴,尚有待于后之君子也。癸未三月,全稿編成,為書三十七卷。以序文、凡例、編纂姓名、目錄總分、圖列卷首,而終之以校勘列卷末。此志之成,時閱兩載有奇。全稿雖告殺青,徒以承印人之背約寡信,一再延誤,致不能如期出版,刻日觀成。屢孤邑人之望,負咎良深。茲幸廖董修文瀾志愿堅決,誓必完成此志。并得地方賢達贊助,刊資有著,使我百有余年締造艱難、經營慘淡之永定縣文獻史,即可出現于最近期內,未始非一大快事也。故于敘述源流之余,附識經過情形于右。
時
中華民國三十四年十二月吉日 (1945年12月)
林上楠識于縣臨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