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0章

  • 醫學正傳
  • 虞傳
  • 4985字
  • 2015-12-26 17:56:09

小兒科

論嘗聞小方脈科,古人謂之啞科,最費調治,誠哉是言也。蓋以嬰兒之流,難問證,難察脈耳。抑且臟腑脆嫩,而孟浪之劑,與夫峻寒峻熱之藥,俱不可輕用,試詳論之。夫孺子之在襁褓中也,內無七情六欲之交戰,外無大風大寒之相侵,奚其幼科之疾,若是之繁且甚歟?抑考其證,大半胎毒而少半傷食也,其外感風寒之證十一而已。曰變蒸,曰痘疹,曰斑爛,曰驚悸,曰風癇,曰發搐,曰痰壅,曰赤瘤,曰白禿,曰解顱,曰重舌、木舌,以上諸證,豈非孕母不謹胎毒之所致歟?夫小兒之在胎之,母饑亦饑,母飽亦飽,辛辣適口,胎氣隨熱,情欲動中,胎息輒躁,或多食煎 ,或恣味辛酸,或嗜欲無節,或喜怒不常,皆能令子受患。其為母者,胎前既不能謹節,產后又不能調護,是以惟務姑息,不能防微杜漸,或未滿百 ,而遂與咸酸之味,或未夠周歲,而輒與肥甘之物,百病由是而生焉。曰吐瀉,曰黃膽,曰五疳,曰腹脹,曰腹痛,曰水腫,曰瘧,曰痢,曰痰喘,豈非吃食過傷,調養失宜之所致歟?先正所謂古者婦人妊子,寢不側,座不邊,立不蹕,不食邪味等語,厥有旨哉。其余飲食男女養胎幼幼之法,必深得造化生生不息之意,故古人多壽考、兒少夭折者,即此之由也。嘗見今有稟性溫良之婦,有娠不嗜欲縱口,生子少病而痘疹亦稀,亦可以為師法矣。為兒醫者,臨證之際,宜察色觀容,不可鹵莽。假如額赤知為心熱,鼻紅知為脾熱,左腮青知為肝有余,右腮白知為肺不足,頦白知為腎虛之類,更參之以虎口三關之脈,其小兒之病情,斯過半矣。傳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人之心,斯言其可忽諸?又論變蒸:夫小兒之初生,血氣未足,陰陽未和,臟俯未實,骨格未全,有變蒸之候,每三十二日一發熱,或吐或汗,或呻吟不食,此為長血脈、全智意之常候,不須治而自愈。按諸家所論,皆謂乃小兒長骨脈臟腑與神志也。自生之日始,每三十二日一變,凡人有三百六十五骨,除手足四十五碎骨外,止有三百二十骨,自生下骨而上,一日十骨,三十二日乃為一變,骨氣始全。一變生一臟或一腑,十變則臟腑始足,每變發為虛熱諸證。亦有胎氣壯實,暗變而無發熱證者。此骨節臟腑由變而全,胎毒亦因變而散也。為兒醫者,可不審乎?脈法 總論按古法曰:凡小兒證候,難以手太陰尺寸脈診。如一歲至六歲曰嬰孩,惟以男左女右手次指三關之脈,以為驗病輕重死生之訣。第一節名風關,無脈則無病,有脈則病輕。第二節名氣關,脈見則病重,尚可藥治而已。第三節名命關,脈見則病劇,乃九死一生之惡候也,多不可治。七歲、八歲曰齔,九歲、十歲曰髫,始可以一指探掌后尺寸三部之脈,而以一息七、八至為無病之常脈。十一歲至十四歲曰童稚,而以一息五、六至為常脈也。數則為熱,遲則為寒,浮則為虛為風,沉則為實為積為痛,浮而數者為乳癇驚悸,虛而軟者為慢驚螈 ,緊而實者為風癇,牢而革者為便秘,沉而弦者為食積為腹痛,緊而弦者為氣急為風寒,洪數者為熱,伏結為傷食,軟細者為蟲疳。若氣促脈代、散亂無倫次者,死在須臾而不治也。業幼科者,其可不盡心于此乎?今將手指三關之脈,繪圖分注開列于后:一、風關易治。

二、氣關病重。

三、命關死候。

三關青是四足驚。三關赤是水驚。三關黑是人驚。

如有此三關通度脈候,是極重之證,必死,余并可治。

風關青如魚刺,易治,乃初驚之候也。黑色,難治。氣關青如魚刺,主疳芬身熱,易治。命關青如魚刺,主虛,風邪傳脾,難治。

風關青黑色如懸針,主水驚,易治。氣關赤色如懸針,主疳病,兼肺臟積熱,猶可為治。命關凡有此脈,不問五色,皆是死候。又三關通度如懸針者,主慢驚風,難治。

風關如水字,主驚風入肺,咳嗽面赤。氣關如水字,主膈上有涎,并虛積停滯。命關如水字,主驚風,疳極夾驚候,不拘五色,三關通度者,不治。

風關如乙字,主肺臟驚風,易治。氣關如乙字,主驚風,病重。命關如乙字,青黑色,主慢驚風,難治。

風關如曲蟲,主疳病積聚,胸前如橫推 子,肚皮如吹胖豬脬。氣關如曲蟲,主大腸有穢積。命關如曲蟲,主心痛傳肝,難治。

風關如環,主肝臟有疳積積聚。氣關如環,主疳入胃,吐逆,不治。命關如壞,惡候不治。

此紋若在風氣二關,易治;若在命關通度,難治。

此紋若在手上,或面上,或左右腹脅上,或在左右臉邊,皆死候。

脈曲向里者,是氣疳。

脈曲向外者,是風疳。

脈斜向右者,是傷寒,身熱不食無汗。

脈斜向左者,是傷風,身熱不食有汗。

雙鉤脈者,是傷寒。

三曲如長蟲者,是傷硬物。

兩曲如鉤者,是傷冷物。

脈一頭如環,有獨腳者,是傷冷。

面上有此點子,必是再發之候。

凡頭面上,或肚腹上,有大脈并青筋如此者,并是食物毒及驚積,難治。

脈如亂蟲是常疳,亦有蟲疳、蛔疳、食積之疳,皆可治。

凡脈微細不足者,并是風氣,俱宜消疳,然后取蟲積,肥孩兒,是良法也。

附:湯氏察小兒神色總斷凡看小兒病,宜先觀形證神色,然后察脈。假如肝之為病則面青,心之為病則面赤,脾之為病則面黃,肺之為病則面白,腎之為病則面黑。先要分別五臟形證,次看稟受盈虧,胎氣虛實,明其標本而治之,無不可者。

面上諸候形證歌(凡七首)痢疾眉頭皺,驚風面頰紅,渴來唇帶赤,毒熱眼朦朧。

山根若見脈橫青,此病明知兩度驚,赤黑困疲時吐瀉,色紅啼夜不曾停。

青脈生于左太陽,須驚一度見推詳,赤是傷寒微燥熱,黑青知是乳多傷。

右邊青脈不須多,有則頻驚怎奈何?紅赤為風抽眼目,黑青三日見閻羅。

指甲青兼黑暗多,唇青惡逆病將瘥,忽作鴉聲心氣急,此時端的命難過。

蛔蟲退場門有三般,口鼻中來大不堪,如或白蟲兼黑色,靈丹縱服病難安。

四肢瘡痛不為祥,下氣沖心兼滑腸,氣喘汗流身不熱,手拿胸膈定遭殃。

內八段錦(凡四首)紅凈為安不用驚,若逢紅黑便難寧,更加紅亂青尤甚,取下風痰病立輕。

赤色輕微是外驚,若如米粒勢難輕,紅散多因乘怒亂,更加搐搦實難平。

小兒初誕月,腹痛兩眉顰,此號盤腸氣,啼哭又呻吟。如反目仰視者,天吊風也。

小兒初誕月,肌體瘦 羸,發禿毛稀少,原因鬼王胎。

外八段錦(凡十首)先望孩兒眼色青,次看背上冷如冰,陽男搐左無妨事,搐右令人甚可驚,女搐右邊猶可治,若逢搐左疾非輕,歪斜口眼終為害,縱有仙丹也莫平。

眼中赤脈實難量,大數原來不一樣,最怕亂紋鋪目下,更嫌赤脈貫瞳光。

囟門腫起定為風,此候應知最是兇,忽陷成坑如盞足,未過七日命須終。

鼻門黑燥渴難禁,面黑唇青命莫存,肚大青筋俱惡候,更嫌腹有直身紋。

忽見眉間紫帶青,看來立便見風生,青紅碎雜風將起,必見疳癥膈氣形。

亂紋交錯紫嫌青,急急求醫免命傾,盛紫再加身體熱,須知臟腑惡風生。

紫少紅多六畜驚,紫紅相等即疳成,紫點有形如米粒,傷寒夾食證堪評。

紫散風傳脾臟間,紫青口渴是風癇,紫隱深沉難治療,風痰祛散命須還。

黑輕可治死還生,紅赤傷寒痰積停,赤青脾受風邪證,青黑脾風作慢驚。

紅赤連兮赤紋輕,必然乳母不相應,兩手忽然無脈見,定知沖惡犯神靈。

急慢驚風

論《內經》曰:諸風掉眩,皆屬肝木。夫小兒八歲以前曰純陽,蓋其真水未旺,心火已炎,故肺金受制而無以平木,故肝木常有余,而脾土常不足也。為父母者,而有失于保養,其或衣服寒暄不調,以致外邪侵襲,或飲食之饑飽失節,以致中氣損傷,是故急慢驚風之候作矣。夫惟急驚屬肝木風邪有余之證,治宜清涼苦寒瀉氣之藥。慢驚屬脾土中氣不足之候,治宜中和甘溫補中之劑。若夫急驚之候,因聞不常之聲,或遇驢馬禽獸之號,以致面青口噤,或聲嘶而厥,發過則容色如故,良久復作,其身熱,面赤引飲,口鼻中氣熱,大小便黃赤色,惺惺不睡。蓋熱甚則生痰,痰盛則生風,偶因驚而發耳,宜用錢氏利驚丸、瀉青丸、抱龍丸、宣風散、五福化毒丹等藥。慢驚之證,多因飲食不節,損傷脾胃,以致吐瀉日久,中氣大虛,而致發搐,發則無休止時,其身冷,面黃不渴,口鼻中氣寒,大小便青白,昏睡露睛,目上視,手足螈 ,筋脈拘攣。蓋脾虛則生風,風盛則筋急,俗名天吊風者,即此候也,治宜東垣黃 湯、錢氏鉤藤丸、溫白丸、丹溪參術湯送下朱砂安神丸之類。錢氏謂急驚為無陰之證,因心經實熱而陰不能以配陽,是為陽盛陰虛之候也。謂慢驚為無陽之證,因脾土虛甚而陽不能以勝陰,是為陰盛陽虛之候也。

愚按:小兒急慢驚風之證,其虛實寒熱,如天淵之隔,故急驚者十生一死,慢驚者十死一生。俗醫多不諳此理,混為一途而治,誤人多矣。業幼科者,宜推幼幼及人之心為心,庶幾斯世無夭折之赤子矣,幸甚!脈法(并見前總章。)方法丹溪曰:錢氏方乃小兒科之祖,其立例極妙,若能增損而用之,無不驗也。

又曰:驚風有二:慢驚屬脾虛所主,多死,宜溫補。一云:當養脾,用參術煎湯下安神丸。急驚屬痰熱,宜涼瀉。

一云:用養血藥作湯,下降火清痰丸子抱龍丸之類。世以一藥通治二證,甚謬。

(以上丹溪方法凡二條)東垣治驚論曰:外物驚宜鎮心,以黃連安神丸。若氣動所驚,宜寒水石安神丸,大忌防風丸,治風辛溫之藥必殺人。

何也?辛散浮溫熱者火也。因驚而泄青色,先鎮肝以朱砂之類,勿用寒涼之藥,大禁涼驚丸。風木旺必克脾胃,當先實其土,后瀉其木。閻孝忠編集錢氏方,以益黃補土,誤矣。其藥有丁香辛熱助火,火旺土愈虛矣。青橘皮瀉肺金,丁香辛熱大瀉肺與大腸。脾實當瀉子,今脾胃虛反更瀉子而助火,重虛其土,殺人無疑矣。其風木旺證,右關脈洪大,掌中熱,腹皮熱,豈可以助火瀉金。如寒水來乘脾土,其病嘔吐腹痛,瀉痢青白,益黃散圣藥也,今立一方,先瀉火補其土是為神治之法。

黃 湯(東垣,治慢驚風之神藥也。)黃 (二錢) 人參(一錢) 炙甘草(五分) 加白芍藥(一錢)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煎至半盞,去渣食遠溫服。上三味皆甘溫能助元氣,甘能瀉火。內經云:熱淫于內,以甘瀉之,以酸收之,白芍藥酸寒,寒能瀉火,酸味能瀉肝而大補肺金,所補得金土之位,金旺火虛,風木何由而來克土,然后瀉風之邪。

又曰:夫益黃散、理中丸、養神丸之類,皆治脾胃寒濕太盛神品之藥也。若得脾胃中伏熱、勞役不足之證,及服熱藥巴豆之類,致胃虛而成慢驚之證,用之必傷人命。夫慢驚風者,皆由久瀉脾胃虛而生也。錢氏以羌活膏療慢驚風,誤矣。脾虛者,由火邪乘其土位,故曰從后來者為虛邪,火旺能實其木,木旺故來克土。當于心經中以甘溫補土之源,更于脾土中瀉火以甘寒,更于脾土中補金以酸涼,使脾土中金旺火衰,風木自虛矣。損食多進藥愈,上藥是也。

益黃散(東垣) 治胃中風熱。(又治風木旺,右關脈洪大,掌中熱,腹皮熱,或寒水乘脾土,嘔吐腹痛,瀉痢青白,亦佳。)黃 (二錢) 陳皮(去白) 人參(各一錢) 白芍藥(七分) 生甘草 炙甘草(各五分) 黃連(少許)上為細末,分三服,每服用水一盞,煎至半盞,食前服。

安神丸(錢氏) 治邪熱驚啼,心疳,面黃頰赤,壯熱。

麥門冬(去心) 馬牙硝 白茯苓 干山藥 寒水石 甘草(炙,各五錢) 朱砂(一兩) 龍腦(一字)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芡實大,每服半丸,砂糖水磨化下。慢驚,用參術煎濃汁化下。

白術散(錢氏) 治積痛,和胃生津止瀉。頻瀉利將欲成慢驚風者,服之決效。

人參 白術 木香 白茯苓(去皮) 炙甘草 藿香(各一錢) 干葛(二錢)上細切,分二服,每服水一盞,煎至半盞,溫服。

丹溪加山藥、白扁豆(炒)、肉豆蔻(面裹,火煨,各一錢,用生姜一片煎)。若慢驚風已作,加細辛、天麻(各一錢)、全蝎(三枚,去梢毒)、白附子(八分,面裹煨)同煎服,不拘時候。

一方 治驚風。

用母丁香一粒細嚼,人中白少許,以其母中指取血調,擦牙上,即蘇。

急慢驚風,發熱口瘡,手心伏熱,痰熱,痰嗽、痰喘,并用涌法。重劑用瓜蒂散,輕劑用苦參、赤小豆末,以酸汁調服,吐之。吐后稍定,更用防風通圣散為末,蜜丸服之。間以桑羊干為末,米飲調服,以平其風氣。

又方 治急慢驚風。

薄荷葉 寒水石(各五錢) 青黛 白僵蠶 朱砂(各一錢) 全蝎(二枚,炒) 豬牙皂角 槐角(各五分)上為細末,燈草湯和乳汁調,時時灌之。

又方 治慢驚風,子母俱服。

人參 白術(各一錢) 茯苓 陳皮(各五分) 甘草 薄荷(各二分) 半夏天麻(各七分) 細辛(三分) 全蝎(去毒,炒,一枚)上細切,作一服,加姜三片,水一盞,煎至七分服。

鎮驚丸 鎮驚寧神,退心熱夜啼,化痰止嗽。

珍珠(一錢) 琥珀 天竺黃 雄黃(各三錢) 金箔(研,十片) 膽星(五錢) 牛黃(二錢) 麝香(五分) 朱砂(三錢半)上為細末,麥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丸,薄荷、姜、蜜湯化下。

奪命丹 治急驚不省人事,目定直視,牙關不開,唇白或黑者。

南星 半夏(各四錢,為末,以生姜汁捏和作餅子,焙干) 珍珠(新白者,二錢,研) 巴豆(去油凈,一錢) 朱砂(四錢) 金箔 銀箔(各十片) 輕粉 麝香(各五分)上為細末,面糊丸如黍米大,每一歲兒一丸,燈心湯化下。

利驚丸 治急驚風神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乡市| 珲春市| 洛宁县| 博白县| 元阳县| 舞阳县| 济源市| 乌兰县| 临安市| 中西区| 绿春县| 东光县| 鄂尔多斯市| 大化| 田林县| 娄底市| 普定县| 海阳市| 界首市| 华宁县| 绥宁县| 保亭| 大冶市| 伊吾县| 织金县| 龙泉市| 会泽县| 漳浦县| 莒南县| 乐清市| 额济纳旗| 高台县| 阳曲县| 宝清县| 怀仁县| 平原县| 台州市| 苍溪县| 安徽省| 贡嘎县| 调兵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