俚言俗諺,聞之似鄙,而每函真理。古人談論,每援用之。『牝雞司晨,惟家之索』;此武王所引之古諺也。『雖有智慧不如乘勢』;此孟子所引之齊諺也。『得時不怠,時不再來』;此范蠡所引之越諺也。七雄之世,處士橫議,抵掌而談,尤多征引。而臺灣之諺亦有可取者,如曰『作雞著掅,作人著秉』;此立志論之言也。又曰:『三代粒積,一旦傾筐』;此失敗論之言也。又曰:『賣瓷兮食缺,織席兮困椅』;此自約論之言也。又曰:『三年水流東,三年水流西』;此循環論之言也。余曾捃摭數十語,為之演繹;擬撰一書,名曰「臺灣語學上之人生哲學」。
三三
俗諺之中,有一痛快語,則曰『有食燒酒也穿破裘,無食燒酒也穿破裘』;此樂天主義也。夫人生世上,不過數十寒暑,而衣食營之、疾病攖之、憂患乘之、妻子縈之,一日之間為歡幾何?故曰:『萬事不如杯在手,一年幾見月當頭』!此劉伶之所以頌酒德而王績之所以記醉鄉也。然臺諺復曰:『日出也著備雨來糧』。為未雨綢繆之意,知此者庶不至陷于苦境。
三四
天下事之最不平者,莫如「赤腳兮趇鹿,穿鞋兮食肉」之語。漢高、唐太之得天下,何以異是!強者自強、弱者自弱,貧富貴賤之分因之日嚴而平民苦矣。故里諺曰:『做惡做毒,騎馬咯嘓;善討善食,閹雞拖木屐』!此不平之言也。何以言之?盜跖橫行天下,日殺無辜,竟以壽死!孔子圣人也,秉禮懷仁,而轍環終老!善惡之判,既無可憑,何論強弱?欲持其平,在行公道,所謂見者有份也。人人能任其事、人人能食其力,人人能享其自由幸福而天下平矣。
三五
「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二姓合婚,百年偕老」;此定盟之頌辭也。故里諺曰:『嫁護雞,隸雞飛;嫁護狗,隸狗走。嫁護乞食,囗〈扌官〉葭注斗』。蓋以女子從一而終,雖遭困阨,不忍離異。自戀愛之說興,朝為求鳳、暮賦離鸞,而伉儷之情薄矣。他日有研究臺灣道德之變化者,當就里諺而求之。
三六
多子之愿,自古已然;華封祝堯,曾傳其語。蓋欲子孫之盛,而室家之昌也。里諺曰:『濟囝囗〈忄勿〉認窮』。則以諸子長成,各事其業,無憂衣食也。然其反語曰:『濟囝餓死父』。此非空言,實有其事,且為數年前事。艋舺嫗年七十余,有子七人。長子舉武鄉薦,雖死有孫;余亦各小康自立。嫗愛少子,居其家。洎病篤,輿往長子所,長婦不受,謂丈夫已死,不能任喪事;乃赴次子居,次子亦不受。三子、四子咸推諉,而媼死于道上矣。見者大嘩,群肆抨擊,少子乃舁歸收殮;此真倫常之變。嫗非多子,何以至是?里中有生子眾多無力養育者,旁人輒為之嘆曰:『跋落囝兒坑』;亦可以見其慘狀。然則「產兒制限」豈空論哉?
三七
青烏之術,其事荒唐;而富人信之,以為既富之后可以增富,子孫且能封侯拜相。嘗有親死不葬,延聘山師,竭力奉承,冀得吉壤。而為山師者多窮骨相,滿口胡言;故里諺曰:『背脊負黃巾,亞別人看風水』。「黃巾」為裹枯骨之用,謂不能葬其親而欲為擇葬;亦以喻己事不為,而欲為人謀事也。其曉事者則曰「福地福人居」,更進曰「有天理亞有地理」;可見風水之無用矣。明太祖既得天下,慮人之奪其子孫天下也,命江夏侯周德興往斷宇內天子氣。德興至南安,見石井鄭氏祖墳,有「五馬奔江」之形,欲毀之。夢一老人告之曰:『留此一脈,為明吐氣』!覺而異之,乃止。其后延平父子效忠明室,保存正朔者三十余年;而明之天下竟為長白山下之覺羅氏所奪:此則洪武君臣之力之所不為也。嗚呼!帝者之貪愚,亦可笑已(按:「負」古音「倍」。「史記」「夏本紀」:『至于負尾』;「漢書」作「倍尾」,古音通)!
三八
臺灣處東南海上,潮流所經,寒熱互至;故其氣候頗與中土不同。而征之里諺,歷驗不爽。如曰:『六月初三雨,七十二云頭』;又曰:『芒種雨,五月無干涂、六月火燒埔』;又曰:『六月一雷止九臺,九月一雷九臺來』;又曰:『雨前蒙蒙終不雨,雨后蒙蒙終不晴』。故老相傳,實由經驗;田夫漁子,豫識陰晴。此如巢居知風、穴居知雨,有不期然而然者也。
三九
風信曰「暴」,亦曰「報」。初起時,謂之「報頭」;風力漸大,行船者忌之。「臺灣府志」所載有「玉皇暴」、「媽祖暴」、「烏狗暴」、「白須暴」凡數十名,各有時日。如正月初九為「玉皇暴」,相傳玉皇誕辰。是日有暴,則各暴皆驗;否則,未可憑準。故里諺:『天公那有報,眾神藉敢報』。又曰:『烏狗報白須』,言相應也;正月二十九日為「烏狗」而二月初二為「白須」。又曰:『送神風,接神雨』。則以十二月二十四日多風而正月初多雨也。
四〇
南方患熱、北方苦寒,此自然之理也。臺南地近赤道,長年溫燠。冬春之際,常在華氏六、七十度;有時升至八十余度或降至四十二、三度,不過一、二日而已。里諺曰:『未食午節粽,破裘囗〈忄勿〉甘放』。又曰:『正月寒死豬,二月寒死牛;三月寒死播田夫,四月寒死健乖新婦』。亦可以見氣候之激變矣(按臺語呼「牛」為「愚」,與「豬」、「夫」、「婦」葉韻)。
四一
淡水為今之臺北,前時管地廣漠,北自宜蘭、南訖大甲,皆淡水廳所轄也。草萊未伐,長年陰霧,罕晴霽。故里諺曰:『淡水是這天,雨傘倚門邊』;可以知其多雨矣。建省以來,山嵐漸斂,民戶日殷,雨雖稍殺;而自冬徂夏,連綿不絕,基隆且稱雨港。是其氣象之陰晴,與臺南迥異矣。
四二
禁忌之事,無論文野,環球各族自古留傳。茍以俗諺而考之,可以覘民德之厚薄而民智之淺深也。臺人之言曰:『七不出,八不歸』;此言正月之行事耳。若曰:『囗〈忄麥〉借人死,囗〈忄勿〉借人生』。則為惻隱之心;雖遇病人借宿,亦不忍拒之也。又曰:『囗〈忄麥〉參生疥兮像床,囗〈忄勿〉參囗〈疒臺〉痾對門』;此則恐其感染也。「囗〈疒臺〉痾」則痲瘋,為遺傳病,潛伏之期頗久;故諺曰:『會過祖,昧過某』。言能及其子孫也。古人之深晰病理,明知傳染而不言傳染,慮聞者之寒心耳。家有天痘、肺癆及諸惡癥,則禁親友存問,謂于病者不祥;實則懼見者之不祥,故婉言以拒之。然則此種禁忌,豈遜于衛生昌明之國哉(按臺語「同」曰「像」,相像則相同。會,能也;昧,不能也)!
四三
臺人衛生之法,忌飲生水、忌食未熟之物。故里諺曰:『千滾無癀,萬滾無毒』。此種信條,婦孺周知;故少腸胃之病,是誠絕好習憤也。近者「時式」之人,食生魚、飲冰水,自詡文明;而傳染之病多矣。臺人又有言曰:『食龍眼放木耳,食藍茇放銃子』。此二果者消化不易,故禁兒童食之。
四四
臺灣山川之奇、物產之富、民族盛衰之起伏千變萬化,莫可端倪;皆小說之絕好材料也。三百年間,作者尚少。同安江日升氏曾撰「臺灣外記」,載鄭氏四世事,自芝龍入處以訖克塽歸降;而明清遞嬗之際、荷蘭侵略之圖、延平光復之志,收羅殆盡,可謂宏博而肆矣。乙未之役,上海有刊「劉永福守臺南」者,道聽涂說,且雜神怪,未足以語于著作之林也。比年以來,臺人士亦有作者;惜取材未豐,用筆尚澀。唯臺南「三六九」小報有「小封神」,為許丙丁所作;雖游戲筆墨,而能將臺南零碎故事貫串其中以寓諷刺,亦佳構也。余以幽憂之疾,閉戶讀書,謝絕外事;因作「板橋夜話」、「霧峰快談」二書,以記臺灣豪族之興替,書各十余萬言。此書刊行,布諸海內,亦可以覘臺灣社會之變遷而民族精神之沒落矣。
四五
「孟子」「齊人」一章,為一短篇小說。余以純粹臺灣語譯之,毫無阻滯。曩在臺北臺灣語研究會上,曾講孫中山先生之「三民主義」;命會員筆記,語既融和,辭又達意。蓋以臺灣語之組織自有文法,名辭、動辭、介辭、助辭亦有規律。特淺人不察,以為有音無字,隨便亂書,致多爽實;一篇之中,黑白參半,而臺灣語之意義失矣。故欲以臺灣語而作小說當無不可,但不可為非驢、非馬之文章耳。
四六
「九尾龜」之「蘇白」、「廣東報」之「粵謳」,生長其地者類能知之。以臺灣語而為小說,臺灣人諒亦能知,但恐行之不遠耳。余意短篇尺簡,可用方言;而灌輸學術、發表思潮,當用簡潔淺白之華文,以求盡人能知而后可收其效。夫世界進步日趨大同,學術思潮已無國境。我輩處此文運交會之際,能用固有之華文可也、能用和文可也,能用英、法、俄、德之文尤可也;則用羅馬字以寫白話文亦無不可。但得彼此情素互相交通,雖愛世語吾亦學之。故今之臺人士,一面須保存鄉土語言、一面又須肄習他國文字,而后不至于孤陋寡聞也。
四七
小說未興以前,先秦諸子多作寓言;莊、列之書,尤工載筆。如「七圣迷途」、「愚公移山」,奇文妙文讀之不厭。「臺灣府志」「叢談」有「古橘岡序」一篇,則寓言也;不知何人所作。其序曰:『鳳邑有岡山,未入版圖時,邑中人六月樵于山,忽望古橘挺然岡頂。向橘行里許,有巨室。由石門入,庭花開落,階草繁榮;野鳥自呼,房廊寂寂。壁間留題詩語及水墨畫跡,镵存各半。比登堂,無所見;惟一犬從內出,見人搖尾,絕不驚吠。隨犬曲折,緣徑恣觀,環室皆徑圍橘樹也。時雖盛暑,猶垂實如碗大。摘食之,瓣甘而香,取一、二置諸懷。俄而斜陽照入,樹樹含紅;山風襲人,有凄涼意。輒荷〔樵〕尋〔歸〕路,遍處識之。至家以語,出橘相示,謀與妻子俱隱。再往,遂失其室,并不見橘』。此則陶靖節「桃花源記」之類也。顧彼為漁夫而此為樵客,遙遙相對;且有移家之志,可謂不俗。豈作者亦欲避秦歟?茍有其地,吾將居之。
四八
臺灣開辟未久,故事頗多。余撰「臺灣通史」,極力搜羅,以成此書。其瑣細別為「贅談」,如「打貓」、「打狗」則其一也。先是,延平郡王入臺后,以生番散處巖谷,獵人如獸;乃自唐山購來兩虎,放之山中,欲與生番爭逐。兩虎分行,牝者至諸羅之北,番以為貓也,噪而擊之,因名其地為「打貓」;牡者至鳳山海隅,為番撲死誤為狗,而號其山為「打狗山」。此雖荒唐之言,以今思之,足見當時景象。蓋當鄭氏肇造,拓地未廣,政令所及不過天興、萬年,其余則番地也。故番人之以虎為貓,比之「指鹿為馬」者尤為有理。
四九
臺南有「打鼓山十八哈籃」之語;蓋謂埋金十八窖,有福者方能得也。按陳小崖「臺灣外紀」謂:『明都督俞大猷討海寇林道干,道干戰敗,艤舟打鼓山下。恐復來攻,掠山下土番殺之,取其血和灰以固舟,乃航于海。相傳道干有妹埋金山上,有奇花異果,入山者摘而啖之,甘美殊甚;若懷歸,則迷失道』。
五〇
林道干既去臺灣,竄呂宋;官軍復征之,乃走勃泥,攘瀕海之地而居焉,號「道干港」。勃泥則婆利,今之婆羅洲。道干慮為人并,鑄大炮,以備戰守。既成,試放炮裂,被炸死;故臺南有「林道干鑄銃撲家治」之諺,以言害人自害也(按臺語自己曰「家治」,為「咱的」之變音)。
五一
鹿耳門在安平之西,荷蘭、鄭氏均扼險駐兵,以防海道;清代因之。住民數百,佃、漁為生;亦有廟宇祀天后。道光十一年七月十四日大風雨,曾文、灣里兩溪之水漰湃而來,鹿耳門遂遭淹沒。三郊商人素為海上貿易,憫其厄,每年是日設水陸道場于水仙宮,以濟幽魂;佛家謂之「普渡」。故臺南有「鹿耳門寄普」一語即言其事,亦以喻無業者之依人餬口也。
五二
呂祖廟在臺南市內,前時有尼居之,不守清規,冶游子弟出入其間;眾多訾議,遂有「呂祖廟燒金,糕仔昧記提來」之諺。謂晉香者以此為歡場,樂而忘返也。事為有司所聞,逐尼出,改為「引心書院」。
五三
延平郡王肇造東都,保持明朔;精忠大義,震曜坤輿。臺人敬之如神,建廟奉祀,尊之為「開臺圣王」、或稱「國姓公」,未敢以名之也。野乘所載、故老所傳,頗多神話;為錄一二:「臺灣志略」謂:『鄭氏攻略臺灣時,荷蘭揆一王夢一丈夫冠帶騎鯨,從鹿耳門而入。及覺,則鄭氏舟師已由港進。倉皇拒戰,遂舉城降』。「淡水廳志」曰:『國姓井,在大甲堡鐵砧山巔。相傳鄭氏屯兵大甲,以水多瘴毒,乃拔劍斫地得泉,味清洌』。又曰:『鸚哥山,在三角涌;與鳶山對峙。相傳吐霧成瘴,鄭氏進軍迷路,炮斷其頸』。
五四
民謳為一種風謠,所以刺時政之得失;「小雅」「巷伯」之詩,已啟其端。「左傳」所載,尤為刻畫:如宋人之諷華元、鄭人之歌子產,則其類也。班、范兩書,采取尤伙。而臺灣亦有一二:蔡牽之亂,俶擾海上。薛志亮為臺灣知縣,募勇守城,與民同疾苦;而守備吉凌阿號知兵。民間為之謳曰:『文中有一薛,武中有一吉;任是蔡牽來,土城變成鐵』。及平,眾多其功。咸豐初,安邱王廷干任臺灣縣,性貪墨,折獄徇私。民間為之謳曰:『王廷干,看錢無看案』!后調任鳳山,死于林恭之亂;妻子、臧獲被殺者二十有八人,吏民無有顧者:亦好貨之罪也。
五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