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7章

  • 血證論
  • 唐宗海
  • 3576字
  • 2015-12-26 16:59:55

解毒湯大黃(一錢) 黃連(三錢) 黃芩(三錢) 黃柏(二錢) 梔子(炒三錢) 赤芍(二錢)枳殼(一錢) 連翹(一錢) 防風(三錢) 甘草(一錢)解毒者。謂解除臟毒也。臟毒由火迫結在肛門。故用泄火之藥極多。其用白芍者。兼行其血。血行則火無所著。用枳殼者。兼行其氣。氣行則火自不聚。而火勢之煽。每扶風威。故以防風去風以熄火。且防風上行外達。使火升散。則不迫結肛門。此即仲景白頭翁湯之意。

清胃散生地(三錢) 當歸(三錢) 丹皮(三錢) 黃連(二錢) 升麻(一錢) 甘草(一錢)方治臟毒。義取清火。而升麻一味。以升散為解除之法。使不下迫。且欲轉下注之熱。使逆挽而上不復下注。目疾口舌之風火。亦可借其清火升散以解。升麻與葛根黃芩湯相仿。

槐角丸槐角(三錢) 地榆(二錢) 黃連(一錢) 黃芩(三錢) 黃柏(三錢) 生地(三錢)當歸(三錢) 川芎(一錢) 防風(二錢) 荊芥(二錢) 側柏(二錢) 枳殼(二錢)烏梅(三枚) 生姜(一錢汁)世謂腸風下血。問腸何以有風。則以外風由肺傷入大腸。內風由肝煽動血分。方用清火和血之藥。亦系通治血病之泛法。惟防風生姜。以祛外來之風。烏梅荊芥。以治內動之風。為腸風立法。本于仲景白頭翁及葛根諸湯之意。

葛根黃連黃芩湯葛根(三錢) 黃連(二錢) 黃芩(三錢) 甘草(一錢)治協熱下利便血等癥。用芩連以清熱。用葛根升散。使下陷之邪。仍達于上。出于表。則不迫協于下矣。

喻嘉言治痢心得。逆流挽舟之法。仲景此湯。實該其意。能從此變化。而治痢思過半矣。

龍膽瀉肝湯木通(一錢) 澤瀉(二錢) 柴胡(二錢) 車前子(三錢) 生地黃(三錢) 甘草(錢半)當歸(三錢) 黃芩(三錢) 炒梔子(二錢) 龍膽草(二錢)瀉青丸龍膽草(三錢) 大黃(一錢) 川芎(一錢) 當歸(三錢) 羌活(一錢) 炒梔子(二錢)防風(二錢) 竹葉(一錢)濟生烏梅丸僵蠶(三錢) 烏梅(五枚) 醋丸臟連丸熟地(五錢) 山萸(三錢) 山藥(三錢) 云苓(三錢) 澤瀉(三錢) 丹皮(三錢) 黃連(二錢)入豬大臟腸內。同糯米蒸熟。去米。搗腸與藥為丸。淡鹽湯下。

斷紅丸鹿茸(三錢) 附子(二錢) 當歸(五錢) 續斷(三錢) 黃 (五錢) 阿膠(三錢) 側柏葉(三錢) 醋丸地榆散地榆(三錢) 當歸(四錢) 白芍(三錢) 黃芩(三錢) 黃連(錢半) 炒梔子(二錢)犀角(一錢) 薤白(二錢)地榆治下血。薤白治后重逼脹。余藥乃涼血常品。

四逆散柴胡(三錢) 枳殼(二錢) 白芍(三錢) 甘草(錢半)四肢厥冷。謂之四逆。仲景四逆湯。皆用溫藥。乃以熱治寒之正法。至四逆散。則純用清疏平和之品。亦能治四肢厥冷。何也。蓋虛寒固有四癥。亦有熱遏于內。不得四達。而亦四逆者。實熱內伏。熱深厥亦深。

非芩連大黃不克。虛熱內伏。非玉燭散玉女煎不退。若是腠理不和。遏其陽氣。則但用四逆散。枳殼甘草。解中土之郁。而白芍以調其內。柴胡以達于外。斯氣暢而四肢通。自不冷厥矣。此湯與小柴胡轉輸外達相似。又疏平肝氣。和降胃氣之通劑。借用處尤多。

五苓散白術(三錢) 云苓(三錢) 豬苓(三錢) 澤瀉(三錢) 桂枝(三錢)仲景此方。治胸滿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而用桂枝入心以化胸前之水結。余皆脾胃中州之藥。使中上之水得通于下。則小便利。散于上則口渴除。達于外則身熱解。今遇小便不利。便用五苓散。雖去桂入膀胱化氣。然桂實心肝之藥。火交于水。乃借治法。不似附子臺烏。本系膀胱正藥也。且陰水可用。

而陽水絕不可用。

平胃散 胃苓湯。即此方合五苓散也。

濃樸(二錢) 陳皮(二錢) 蒼術(三錢) 甘草(錢半)石蓮湯人參(錢半) 黃芩(三錢) 黃連(二錢) 石蓮(即蓮米有黑殼者三錢)胃火甚。則拒格不納食。用芩連以清火。用人參石蓮以補胃。故治噤口不食。

大清涼散木通(一錢) 澤蘭(二錢) 車前子(三錢) 甘草梢(一錢) 白僵蠶(三錢) 金銀花(二錢)蟬蛻(五錢) 全蝎(一錢) 川黃連(二錢) 炒梔子(三錢) 五味子(五錢) 龍膽草(二錢)當歸(三錢) 生地(三錢) 天門冬(三錢) 麥門冬(三錢) 牡丹皮(三錢) 黃芩(三錢)知母(三錢) 黃酒(三錢) 蜂蜜(三錢) 童便(一杯) 澤瀉(三錢)諸藥清熱利水。使瘟毒伏熱。從小便去。妙三蟲引藥及酒達于外。使外邪俱豁然而解。是徹內徹外之方。

左歸飲熟地(八錢) 山藥(三錢) 枸杞(三錢) 甘草(錢半) 茯苓(四錢) 山萸(三錢)難經謂左腎屬水。右腎屬火。景岳此方。取其滋水。故名左歸。方取棗皮酸以入肝。使子不盜母之氣。枸杞赤以入心。使火不為水之仇。使熟地一味。滋腎之水陰。使茯苓一味。利腎之水質。有形之水質不去。

無形之水陰。亦不生也。然腎水實仰給于胃。故用甘草山藥。從中宮以輸水于腎。景岳方多駁雜。此亦未可濃非。

血府逐瘀湯當歸(三錢) 生地(三錢) 桃仁(三錢) 紅花(一錢) 枳殼(一錢) 赤芍(三錢)柴胡(二錢) 桔梗(二錢) 川芎(一錢) 牛膝(二錢) 甘草(一錢)王清任著醫林改錯。論多粗舛。惟治瘀血最長。所立三方。乃治瘀活套方也。一書中惟此湯歌訣。血化下行不作癆句。頗有見識。凡癆所由成。多是瘀血為害。吾于血癥諸門。言之綦詳。并采此語以為印證。

膈下逐瘀湯五靈脂(三錢) 當歸(三錢) 川芎(一錢) 桃仁(三錢) 赤芍(二錢) 烏藥(二錢)牡丹皮(三錢) 玄胡(二錢) 甘草(一錢) 香附(三錢) 紅花(一錢) 枳殼(一錢)王清任立方。即當芎失笑散意。治中下焦瘀血可用。王清任極言瘀血之證最詳。而所用藥則仍淺近。

然亦有可用云。

土瓜根湯桂枝(三錢) 白芍 土瓜根 蟲(各等分)大黃甘遂湯大黃(二錢) 甘遂(一錢) 阿膠(二錢)大黃下血。甘遂下水。君阿膠滋水與血以補之。瀉不傷正。水血交結者。須本此法治之。

代抵當湯大黃(一錢酒炒) 莪術(一錢) 山甲珠(三片) 紅花(一錢) 桃仁(三錢) 丹皮(三錢)當歸(三錢) 牛膝(二錢) 夜明砂(三錢)山甲攻血。夜明砂是蚊被蝙蝠食后所化之糞。蚊食人血。蝙蝠食蚊。故糞能去血。嚙死血。余藥破下。務使瘀血不留。

化滯丸巴豆(一錢去油) 三棱(二錢) 莪術(二錢) 青皮(一錢) 陳皮(一錢) 黃連(三錢)半夏(三錢) 木香(二錢) 丁香(一錢)蜜丸。攻一切寒熱氣滯之積。

大黃 蟲丸大黃(一錢) 黃芩(二錢) 甘草(一錢) 桃仁(三錢) 杏仁(三錢) 白芍(二錢)干漆(一錢) 虻蟲(一錢) 水蛭(三錢) 蟲(二錢) 蠐螬(二錢) 地黃(二錢)蜜丸酒服。治干血癆。舊血不去。則新血斷不能生。干血癆。人皆知其極虛。而不知其補虛正是助病。非治病也。必去其干血。而后新血得生。乃望回春。干血與尋常瘀血不同。瘀血尚可以氣行之。干血與氣相隔。故用嚙血諸蟲以蝕之。

金蟾丸干蝦蟆(三錢) 胡黃連(二錢) 鶴虱(二錢) 雷丸(二錢) 蘆薈(二錢) 肉豆蔻(二錢)苦楝根(二錢) 蕪荑(二錢) 雄黃(二錢)治小兒疳蟲。男子濕熱所生之癆蟲。以此殺之。夫癆蟲有二。血化之蟲。靈怪難治。必用鱉甲鰻魚獺肝百部麝香諸靈藥。而再加和血之品。以除其根。乃能克之。濕熱之蟲蠢而易治。用此方。即仿烏梅丸之意。而妙在干蝦蟆。雄黃亦靈藥。故治蟲最效。

白頭翁湯白頭翁(三錢) 甘草(二錢) 阿膠(三錢) 青皮(三錢) 黃連(三錢) 黃柏(三錢)清風火。平肝治痢。

移尸滅怪湯山萸肉(三錢) 人參(三錢) 當歸(三錢) 虻蟲(一錢) 水蛭(一錢) 晚蠶砂(三錢) 乳香(三錢)蜜丸日服三次。共重一兩。七日而傳尸之蟲滅跡。夫癆蟲者。瘀血所化也。死而傳染家人。亦染于血分。

聚血為巢。生子蝕血。故虻蟲水蛭。下血即能下蟲。此乃治蟲之根。而蠶砂乳香棗皮。又以味殺之。人參當歸則助正氣以祛邪。為攻補兼施之法。辨癥奇聞論。皆循末忘本。惟此丸能知血化為蟲之所以然。

而其自注。卻未能及此。毋亦象罔乃得元珠哉。

紫參湯紫參(三錢) 甘草(八錢)先煮紫參。后入甘草。溫服。

當歸四逆湯當歸(三錢) 白芍(三錢) 桂枝(二錢) 細辛(一錢) 生姜(三錢) 大棗(四枚) 木通(一錢)治手足痹痛寒冷。

抵當湯大黃(二錢) 桃仁(三錢) 虻蟲(三錢) 水蛭(三錢)琥珀散琥珀(一錢) 三棱(一錢) 莪術(一錢) 丹皮(二錢) 肉桂(一錢) 延胡索(一錢)烏藥(一錢) 當歸(三錢) 赤芍(三錢) 生地(三錢) 劉寄奴(三錢)方主行氣下血。使經通而石瘕去。

葉氏養胃湯麥冬(三錢) 扁豆(三錢) 玉竹(三錢) 甘草(一錢) 沙參(三錢) 桑葉(三錢)清平甘潤。滋養胃陰。在甘露飲救肺湯之間。

脾約丸麻仁(三錢) 白芍(三錢) 大黃(一錢) 枳殼(一錢) 濃樸(二錢) 杏仁(三錢)為末。蜜丸。潤利大便。

三物湯濃樸(二錢) 枳殼(一錢) 大黃(一錢)附子湯附子(五錢炮) 人參(三錢) 白術(三錢) 云苓(三錢) 白芍(三錢)此仲景溫腎之主劑。附子色黑大溫。能補腎中之陽。腎陽者。水中之陽。泄水之陽者木也。故用白芍以平之。封水之陽者土也。故用白術以填之。水中之陽。恐水邪泛溢則陽越。茯苓利水。俾陽不因水而泛。

陽斯秘矣。水中之陽。若無水津以養之。則陽不得其宅。故用人參以生水津。使養陽氣。陽得所養。陽斯沖矣。六味左歸。補腎陰以養氣之法。都氣丸。所以得名也。附子湯。腎氣丸。補腎陽以生氣化氣之法。

梔子豆豉湯梔子(五錢) 淡豆豉(五錢)服后得吐為快。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叶城县| 客服| 资兴市| 盐亭县| 濮阳县| 巨鹿县| 文化| 安阳市| 沙雅县| 漳浦县| 布拖县| 于都县| 资中县| 基隆市| 永吉县| 增城市| 曲松县| 湖口县| 兴仁县| 黎城县| 赤城县| 利辛县| 安岳县| 邯郸县| 清水河县| 商洛市| 侯马市| 武安市| 镇安县| 简阳市| 高州市| 五莲县| 即墨市| 宣城市| 鲜城| 普定县| 玉环县| 夏津县| 临猗县| 上林县| 瑞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