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5章

  • 血證論
  • 唐宗海
  • 4508字
  • 2015-12-26 16:59:55

千金麥門冬湯麥冬(三錢) 桔梗(二錢) 桑皮(三錢) 半夏(二錢) 生地(三錢) 紫菀(三錢) 竹茹(三錢) 麻黃(一錢) 五味(一錢) 生姜(三片) 甘草(一錢)風寒客于肺中。引痰生火。故用桔梗桑皮半夏生姜。以利除痰飲。用生地紫菀竹茹麥冬五味。以清斂火氣。然陳寒不除。則痰火旋去而旋生。故以麻黃一味。搜剔陳寒。惟甘草則取調諸藥而已。凡寒中包火。火中伏寒。皆能治之。

柴胡梅連散柴胡(三錢) 人參(三錢) 黃芩(三錢) 甘草(一錢) 黃連(一錢) 白芍(三錢) 當歸(三錢)柴胡湯。逍遙散。各半成方。而重在黃連一味。較二方尤擅清火之功。心者肝之子。黃連瀉心。實則瀉其子。

甘桔湯甘草(三錢) 桔梗(三錢)葶藶大棗瀉肺湯葶藶(炒香搗三錢) 大棗(擘破五枚)先圣用藥。瀉必兼補。故無弊。即如此兩方。桔梗以開達肺氣。凡咽痛肺癰排膿。皆生用之。而必君以甘草。以土生金。助其開達之勢。葶藶苦寒。力能降泄肺中之氣。火熱壅肺。水飲沖肺。皆能隨其實而瀉之。

而必君以大棗。使邪去而正不傷。得此意者。可知配合之義。

保和丸知母(三錢) 貝母(三錢) 天門冬(三錢) 款冬花(三錢) 天花粉(三錢) 薏苡仁(三錢) 五味子(一錢) 甘草(一錢) 馬兜鈴(三錢) 生地黃(三錢) 紫菀(三錢) 百合(三錢) 阿膠(三錢)當歸(三錢) 紫蘇(二錢) 薄荷(一錢) 百部(三錢) 飴糖(二兩) 生姜(三錢)此方藥味雖多。而實以潤肺清火為主。凡是虛勞咳血。皆肺中陰津不足。火熱乘之使然。火壅于內。則皮毛固閉。灑淅而惡寒。易招外感。火盛則水津凝滯。膠結為痰。而氣愈不得息。痿咳所以不愈也。方用飴膠地歸百合百部甘草紫菀花粉款冬。大生津液以潤肺。五味天冬知母。以清肺火。猶恐外寒閉之。

則火郁而不清。故佐以姜蘇薄荷。以疏解其郁。痰飲滯之。則火阻而不降。故用貝母苡仁。以導利其滯。

郁解滯行。火清肺潤。咳嗽愈而痿燥除。無論寒久變火。火郁似寒。諸癥皆能治之。十藥神書。載此方加減甚詳。余謂此方藥味已多。如再加減。便雜而無功。對證之方甚伙。何須執此一方。苦苦加減。便欲醫盡諸病耶。為末。飴糖丸服。

瀉肺丸栝蔞霜(三錢) 貝母(三錢) 半夏(三錢) 郁金(二錢) 葶藶(三錢炒) 杏仁(三錢)黃連(二錢) 黃芩(三錢) 大黃(錢半) 甘草(一錢)肺部痰火血氣壅滯不降。用此方解泄破下。力量最大。是從人參瀉肺湯。葶藶大棗半夏瀉心小結胸等湯。割取而成。又加郁金大破血分。藥雖猛峻。然果遇實證。非此不克。

消化丸礞石(三錢 ) 明礬(二錢) 牙皂(一錢) 云苓(三錢) 陳皮(一錢) 枳殼(一錢)枳實(一錢) 南星(一錢生) 沉香(一錢) 半夏(一錢生) 薄荷(一錢) 黃芩(二錢)神曲(二錢) 姜汁(一錢) 飴糖(三錢)為末。神曲姜汁為丸。臥時飴糖拌吞。仰臥則藥流入肺。去痰除根。痰即水也。寒郁之。氣阻之。火凝之。是以膠粘潮溢。而不能去也。此方以燥降墜利去水為主。而用薄荷以散寒。用黃芩以清火。尤妙。明礬入濁水而能清。牙皂入污垢而能去。二物合用。為滌除痰涎之妙品。諸藥猛峻。故用飴糖以緩之。葛可久法。服后即服太平丸以補之。可知瀉實。亦宜補虛。然遇實證。慎毋畏而不用也。

太平丸天門冬(二錢) 麥門冬(二錢) 款冬花(二錢) 知母(二錢) 杏仁(二錢) 熟地黃(三錢)生地黃(三錢) 川黃連(一錢) 當歸(三錢) 阿膠(二錢蛤粉炒) 蒲黃(二錢) 京墨(五分)桔梗(二錢) 薄荷(一錢) 麝香(少許)煉蜜為丸彈子大。食后。薄荷湯化下一丸。義取潤肺清金。豁痰止血。諸藥顯而易見。惟黃連一味。是瀉心之藥。心者肺之賊。瀉心即是清肺。乃隔治之法。麝香一味。是透竅之藥。肺者氣之竅。通竅即所以安肺。是從治法。仲景金匱。亦有上焦得通。津液得下之語。蓋上焦通。則津液不凝為痰。下降而火亦隨降。

葛可久制方。原未證諸仲景。而其義有可通。故引證之。第此方治肺。取滋利宣通。上焦虛枯滯澀者皆宜。若下焦陰虛。則大不宜。蓋下焦之病宜斂藏。用宣通法。又其所忌。

二陳湯半夏(三錢) 陳皮(三錢) 茯苓(三錢) 甘草(二錢)此方為去除痰飲之通劑。痰之本。水也。茯苓治水。以治其本。痰之動。濕也。茯苓滲濕以鎮其動。其余半夏降逆。陳皮順氣。甘草調中。皆取之以為茯苓之佐使耳。故仲景書。凡痰多者。俱加茯苓。嘔者俱加半夏。今人不窮古訓。以半夏為去痰專品。不知半夏非不去痰。而辛降之氣最甚。究屬降氣之主。故凡用藥。不可失其真面也。

紫菀散紫菀(三錢) 人參(二錢) 知母(二錢) 貝母(二錢) 桔梗(二錢) 茯苓(三錢) 阿膠(二錢) 五味(一錢) 甘草(一錢)肺痿咳痰。取參草膠苑。以滋補肺陰。又用知母以清其火。五味以斂其氣。桔梗貝母茯苓。以利其痰。火氣痰三者俱順。則肺愈受其益。此較保和湯。救肺湯。又在不清不濁之間。用方者隨宜擇取。

礞石滾痰丸礞石(三錢) 黃芩(三錢) 大黃(三錢) 沉香(三錢)痰者。水之所結也。肺胃火盛。煎灼其水。則凝而為瘀。與飲同主于水。而飲則動于寒。故清而不稠。痰則熬以火。故粘而難下。王隱君制此方。用黃芩清肺中無形之火。用大黃瀉胃中實積之火。此治痰先清火。所以治其原也。然痰本水濕所成。故佐以礞石之悍燥以除水。痰之所留。氣即阻而不利。故用沉香以速降之。二黃得礞石沉香。則能迅掃直攻老痰巢穴。濁垢之處。而不少留。此滾痰之所由名也。為末。

水丸。姜湯下。仰臥。忌飲食半日。若喉間粘壅。乃病藥相拒。少頃藥力到自愈。方雖猛峻。然頑痰變見諸怪證。非此不治。

旋復代赭石湯人參(三錢) 甘草(二錢) 半夏(三錢) 生姜(三錢) 大棗(五枚) 赭石(三錢 ) 旋復花(三錢炙)此方治噦呃。人皆知之。而不知呃有數端。胃絕而呃不與焉。一火呃。宜用承氣湯。一寒呃。宜理中湯。加丁香柿蒂。一瘀血滯呃。宜大柴胡。加桃仁丹皮。此方乃治痰飲作呃之劑。與諸呃有異。不得見呃即用此湯也。方取參草大棗以補中。而用生姜旋復以去痰飲。用半夏赭石以鎮逆氣。中氣旺。則痰飲自消。

痰飲清。則氣順。氣順則呃止。治病者。貴求其本。斯方有效。不為古人所瞞。兼火者。可加麥冬枯芩。兼寒者。可加丁香柿蒂。痰多者。加茯苓。蓋既得其真面。然后可議加減。

溫膽湯半夏(三錢) 云苓(三錢) 陳皮(二錢) 甘草(錢半) 竹茹(三錢) 枳殼(錢半)二陳湯為安胃祛痰之劑。竹茹以清膈上之火。加枳殼以利膈上之氣。總求痰氣順利。而膽自寧。溫之實清之也。用治痰氣嘔逆為宜。

真武湯白術(三錢) 茯苓(三錢) 白芍(三錢) 生姜(三錢) 附子(炮三錢)水飲者。腎之所主也。腎陽化水。則水下行而不泛上。故用附子入腎補陽。以為鎮管水氣之主。制水者土也。用苓術以防之。白芍苦降。從其類以瀉之。生姜辛散。循其末而宣之。合之宣瀉防制。水有所宰。而自不動矣。故取此方真武水神以名湯。

苓桂術甘湯茯苓(五錢) 桂枝(三錢) 白術(五錢) 甘草(三錢炙)甘草白術。填中宮以塞水。茯苓以利之。桂枝以化之。水不停而飲自除。治水氣陵心大效。蓋桂枝補心火。使下交于腎。茯苓利腎水。使不上陵心。其實茯苓是脾藥。土能治水。則水不克火也。桂枝是肝藥。化水者肝。為腎之子。實則瀉其子。而肝又主疏泄。故有化水氣之功。補心火者。虛則補其母。肝為心火之母。而桂又色赤入心也。發汗亦用桂枝。借木氣之溫。以散布外達也。其降沖逆。亦用桂枝者。以沖脈下屬于肝。內通于腎。桂枝溫肝氣以引之。化腎水以泄之。凡下焦寒水攻發。沖陽上浮者。往往佐苓夏以收功。須知桂枝其色赤。其氣溫。純得水火之氣。助火化木。是其所長。如無寒水。而用之發熱動血。陽盛則斃。仲景已有明戒。不可不凜。失血之家。尤宜慎用。或曰。仲景炙甘草湯。是補血藥。而亦未嘗忌用桂枝。何也。曰。此正仲景慎于用桂枝處。方義以中焦取汁。變赤為血。不得不用桂枝。助心火以化赤。然即恐桂枝傷血。故用桂極少。而用麥冬地黃極多。以柔濟剛。用桂而能制桂。仲景如此之慎。可知失血家。

不可輕用桂也。

二加龍骨湯龍骨(三錢 ) 牡蠣(三錢 ) 白薇(三錢) 附子(錢半炮) 白芍(三錢) 甘草(一錢) 大棗(三錢)生姜(三片)此方乃清散上焦。溫補下焦之藥。方用甘棗。從中宮以運上下。姜薇清散。使上焦之火不郁。附芍龍牡溫斂。使下焦之火歸根。合觀其方。以溫為正治。以清為反佐。真寒假熱。虛陽上浮。為對證。陳修園極贊其妙。今人不察。往往誤用。惜哉。

團魚丸川貝母 知母 前胡 柴胡(各五錢) 團魚(重十二兩)同煮。先取肉汁食之。次將藥渣焙干為末。魚骨煮汁。丸梧子大。麥冬湯下。團魚乃甲蟲之長。能破肝之結。肉亦帶酸。入肝養陰。合清利痰火。疏理凝滯之品。凡肝經血郁氣郁。火郁痰郁。以致骨蒸咳嗽者。

此丸力能治之。蓋此丸以調肝者利肺。金木交和。則血氣清寧。癆瘵不作。

月華丸天門冬(三錢) 麥門冬(三錢) 生地黃(三錢) 山藥(二錢) 百部(三錢) 川貝母(三錢)云茯苓(五錢) 白菊花(三錢) 沙參(三錢) 阿膠(三錢) 三七(二錢) 桑葉(三錢) 獺肝(一具)獺肝隨月變形。每月生一葉。正月則合為一葉。以其變化不測。而性又能殺蟲。凡癆蟲隱伏幻怪者。亦以此幻怪之物治之。乃自古相傳之靈藥。方名月華。實以此藥命名。而蟲所由生。則由于瘀血所變。故用三七以化瘀。血之所以化蟲者。又由于痰熱所蒸。故用余藥潤利。以清痰火。但取殺蟲。則獺肝一味已足。但取消瘀。則三七一味已足。而必多其品物者。攻補兼行。標本兼治。乃為全勝之師也。

生化湯當歸(三錢) 川芎(二錢) 黑姜(一錢) 桃仁(三錢) 甘草(一錢) 益母草(三錢)血瘀能化之。則所以生之也。產后多用。

止衄散生地(五錢) 白芍(三錢) 黃 (三錢炙) 赤苓(三錢) 當歸(三錢) 阿膠(二錢)生地涼血。當歸和血。白芍降血。阿膠秉阿水潛行地中之性。能潛伏血脈。此最易見者也。妙在黃 運氣攝血。則血不外泄。赤苓滲水利氣。則引血下行。但黃 一味。氣虛者得之。則鼓動充滿。而血得所統矣。設氣實者得之。以水濟水。以涂附涂。益氣橫決。愈逼血妄行矣。此用方者。所以貴有加減。

生地黃散生地(五錢) 川芎(錢半) 黃芩(三錢) 側柏葉(三錢) 桔梗(二錢) 梔子(二錢) 蒲黃(三錢) 阿膠(二錢) 白茅根(三錢) 丹皮(三錢) 白芍(三錢) 甘草(錢半) 童便(一杯) 萊菔汁(一杯)此方以治肝為主。以肝主血故也。而亦兼用心肺之藥者。以心主火。治火必先治心。肺主氣。降氣必先清肺。為涼血止血之通劑。方義雖淺而易效。

地骨皮散生地黃(三錢) 當歸(三錢) 川芎(一錢) 白芍(三錢) 牡丹皮(三錢) 地骨皮(三錢)柯韻伯曰。陰虛者陽湊之。故熱。仲景言陰弱則發熱。陽氣陷入陰中。必發熱。然當分三陰而治之。陽邪陷入太陰脾部。當補中益氣湯。以升舉之。清陽復位。而火自熄也。若陷入少陰腎部。當六味地黃丸。以對待之。壯水之主。而火自平也。陷入厥陰肝部。當地骨皮飲以涼補之。血有所藏。而火自安也。四物湯。

為肝家滋陰調血之劑。加地骨皮清志中之火以安腎。補其母也。加牡丹皮。清神中之火以涼心。瀉其子也。二皮涼而不潤。但清肝火。不傷脾胃。與四物加知柏之苦寒者不同。故逍遙散。治肝火之郁于本臟者也。木郁達之。順其性也。地骨皮飲。治陽邪之陷于肝臟者也。客者除之。勿縱寇以遺患也。二者皆肝家得力之劑。

歸脾湯白術(三錢) 黃 (三錢) 茯神(三錢) 人參(三錢) 遠志(一錢) 木香(一錢) 棗仁(二錢) 龍眼(三枚去殼) 當歸(四錢) 炙草(二錢)回龍湯每自己小便。每去頭尾接。用一碗乘熱服。化血清火。自還神化。為血證妙藥。與秋石不同。萬勿服秋石。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郸城县| 马尔康县| 喀喇沁旗| 科尔| 民乐县| 惠东县| 读书| 双峰县| 南宫市| 安义县| 三都| 上高县| 扶绥县| 鄯善县| 渭源县| 白银市| 同心县| 科技| 濮阳市| 正阳县| 开化县| 内黄县| 南京市| 海丰县| 信丰县| 昭觉县| 阿城市| 吉木萨尔县| 万全县| 怀化市| 花莲县| 通许县| 南江县| 红原县| 庄浪县| 延长县| 嘉善县| 安塞县| 莆田市| 宜州市| 都江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