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 詩經通論
- 姚際恒
- 4842字
- 2015-12-26 16:02:57
泂酌彼行潦,挹彼注茲,可以濯溉。豈弟君子,民之攸塈。本韻。
小序謂「召康公戒成王」,未有以見其必然。大序謂「皇天親有德,饗有道也」,依仿左隱三年「周、鄭交質」中語,益鄙淺。
詩之取興,多有微微相關者,不必執泥求之。集傳曰:「言遠酌彼行潦,挹之于彼而注之于此,尚可饎;況豈弟之君子,豈不為民之父母乎!」只此意亦足。或譏其以行潦比君子為不倫,取蘇氏之說曰:「流潦,水之薄也,然茍挹而注之,則可以饎;言物無不可用者。是以君子之于人未嘗有所棄,猶父母之無棄子也。」或又曰:「雖行潦污賤之水,茍挹之于彼而注之于此,則遂可以饎。孟子曰『雖有惡人,齋戒、沐浴則可以事上帝』。」按此二說曲合興義,未免迂滯。人必有喜其說者,故詳焉。
【泂酌三章,章五句。】
卷阿
有卷者阿,飄風自南。豈弟君子,來游來歌,與上「阿」。以矢其音。本韻。興也。
伴、奐、爾、游、矣,優、游、爾、休、矣、豈弟君子,俾爾彌爾性,似先公酋本韻。矣。賦也。
爾土宇昄章,亦孔之厚矣。豈弟君子,俾爾彌爾性,百神爾主本韻。矣。賦也。
爾受命長矣,茀祿爾康矣。豈弟君子,俾爾彌爾性,純嘏爾常本韻。矣。賦也。
有馮有翼,有孝有德,以引以翼。豈弟君子,四方為則。本韻。賦也。
颙颙卬卬,如圭如璋,令聞令望。豈弟君子,四方為綱。本韻。賦也。
鳳、凰、于、飛,翙、翙、其、羽,亦、集、爰、止、藹藹王多吉士。維君子使,媚、于、天、子、本韻。比而賦也。
鳳凰于飛,翙翙其羽,亦、傅、于、天、藹藹王多吉人。維君子命,媚、于、庶、人、[評]媚庶人,妙。本韻。比而賦也。
鳳。凰。鳴。矣。于。彼。高。岡。梧。桐。生。隔句矣。于。彼。朝。陽。本韻。菶。菶。萋。萋。雝。雝。喈。喈。本韻[評]一章皆比意,全在空際描寫,甚奇。比也。
君子之車,既庶且多。君子之馬,既閑且馳。矢、詩、不、多,維、以、遂、歌、本韻。賦也。
小序謂「召康公戒成王」,未見其必然。按書立政曰,「繼自今立政,其勿以憸人,其唯吉士」,與此篇中語意相近,則亦謂周公也。或引竹書紀年,以為「成王三十三年,游于卷阿,召康公從」,政附會此而云,不足信。大序謂「求賢、用吉士」原作「用賢,求吉士」,誤,茲校改。無意義,且亦只說得后半。按此篇自七章至十章,始言求賢、用吉士之意。首章至六章,皆祝勸王之辭。唯五章亦見用賢意;然曰,「豈弟君子,四方為則」,則仍祝勸之辭也。自鄭氏切合大序「求賢」之說,以通篇皆作「求賢」解,因以「豈弟君子」為指賢者,非矣。「豈弟君子」從來指王,不應此篇獨指賢者。且如是,則章章贊美賢臣,豈對君賡歌之體況「四方為則」、「四方為綱」豈贊臣語耶嚴氏更為鑿說,謂「周公有『明農』之請,將釋天下之重負以聽王之所自為。康公慮周公歸政之后,成王涉歷尚淺,任用非人,故作卷阿之詩,反復歌,欲以動悟成王」,因以每章「豈弟君子」鑿實為指「賢」。噫,何其武斷也!
[二章]「彌」,釋文「益也」。「彌爾性」,謂充足其性,使無虧間也;不可解作「終命」,亦不可說入理障。「先公」似指文、武,當曰「先王」,抑亦可互稱與
[七章]集傳云:「鄭氏以為『因時鳳凰至,故以為喻』,理或然也」。又云,「既曰『君子』,又曰『天子』,猶曰『王于出征,以佐天子』云爾。」皆是。
[九章]鳳凰之鳴在于高岡,梧桐之生亦在高岡,適當朝陽,而鳳凰棲止其上,喻賢人適匯集于朝寧之地;志一時之極盛也;其意不盡。又于梧桐申之以「菶菶萋妻」,鳳凰申之以「雝雝喈喈」,皆鏤空之筆,不著色相,斯為至文。山向東為「朝陽」,向西為「夕陽」,詩意本是高岡朝陽,梧桐生其上,而鳳凰棲于梧桐之上鳴焉;今鳳凰言「高岡」,梧桐言r1原作「梧桐生朝陽」,體會語氣,「生」常作「言」,今改。「朝陽」,互見也。解者不知,見詩是鳳凰鳴高岡,梧桐生朝陽,則鳳凰、梧桐兩不相屬;雖漫引莊子「鳳凰非梧桐不棲」之言,而究不知所合一也。于是鄭氏以「鳳凰鳴高岡」喻賢者居高位,則于「梧桐」更無著落,只得以之喻君;且以「朝陽」為溫仁之氣,亦喻君德。解者至今從之,豈不鑿而謬乎!嚴氏則以為喻太平之時。未見「梧桐」可喻太平也!毛傳曰:「梧桐不生山岡,太平而后生朝陽。」幾曾見梧桐不生山岡,又必太平而后生朝陽且其語持兩端,亦模糊。「萋萋」,不特盛貌,有棲止之義。
[十章]末章言王朝雖多吉士,猶恐野有遺賢,欲王多盛其車馬以待之也。此余意。集傳曰「承上章之興也」。以上章為興,以此章為所興之事,謬甚!且止既以為比矣,此又以為興,亦舛。又以「菶菶萋萋」興君子之車馬,「雝雝喈喈」興眾多而閑習,更不可解。「不多」貼「矢詩」言,雖童稚亦知。集傳云「意若曰『是以足以待天下之賢者而不厭其多矣』」,并不可解。
【卷阿十章,六章章五句;四章章六句。】
民勞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無、縱、詭、隨,以謹無良。式、遏、寇、虐,憯不畏明。柔遠、能邇,以定我王。本韻。賦也。下同。
民亦勞止,汔可小休!惠此中國,以為民逑。無縱詭隨,以謹怓。式遏寇虐,無俾民憂。無棄爾勞,以為王休。本韻。
民亦勞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師,以綏四國。無縱詭隨,以謹罔極。式遏寇虐,無俾作慝。敬慎威儀,以近有德。本韻。
民亦勞止,汔可小愒!惠此中國,俾民憂泄。無縱詭隨,以謹丑厲。式遏寇虐,無俾正敗。戎、雖、小、子,而、式、弘、大、本韻。
民亦勞止,汔可小安!惠此中國,國無有殘。無縱詭隨,以謹繾。綣。式遏寇虐,無俾正反。王、欲、玉、女,是、用、大、諫、本韻。
小序謂「召穆公刺厲王」。集傳謂「乃同列相戒之辭」,亦是;但云「同列相戒」,稍寬泛。今合兩家之說,當云「召穆公刺厲王用事小人以戒王也」。
[一章]開口說「民勞」,便已凄楚。「汔可小康」,亦安于時運而不敢過望之辭。曰「可」者,又見唯此時為可,他日恐將不及也;亦危之之辭。王所用之人,必陰為詭隨以惑上意,而實為寇虐以害生民,戒以無縱之而式遏之;每章皆提唱此二句,則其意最重乎此可知也。各章上八句皆一意,而以承接見變換;唯末二句則每章各出一義,此則正告之,望之以遠大也。
[二章]末二句,姑誘之以勉其終也。
[三章]末二句,教之以近君子也。
[四章]末二句,深責之也。
[五章]「繾綣」字妙。小人之固結其君,君之留戀此小人,被二字描摹殆盡。末二句言王雖愛女而我用大諫之,述作此詩之旨也。
【民勞五章,章十句。】
板
上、帝、板板,下、民、卒癉!出話不然,為猶不遠。靡圣管管,不實于亶,猶之未遠,是用大諫!本韻。賦也。下同。
天、之、方、難,無、然、憲、憲、本韻。天、之、方、蹶,無、然、泄、泄、本韻。辭、之、輯、矣,民、之、洽、本韻。矣、辭、之、懌、矣,民、之、莫、本韻。矣。[評]此詩多用正言,極文章變化之妙。
我雖異事,及爾同僚。我即爾謀,聽我囂囂。我言唯服,勿以為笑!先、民、有、言,「詢、于、芻、蕘、」。本韻。
天之方虐,無然謔謔。老夫灌灌,小子蹻蹻。匪我言耄,爾用憂謔。多、將、熇、熇,不、可、救、藥、本韻。
天、之、方、懠,無、為、夸、毗、威儀卒迷,善人載尸。民之方殿屎,則莫我敢葵。喪亂蔑資,曾莫惠我師。本韻。
天。之。牖。民。[評]正言。如。塤。如。篪。[評]取喻奇。如。璋。如。圭。如。取。如。攜。[評]空喻一句。本韻。攜、無、曰、益,牖、民、孔、易、民、之、多、辟,無、自、立、辟、!本韻。
價。人。維。藩。大。師。維。垣。大。邦。維。屏。大。宗。維。翰。本韻。懷。德。維。寧。[評]空一句。宗。子。維。城。本韻。[評]正言,絕大議論。無、俾、城、壞,無獨斯畏!本韻。
敬、天、之、怒,無、敢、戲、豫、敬、天、之、渝,無、敢、馳、驅、本韻。昊。天。曰。明。及。爾。出。王。本韻。昊。天。曰。旦。及。爾。游。衍。本韻。[評]正言。
小序謂「凡伯刺厲王」。按厲王時唯召穆公、凡伯為老臣,故分上篇為召穆公,此篇為凡伯,亦臆度之見。此蓋刺厲王用事小人而其旨歸于諫王也。
[一章]下句用「下民」,故上句用「上帝」以對之。「板板」,似遼隔之意;毛傳以「板」為「反」,恐未然。「管管」,似小智自用之意,毛傳謂「無所依系」,亦未然。
[二章]「辭輯」四句,正言告之,承上章「出話不然」之意來。篇中正、反間雜,若無倫次然,正見意志迫切也。
[五章]毛傳曰「蔑,無也。資,財也」,故下接以「莫惠我師」,甚明白易解。集傳曰「『資』與『咨』同,嗟嘆聲也」,謬;且上「殿屎」既為呻吟,此又為嗟嘆乎!
[七章]「大宗」,君之宗族也。「宗子」,適子也。「價人」、「大師」、「大邦」、「大宗」、「宗子」,此五者也;「懷德維寧」空說一句,借以聯絡上下,足成六句耳。集傳曰「言是六者皆君子之所恃以安」,大有語病。
[八章]「昊天曰明」四句,言天人相接處甚嚴而精。
【板八章,章八句。】
蕩
蕩蕩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二「辟」字韻,而音義不同。天生烝民,其、命、匪諶。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本韻。賦也。下同。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起二句無韻。曾。是。強。御。曾。是。掊。克。曾。是。在。位。曾。是。在。服。[評]本二句,衍作四句,以「曾是」字弄姿態。天降滔德,女興是力」。本韻。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而秉義類,強御多懟,流言以對,寇攘式內。本韻。侯作侯祝,靡屆靡究」。本韻。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女炰烋于中國,斂怨以為德。不、明、爾、德,時無背無側;本韻。爾德不明,以無陪無卿」。本韻。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天。不。湎。爾。以。酒。不義從式。韻。既愆爾止,靡、明、靡、晦、本韻。式、號、式、呼,俾、晝、作、夜、」本韻。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如、蜩、如、螗,如、沸、如、羹、小、大近喪,人尚乎由行。內、奰、于、中、國,覃、及、鬼、方、」。本韻。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匪上帝不時,殷不用舊。本韻。雖、無、老、成、人,尚、有、典、刑、曾是莫聽,大命以傾!」本韻。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人亦有言,『顛、沛、之、揭,枝、葉、未、有、害,本、實、先、撥、』。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本韻。
小序謂「召穆公傷周室大壞」。嚴氏曰:「臣子作詩皆發于憂國之忠,欲以感悟其君,雖敝壞已極,猶幾其改圖,君、臣之義無所逃于天地之間也。」此詩托言文王嘆商,特借秦為喻耳。或謂傷者傷嗟而已,非諫刺之比。如此,殆類后世詞人吊古之作,非當時臣子惓惓之義也。大序謂「天下蕩蕩無綱紀、文章」。蘇氏曰:「蕩之所以為蕩,由詩之『蕩蕩上帝』也。序以為『天下蕩蕩無綱紀、文章』,則非詩之意矣。」
[一章]孔氏曰:「以下諸章皆言『文王曰咨』,此獨不然者,見實非殷商之事,故于章首不言文王以起發其意也。」此說得之。「天生烝民」以下,謂天之生民其命難信,無不有初而鮮克有終者。「初」,謂文王也;「終」,謂厲王也。此于詩意為近。集傳謂「人降命之初皆善,而少能以善道自終」,似迂。
[二章]作文王咨殷商之辭,猶后世指時事作詩而題為史也。「曾是」字,怪之之辭如見。
[四章]「時無背無側」,「以無陪無卿」,何玄子曰:「反面為『背』,不正為『側』,俱非佳字,皆指小人之斂怨言也。舊說以『背』為前后、左右之稱,背可謂之前乎!其不該明矣。漢書五行志曰:『詩云「爾德不明,以亡陪亡卿;不明爾德,以無背無仄」,言上不明,暗昧蔽惑,則不能知善、惡,亡功者受賞,有罪者不殺。』顏注云:『言不別善、惡;有逆背傾仄者,有堪為卿大夫者,皆不知之也。』按班、顏之解已得詩意,但『背』、『側』、『陪』、『卿』四字俱就小人身上說。」「無背無側」者,彼實背、側,不知其為背、側,故明有而謂之無也。「無陪無卿」者,不知其不堪為陪、卿而漫以之為陪、卿,故雖有而猶之無也。
[五章]毛稚黃曰:「『俾晝作夜』不曰『俾夜作晝』,造語妙甚。此與『綢直如發』同,非倒句也,乃倒意也。」
[七章]「雖無老成人」二句,雖指紂時言,意實作者自謂。
[八章]「揭」,起也。「撥」,開也。大樹遭仆拔而揭起之時,其枝葉儼然尚未有害也,而其本實先已撥開土矣。言本實既無土滋,而枝葉必隨之以敝壞也。鄭氏訓「揭」為「蹶」,「撥」為「絕」,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