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4章

  • 詩經通論
  • 姚際恒
  • 4827字
  • 2015-12-26 16:02:57

新安首源姚際恒著

大雅

行葦

敦、彼、行、葦,牛、羊、勿、踐、履、方、苞、[評]取興自佳。、方、體,維、葉、泥、泥、本韻。戚戚兄弟,莫遠具爾。或、肆、之、筵,或、授、之、幾、本韻。[評]為末章地。興也。

肆筵、設、席,授幾有、緝、御、或獻或酢,洗爵、奠斝。本韻。醓、醢之薦,或燔或炙。嘉殽脾臄,或、歌、或、咢、本韻。賦也。下同。

敦弓既堅,四鍭既鈞,舍矢既均,序、賓、以、賢、本韻。敦弓既句,既挾四鍭。本韻。四、鍭、如。樹。[評]形容貫革,妙。序、賓、以、不、侮、本韻。

曾孫維、主,酒醴維、醹、[評]應上二「賓」字。酌、以、大、斗,以、祈、黃、耇、本韻。黃。耇。臺。背。以。引。以。翼。[評]有致,如畫。壽考維祺,以介景福。本韻。

小序謂「忠厚」。按左傳曰「雅有行葦,昭忠信也」,此本之為說。大序謂「內睦九族,外尊事黃耇,養老、乞言,以成其福祿焉」。朱仲晦謂「逐句生意,無復倫理」,是。蓋末章惟言優老,非養老之禮;而「乞言」尤涉附會,詩中無之也。乃其自撰,則謂「疑祭畢而燕父兄、耆老之詩」。鄒肇敏曰:「夫孔熯之余,再欲逞破的之技,即少壯者不堪,又可苛求于高年乎!」何玄子曰:「此未免為末章『曾孫』二字所誤。燕毛之禮,在祭畢賓興之后;如楚茨之燕,不及異姓;而況篇中又有『舍矢序賓』之事,其非燕毛之禮甚明。」二說駁朱,皆是。

然則是詩者,固燕同、異姓父兄、賓客之詩,而酢、射禮亦并行之,終之以尊優耆老焉。古禮不可考,不得以后世禮文執而求之也。

何玄子謂此詩美公劉:一征之吳越春秋,曰「公劉慈仁,行不履生草,運車以避葭、葦」。一征之列女傳,曰:「晉弓工妻謁于平公曰:『君聞昔者公劉之行乎牛、羊踐葭、葦,惻然為痛之。』。」一征之王符潛夫論,曰:「公劉厚德,恩及草、木,牛、羊、六畜且猶感德。」一征之后漢書,桓榮曰:「昔文王葬枯骨,公劉敦行葦,世稱其仁。」按雜說所傳,王符、桓榮皆本列女傳。雖未必為此詩正解,但何氏搜考可謂博矣;今載于此,以備一說。

[一章]「行葦」當音「杭」,謂成行列也。以「行」如字訓「道」,恐非。

[三章]「敦弓既堅」一段,此正射也。「敦弓既句」一段,此終射也。蓋初射不釋算,故略之不言。

[四章]上章言與賓射,此章則因老者不射,恐其寥落,而酌大斗以祈其年,相與引翼而出,所以優老也。

【行葦四章,章八句。】從集傳。

既醉

既醉以酒,既。飽。以。德。[評]不言「殽」,妙。君子萬年,介爾景福。本韻。賦也。下同。

既醉以酒,爾。殽。既。將。[評]不言「飽」,妙。君子萬年,介爾昭明。本韻。

昭、明、有、融,高朗令終。令終有俶,公尸嘉告。本韻。

其、告、維、何、「籩豆靜喜。朋友攸攝,攝以威儀。本韻。

威、儀、孔、時,君子有孝子,孝、子、不、匱,永、錫、爾、類、本韻。

其、類、維、何、室家之壺。君子萬年,永錫祚胤。本韻。

其、胤、維、何、天被爾祿。君子萬子,景命有仆。本韻。

其、仆、維、何、厘爾女士。厘爾女士,從以孫子」。本韻。

小序謂「太平」,泛混。大序謂「醉酒、飽德,人有士君子之行」,規摹孟子,絕可笑。集傳謂「父兄所以答行葦」,行葦既未必為祭詩,又何答也且后數章皆從「公尸嘉告」而衍之,非謝答之辭也。

此祀宗廟禮成,備述神嘏之詩。

[一章]「醉酒」言尸猶與生人同,「飽德」則與生人異,在不即不離間,真善于言尸之飽也。此豈后世摛詞家所能夢見!

[三章]「高朗令終」,鄭氏曰:「天既與女以光明之道,又使之長有高明之譽,而以善名終。」此說是;即「以永終譽」之意。自孔氏釋「令終」為「考終命」,則又承鄭之誤而誤者。何也鄭氏妄以「景福」為「五福」,故孔氏遂牽合之。集傳從之,非也。

[五章]「類」,鄭氏謂「族類」是。曰:「謂廣之以教道天下也。春秋傳曰『潁考叔,純孝也,……施及莊公』。」引證亦明。毛傳以「類」訓「善」,集傳從之,亦非。

【既醉八章,章四句。】

鳧鹥

鳧鹥在涇,公尸來燕來宜。爾酒既清,爾殽既馨。公尸燕飲,福、祿來成。本韻。興也。下同。

鳧鹥在沙,公尸來燕來宜。爾酒既多,爾殽既嘉。公尸燕飲,福、祿來為。本韻。

鳧鹥在渚,公尸來燕來處。爾酒既湑,爾殽伊脯。公尸燕飲,福、祿來下。本韻。

鳧鹥在潀,公尸來燕來宗。既燕于宗,福、祿攸降。公尸燕飲,福、祿來崇。本韻。

鳧鹥在亹,公尸來止熏熏。旨酒欣欣,燔炙芬芬。公尸燕飲,無、有、后、艱、本韻。

序謂「守成」,泛混。鄭氏于上章下曰:「祭祀既畢,明日又設禮而與尸燕,成王之時尸來燕也。」此說可為詩旨。而集傳本之,因謂「祭之明日繹而賓尸之樂」;然又有誤。孔氏曰:「燕尸之禮,大夫謂之『賓尸』,即用其祭之日;今有司徹是其事也。天子、諸侯則謂之『繹』,以祭之明日。春秋宣八年言『辛巳,有事于大廟;壬午,猶繹』,是謂在明日也。」此「公尸燕飲」是繹祭之事,疏語分別明了,惜乎其未閱耳。

[一章]嚴氏曰:「渭水東流,先會豐而后會涇;豐水自南而入渭,涇水自西北而入渭。文王居豐,在豐水之西,則越豐而后至涇;武王居鎬,在豐水之東,則去涇近矣。」按此說則謂武王祭祀之詩。唯首章涇是水名,余俱從涇上推說耳。其云「公尸」者,組紺以上第祀以天子之禮,而不追王其尸;服以先公之服,故稱「公」與

【鳧鹥五章,章六句。】

假樂

假左傳、中庸作「嘉」。樂君子,顯顯令德。起二句無韻。宜民宜人,受祿于天。保右命之,自天申本韻。之。賦也。下同。

千祿、百福,子孫千億。本韻。穆穆皇皇,宜君宜王。不、愆、不、忘,率、由、舊、章、本韻。

威儀抑抑,德音秩秩。無、怨、無、惡,率、由、群、匹、本韻。[評]對上。受祿無疆,四方之綱。本韻。

之、綱、之、紀,燕及朋友。百辟卿士,媚于天子。本韻。不解于位,民之攸塈。本韻。

小序謂「嘉成王」,想以「不愆不忘,率由舊章」二語耳。然何自而嘉之義亦疏矣。集傳謂公尸之所以答鳧鹥,又涉武斷。何玄子謂贊美武王之德,祭武王之詩;此出時藝作中庸「舜其大孝也與」章以武并舜之習說耳,豈可用于此詩!或是成王之朝,而其所用則不敢強解。

[三章、四章]集傳云「此與下章皆稱愿其子孫之辭」,絕不可解。

【假樂四章,章六句。】隔此分章從舊本;中庸引此詩首章可證。嚴氏分為六章,章四句;季明德分為三章,章八句,皆不必從。

公劉

篤公劉,匪居匪康,乃埸乃疆,乃積乃倉;乃裹糇糧,于橐于囊,思輯用光。弓、矢斯張,干、戈、戚、揚,爰方啟行。本韻。賦也。下同。

篤公劉,于胥斯原。既庶既繁,既順乃宣,而無永嘆。陟。則。在。巘。復。降。在。原。本韻。何。以。舟。之。維。玉。及。瑤。鞞。、琫。容。刀。本韻。[評]描摹極有致態,亦復精彩。

篤公劉,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岡,乃觀于京。本韻。京師之野,于、時、處、處,于時廬旅,于、時、言、言,于、時、語、語、本韻。

篤公劉,于京斯依。蹌蹌濟濟,俾筵俾幾,既登乃依。本韻。乃造其曹,執、豕、于、牢,酌、之、用、匏、本韻。食之飲之,君之宗之。「之」字為韻。

篤公劉,既溥既長,既景乃岡,相、其、陰、陽,觀、其、流、泉,其軍三單;度其隰、原,本韻。徹田為糧,度、其、夕、陽,豳居允荒。本韻。

篤公劉,于豳斯館,涉、渭為、亂,取、厲、取、鍛、本韻。止基乃理,爰眾爰有。本韻。夾。其皇澗,。其。過。澗。二「澗」字韻。止旅乃。密。芮。鞫。之。即。本韻。[評]分明圖畫。

小序謂「召康公戒成王」。按詩無戒辭,召康公亦未有據。集傳漫從之,何耶金仁山謂七月及篤公劉皆豳之遺詩,其言曰:「篤公劉下視商頌諸作,同一蹈厲,七月亦然,豈至周、召之時而后有此哉!且周詩固有追述先公之事者,然皆明著其為后人之作。生民之詩,述后稷之事也,而終之曰『以迄于今』。囗之詩,述古公之事也,而系之以文王之事。此皆后人之作也。若篤公劉之詩,極道岡阜、佩服、物用、里居之詳;七月之詩上至天文、氣候,下至草木、昆蟲,其聲音、名物,圖畫所不能及:安有去之七百歲而言情、狀物如此之詳,若身親見之者!又其末無一語追述之意。吾是以知決為豳之舊詩也。」按此說深為有理。然則此詩者固當日豳民公劉之舊詩,而周、召之徒傳之以陳于嗣王與

[一章]毛傳云,「公劉居于邰;而遭夏人亂,迫逐公劉。公劉乃避中國之難,遂平西戎,而遷其民邑于豳焉」,非也。不窋以失官而于戎、狄之間;公劉為不窋之孫,乃自戎、狄處遷,非自邰遷也。大王為狄人所侵,遷岐山;公劉自不安于戎、狄之地而遷之,非迫逐也。故曰「匪居匪康」。

[二章]「舟」,毛傳謂「帶」,或謂「佩」,今未詳。「維玉及瑤」,言佩玉也。「鞞、琫容刀」,言佩刀也。「鞞」,刀鞘也;「琫」,刀上玉飾;「珌」,刀下玉飾:小雅「鞞、琫有珌」是也。此但言「琫」,不言珌。「容刀」,謂鞞之容此刀也。毛傳謂「下曰鞞」,混「鞞」為「珌」,非是。「珌」又與「」同,非鞞也,蓋誤以「鞞」作「」耳。集傳解「容刀」為「容飾之刀」,謬。又上既解「鞞」為「刀鞘」,又云「或云『容刀』謂鞞、琫之中容此刀耳」,琫為刀上玉飾,何能容刀,尤謬。總于諸字之義全未清楚耳。

[三章]「百泉」,嚴氏曰「泉,水也。今地理家言眾水所聚為得水也」。曹氏據杜佑云:「百泉在漢為朝那縣,屬安定郡;在唐為百泉縣,屬平涼郡;當是其地因詩『百泉』而得名。」何玄子曰:「不窋竄于西戎,其地即今慶陽府是也,有不窋城,又有不窋冢。春秋時為義渠戎國。厥后公劉往遷于豳,蓋道慶陽,經平涼而后達于今西安府之邠州。邠州乃涇流所經;而百泉則入于涇水,自平涼而來者也。故詩人之。舊說但謂公劉自邰遷豳,而百泉遂茫然不知其處矣。」

[四章]何玄子曰:「京即上章『京』字。入既依乎此,則宗廟之禮亦依乎此矣。故營建甫畢,即是舉遷廟之禮。『蹌』,動也。『濟濟』,言齊也。『筵、幾』,乃供神者。『登』,謂登進神之衣服于坐也。『依』,神所依也。祭統云『鋪筵、設同幾,為依神也』,正此詩義。」此說可存。「乃造其曹」至末,言與群臣燕飲之事。殺豕、酌匏,禮簡不諱,妙。「君之宗之」,謂公劉以一身為群臣之君宗也。以異姓之臣言,稱「君」;以同姓之臣言,稱「宗」。合上四「之」字,皆指群臣言。

[五章]「單」,盡也,謂三軍盡出于是也。古「寓兵于農」之義如此。鄭氏謂「單」為「無羨卒」,「丁夫適滿三軍之數」,迂鑿未然。「徹」,毛傳訓「治」。按井田起于三代,商人行助法,公劉仿而行之,故于此治田為糧,以為國用。助法,一夫七十畝;公劉想亦同。不然,為商之臣敢變商之法乎!其后周公增為百畝之制,因取此詩「徹」之一字以為本朝變更之號焉。總之,商、周皆有公田,皆治公畢然后治私,故孟子讀「雨我公田」之詩而謂「雖周亦助也」。集傳曰:「一井之田九百畝;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耕則通力而作;收則計畝而分。周之徹法自此始。」其說謬也。孟子曰:「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八家各自耕百畝,同出力耕公田百畝,如今之「當官事」是也。若謂通力而作,計畝而分,是八家合耕九百畝田,均分其粟為九處,公取其一,八家取其八,則是八家皆公九百畝,非「皆私百畝」矣,更不分「公事」與「私事」矣,不與孟子之文明相反乎!而乃引孟子文于前,何也且詩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既無公、私之分,又何先、后之別與如其說,九百畝之廣地安能一鼓而齊作其中勤惰、作止,誰為之察多寡衡量,誰為之分適以長其爭端,又安能相友助而親睦乎!必不可行也!論語「哀公問于有若」章注亦同,其混謬如此。余詳論語通論。

[六章]「爰眾爰有」以下,嚴氏曰:「其所續而來者愈多愈有,于是或有夾皇澗而在澗兩邊以居者,或有溯過澗而開門向水以居者。既而來止之旅日以益密,皇澗、過澗之旁不足以容之,于是又就芮水之外而居之。」沈無回曰:「末章處新附民也。新附之民,公劉作館以居之。將治其宮室,于是先涉渭水取厲、鍛;既定其止居,乃疆其田、里。其相率而來者遂日眾而日有也」。舊作「總其始、終」,不勝重復矣。

【公劉六章,章十句。】

泂酌

泂酌彼行潦,挹、彼、注、茲,可以、饎。豈弟君子,民之父母。本韻。興也。下同。

泂酌彼行潦,挹彼注茲,可以濯罍。豈弟君子,民之攸歸。本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岸区| 辉南县| 乐平市| 福建省| 山西省| 石泉县| 洪泽县| 温州市| 东山县| 平湖市| 山阳县| 阿拉善盟| 富蕴县| 泰兴市| 白玉县| 五大连池市| 盖州市| 游戏| 萝北县| 蒙山县| 涪陵区| 富顺县| 合江县| 漳浦县| 佛坪县| 甘南县| 临汾市| 定州市| 深水埗区| 梁山县| 安仁县| 石嘴山市| 桐城市| 南江县| 高陵县| 新闻| 金坛市| 大埔区| 天台县| 呼玛县| 定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