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1)
書名: 娛目醒心編作者名: 玉山草亭老人本章字數: 4945字更新時間: 2015-12-26 14:57:21
驟榮華頓忘夙誓 變異類始悔前非
第一回
人生南北如歧路,世事悠悠等風絮。造化小兒無定據。翻來覆擊,倒橫直豎,眼見都如許。伊周功業何處慕?不學淵明便歸去。坎止流行隨所寓。玉堂金馬,竹籬茅舍,總是無心處。右調《青玉案》
天下最壞心的話,莫若魏武所云:“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兩句。但不知魏武當日果有是言,抑或后人因他一生奸詐,負心篡漢,裝在他名下的?不知魏武欺人孤兒寡婦,奪了漢朝天下,其后司馬氏一樣照他行事,攘其位,奪其國,把一生經營事業悉付他人之手。可見一報還一報,天之報應,是斷乎不爽的。那曉得后世昧心的人,偏把這兩句話,奉為金科玉律。
昔昌黎有言:“平居里巷相慕悅,酒食游戲相征逐,詡詡強笑語以取下,……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負,真若相信;一旦臨小利害,……反眼若不相識,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此宜禽獸夷狄所不忍為,而其人自視以為得計。”昌黎此言乃有感而發,亦欲喚醒天下后世,教人莫要負心。而聞者徒以為罵世之談,說得痛快而已,全不知警。不知冥冥之中,人的善惡,一一記好在黑面帳簿上。彼既以禽獸相持,轉世即為禽獸。又恐轉世的事人不相信,或未死而先示夢兆,或臨死而自己供招。斯時即萬千懊悔,已自無及。
昔有某甲,少了官項錢糧,追比得要死,向某乙借銀五十兩,立誓道:“這是救命的錢,我若負了,來世變牛相償”某乙見他說話懇切,因不叫寫券,竟以五十金與他。其后屢討不還,反言:“有何憑據,向我嘵嘵?”某乙嘆口氣,只得罷了。后來某甲死了,托夢兒子道:“我因賴了某乙的銀子,今托生他家為牛,應了前誓。頭上有一塊白毛的便是我。直待償清本利方罷,后日尚難免一刀之苦。須念父子之情,還清債項,以脫我罪。”其子醒來,嚇出一身冷汗。明日便走到某乙家,果見一條小牛,頂有白毛,生得不多幾日。那牛見了此子,便走到跟前,搖頭擺尾,似有依依不舍光景。其子慘然下淚。旁人爭問其故。其子只得直告所以,忙即歸家,湊足五十兩銀子,交還某乙,領了歸去。此牛老死。其子掘土葬埋,免了剝皮剔骨,碎割凌遲之慘。至今相傳“老牛墳”,人人曉得的。
今日在下為何說起?只因又有一事,報應更多曲折,敷演出來,以為忘恩負義者戒。你道其事出在何處?
話說前朝姑蘇地方,有一舊家世裔,姓陳,名存厚。家道頗豐,年交五十,尚無兒子,單生一個女兒,名喚秀英。自小聰明,相貌端好,父母愛如珍寶。到七八歲上,請了先生教他念書寫字,便也過目成誦。間壁有一薛姓,與陳氏本有薄親,亦單生一女,名喚蘭芬。家道寒苦,因將女兒附在陳家讀書。兩個女徒年紀相仿,朝夕作伴,極說得來。始初蘭芬到家里去吃飯,后來秀英留在一處飲食,就不放回去了。同學三年,女兒家心性聰明,都會吟詩作賦。又請了一個教針指的女先生,同學女工,情更相得,就在房內焚香設誓,拜為姊妹。蘭芬長一年為姊,秀英為妹。兩家父母曉得,亦皆歡喜。兩人遂無分爾我,寸步不離。秀英的衣服,常常讓與蘭芬穿著。
后來秀英對了一頭親事,那人姓林,名良夫。只有老母在堂,家中甚是過得。蘭芬亦受了胡君寵的聘,胡生卻是窮儒,父母俱無。林、胡兩家,雖則一富一貧,卻是同窗,又同歲進學,常相往來。兩人又曉得妻子結拜過姊妹的,將來是結義連衿,愈加親熱。君寵窮窘時,良夫常常周濟他。
再說陳家一日來了一個算命先生,叫做張鐵口。秀英姊妹叫他推算,鐵口先算了秀英的八字,判道:“這命先兇后吉,二十二歲起,至三十八歲,運極不好,主室家多難,啾唧不寧,交到四十以后,漸漸發跡,將來福祿綿長,直要做到一品太夫人。”又排蘭芬的八字,說道:“此命前段好,交到三十四歲就要做四品夫人;但到四十歲外,一步不好一步,有家破人亡之兆”算罷,送了命金,起身去了。秀英笑對蘭芬道:“你是即選夫人。”蘭芬亦笑對秀英道:“你是候補一品太夫人了。”大家取笑一番,也不把算命的話作準。
其時,秀英年交十八,林家擇吉迎娶。臨嫁時,兩個義姊妹抱頭大哭道:“以后日子不能常相聚了”蘭芬又見秀英嫁與富室,自己夫家貧不能娶,益發嘆羨秀英有福。
那良夫娶了秀英過門,夫婦如膠似漆,十分恩愛。秀英說起:“有一結拜姊姊,對了胡秀才,聞說也是你的好友,為何還不迎娶?”良夫道:“他曾同我說起,必得百金,方能辦得此事。一時湊不起,所以擔擱。”秀英便對丈夫道:“完人婚姻,最是好事,何不助他百金,使吾姊姊早偕伉儷,免使我掛肚牽腸?”從來枕頭邊的號令,丈夫莫不欽遵的,況在年少新婚,尤是百依百順。
明日,良夫尋著君寵,勸他完姻,說道:“兄若不足,小弟可以周全得來的。”袖中取出白銀百兩相贈。君寵見了銀子,作揖致謝道:“承兄厚情,何以為報?”良夫道:“朋友有通財之義,何消謝得?”君寵得了這宗銀子,便擇日行聘,檢定仲冬吉期迎娶。秀英又私下遣人贈了蘭芬好些東西。成婚之后,男親女愛,自不必說了。后來曉得成婚之費,皆是秀英攛掇夫主幫助的,夫妻兩個十分感激秀英。到了新年,良夫先來賀節,請見新嫂;蘭芬便走出相見,叫聲“妹夫”。君寵走到林家賀節,請見秀英;秀英亦出見君寵,叫聲“姊丈”。從此通家往來,竟如嫡親的一般。
秀英結搞三載,正在夫唱婦隨時候,忽然丈夫生起病來,服藥無效,日重一日。斯時,婆媳兩人驚慌無主。存厚夫妻知女婿病重,俱來看視。蘭芬曉得了,亦叫丈夫時來問候。那知求醫問卜,究歸無濟,延了數日,竟一命嗚呼了合家大哭,算計措辦喪事。秀英見丈夫身喪,呼天搶地,只求同死,不愿獨生。哭了三日,水米不沾,一絲兩氣,奄奄待盡。斯時,急壞了林母,請他父母來勸,亦是不依。左思右想:“除非他結義的姊姊蘭芬到來,庶能勸解。”遂喚轎子去接。
蘭芬慌忙就到,走進房來,只見秀英睡在床上,頭蓬發亂,眼腫唇焦,哭得三分像人,七分像鬼。蘭芬坐在床沿上,執著手道:“賢妹,你不是死的話,將來千斤擔子都在你身上。我聞得你已經有孕,留得命在,倘謝天生個兒子,好與妹夫傳宗接代。若徒然哭死無益,絕了丈夫宗嗣,反是大罪人了。”秀英見蘭芬說得有理,微微點了點頭。蘭芬便道:“你三日不食,不要餓壞了。叫快拿粥來,我陪你吃。”須臾,粥已端至。秀英見勸不過,坐起來陪蘭芬吃了半碗。又哭起來。蘭芬道:“你不要哭了。我與你離多會少,今日到此,怕你苦壞身子,特來與你解解悶。你聽我的話,我住在此陪你幾日回去。”秀英道:“多謝姊姊忠言相勸,我聽你話便了。”婆婆見媳婦吃了粥,略略寬心。合家都道:“虧得蘭芬小姐勸住了哭。”夜間,姊妹同床聚話,便不見寂寞。果然秀英漸進飲食,強起步履。到悲哀時節,蘭芬又將幾句話說講。
半月后,胡家來接,蘭芬便要回去。秀英又哭起來。蘭芬道:“我有一句衷腸話,未識賢妹意下如何?”秀英道:“姊姊有話,但說不妨。”蘭芬悄悄說道:“我與你俱懷身孕,今日說定,將來你若生男,我若生女,便把我女做你媳婦;你若生女,我若生男,便把我兒做你女婿。若并生男,叫他結為兄弟;若并生女,叫他結為姊妹。你道好也不好?”秀英聽了甚喜,便道:“既如此,我去與婆婆說了,今日割衿為定。”忙去稟知婆婆。林母亦道甚好。當日,大家割了衣衿,寫了盟誓之言,彼此收好。還要留他再住幾日,因他是少年夫妻,不好強留,只得備禮送歸。
秀英守著丈夫靈柩,終日戚戚,因要保護胎氣,不敢十分啼哭。到了十月滿足,果然生下一子,合家大喜,取名“金哥”。存厚夫婦也喜添了外孫,女婿有后,買禮來看,安慰了女兒一番。秀英生兒子后,只望蘭芬生個女兒,好做媳婦。不上數日,蘭芬果生一女,取名“娟娟”。遂了秀英心愿,便暗暗送過十兩銀子,叫他調養。要曉得林母年紀已老,家事久付兒子,兒子死了,銀錢出入全憑媳婦掌管,所以每事秀英作主。秀英認定蘭芬的女兒是他媳婦,愈加親熱,送錢送米,四時不斷。
來年,金哥周歲,請君寵夫婦來吃周歲酒,蘭芬即帶娟娟同來。相見后,一個抱著女道:“叫我聲婆婆。”一個抱著兒道:“叫我聲丈母。”看了果然天生一對。金哥戴一頂珠帽子,秀英道:“如何妻子帽上沒有?”取出幾粒珠子與他釘在帽上。蘭芬道:“你與媳婦的,我倒不好推卻。”說說笑笑,歡喜不了。外邊親朋飲酒,到晚方散。
其年秋試,君寵中了舉人,蘭芬的快活不必說了。秀英聞報,亦一悲一喜:喜的是姊夫親家得中,兒子有了靠托;悲的是丈夫若在,亦可望中,如今只望著兒子有好日做太夫人了。
君寵中后,料理報錄人等一應費用及進京會試盤費,免不得又要秀英贊助的了。會試回來,雖然不中,然中了舉人,究比做窮秀才時氣象不同,只在秀英面上,事事要好。秀英甚是感激。看官,要知陳氏世代單傳,親族絕少,故秀英與君寵夫妻竟為長城之靠了。
光陰易過,倏又三載。其時,金哥年交四歲。一日蘭芬到來,見了林老院君,說了些寒溫的話,挽著秀英手,走到房中坐下,說道:“我有一事,要與妹妹商量,你姊夫還要自來拜懇。”秀英問道:“有話請說。”蘭芬道:“今年你姊丈又要進京會試,思想圖一官做,好報你恩德。但如今世界以錢為尚,必要用錢打點,方得到手,故托我來說,欲與吾妹處挪借二千金,日后僥幸得官,本利奉還,抉不有負。”
話才未完,外邊人來報道:“胡大爺在外。”秀英吩咐:“請書房里坐。”便同蘭芬走出相見。君寵才揖下去。秀英在旁還禮,就請君寵上坐,自己與蘭芬坐在下面相陪。秀英就問:“姊夫上京,榮行何日?”君寵道:“只在數日內起身。正有一事托內人到來奉懇,未識肯周全否?如蒙許諾,寫得借券在此。”忙向袖中取出,付與妻子交代秀英。秀英道:“這個倒也不必。但家中并無現銀,只有黃金一百兩,是先夫遺下之物,從來不用的。今姊夫為著功名要用,愿以奉借。只要得官后賜還,勿負我孤兒寡婦便好。至于借券,倒覺客套了。”一面說,一面將借券揣在蘭芬袖中。君寵道:“既然不要借券,我便對天立誓,何如?”就起身走下階去。秀英口中連稱“不必”,又不好把他扯住。只見君寵走到庭中,對天深深一揖,發誓道:“我胡君寵若負此項恩錢義債,來世合家變狗,永無人身”秀英道:“姊丈太言重了。”心上倒覺過意不去。即便走至房中,取出黃金百兩,放在桌上,請他收去。君寵欣然領受,千恩萬謝而去。蘭芬亦道:“賢妹放心,他曾說過:若做了官,等待金哥大了,接去任上做親,不要費你半點心力。”又道:“我尚不能在此擔擱,待他起身后再來陪你。”秀英道:“既如此,有了上京日子,我叫孩兒來送。”蘭芬道:“孩兒年紀小,不必了。”遂訂后會而別。未識君寵得官以后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第二回
財上分明大丈夫,忘人恩義最為愚。
莫言頭上天難問,報應能差銖黎無?
話說君寵第二次進京,又不登第,就了知縣班,幸虧借得百兩黃金,換了銀子,打點部內,謀一好缺,果然選了山東曹縣知縣。因到家路遠,隨即赴任。赴任后,就遣衙役賚了書信盤纏,迎接家替。
蘭芬見丈夫做了官,門墻頓時熱鬧,好不得意。夫妻相別已久,巴不得一步跨到任所。檢定起行吉日,就來辭別秀英。秀英見他來別,心中好生難舍,連忙備酒飯餞行,又送了好些路菜。臨起身時,秀英帶了金哥親到船上相送,向蘭芬道:“今日一別,不知何年再聚?日后金哥大了,到任就婚,你須要格外照應他才好。”說罷,不覺流下淚來。蘭芬替他拭淚,道:“后會有期,賢妹不必過悲。金哥若來,就如我的兒子一樣,教他早早成婚便了。”秀英又叫金哥拜了四拜。蘭芬亦叫娟娟跪拜,辭了秀英。秀英又叮囑伺候的人道:“小姐年紀小,路上不要驚嚇他。”說罷,別了蘭芬,一面上轎歸家,一面放炮開船。正是聚散無常,悲歡各別。
今且按下蘭芬一邊。單講秀英年交二十四歲,果然惡運相逢,一日不好一日。家中不是生災作難,定是口舌賠錢。不上一年,婆婆又生起病來,求禱醫藥,又不知花費了多少銀兩,不上半年,遂不起了。秀英雖有才情,畢竟是女流之輩,那里當得起?到經營喪葬,已不免挪移借貸了。金哥又要上學念書,請了一位高秀才在家教他。金哥質地聰明,讀了三年書,五經都熟,十一歲開筆,文理就好,先生甚是愛他,每日盡心教導。然家業日消,漸漸撐持不定。
要曉得秀英母家夫家向來富厚,手中是用慣的,又心腸最慈,常肯周人之急,雖到不足之時,尚爾有求必應,原是一品太夫人的度量。只是坐吃山空,始初變賣田產,田產愈少,用度愈窘,先生也請不起了。幸得高秀才那年就了程翰林家的館,與金哥家相去不遠,就附去讀書。那程翰林是一個識得人才的,見了金哥才貌,記其日后必發,有一女兒,叫做素娥,意欲招他為婿,打聽他日定親事,只索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