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尾架木橋達于羅星塔,下距閩安約二十里,上距東門約六十里。其陸路可由鼓山麓達于東城,有市鎮曰中岐,以設船廠焉。其船塢據天然形勝,為全球所罕有,歐人莫不垂涎。
鯉魚礁在江右里北岸。江中有大石形如鯉,故名。舟人多畏避之。今北岸水師營砌一道頭,此石近在道邊,遭其險者鮮矣。
閩安司巡檢衙署,離城五十六里。
右馬江區為里二,有半,永北江右劃鼓山里三四圖之四村附之,為圖六有半,為村四十六。埔頭、埔東、牛坑、魁埼、青洲、洲尾、路上、羅星塔、下埼、下德、上德、上崎、朏頭、中岐、旺崎、上坂、龍門、快洲、快坑、儒江、鎮城、西山、保安、新溪、大井、長青、前洋、重云、紅山、水門、西邊、洪塘、草美、龍腰、半山、丘峰、興山、東莊、東盛、田螺灣、朝陽、七星墩、庚坂、中宅、溪臺、白眉。
東山區
東三區曰東山區,皆東城外之地段也。因區內多山,故名。南界馬江區,北界侯官境,東界連江境。環鼓山后一帶,嶺與連江通。西界東門,西南界水部,西北界湯門東南,亦界馬江區,東北亦界連江境。
傍城而居者為河鱗鋪,出城門過吊橋,則瑞應鋪。夾道略有市肆,鋪內有茶稅分卡,對面有短基,曰河塍巷。望南直達河塍村,與河塍相連者為瓊河村,則與水部分界處也。由瑞應鋪過晉安橋為迎春鋪,乃東城外第一市場,以街后有石塔,俗名塔頭街。市肆后皆有人家,以魏姓為多明末,魏君詔由福清東坂避倭寇,遷此焉。由塔頭街而東,則橫頭街、梅邊、浦下、桂香街、草廠里、朝天街、康山六社也。由朝天橋直達岳前村,逾東岳嶺,過庵亭下,則竹嶼、池邊、湖尾、桂兜、板橋、湖塘、橫嶼、上鼓、樟嵐、古嶺、秀嶺、牛犁灣諸村。由岳前而東南,則臺頭、茶場、新嶼、后嶼、前嶼、牛田、山兜、下院、阮洋、上洋諸村。自阮洋、村前、洲田、沿鼓山麓,與馬江區連界矣。由岳前而東北,則岳后、較場、上墩、李園、蒲嶺、潭下、園中、東山、山重盡矣。由塔頭街而北,則茶園口,即前正、社合、以瑞應、河麟及迎春鋪三社,曰市心、中勝、市西,此中山六社也。由茶園口而東北,則院前、三角地、溪口、苔井、上埔、下上埔、山尾、下山尾、秩頂、陳洋、薛坂。由茶園口而西,則坂尾與湯門分界處,此東山區各村之大略也。
東城門曰行春門,建于明洪武間駙馬都尉王恭,亦會城要沖。陸可由鼓山直達長門,水可由馬江達于海,故駐防旗兵于內。甲申法人襲馬江,濂浦填港,南方水道梗,城中達馬江消息,皆由東城焉。
東城濠上,接湯、井、北三門外,諸溪流下由水部,達于新港,旁通田浦,東方水道之要區也。傍濠一廟,名祀武圣,實民間迷信之五靈公,俗呼東澗殿。
張家祠在城濠東,瑞應鋪,明忠臣張孟中故居,后人即宅為祠,環宅一水,曰玉帶河。又有瑞云庵,白云寺,相隔數十武,皆優婆塞供佛之所。
晉安橋即古樂游橋,橋欄刻“樂游古跡”,建自宋元祐。乾隆癸丑重修。橋下水本通城濠,因橋左有溫泉二處,里人疊石為池,架屋以便洗澡,遂致源流漸塞。光緒辛丑,村人以水利所在,請邑尊王士駿飭折,并購民田開浚,令濠水復通橋下。甲辰被洪水沖壞,經紳士徐德楓等,簽請財政局重修,此東鄉水道之要區也。
普文學舍在迎春鋪市心,社中祀六子,現改為東野學堂。有石刻“文明氣象”,侯官沈文肅公書。里人鄭學士瓊詔所立。
迎春亭在迎春鋪,創自趙宋。每立春前一日,府縣咸朝服至此,迎土牛入城,鋪舊名行春,里社鄉賢黃勉齋生長處。咸豐間,鄉耆林嘉珠等公稟,鋪內勿設鴉片煙館,勒碑普文學舍前,今猶守舊規焉。
桂香亭在桂香街,行人每憩息亭下,往康山大路所必由也。自桂香亭訖朝天橋,貞孝節烈坊表林立。
浦下村舊有華嚴寺,今廢。寺傍唐翁承贊舊宅,今為徐氏族居。
朝天橋在馬崎下,架石于平地,為之橋。右為田橋,左則路橋,上祀古時三皇五帝,有廟焉。廟前峙一鐵鼎。
東岳廟在岳前,祀敕封泰山之神,廟宇宏邃,神得用帝者儀仗。歲季春末為神誕。自制府以下必躬往致祭,先誕三日,里人奉神巡游省垣內外。頂禮之盛,殆罕匹也。
庵亭下在東岳嶺,亭下一廳南向面山,考驗武弁槍炮必于是間。山石屢飲槍炮,有成空洞者。
五賢祠在鼓山麓舍利壑傍,中祀林瀚、曹學佺、鄧原岳、謝肇淛,尚有一人失考。
阮公祠祀劉宋阮彌之,蓋首勸民農者。閩人食其德,立祠祀之。其祠初在城內烏石山,后移前嶼村,今其村及阮洋等村,阮氏子姓猶盛。
黃瓜井距桑溪數武,俗傳井有是魚。今魚已烏有,而枯旱不涸,足以潤田,鄉人食其福。
潭下古井在潭下村,永和隴之田咸沾溉焉。與黃瓜井同。東較場在岳后村傍,面積廣于南較場三之二。同治間,左文襄蒞閩,設洋操營于此,由是常為旗兵校閱之所。孫觀察道仁于數年前,常率武備學生放槍于此,并于場東面購田地,建靶道。嗣,紳耆以有礙村居,請于崇將軍,移設他所。現惟武備學生用為演習之所。
三角池在上北境之前,有池三角形,因以名村。村人沿山而居。其山脈下接坂尾,中通岳后,上連溪口,直達于東較場,亦東鄉沖要之區。
桂香街、院前、東鄉有普濟院,以養民之瘋疾者。橫嶼、前嶼,各有教堂一所。
二十余年前,洋人恒于冬初至冬至止,租東較場馳馬賽勝,約兩日余,輿馬游人往來不絕,貿易盛旺。村人轉以為利,而惜其遷往他處。民之貧困,此亦可見。
竹嶼村有東野竹林書院,宋時建。朱子避偽學禁,講學于此,有丹井一,雖大旱仍水膏肥美。又有文光塔,已圯,山下為元遺臣韓準墓。準值明兵入,以喪禮自處,不屈焉。
東野猶畫書院,明萬歷間建。翁正春、葉向高互主講席,各有楹聯,今尚存,其曰猶畫者,以書院坐落之區,如一幅畫圖焉。
竹林精舍,明人謝肇淛、鄧原岳、曹學佺、林宏衍、陳薦夫、徐熥、徐等七人詠吟之所,時稱為竹林后七賢,且建祠祀之,并以名書院曰“東野竹林”。中楹聯最富,多鄧氏子姓為之,地方大吏與視學使者間亦書匾焉。
左有竹林草堂,明提學鄧原岳讀書處,徐有詩紀之。又有且靜坐齋,明鄧布衣定讀書處,書“靜坐澄心”四字,兼有楹聯尚存。近周方伯蓮嘗書“且靜坐齋”四字懸焉。更有猶畫山館,枕經精舍、竹林勝境、猶畫庵、耕隱庵、西樓、敦厚齋、畏庵、鼎陽精舍,皆里人鄧氏別業最著于明代者也。
竹林有八景,皆朱子命名,里人明御史鄧秉修各系以詩。竹林崇拜有拿公祠,神姓卜,名浚,明邵武拿口人,舍生拯合鄉之命,鄉人立廟祀之。入國朝尤顯靈異。列圣褒封賜額,與守土大吏之書匾致敬,輝煌于廟宇焉。旁有英烈王祠,神康姓,保裔名,宋節度使,死契丹之難,明代倭寇為亂,戚少保繼光督兵征剿,神示靈異,封英烈。入我朝,祈晴禱雨尤應驗。歲春秋,與拿公祠皆由督撫致祭。此外有竹林書院、名師祠、祀朱子并陳北山、翁兆震、葉臺山三先生。有篤行齋,則祀明鄧氏之名宦者。別有竹林毓麟宮,鄉賢鄧公祠、春秋由閩縣與福州府儒學致祭,此祀典之祠宇,例應備列之者。
坊表最著者曰“禮經奧義”,旌鄧遷、鄧庭貞也。“父子賢良”旌鄧遷、鄧原岳也。“兄弟孝友”旌鄧應斗、鄧應軫也。
右東山區為里六有半,易俗、遂勝、孝義、歸善、崇賢,雙溪,又割鼓山里之半附焉。為圖十四有半,為村八十四。岳前、岳后、朝天橋、河塍、臺頭、東浦下、清貴、梅邊、文星、三角地、橫嶼、洋頭、山重、竹嶼、坊兜、東山、洋下、園中、上屯、梅橋、壇下、湖下、上古、池邊、湖尾、溪口、橫坂、上埔、下上埔、山尾、下山尾、項頭、上墩、苔井、陳洋、前岐、溪尾、蒲嶺、李園、石門、水頭、前嶼、后嶼、葉宅、松嶼、半洋、荷宅、黃坂、鳳坂、徐厝墩、石浦、小橋、湖尾、砌池、小坂、連宅、臨莊、后浦、后浦前、大坂、茶焙、潘墩、樟林、前溪、后溪、登場、湖塘、秀嶺、牛犁灣、古嶺、南洋、彭田、溪尾、茶洋、洋里、洲坑、上洋、阮洋、山兜、牛里、蕭灣、上埼、中埼、下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