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5章

  • 醫宗金鑒
  • 佚名
  • 4949字
  • 2015-12-25 16:25:33

囗吻與芹菜相似,誤食之殺人,解之方【注】太陰之精,名曰囗吻,入口則死。葛洪云:囗吻生處,無他草,莖上有毛。

薺苨八兩右一味,水六升,煮取二升,溫分二服。

菜中有水莨菪,葉圓而光,有毒,誤食令人狂亂,狀如中風,或吐血,治之方甘草煮汁,服之即解。

春秋二時,龍帶精入芹菜中,人偶食之為病,發時手青腹滿,痛不可忍,名蛟龍病,治之方硬糖二、三斤右一味,日兩度服之,吐出如蜥蝪三、五枚,差。

【方解】芹生陂澤之中,蛟龍雖變化莫測,其精焉能入此。大抵是蜥蜴虺蛇,春夏之交,遺精于此耳。且蛇嗜芹,尤為可證。按『外臺秘要』云:蛟龍子生在芹上,誤食入腹,變成龍子,飴、粳米、杏仁、乳餅煮粥食之,吐出蛟子大驗。張機用硬糖治之,考『本草』并無硬糖,當是粳米、飴糖無疑。二物味甘,甘能解毒是也。

食苦瓠中毒治之方

黍穣煮汁,數服之解。

【注】『風俗通』云:燒穣可以殺瓠。又云:種瓜之家不燒漆,物性相畏有如是也。人過食苦瓠,吐利不止者,以黍穣汁解之,本諸此。

扁豆,寒熱者,不可食之。

【注】扁豆性滯而補,如患寒熱者忌之。

久食小豆,令人枯燥。

【注】小豆即赤豆也,性主利水,久食令肌膚枯燥。

食大豆屑,忌啖豬肉。

【注】大豆即黃豆也,若同豬肉食之,則閉氣,故忌之,小兒尤當忌之。

大麥久食,令人作囗。

【集注】李囗曰:囗疥同。蓋麥入心,久食則心氣盛而內熱?!簝冉洝辉唬褐T瘡瘍皆屬心火。

故作囗。

白黍米不可同飴蜜食,亦不可合葵食之。

【注】黍米多熱,多食心煩。飴蜜味甘,多食中滿?!菏朝煛辉疲菏蛎淄吵绅蠹?。物性相反如此。

荍收麥面多食之,令人發落。

【按】此義未詳。

鹽多食傷人肺。

【注】鹽味咸,過食傷肺,發嗽哮喘。

食冷物冰人齒。

食熱物勿飲冷水。

【注】寒熱相搏,脾胃乃傷。

飲酒食生蒼耳,令人心痛。

【注】酒性純陽,蒼耳味苦有毒,苦先入心,飲酒以行其毒,故心痛。

夏月大醉汗流,不得冷水洗囗身,及使扇,即成病。

【注】夏月飲酒汗流,則腠理開,若浴水及使扇,寒風相搏,或即成黃汗,或即成漏風,戒之慎之!飲酒大醉,灸腹背,令人腸結。

【注】灸家云:毋灸大醉人。即此義也。

醉后勿飽食,發寒熱。

【注】醉則肝、膽之氣肆行,木來侮土,故曰:勿飽食,發寒熱。

飲酒食豬肉,臥秫稻穣中,則發黃。

【注】酒性多濕多熱,飲酒食肉,則濕熱交蒸于中宮,臥秫稻穣中,則濕熱困于外,故發黃也。

食飴多,飲酒大忌。

【按】諺云:酒家忌甘,此義未詳。

凡酒及水,照見人影動者,不可飲之。

【注】見此影動者,乃怪異也,切不可飲之。

醋合酪食之,令人血瘕。

【注】酪性粘滯,醋性酸收,故令成血瘕。

食白米粥,勿食生蒼耳,成走注。

【注】白米粥、蒼耳子同食,成走注病,必然性味不合也。

食甜粥已,食鹽即吐。

【注】粥甘鹽咸,先食甜已,復過食鹽即吐,理必然也。

犀角筋攪飲食沫出,及澆地墳起者,食之殺人。

【注】『抱樸子』云:犀食百草及眾木之棘。故知飲食之毒,若攪飲食沫出者,必有毒也,澆地墳起者,此怪異也,故食之殺人。

飲食中毒煩滿治之方

苦參三兩 苦酒一升半右二味,煮三沸,三上三下,服之吐食出,即差。

【方解】苦參味苦,苦酒味酸,酸苦涌泄而去其毒,煩滿自除。

又方犀角湯亦佳。

【注】中毒煩滿,毒在胃中,犀角解胃中毒。

貪食食多不消心腹堅滿痛治之方

鹽一升 水三升右二味,煮令鹽消,分三服,當吐出食,便差。

【方解】鹽咸能軟堅,又能涌泄,堅滿自除。

礬石生入腹,破人心肝,亦禁水。

【注】礬性酸澀,無故用之,傷心肝,礬得水則化,物性相畏,故亦禁水。

商陸以水服,殺人。

【注】商陸大毒,能行水而忌水服,物性相惡而然。

葶藶子傅頭瘡,藥氣入腦殺人。

【注】葶藶大寒,雖能敷瘡殺蟲,然藥氣善能下行,則瘡毒亦內攻入腦矣,故殺人。

水銀入人耳及六畜等皆死,以金銀著耳邊,水銀則吐。

【注】水銀大毒,入耳則沉經墜絡,皆能死人。以金銀著耳門,引之則吐出,此物性感召之理,猶磁石之引針也。

苦楝無子者,殺人。

【注】苦楝有雌雄兩種,雄者無子,根赤有毒,服之使人吐不能止,有至死者。雌者有子,根白微毒,可入藥用。

凡諸毒多是假毒,以投無知時,宜煮薺苨、甘草汁飲之,通除諸毒藥。

【注】凡諸毒多借飲食以投毒,而服毒之人,原自不知,若覺之,則時時煮甘草、薺苨湯飲之,以二物能解草石百毒也。

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正誤存疑篇

『金匱要略』一書,其世遠而就闕誤也,與『傷寒論』等。如囗饦之「囗」字,與緩中補虛用大黃囗蟲圓主之之類,俱不可以為法。爰加斟酌其改移刪補諸式,與夫存疑之二十八條,悉仿『傷寒論』敘次云。

藏府經絡先后第一

師曰:病人語聲寂然,喜驚呼者,骨節間??;語聲諳諳然,不徹者,心膈間病;語聲啾啾然,細而長者,「腹」(頭)中病。

【按】頭中病之「頭」字,當是「腹」字,經中從無頭中病之文,且文義不屬,當改之。

師曰:吸而微數,其病在中焦,實也,當下之即愈,虛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遠」(促);在下焦者,其吸「促」(遠),此皆難治。呼吸動搖振振者,不治。

【按】吸促之「促」字,當是「遠」字,吸遠之「遠」字,當是「促」字;方合病義,當移之。

問曰:(寸脈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實氣相搏,)「厥」(血)氣入藏即死,入府即愈,此為卒厥,何謂也?師曰:唇口青,身冷,為入藏,即死;如身和,汗自出,為入府,即愈。

【按】「寸脈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實氣相搏」之十八字,文理不順,衍文也,當刪之。血氣入藏之「血」字,當是「厥」字,始與卒厥相合,當改之。

問曰:陽病十八,何謂也?師曰:頭痛,項、腰、脊、臂、腳掣痛。陰病十八,何謂也?師曰:欬,上氣,喘,噦,咽,腸鳴,脹滿,心痛,拘急。五藏病各有十八,合為九十??;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為一百八病。五勞、七傷、六極,婦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清邪居上,濁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漀」(囗)饦之邪,從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風中于前,寒中于暮,濕傷于下,霧傷于上,風令脈浮,寒令脈急,霧傷皮腠,濕流關節,食傷脾胃,極寒傷經,極熱傷絡。

【按】字典無「囗」字,當是「漀」字,漀音傾,側水也。后之積聚門,囗氣之「囗」字,亦誤。

問曰:病有急當救里救表者,何謂也?師曰:病,醫下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體疼痛者,急當救里;后身體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也。

【按】此條注,詳見『傷寒論·太陰篇』內,故不復釋。

夫諸病在藏,欲攻之,當隨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小便不利」,與豬苓湯,余皆仿此。

【按】如渴者之下,當有「小便不利」四字,必是遺失,當補之。

痙濕暍第二

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若發其汗者,寒濕相搏,其表益虛,即惡寒甚,發其汗已,其脈如蛇)。

【按】「痙病也」之下諸句,與上文義不屬。與后條之為欲解脈如故諸句,文義相屬,宜分于彼。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寒者,名曰剛痙。

【按】反惡寒之「反」字,衍文也。玩痙病之條自知,當惡寒也,宜刪之。

「若發其汗者,寒濕相搏,其表益虛,即惡寒甚,發其汗已,其脈如蛇,」(暴腹脹大者,)為欲解,脈如故,反伏弦者,痙。

【按】「暴腹脹大者」五字,衍文也,當刪之。

瘧病第四

師曰:瘧脈自弦,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弦「沉」(小)緊者下之差,弦遲者可溫之,弦「浮」緊者,可發汗針灸也,弦「滑」(浮)大者,可吐之,弦數者,風發也,以飲食消息止之。

【按】弦小緊者之「小」,當是「沉」字,則有可下之理。弦緊者,當是「弦浮緊」,則有可發汗之理。弦浮大者,當是「弦滑大」,則有可吐之理。且不遺本文瘧脈自弦之意,當改之補之。

師曰:陰氣孤絕,陽氣獨發,則熱而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若但熱不寒者,邪氣內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間,令人消鑠肌肉。

【按】此言癉瘧,其文脫簡,『內經』已詳,不復釋。

溫瘧者,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疼煩,時嘔,白虎加桂枝湯主之。

【按】此言溫瘧,其文脫簡,『內經』已詳,不復釋。

瘧多寒者,名曰牝瘧,蜀漆散主之。

【按】此言牝瘧,其文脫簡,『內經』已詳,不復釋。

中風歷節第五

「寸口脈「浮」(遲)而緩,「浮」(遲)則為「風」(寒),緩則為虛;榮緩則為亡血,衛緩則為中風;邪氣中經,」(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寒虛相搏,邪在皮膚,)(浮者血虛,)絡脈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邪在于絡,肌膚不仁;邪在于經,即重不勝;邪入于府,即不識人;邪入于藏,舌即難言,口吐涎。

【按】「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寒虛相搏,邪在皮膚」,此五句原文在本條之首,當在后條之首?!复缈诿}遲而緩,遲則為寒,緩則為虛;榮緩則為亡血,衛緩則為中風;邪氣中經」,此六句原文在后條,當在此條之首,文氣始各得相屬,必系錯簡,當移之。其中有浮者血虛一句,必是衍文,當刪之。寸口脈遲而緩,遲則為寒,二「遲」字當是「浮」字,「寒」字當是「風」字,始得文義了然,且遲緩二脈不能并見,當改之。

「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風」(虛),寒「風」(虛)相搏,邪在皮膚,」(寸口脈遲而緩,遲則為寒,緩則為虛;榮緩則為亡血,衛緩則為中風;邪氣中經,)則身癢而癮疹;心氣不足,邪氣入中,則胸滿而短氣。

【按】「浮則為虛,寒虛相搏」二「虛」字,應是「風」字,當改之。

味酸則傷筋,筋傷則緩,名曰泄;咸則傷骨,骨傷則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斷「絕」(泄)。榮氣不通,衛不獨行,榮衛俱微,三焦無所御,四屬斷絕,身體羸瘦,獨足腫大,黃汗出,脛冷,假令發熱,便為歷節也。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鳥頭湯主之。

【按】名曰斷泄之「泄」字,當是「絕」字,始與下文相屬,當改之。

諸肢節疼痛,身體囗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嗢嗢」(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按】溫溫應是「嗢嗢」,當改之。

血痹虛勞第六

人年五、六十,其病脈大者,痹挾背行,(若腸鳴,)馬刀挾「瘰」(癭)者,皆為勞得之。

【按】「若腸鳴」三字,與上下文不屬,必是錯簡,當刪之。挾癭之「癭」字,當是「瘰」字,且先勞后瘰、先瘰后勞者有之,從未見勞、癭先后病也,當改之。

勞之為病,其脈浮大,手足煩,春夏劇,秋冬差,陰「虛」(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

【按】陰寒精自出之「寒」字,應是「虛」字,當改之。

男子面色白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脈浮者,里虛也。)【按】「脈浮者,里虛也」句,當是衍文。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落,脈極虛、芤、遲,為清谷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龍骨牡蠣湯主之。)【按】此條「脈得諸芤…」五句,與上文義不屬,衍文也。另分一條,在本門十二條之次。

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

【按】此條注詳見『傷寒論·辦脈篇』內,故不復釋。

五榮極虛,羸瘦,腹滿,不能飲食,「緩中補虛」。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饑傷、勞傷、經絡榮衛氣傷,內有干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緩中補虛,)大黃囗蟲圓主之。

【按】兩目黯黑句下「緩中補虛」四字,當在不能飲食之下,必是傳寫之囗,當移之。

肺痿肺癰欬嗽上氣第七

問曰:病欬逆,脈之,何以知此為「肺痿」肺癰?當有膿血,吐之則死,其脈何類?師曰:寸口脈「浮」(微)而數,「浮」(微)則為風,數則為熱,「浮」(微)則汗出,數則惡寒。風中于衛,呼氣不入;熱過于榮,吸而不出。風傷皮毛,熱傷血脈。風舍于肺,其人則咳,口干,喘滿,咽燥不渴,時唾濁沫,時時振寒。熱之所過,血為之凝滯,畜結癰膿,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膿成則死。

【按】肺癰之上,當有「肺痿」二字,不然本文論肺痿之義,則無著落,必是脫簡,當補之。脈微之三「微」字,當是三「浮」字,始與文氣相屬,當改之。

「火」(大)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麥門冬湯主之。

【按】大逆上氣之「大」字,當是「火」字,文義病藥始相屬,當改之。

腹滿寒疝宿食第十

腹滿時減,復如故,此為寒,當與溫藥「,宜厚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

【按】此篇無治虛寒腹滿之方,當與溫藥之下,當有「宜厚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十四字,必是脫簡。閱『傷寒論·太陰篇』自知,當補之。

病者痿黃,「燥」(躁)而不渴,「胃」(胸)中寒實,而利不止者死。

【按】躁而不渴當是「燥而不渴」,文氣通順。胸中寒實當是「胃中寒實」,若是胸中寒實,如何曰下利不止者死,當改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堂县| 田阳县| 巴林左旗| 平塘县| 陕西省| 沧源| 沅江市| 从化市| 京山县| 星子县| 临沂市| 天津市| 石家庄市| 木兰县| 松滋市| 普宁市| 依安县| 岳普湖县| 长岛县| 靖宇县| 永定县| 龙门县| 班戈县| 禄丰县| 宜君县| 绥阳县| 微山县| 济南市| 会同县| 米泉市| 织金县| 临洮县| 福安市| 怀来县| 灵丘县| 红原县| 大洼县| 达州市| 剑河县| 五寨县| 延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