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6章

  • 醫宗金鑒
  • 佚名
  • 4711字
  • 2015-12-25 16:25:33

【注】病人脈微而澀,詢之為醫大發其汗,又數大下之,所以致此病也。其人亡血,略辭也,謂亡其血氣也。氣亡則陽微,陽微則惡寒;血亡則陰弱,陰弱則發熱;陽微陰弱,故病當惡寒后乃發熱也。輕者邪不留連,遇所不勝時則愈;重者無休止時,即遇所不勝尤甚也。然惡寒雖遇夏月盛熱,欲著復衣,所以然者,五月之時,陽氣在外,胃中虛冷,大發其汗,令陽氣微,故不勝寒也。發熱雖遇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十一月之時,陽氣在內,胃中煩熱,又數下之,令陰氣弱,故不能勝熱也。此即論中所謂熱在骨髓,寒在皮膚;寒在骨髓,熱在皮膚,沉痼寒熱之病也。

【集注】王肯堂曰:非必遇夏乃寒,遇冬乃熱也,此但立其例,論其理耳。

寸口脈微而緩,微者衛氣囗,疏則其膚空,緩則胃氣實,實則谷消而水化也,谷入于胃,脈道乃行,水入于經,其血乃成。榮盛則其膚必囗,三焦絕經,名曰血崩。

【注】寸口脈微而緩,微者衛氣囗,囗則其表空虛也;緩者胃氣實,實則消化水谷也。殼入于胃,脈道之氣乃行;水入于經,脈絡之血乃成。今榮愈而盛衛愈囗,血愈多而氣愈少,氣血失其經常之道,故曰:三焦絕經。氣不能制血,血不能歸經,故血妄行而崩也。

【集注】成無己曰:衛氣者,溫分肉,肥腠理,衛氣既囗,皮膚不得溫,肥則空虛也。經曰:緩者胃氣有余,有余為實,故云:緩者胃氣實?!簝冉洝辉唬菏橙胗谖?,淫精于脈,是谷入于胃,脈道乃行也。『針經』曰:飲而液滲于絡,合和于血,是水入于經,其血乃成也。經,常也。三焦者氣之道路,衛氣囗則氣不循常度,故三焦絕其常度也。

方有執曰:囗言不能固護,實猶言強也。谷入于胃,至其血乃成,乃承上文谷消而水化也。陰血大下,而曰崩者,言其不能止靜,如山壞之勢也。

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氣不行,澀者榮氣不逮,榮衛不能相將,三焦無所仰,身體痹不仁,榮氣不足,則煩疼口難言,衛氣虛,則惡寒數欠,三焦不歸其部,上焦不歸者,噫而酢吞;中焦不歸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歸者,則遺溲。

【注】凡經脈內外、榮衛也,藏府內外、三焦也,故經曰:榮行脈中,衛行脈外。上焦心肺主之,中焦脾胃主之,下焦肝腎主之。分而言之,榮也,衛也,三焦也;合而言之,皆本乎一氣之流行,隨其所在而得名也。脈微而澀,榮衛不足,不足則榮衛不能相將而行,三焦無所仰賴,故身體周痹不仁。榮氣不足,故身煩疼,口難言語;衛氣不足,故惡寒數欠也。上焦司降,降者清中之濁;下焦司升,升者濁中之清;中焦司升降,清者令其上升,濁者令其下降。今榮衛不相將而行,三焦無所仰賴,故不能各歸其部,而失其職矣。上焦不歸,則濁氣不降,噫氣而吞酸;中焦不歸,則升降相違,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歸,則清氣不升,故不能約束而遺溲也。

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氣衰,澀者榮氣不足,衛氣衰,面色黃,榮氣不足,面色青。

榮為根,衛為葉,榮衛俱微,則根葉枯槁,而寒栗欬逆,唾腥吐涎沫也。

【注】此詳申榮衛上焦之證也。面色黃青,榮衛不足之色也。惡寒而栗,欬嗽唾腥,吐痰涎沫,肺損之證也。肺主皮毛,皮毛者,榮衛之所居,故肺損則皮聚而毛落,榮衛枯槁也。

【集注】成無己曰:榮行脈中為根,衛行脈外為葉,根葉俱微,則陰陽之氣衰也。

寸口脈弱而遲,弱者衛氣微,遲者榮中寒,榮為血,血寒則發熱,衛為氣,氣微者,心內饑,饑而虛滿,不能食也。

【按】條末「心內饑,饑而虛滿不能食」句,此是論脾胃,不關榮衛。故弱者衛氣微,當是「陽氣微」;遲者榮中寒,當是「脾中寒」,上下文義始屬。榮為血,血寒則發熱,豈有血寒發熱之理乎?衛為氣,氣微者,當是陽氣微。脾中寒者,心內饑,閱下條言胃氣有余,自知。

【注】此詳申榮衛中焦之證也。緩以候胃,遲以候脾;胃主納谷,脾主化谷,故能食者胃也,能化者脾也。今陽微中寒,脾胃俱病,所以心內雖饑,饑而虛滿不能食也。

【集注】方有執曰:饑而虛滿者,陽主化谷,衛陽衰微不化谷,故虛滿而不能食也。

寸口脈弱而緩,弱者陽氣不足,緩者胃氣有余,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氣填于膈上也。

【注】此又詳申中焦之證。寸口脈弱而緩,弱者陽氣不足,緩者胃氣有余,不足則脾失健運,有余則胃強能食。此胃強脾弱,所以雖能食而不能消化也,故使吞酸而噫,食卒不化,氣填脹悶于膈中也。

【集注】方有執曰:陽氣以胃中之陽氣言,不足則不能化谷;胃氣以胃中之谷氣言,有余言有宿食也。有宿食則郁而生熱,故噫飽而吞酸,此蓋以飲食之內傷者言也。

趺陽脈遲而緩,胃氣如經也。趺陽脈浮而數,浮則傷胃,數則動脾,此非本病,醫特下之所為也。榮衛內陷,其數先微,脈反但浮,其人必大便囗,氣噫而除。何以言之?本以數脈動脾,其數先微,故知脾氣不治,大便囗,氣噫而除,今脈反浮,其數改微,邪氣獨留,心中則饑,邪熱不殺谷,潮熱發渴,數脈當遲緩,脈因前后度數如法,病者則饑,數脈不時,則生惡瘡也。

【注】此已下辨趺陽之脈、少陰之脈也。趺陽一名沖陽,在腳背上,去陷骨三寸脈動處,乃是陽明胃經之動脈也。少陰一名太溪,在足內踝后跟骨上脈動處,乃足少陰腎經之動脈也。趺陽、少陰,乃古診法,越人以十二經雖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死生者,以寸口乃脈之大要會也。然此法不行久矣。設有危急之病,寸口脈不見,診此以決死生可也。若在平時,總不如以關脈為趺陽,尺脈為少陰,更為愈也。如趺陽胃脈遲而和緩,是胃氣不病,如經脈也,今趺陽脈浮而數,按之無力,浮以候府,浮而無力,則為傷胃;沉以候藏,數而無力,則為傷脾。詢之病者,特為醫下之所為,以致榮衛之氣內陷。其先數脈變微,為脾弱也;浮脈仍浮反甚,為胃強也。胃強則邪氣獨留,故大便囗,潮熱發渴也;脾弱則脾氣不運,故邪熱不能殺谷,雖饑不食,氣噫而快也。

醫者前后施治如法,而浮數之脈,自當遲緩如經,則饑欲食,病者愈也;若施治失宜,數脈終始不退,則生惡瘡也。

【集注】方有執曰:惡瘡與屎膿雖不同,其為血熱則皆然也。

程知曰:此言趺陽脈遲緩,妄下則有浮數之變也。

趺陽脈浮而澀,少陰脈如經者,其病在脾,法當下利,何以知之?若脈浮大者,氣實血虛也,今趺陽脈浮而澀,故知脾氣不足,胃氣虛也,以少陰脈弦而浮才見,此為調脈,故稱如經也。若反滑而數者,故知當屎膿也。

【按】「若脈浮大者,氣實血虛也」二句,與上文義不屬,當是衍文。少陰脈弦而浮,豈可謂如經乎?當改,「沉而滑」字。

【注】脾腎皆病下利,今趺陽胃脈浮澀,少陰腎脈如常,是病在脾不在腎也,何以知之?浮為陽,以候胃;澀為陰,以候脾,浮與澀合,故知脾氣不足,胃氣虛也。以少陰脈見沉而滑,故稱如經也。若沉滑而數者,是陽邪傷陰,故知當屎膿血也。

【集注】程知曰:水谷之下利屬于脾、胃,而膿血之下利屬于腎,此可診趺陽、太溪而辨之也。

趺陽脈伏而澀,伏則吐逆,水谷不化,澀則食不得入,名曰關格。

【按】水谷不化之「化」字,當是「入」字,若是「化」字,是能食也,何名曰格?食不得入,當是不得小便,若有小便,是水道通也,何名曰關?必是傳寫之誤。

【注】前論以浮沉、尺寸候關格,此以趺陽候關格之診法也。趺陽者,胃脈也。脈伏而澀,伏則尺寸之陰陽停升降也,澀則三焦之元氣不流通也。不升降流通,故上則吐逆,下則不得小便,病名曰關格也。

趺陽脈滑而緊,滑者胃氣實,緊者脾氣強,持實擊強,痛還自傷,以手把刃,坐作瘡也。

【注】趺陽之脈以候脾胃,脈當和緩,今反滑而緊者,以滑為胃氣實。緊為脾氣強,滑緊并見,如持實以擊強,故主急痛,痛還自傷脾胃也。以手把刃而成瘡者,猶之操刃自割,而貽其害也。

【集注】方有執曰:滑為食,故在胃,則主谷氣實。緊為寒,故在脾,則主邪氣強。持實擊強,言胃實脾強,兩相搏擊而為病。譬如以手把刃而自傷,蓋謂非由藏府而傳變也。

趺陽脈沉而數,沉為實,數消谷,緊者,病難治。

【注】胃脈沉而數,沉主里,數主熱,沉數為里實熱,則能消谷。凡里病得此脈者,皆易治也。若不沉數而沉緊,沉緊為里寒,則為殘傷胃氣之診,故曰:難治也。

【集注】方有執曰:沉以候里,故在脾、胃為土實,谷氣實也。數為熱,陽也;緊為寒,陰也。言趺陽主脾胃,脾胃主谷,谷氣實。若脈見數而陽熱勝,陽能化谷,雖病不足為害;若脈得緊而陰寒勝,陰不化谷,故為難治。

程知曰:言趺陽沉數為消谷之病也。沉為實,沉主里也;數消谷,數為熱也。緊盛為邪勝,故為難治也。

趺陽脈大而緊者,當即下利,為難治。

【注】下利者,不論寒熱皆中虛之病,故脈宜小宜緩,為病脈相宜,則易治也。今趺陽脈胃大而緊,為病虛脈實,則不相宜,故為難治也。

【集注】成無已曰:大為虛,緊為寒,胃中虛寒,當即下利,下利脈亦微小,今反大緊,邪盛也,故曰:難治。經曰:下利脈大者,為未止。

張璐曰:趺陽脈緊,為寒邪傷胃,故必下利,下利脈大為邪盛,故難治也。

趺陽脈微而緊,緊則為寒,微則為虛,微緊相搏,則為短氣。

【注】脈見浮微而沉緊,虛寒之診也。趺陽胃脈似有似無為陽虛,重按似緊中寒,胃陽虛寒則氣短矣。緊脈主痛而不痛者,以緊兼微,雖緊不勁,故不痛也。

【集注】程知曰:言趺陽微緊,則中氣虛寒,為短氣之證也。

趺陽脈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膚囗。

【注】趺陽脈伏不出,則中焦陽虛,脾胃不能上下輸布,衛氣不行,故病通身膚冷而囗也。

【集注】程知曰:身冷者衛氣不溫也,膚囗者榮血不濡也。

趺陽脈浮而芤,浮者衛氣衰,芤者榮氣傷,其身體瘦,肌肉甲錯。浮芤相搏,宗氣衰微,四屬斷絕。

【注】胃脈浮芤,浮者胃脈衰,芤者榮氣傷。衛氣衰,故身體瘦也;榮氣傷,故肌肉甲錯也。浮芤相摶,日久而宗氣衰微,生氣少矣。四屬斷絕,謂皮、肉、脂、髓四者俱竭,故一身枯瘦失滋養矣。

【集注】程應旄曰:衛以榮為根,榮以衛為護,而榮衛之統于宗氣者,又以趺陽胃為根也。

趺陽脈緊而浮,浮為氣,緊為寒,浮為腹滿,緊為絞痛,浮緊相摶,腸鳴而轉,轉即氣動,膈氣乃下,少陰脈不出,其陰腫大而虛也。

【按】陰腫大而虛之「虛」字,當是「痛」字。細玩可知。

【注】外感,六脈浮緊,寒氣在外,故骨節煩痛;內傷,胃脈浮緊,寒氣在內,故腹滿絞痛。寒氣相摶,腸鳴而轉,轉則膈中寒氣下趨洞泄也。若少陰脈浮不出,則下焦陽虛,寒氣聚于陰器,不得發泄,故病疝陰腫大而痛也。

【集注】方有執曰:趺陽之土敗,而少陰所以無制也。

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

【注】此少陰負趺陽大旨。蓋少陰腎屬水,趺陽胃屬土,雜病惡土克水,而傷寒少陰病,惟恐土不能制水,水一泛溢,則嘔吐、下利,無所不至。若趺陽脈和,胃土有權,則水有制,而少陰負則為順矣。順者,土不為水侮也。

【集注】方有執曰:萬物資生于土,而百骸藉養于胃,水土平成,物阜人安,非天下之至順乎?古今謂趺陽有脈者不死,有以哉!汪琥曰:趺陽脈,『圖經』原名沖陽脈,在足跗中指端,上行五寸,去陷谷穴三寸,足陽明脈之所過也,為原,故一名會原,診法病重者切之以決死生。傷寒以胃氣為本,趺陽之脈不衰,知胃氣尚在,病雖危猶可治也。

少陰脈弱而澀,弱者微煩,澀者厥逆。

【注】少陰脈弱而澀,弱者腎陰虛,故微煩也;澀者脈道滯,故肢冷也。

【集注】方有執曰:弱為虛損不足脈,陰虛生內熱,所以煩,然屬虛煩,故雖煩亦微也。澀為少血而不滑,不能上與陽相順接,所以厥而逆冷也。

程知曰:言腎脈微澀之病也。少陰腎動脈也,在足內踝后跟骨上陷中也。

少陰脈不至,腎氣微,少精血,奔氣促迫,上入胸膈,宗氣反聚,血結心下,陽氣退下,熱歸陰股,與陰相動,令身不仁,此為尸厥,當刺期門、巨闕。

【注】少陰脈不至,是腎氣衰微,精血少也。腎者陰中藏陽者也,腎陰虛竭,不能藏陽,陽氣上奔,迫促胸膈,宗氣反為所阻,聚而不行,血結心下。陽氣既奔于上,極必退下,退下則陰股間熱,與陰相動,所以必然也,雖令知覺冥,身不仁而不死,此為尸厥也。當刺期門以通結血,刺巨闕以行宗氣,庶厥回而復蘇也。

音切輒陟涉切 惵音垤 菽音叔 藹于蓋切 瞥匹滅切 縈于榮切 卵盧管切 溷胡困切龂魚斤切 嚏音帝 湫子由切 疹之忍切 痂音加 癩力代切

主站蜘蛛池模板: 祁阳县| 平阴县| 呼图壁县| 确山县| 东山县| 永春县| 鄂托克旗| 绥江县| 永修县| 长子县| 五家渠市| 邓州市| 涿州市| 邵阳市| 布尔津县| 平邑县| 海晏县| 嘉定区| 防城港市| 太湖县| 贵州省| 邮箱| 萍乡市| 财经| 正定县| 寿光市| 松潘县| 甘肃省| 顺义区| 增城市| 毕节市| 互助| 突泉县| 广州市| 驻马店市| 阳朔县| 高州市| 甘洛县| 荃湾区| 喀什市| 吴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