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2章

  • 醫宗金鑒
  • 佚名
  • 4967字
  • 2015-12-25 16:25:33

傷寒脈遲六、七日,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脈遲為寒,今與黃芩湯復除其熱,腹中應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按】「傷寒脈遲六、七日」之下,當有「厥而下利」四字,若無此四字,則非除中證矣。

有此四字,始與下文反與黃芩湯之義相屬。

【注】傷寒脈數,六、七日,厥而下利,熱厥下利也,當與黃芩湯徹其熱。今傷寒脈遲六、七日,厥而下利,寒厥下利也,當與理中湯溫其寒。而反與黃芩湯復除其熱,腹中應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乃胃氣將絕,求食以救,終無補于胃也,故曰必死。

【集注】方有執曰:反者,言不順于道也。黃芩湯,寒藥也。徹,亦除也。應,亦當也。反能食者,胃欲絕引食以自救也。中,以胃言。死,謂萬物無土不生也。

程知曰:言脈遲為寒,不宜更用寒藥,以致有除中之變也。中氣為陰寒革除,則胃中無根之陽氣將欲盡除,而求救于食,故為死證。

傷寒,先厥后發熱而利者,必自止,見厥復利。

【注】厥逆,陰也。發熱,陽也。先厥后發熱,而利必自止者,是陰退而陽進也。見厥復利者,是陽退而陰進也。熱多厥少,病雖甚者亦可愈;厥多熱少,病雖微者亦轉甚。可知厥熱,乃陰陽進退生死之機也。

【集注】汪琥曰:厥陰者,陰之盡,厥陰之經,陽氣甚微,故不論陰陽二證,寒熱之邪,但至其經,無有不發厥者,蓋厥即為逆,起于手足,今曰先厥者,此初起便厥,厥即下利發熱者,則陽氣復而利必自止也。

傷寒先厥后發熱,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為痹,發熱無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膿血,便膿血者,其喉不痹。

【注】此承上條而詳辨之,以出其證也。先厥后發熱,下利必自止,厥回利止,其熱若退,為欲愈也。若厥回利止,其熱不退,而反汗出者,是厥陰病。從陽化熱,其邪上循本經之脈,故咽喉痛痹也。若厥回發熱,無汗利不止者,是厥陰邪熱。因利下迫,傷及脈中之血,故必便膿血也。便膿血者,其喉不痹,謂熱邪下利,而不復上病咽痛也。

可知下利止,其喉為痹者,謂熱邪已上,病咽痛,即不復病下利也。

【集注】喻昌曰:先厥后熱下利止,其病為欲愈矣。乃反汗出咽中痛,是熱邪有余,上攻咽喉而為痹也。既發熱雖無汗,為其陽已回,所以利亦必自止,若不止,則無汗明系邪不外出,熱郁在里,必主便膿血也。便膿血者,其喉不痹,見熱邪在里,即不復在表,在下,即不復在上也。

汪琥曰:咽中痛者,此熱傷上焦氣分也。痹者,閉也。咽中痛甚,其喉必閉而不通,以厥陰經循喉嚨之后,上入頏顙故也。無汗利不止,便膿血者,此熱傷下焦血分也,熱邪注下,則不干上,故曰:其喉不痹。

下利脈數,有微熱,汗出,令自愈,設復緊,為未解。

【注】厥陰下利脈數,熱利也。若熱微汗出,知邪微欲解,下利必自止,故令自愈也。設脈復緊,為表邪猶盛,未能解也。

【集注】成無己曰:下利,陰病也。脈數,陽脈也。陰病見陽脈者生,微熱汗出,陽氣得通也,利必自愈。諸緊為寒,設復脈緊,寒邪猶盛,故云:未解。

沈明宗曰:數條乃指厥而下利便膿血者。或見實大、浮數、微弱、沉澀、弦緊、洪長諸脈,當分虛、實、寒、熱,即知欲愈未愈,真為察病之微旨也。

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令自愈。

【注】厥陰下利,有大熱而渴,脈強者,乃邪熱俱盛也。今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是邪熱衰也,邪熱既衰,故可令自愈也。

【集注】方有執曰:微熱,陽漸回也。渴,內燥未復也。脈弱,邪退也。令自愈,言不須治也。

程知曰:下利以陽復邪微為愈,微熱而渴,證已轉陽,脈弱則邪氣已退,故不治自愈。若下利大熱脈盛,又是逆候矣。

下利脈數而渴者,令自愈,設不差,必圊膿血,以有熱故也。

【注】此承上條互言,以詳其變也。下利脈數而渴者,是內有熱也,若身無熱,其邪已衰,亦可令自愈也。設下利脈數而渴,日久不差,雖無身熱,必圊膿血,以內熱傷陰故也。

【集注】方有執曰:脈數,與上文微熱,互相發明。

程應旄曰:脈數而渴,陽勝陰矣,故亦令自愈。若不差,則陰虛熱入,經所云脈數不解,而下利不止,必協熱而便膿血是也。

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澀者,必圊膿血。

【注】厥陰熱利,寸脈當沉數,今寸脈反浮數,是熱在外而不在內也。尺中自澀者,是在外之熱不解,乘下利入里,傷及其陰,熱與血瘀,必圊膿血也。

【集注】喻昌曰:脈見浮數,若是邪還于表,則尺脈自知,今尺中自澀,乃熱邪摶結于陰分,雖寸口得陽脈,究竟陰邪必走下竅,而便膿血也。

汪琥曰:此條乃下利變膿血之候也。熱利而得數脈非反也,得浮脈則為反矣。此條論無治法,宜以仲景黃芩湯代之。

下利脈沉弦者,下重也。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

【注】此詳申上條,下利圊膿血之證脈也。脈沉,主里,脈弦,主急。下重,后重也。下利、脈沉弦,故里急后重也。凡下利之證,發熱脈大者,是邪盛,為未止也。脈微弱數者,是邪衰,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也。由此可知滯下脈大身熱者,必死也。

【集注】喻昌曰:下利而脈沉弦,主里急后重,成滯下之證,即今所稱痢證也。脈大者,即沉弦中之大,脈微弱數者,即沉弦中之微弱數也。

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注】此承上條以出其治也。下利欲飲水者,熱利下奪津液,求水以濟干也。熱利下重者,熱傷氣滯,里急后重,便膿血也。二者皆以白頭翁湯主之者,以其大苦大寒,寒能勝熱,苦能燥濕也。

【集注】程知曰:按少陰自利而渴,亦有虛而引水自救者,猶當以小便之赤白,脈之遲數辨之。此言熱邪內結者也,熱邪內結而致下重,故純用苦寒以勝熱而厚腸也。

白頭翁湯方

白頭翁三兩 黃連(去須)三兩 黃柏(去皮)三兩 秦皮三兩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方解】三陰俱有下利證,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也;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惟厥陰下利,屬于寒者,厥而不渴,下利清谷,屬于熱者,消渴下利,下重便膿血也。此熱利下重,乃火郁濕蒸,穢氣奔逼廣腸,魄門重滯而難出,即『內經』所云:暴注下迫者是也。

君白頭翁,寒而苦辛;臣秦皮,寒而苦澀,寒能勝熱,苦能燥濕,辛以散火之郁,澀以收下重之利也;佐黃連清上焦之火,則渴可止;使黃柏瀉下焦之熱,則利自除也。

治厥陰熱利有二,初利用此方之苦以瀉火,以苦燥之,以辛散之,以澀固之,是謂以寒治熱之法;久利則用烏梅丸之酸以收火,佐以苦寒,雜以溫補,是謂逆之從之,隨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之平也。

傷寒下利,日十余行,脈反實者死。

【注】傷寒下利,日十余行,正氣虛也,其脈當虛,今反實者,邪氣盛也。正虛邪盛,故主死也。

【集注】成無己曰:下利里虛也,脈當微弱,反實者,病勝藏也,故死。脈不應病,此之謂也。

鄭重光曰:脈實則胃氣失和緩之狀,而真藏之脈獨見,邪盛正脫矣。

傷寒六、七日不利,便發熱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陰無陽故也。

【注】傷寒六、七日,邪傳厥陰之時也,厥而不利,是陰邪未盛,若便發熱,尚在不死。今六、七日不利,忽而下利,發熱汗出不止者,是陰盛于中,而陽亡于外,故為有陰無陽也,其死可知矣。

【集注】方有執曰:發熱而利,里陰內盛也,故曰有陰。汗出不止,表陽外絕也,故曰無陽。

程知曰:言暴下利汗出,為亡陽死證也,六、七日不利,忽發熱而利下,至于汗出不止,渾是外陽內陰,真陽頃刻無存矣。

汪琥曰:寒中厥陰至六、七日,當亦厥六、七日矣,不言厥者,省文也。厥則當利不利者,陽氣未敗,猶能與邪相支吾也,若至發熱,即利者亦當止。今則發熱與利,驟然并至,加之汗出不止,則知其熱非陽回而熱,乃陽脫而熱,故兼下利而汗出不止也。

張令韶曰:厥陰病發熱不死,發熱亦死者有三證:一在躁不得臥,一在厥不止,一在汗出不止。

發熱而厥,七日下利者,為難治。

【注】此詳申上條,發熱而厥之義也。發熱而厥至七日,若厥回利止,則可以自解矣。今發熱而厥至七日,下利不止者,為難治也。蓋上條有陰無陽故主死,此條陰盛而陽不復,故為難治也。

【集注】方有執曰:厥七日而下利,陰盛而陽不復也。

張璐曰:厥利與熱不兩存之勢也。發熱而厥七日,是熱者自熱,厥利者自厥利,陰陽兩造其偏,漫無相協之期,故雖未見煩躁,已為難治。蓋治其熱則愈厥愈利,治其厥利則愈熱,不至陰陽兩絕不止耳。

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注】脈沉而遲,下利清谷,是里有陰寒也,若其人面有少赤色,身有微熱,又屬表有陽熱也。夫內有里陰之寒,外有表陽之熱,則陰得陽化而解者有之。但其未解之先,病人必郁冒汗出而后解。所以然者,面戴之虛陽,與下利之虛陰,兩相和順,故作解也。

此非在下之陰,格在上之陽,所以病人雖冒而厥必微,必不似不解之冒厥而甚也。

【集注】喻昌曰:下利脈沉遲,里寒也,面少赤有微熱,是仍兼外邪,必從汗解。但戴陽之證,必見微厥,此中大伏危機,其用法當迥異常法矣。六經皆有下利之證,惟少陰、厥陰為難治。蓋邪氣入里,利深則必致厥,厥深亦必致利,故下利一證,經于少陰、厥陰,皆詳言之。蓋以傷寒下利,則無論少陰、厥陰,其治法皆可會通也。

汪琥曰:郁冒者,頭目之際,郁然昏冒,乃陽氣能勝寒邪,里陽回而表和順,故解。

汗出而解,是陽回里寒散而榮衛和,故汗出,非攻表而使之汗出也。

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注】此承上條互詳其義,以出其治也。下利清谷,里寒也;身有微熱,外熱也。上條有無汗怫郁面赤之表,尚可期其冒汗而解。此條汗出而厥,則已露亡陽之變矣。故主以通脈四逆湯,救陽以勝陰也。

【集注】方有執曰:下利故曰里寒,陰不守也;外熱故,汗出,陽不固也。通脈四逆救表里,通血氣而復陰陽者也。

喻昌曰:上條辨證,此條用藥,互相發明。然不但此也,少陰病下利清谷,面色赤者,已用此法矣。

吳人駒曰:有協熱下利者,亦完谷不化,乃邪熱不殺谷,其別在脈之陰陽虛實之不同。

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

【注】通身大汗出,熱當去矣。熱仍不去,而無他證,則為邪未盡而不解也。今大汗出,熱不去,而更見拘急肢疼,且下利厥逆而惡寒,是陽亡于表,寒盛于里也,故主四逆湯,溫經以勝寒,回陽而斂汗也。

【集注】方有執曰:大汗出,陽虛而表不固也;熱不去,言邪不除也;內拘急四肢疼者,亡津液而骨氣不利也;下利厥逆,惡寒亡陽,而陰寒內甚也。

程知曰:言大汗后下利厥逆,急宜回陽也。大汗出而熱不去,正恐真陽飛越,若內拘急,四肢痛,更加下利,厥逆,惡寒,則在里,純是陰寒矣。

程應旄曰:此證大汗出熱不去,何為不在亡陽死證之列?不知亡陽由于汗不止而陽亡,此證內拘急,四肢疼,是汗已止,陽未亡而惡寒,故可行溫法也。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注】大汗出汗不收者,桂枝加附子湯證也。大下利,利不止者,理中加附子湯證也。今大汗出,又大下利不止,而更見厥冷,乃陽亡于外,寒盛于中,非桂枝理中之所能治矣,當與四逆湯急回其陽,以勝其陰,使汗利止而厥冷還,則猶可生也。以上三條,皆厥陰少陰同病,因少陰寒甚,故俱從少陰主治也。

【集注】喻昌曰:此證無外熱相錯,其為陰寒易明,然既云大汗大下,則陰津亦亡,但此際不得不以救陽為急,陽回方可徐救其陰也。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下利后脈絕,手足厥冷,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

【注】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有陰無陽也。雖用附子四逆輩,恐陽不能急回,宜急灸厥陰以通其陽。若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手足不溫,反微喘者,乃無氣以續之喘,是陽氣上脫也,故主死。

【集注】方有執曰:其喘必息短而聲不續,乃陽氣衰絕也。

程知曰:少陰下利,厥逆無脈,服白通湯,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厥陰下利,厥逆脈絕,用灸法,晬時脈還者生,不還者死。可見求陽氣者,非泛然求之于無何有之鄉也,必兩腎之中有幾微可續,然后可藉溫灸為鸞膠耳!傷寒發熱,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死。傷寒發熱,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注】傷寒發熱下利而厥,反煩躁不得臥者,乃寒盛于中,孤陽擾亂也。或發熱下利至甚,厥逆不止,即不煩躁,亦為表陽外散,里陽內脫,故均死也。

【集注】成無己曰:傷寒發熱,邪在表也;下利厥逆,陽氣虛也;躁不臥,病勝藏也,故死。

『金匱要略』云:六府氣絕于外者,手足寒;五藏氣絕于內者,下利不禁。傷寒發熱,為邪獨甚,下利至甚,厥不止,為府藏氣絕,故死。

程知曰:厥陰病,但發熱即不死,以發熱則邪出于表,而里證自除。若外發熱而內厥逆,下利不止,且至煩躁不解,則發熱又為陽氣外散之候,而主死矣。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浦区| 乌审旗| 曲沃县| 漳州市| 萝北县| 克东县| 和硕县| 鄯善县| 房山区| 石嘴山市| 德昌县| 鹿邑县| 砀山县| 镇安县| 会昌县| 东平县| 巩义市| 启东市| 宁蒗| 清远市| 崇左市| 内黄县| 育儿| 曲沃县| 屏南县| 斗六市| 永定县| 徐闻县| 定襄县| 黑山县| 九龙县| 手游| 泗阳县| 依兰县| 台州市| 奇台县| 荔波县| 南江县| 承德市| 枞阳县| 江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