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火瀉者,皆因臟腑積熱,或外傷暑氣,故瀉時暴注下迫,肚腹疼痛,心煩口渴,瀉多黃水,小便赤色也,先用玉露散清其熱,再用四苓湯利其水,庶得其要矣。
(玉露散) 寒水石 石膏各一兩 甘草三錢 以上為細末,量兒大小,溫湯無時調服。
(四苓湯) 茯苓 白術土炒 豬苓 澤瀉 引用燈心水煎服。
(方歌)火瀉小便不利通,利水除濕用四苓,茯苓白術豬苓澤,燈心為引共煎成。
驚瀉
驚瀉因驚成泄瀉,夜臥不安晝惕驚,糞稠若膠帶青色,鎮(zhèn)驚養(yǎng)脾服通靈。
[注]驚瀉者,因氣弱受驚,致成此證,其候夜臥不安,晝則驚惕,糞稠若膠,色青如苔,治宜鎮(zhèn)心抑肝,先以益脾鎮(zhèn)驚散定其驚,次以養(yǎng)脾丸理其脾,庶可愈矣。
(益脾鎮(zhèn)驚散) 人參錢半 自術土炒 茯苓各三錢 朱砂八分 囗藤二錢甘草五分炙 以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燈心湯調服。
(養(yǎng)脾丸) 人參 白術土炒 當歸 川芎各三錢 青皮醋炒 木香煨 黃連姜炒陳皮各二錢 神麴炒 山查 縮砂仁 麥芽各一錢炒 以上研細末,神麴糊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二十丸,陳倉米飲下。
臍寒瀉
剪臍失護受寒冷,糞包青白腹痛嗚,散寒和氣飲極效,溫補調中湯最靈。
[注]臍寒瀉者,多因斷臍失護,風冷乘人,傳于大腸,遂成寒瀉之證,其候糞包青白,腹痛腸鳴,先用和氣飲溫散之,再以調中湯溫補之,庶治得其要矣。
(和氣飲) 蒼術 紫蘇 防風 赤苓 豆豉 藿香 陳皮 厚樸姜炒 炙甘草引用生姜燈心水煎服。
(方歌)和氣飲具溫散功,蒼術紫蘇共防風 赤苓豆豉藿香葉,陳皮厚樸甘草同。
(調中湯) 人參 茯苓 藿香 白術土炒 炙甘草 木香煨 香附制 縮砂仁引用煨姜水煎服。
(方歌)臍寒瀉用調中湯,人參白術煨木香 藿香茯苓同香附,縮砂炙草引煨姜。
脾虛瀉
脾虛食后即作瀉,腹?jié)M不渴少精神,面黃懶食肌消瘦,參苓白術奏奇勛。
[注]脾虛瀉者,多因脾不健運,故每逢食后作瀉腹?jié)M不渴,精神短少,面黃懶食,肌肉消瘦也,宜用參苓白術散以補脾,其瀉自止。
(參苓白術散) 方見脾疳。
飧瀉
清氣下陷失健運,完谷不化飧瀉名,補中益氣湯升補,久瀉腸滑用四神。
[注]飧瀉者,或因春傷風邪,清氣下陷,脾失健運,以致完谷不化也,治者須補養(yǎng)脾土,用補中益氣湯升其中氣,若泄瀉日久,腸滑不禁者,用四神丸治之。
(補中益氣湯) 人參 黃耆蜜炙 當歸土炒 白術土炒 炙甘草陳皮 升麻土炒 柴胡醋炒 引用姜棗水煎服。
(方歌)飧瀉多因清陽陷,補中益氣湯最驗,參耆歸術草陳皮,升麻柴胡功無限。
(四神丸) 補骨脂四兩 五味子 肉豆蔻各二兩面裹煨 吳茱萸一兩水浸炒以上為細末,生姜棗肉為丸,每服一錢,米飲下。
水瀉
脾胃濕盛成水瀉,懶食溏瀉色多黃,清濁不分溺短澀,胃苓升陽除濕湯。
[注]水瀉者,皆因脾胃濕盛,以致清濁不分,變成水瀉之證,其候小便短澀,懶食溏瀉色黃,宜用胃苓湯以除濕,若瀉久不止,則用升陽除濕湯治之,其證自愈。
(胃苓湯) 蒼術炒 陳皮 厚樸姜炒 白術土炒 茯苓 炙甘草 肉桂 澤瀉 豬苓姜紅棗水煎服。
(方歌)濕瀉胃苓湯堪行,蒼術陳皮厚樸同,白術茯苓炙甘草,肉桂澤瀉共豬苓。
(升陽除濕湯)蒼術炒 陳皮 防風 神麴炒 麥芽炒 澤瀉 炙甘草 升麻 羌活 柴胡豬苓 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升陽除濕瀉不停,蒼術陳皮共防風,神麴麥芽澤甘草,升麻羌活柴豬苓。
感冒門
感冒風寒總括
小兒肌膚最柔脆,偶觸風寒病榮衛(wèi),輕為感冒病易痊,重為傷寒證難退,夾食夾熱或夾驚,疏散和解宜體會。
[注]小兒氣血末充,肌膚柔脆,風寒所觸,邪氣入于腠理,榮衛(wèi)受病,輕者為感冒,易痊,重者為傷寒,難治,又有夾食夾熱夾驚等證或宜疏散,或宜和解,臨證時細為體察焉。
傷風
肺主皮毛感邪風,發(fā)熱憎寒頭痛疼,有汗嚏涕脈浮緩,鼻塞聲重咳嗽頻,杏蘇飲同金沸散,疏風解表莫從容。
[注]傷風者,風邪傷衛(wèi)也,衛(wèi)主皮毛,內合于肺,故令身體發(fā)熱憎寒,頭疼有汗,嚏涕鼻塞聲重,不時咳嗽也,脈浮緩宜杏蘇飲解散外邪,繼用金沸草散開通氣逆則愈。
(杏蘇飲) 杏仁炒去皮尖 紫蘇 前胡 桔梗 枳殼麩炒 桑皮炒黃芩 甘草生 麥冬去心 浙貝母去心 橘紅 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杏蘇飲治風傷肺,杏仁,紫蘇前桔同,枳殼桑皮黃芩草,麥冬貝母合橘紅。
(金沸草散)細辛 荊芥 半夏姜制 旋覆花 前胡 甘草 赤苓 引用姜棗水煎服。
(方歌)金沸草散微傷風,細辛荊芥半夏同,旋覆前胡生甘草,生姜紅棗赤茯苓。
傷寒
小兒傷寒表感寒,發(fā)熱無汗而惡寒,頭痛身痛脈浮緊,嘔逆煩渴病邪傳,初用羌活熱通盛,邪傳柴葛大柴煎。
[注]傷寒者,乃寒邪傷表榮分也,其證身體發(fā)熱,惡寒無汗,頭痛身痛,而脈浮緊,若嘔逆煩渴者,則為邪盛欲傳經(jīng)也,此證初宜九味羌活湯,如熱盛者,以雙解通圣湯治之,服此藥后已,汗下不解而傳經(jīng)者,用柴葛解肌湯兼裹證者,用大柴胡湯以解表通里,因證施治,庶不致誤。
(九味羌活湯) 蒼術炒 白芷 川芎 細辛 羌活 防風 生地 黃芩甘草生 引用生姜蔥白水煎服,大便秘者,加大黃。
(方歌)傷寒初起羌活湯,蒼芷芎細合羌防,生地芩草姜蔥入,便秘之時加大黃。
(雙解通圣湯) 麻黃 樸硝 大黃 當歸 赤芍 川芎 白術土炒 石膏滑石 桔梗 梔子 連翹去心 黃芩 薄荷 甘草生 荊芥 防風引用生姜蔥白水煎服。
(方歌)傷寒熱盛通圣湯,表裹兩解麻硝黃,歸芍芎術膏滑桔,梔翹芩薄草荊防。
(柴葛解肌湯) 葛根 柴胡 白芷 羌活 桔梗 石膏 黃芩 赤芍藥 甘草生引用生姜紅棗 水煎服。
(方歌)柴葛解肌解三陽,葛根柴胡白芷羌,桔梗石膏芩赤芍,甘草煎服自安康。
(大柴胡湯)柴胡 黃芩 赤芍藥 半夏姜制 枳實麩炒 大黃 引用生姜大棗水煎服。
(方歌)大柴胡治邪傳經(jīng),少陽陽明表裹通,柴胡黃芩赤芍藥,半夏枳實大黃同。
感冒夾食
內傷飲食感寒風,發(fā)熱憎寒頭痛疼,惡食噯臭吐酸物,便柲尿澀腹熱膨,雙解藿香正氣飲,化滯平胃斟酌行。
[注]小兒平日飲食無節(jié),內傷停滯,外復為風寒所襲,故成是證也,其候發(fā)熱憎寒,頭痛惡食,噯臭吐酸,便柲尿澀,腹熱膨脹也,熱盛者,用雙解通圣湯兩解之,內無熱者,用藿香正氣湯和解之,表邪即解,然后調理其脾,用平胃散消導之,庶幾外無余邪,內無滯熱,而病自愈矣。
(雙解通圣湯) 方見傷寒。
(藿香正氣湯)蘇葉 白芷 藿香 陳皮 半夏姜制 茯苓 大腹皮 甘草生厚樸姜炒 桔梗 引用生姜紅棗水煎服。
(方歌)和解藿香正氣湯,蘇葉白芷共藿香,陳半茯苓大腹草,厚樸桔梗引棗姜。
(平胃散) 方見囗乳 加山查神麴麥芽。
感冒夾熱
平素有熱感風寒,面赤唇焦口鼻干,憎寒壯熱頻飲冷,心煩譫妄便多艱,瀉熱先宜用通圣,清熱涼膈天水煎。
[注]小兒臟腑素稟多熱,今復為風寒所傷,風熱相搏,則火邪愈盛,故其現(xiàn)證有面赤唇焦,口鼻干燥,憎寒壯熱,口渴飲冷心煩神燥,譫語狂妄,二便秘澀,治宜散其風寒,更宜兼瀉其熱,須用雙解通圣湯兩解之,若服藥后汗出便利,病雖少減,熱猶不退者,治宜清熱為主,當以涼膈散合天水散治之,則表里清而病愈矣。
(雙解通圣湯)方見傷寒(涼膈散)方見急驚風。
(天水散) 滑石六兩飛 甘草一兩生 共為細末,每服一錢,燈心湯調下。
感冒夾驚
感冒病時觸驚異,心驚膽怯睡不安,身熱煩躁面青赤,疏解散與涼驚丸,和以柴胡溫膽劑,寧神定志效通仙.[注]小兒感冒邪氣未解,復為驚異所觸,故見心驚膽怯,睡臥不安,身熱煩躁,面色青赤之證,先以疏解散疏散之,再以涼驚丸清鎮(zhèn)之,如病雖退,尚覺心驚不寐者,宜用柴胡溫膽湯和解之。
(疏解散)羌活 蘇葉 防風 枳殼麩炒 桔梗 前胡 赤芍藥 杏仁炒去皮尖 僵蠶炒甘草生 黃連酒炒 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疏解散治感冒驚,羌活蘇葉及防風,枳前胡黃連芍,杏仁僵蠶甘草同。
(涼驚丸) 方見急驚風(柴胡溫膽湯)柴胡 陳皮 半夏姜制 茯苓 甘草生 竹茹 枳實麩炒 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柴胡溫膽感冒驚,病后余邪尚未寧,柴胡陳半茯芩草,竹茹枳實姜用生。
瘟疫門
瘟疫總括
瘟病傷寒傳變同,感寒即病傷寒名,冬受寒邪春復感,因感而發(fā)瘟病成,至夏感發(fā)為熱病,逐戶相傳乃天行,四時不正為時氣,痧疹瘟囗要詳明。
[注]瘟病之傳變與傷寒無異,有冬感于寒而即病者,名曰傷寒,有冬傷于寒而末即病者,寒邪藏于肌膚之內,伏于榮衛(wèi)之間,至春復感春風,發(fā)為瘟病,至夏復感暑熱,發(fā)為熱病,若逐戶闔門老幼相傳,乃天行瘟疫,其害更烈,或春夏應暖熱而反寒,秋冬應寒涼而反熱,此為四時不正之氣,名曰時氣,相感為病,亦與傷寒同其治也,其間或發(fā)囗發(fā)痧發(fā)疹,要當詳明其證,治法在后。
瘟病
冬受寒邪不即病,復感春寒發(fā)名瘟,證同傷寒治雙解,嘔加生姜半夏均。
[注]瘟病一證,乃冬受寒邪不即為病,至春復感春風而發(fā)者也,現(xiàn)證與傷寒相同,用雙解通圣湯兩解之,若嘔吐者,以生姜半夏入之,其嘔自止。
(雙解通圣湯) 方見傷寒瘟疫門
瘟疫門
風瘟
風瘟復感春風發(fā),汗熱身重睡鼾眠,汗少荊防敗毒治,汗多桂枝白虎湯。
[注]風瘟,冬受寒邪復感春風而發(fā)為病也,其證身重睡憨,發(fā)熱自汗,汗少者以荊防敗毒散解,汗多者以桂枝合白虎湯清解之。
(荊防敗毒散) 荊芥 防風 羌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甘草生 川芎枳殼麩炒 桔梗 茯苓 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荊防敗毒宜時氣,風瘟無汗用自靈,荊防羌獨柴前草,川芎枳桔與茯苓。
(桂枝合白虎湯)桂枝 芍藥 石膏煆 知母生 甘草生 粳米 引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方歌)桂枝湯合白虎湯,壯熱多汗服此方,桂芍石膏知母草,粳米大棗共生姜。
熱病
冬受寒邪不即病,至夏復感暑熱成,身不惡寒而多渴,證同瘟病治亦同。
[注]熱病,乃冬受寒邪不即為病,至夏復感暑熱而成,故名曰熱病,現(xiàn)證與瘟病相類,但不惡寒,口干作渴為少異耳,治法亦與瘟病同。
瘟疫
天行厲氣瘟疫病,為病挨門合境同,皆由邪自口鼻入,故此傳染迅如風,當分表裹陰陽毒,因時取治審重輕,古法皆以攻為急,荊防普濟救苦攻。
[注]瘟疫一證,乃天地之厲氣流行,沿門闔戶,無論老少強弱,觸之者即病,蓋邪氣自口鼻而入,故傳染之速迅如風火,但毒有在表在里在陰在陽之分,其或發(fā)或攻或清,當因春風夏熱秋涼冬寒之四時各異,隨人虛實,量乎輕重以施治也,古法皆以攻毒為急者,以邪自口鼻而入,在里之病多故也,發(fā)以荊防敗毒散,清以普濟消毒飲,攻以二圣救苦丹,則酌量合直審度醫(yī)治,庶幾臨證時有得心應手之妙矣。
(荊防敗毒散) 方見風瘟(普濟消毒飲)黃芩酒炒 黃連酒炒 陳皮 桔梗 板藍根 升麻 柴胡 薄荷連翹去心牛蒡子炒研 僵蠶炒 馬勃 甘草生 元參 引用燈心水煎服。
(方歌)普濟消毒清時瘟,芩連陳桔板藍根,升柴薄荷翹牛蒡,僵蠶馬勃草元參。
(二圣救苦丹)大黃四兩 皂角二兩 以上為末,水丸,每服一錢 量兒大小與之,用無根水下。
瘟囗疹痧
傷寒疹囗失汗下,時氣初感即其然,表邪覆郁榮衛(wèi)分,外泛皮脈痧疹囗,疳白疹紅如膚粟,囗紅如豆片連連,紅輕赤重黑多死,淡紅稀暗是陰囗,未透升麻消毒治,熱盛三黃石膏煎,已透消囗青黛飲,痧疹表裹雙解先。
[注]傷寒發(fā)囗疹痧,皆因汗下失宜,外邪覆郁,內熱泛出而成也,惟時氣傳染,感而即出,亦猶疫之為病,烈而速也,發(fā)于衛(wèi)分則為痧,衛(wèi)主氣,故色白如膚粟也,發(fā)于榮分則為疹囗,榮主血,故色紅,膚淺為疹,深重為囗,囗形如豆,甚則成片連連,囗疹之色紅者輕,赤者重,黑者死,此以色辨熱之淺深驗死生也,若其色淡紅,稀暗者,皆因邪在三陽已成,囗疹由外入里,邪從陰化,或過服涼藥所致,是為陰囗陰痧陰疹,法當從陰寒治也,囗出未透,表熱輕者,宜升麻葛根湯合消毒犀角飲治之,表熱重者,宜三黃石膏湯發(fā)之,已透者,用消囗青黛飲加減清之,疹痧初起,表裹不清,用雙解通圣湯先通表里,余法同前。
(升麻葛根湯合消毒犀角飲) 升麻 葛根 芍藥 甘草生 牛蒡子 荊芥防風 犀角 引用芫荽水煎服。
(方歌)升麻消毒表囗疹,升葛芍草蒡荊防,偣加犀角急煎服,表實熱盛另有方。
(三黃石膏湯) 黃連 黃芩 梔子 黃蘗 豆豉 麻黃 石膏 引用生蔥水煎服。
(方歌)三黃石膏發(fā)囗疹,表實熱盛有奇功,連芩枙蘗與豆豉,麻黃石膏生用蔥。
(消囗青黛飲)石膏煆 知母 犀角 甘草生 梔子生 川連生 青黛 元參 柴胡 生地人參 大黃 引用姜棗水煎,臨服人苦酒一匙和服。
(方歌)消囗青黛消毒囗,石知犀角草梔連,青黛元參柴生地,人參大黃斟酌添。
(雙解通圣湯) 方見傷寒。
暑證門
暑證總括
小兒暑病有四證,中暑陽邪傷暑陰,暑風攻肝抽搐見,暑厥攻心不識人。
[注]中暑,為陽邪單中暑熱也,陽邪身熱有汗,傷暑,為陰邪中暑復感寒也,陰邪身熱無汗,中暑熱極,攻肝則抽搐,攻心則厥冒不省人事,治者果能因證分別施治,自無難矣。
中暑
中暑汗出身壯熱,頭痛大渴煩不寧,氣乏衶倦兩足冷,加味人參白虎靈。
[注]中暑之證,身熱有汗,因暑熱熏蒸,故頭痛口渴,煩躁不寧,甚則氣乏神倦,足冷惡寒,須以加味人參白虎湯治之。
(加味人參白虎湯) 人參 石膏生 知母 粳米 甘草 蒼術 水煎服。
(方歌)加味人參白虎湯,暑熱傷氣服最良,參膏知母粳米草,停飲嘔水更加蒼。
傷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