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章

凡蚯蚓及諸惡蟲咬瘡:取百舌窠中土酢調(diào)敷之。

蜂蠆諸蟲螫人及蜘蛛咬腫痛:取土蜂窠,酢調(diào)涂之。

又方:用尿坑泥敷之。

又方:瓦摩其上,唾二七遍,置瓦于故處。【《千金》,下同】

又方:牛屎燒灰,苦酒和敷。

又方:酢調(diào)黃丹涂之。【《肘后》,下同。】

又方:人尿洗之。

又方:用酥涂之,妙。【《圣惠》】

鼠咬成瘡:麝香封之,妙。【《經(jīng)驗》】

又方:貓頭燒灰,油調(diào)敷之,以瘥為度。【趙氏方】

又方:貓毛燒灰,入麝香少許,唾和封之,貓須亦可。【《急救良方》】

又方:貓屎涂之,即愈。【《壽域方》】

蠶咬傷:屋上爛草和酢汁研敷。

又方:苧汁飲之,又涂之。苧近蠶種則蠶不生。【《本草》】

又方:蜜調(diào)麝香敷之。【《廣利方》】

諸蟲如蠶類咬人,恐毒入腹:煮菵草服之,亦搗敷瘡上。

螻蛄咬用槲葉燒灰細(xì)研:以泔別浸槲葉,取洗瘡,拭干,納少許灰于瘡中

又方:酢和石灰涂之。【《圣惠》】

蚯蚓咬人,其毒如大風(fēng),眉須皆落:以石灰水浸之,良。【《經(jīng)驗方》】

又方:濃煎鹽湯浸身,數(shù)遍即愈。浙西軍將張僧病此,每夕蚯蚓鳴于體,一僧用此方而安,蚓畏鹽也。【《經(jīng)驗方》】

蚯蚓吹:用老茶葉細(xì)末敷之。

射工中人,狀如傷寒,寒熱發(fā)瘡,偏在一處,有異于常者:取赤莧合莖搗汁,飲一升,日再服之。【《集驗方》】

又方:熊膽涂之,更以雄黃酒磨服即愈。【《斗門方》】

又方:用芥菜子末,和酒厚涂之,半日,痛即止。【《千金》】

又方:馬齒莧搗汁一升服,滓敷之,日四五次,良。【《海上方》】

又方:鬼臼葉一把,酢漬搗汁服一升,日二次。【《千金》,下同。】

又方:射干、升麻各二兩,水三升,煎一升,溫服;以滓敷瘡上。

閩廣有溪毒中人似射工,但無物,初病惡寒發(fā)熱煩躁,骨節(jié)強痛,不急治,生蟲食臟殺人。用雄牛膝莖紫色節(jié)大者一把,以酒水各一杯同搗絞汁,溫飲,日三服。【《肘后方》,下同。】

又方:知母連根葉搗作散服,亦可投水絞汁飲一二升。夏月出行,多取其屑自隨。欲入水,先取少許投水上流,便無畏。兼辟射工。亦可煮湯浴之,甚佳。

中射菵毒:大麻子汁飲之。

又方:蚯蚓屎末,井水調(diào)服二方寸匕。【《千金》】

又方:豬血飲之,即解。【《肘后方》,下同。】

誤吞螞蝗:取田中泥,酒和一二升服之,當(dāng)利出。

水毒中人:以小蒜三升煮,微熱以浴身,大熱即無力。若身發(fā)赤斑文書,毋以他病治之也。

射工溪毒:用雞矢白者二枚,以钖和涂瘡上。

又方:鼠婦、豆豉、巴豆各三枚,脂和涂之。

又方:用鸀鳿鳥近病人,即能唼人身訖,以物承之,當(dāng)有沙出,其沙即含沙射人之箭也。又可籠鳥近人,令鳥氣相吸,又取其屎燒灰,水服。

射工毒瘡:大蜈蚣一枚炙研,和酢敷之。【《千金》,下同。】

又方:狼牙,冬取根,夏取葉,搗汁飲四五合,并敷之。

沙虱在水中,人澡浴則著人身,鉆入皮里,初得皮上正赤如小豆黍粟,摩之痛如刺,三日后寒熱發(fā)瘡,毒若入骨殺人。嶺南多此。即以茅葉刮去,以苦菜汁涂之,佳。【《肘后方》,下同。】

又方:萵苣菜搗汁涂之,良。

又方:螌蝥二枚,一枚末服,一枚煉至煙盡,研細(xì)末,敷瘡中,立瘥。

蠼螋蟲如小蜈蚣,色青黑,長足,隱于壁間,以尿射人,遍身生瘡,出黃水,甚于湯火傷,繞身匝即死。烏雞翎燒灰,雞子清調(diào)涂之。【《綱目》】

又方:取扁豆葉挼敷即瘥。【《本草》】

又方:梨葉搗涂之,干即易。【《篋中方》】

又方:槐白皮酢浸半日,洗之。【《千金翼》】

又方:畫地作蠼螋形,以刀細(xì)取腹中土,唾和涂之,再涂即愈。孫真人子得此疾,經(jīng)五六日不愈,或教此法遂瘳。乃知萬物相感,莫曉其由也。【《千金》,下同。】

又方:酢和胡粉涂之。

又方:烏雞翅毛燒灰,油調(diào)敷之,蟲畏雞故也。【《頊碎錄》】

又方:大麥嚼敷之,日三上。【《類要》】

又方:磨犀角汁涂之。【《千金》】

又方:鹿角燒末,苦酒調(diào)服。【《外臺》】

又方:治瘡初如摻粟,漸大如豆,更大如火烙漿泡,疼痛至甚者,速以草茶并蠟茶俱可,以生油調(diào)敷,藥至痛乃止。【《勝金方》】

又方:鹽湯浸綿,拓瘡上。【《食療》】

又方:以蒺藜搗敷之,無葉用子。【《備急方》】

又方:杵豉敷之,良。蟲刺螫人,豉心嚼敷,少頃見豉中有毛,即瘥。不見再敷,晝夜勿絕,見毛為度。【《外臺》】

蠼螋咬瘡:大黃末涂之。【《醫(yī)說》】

蜘蛛咬瘡,遍身皆有:以蔥一枚去尖頭,將蚯蚓入葉中,緊捏兩頭,勿泄氣,頻動搖,即化為水,以點咬處,甚效。【《譚氏方》】

又方:雄黃末敷之。【《朝野僉載》】

又方:羊桃葉搗敷之,立愈。【《備急方》】

又方:油麻研爛敷之。【《經(jīng)驗后方》】

又方:香油和鹽摻之。【《普濟方》】

又方:炮姜切片貼之,良。【《千金》】

又方:取久臭人溺于大甕中坐浸,仍取烏雞屎炒浸酒服之。不爾,恐毒殺人。【藏器】

又方:牛乳飲之,良。【《生生編》】

又方:用驢尿泥敷之。

諸蟲毒傷:青黛、雄黃等分為末,新汲水調(diào)下二錢,又外涂之。【《本草》,下同。】

人被天蛇毒,似癩而非癩。天蛇即草間黃花蜘蛛也,人被其螫,因為露水所濡,乃成此疾,遂煎秦皮汁一升飲之,瘥。

蛇蠋蜘蛛咬:生雞卵輕敲一小孔,合咬處,立瘥。

諸毒蟲傷:大紙捻蘸香油燒火熏滅,以煙熏之,即愈。【《綱目》】

花蜘蛛毒咬人,與毒蛇無異。蒼耳搗汁一盞服,仍以渣敷之。【《摘元方》】

山中草木上有石蛭,著人足則穿肌入肉中害人。但以臘豬膏和鹽涂足脛趾,即不著人也。【《千金》】

南方多雨,有物曰水侄,大類鼻涕,生于古木之上,聞人氣則閃閃而動,人過其下,墮人體間,即立成瘡,久則遍體,惟以朱砂、麝香涂之,即愈。【《醫(yī)說》】

人為蝸牛蟲所咬,毒遍身者:蓼草汁浸之,即瘥。【《本草》】

百蟲入耳:以兩刀于耳門上摩敲作聲,自出。

諸毒蟲傷:青黛、雄黃等分研末,新汲水服二錢。【《錄驗》】

蝸牛咬:毒行遍身者,蓼子煎水浸之,立愈。不可近陰令弱也。【藏器】

解黃蠅毒:烏蒙山峽多小黃蠅,生毒蛇鱗中,嚙人初無知覺,漸癢為瘡,勿搔,但以冷水沃之,擦鹽少許,即不為瘡。【《方輿勝覽》】

惡蟲咬人:紫草煎油涂之。【《圣惠方》,下同。】

又方:以酥油和血涂之。

毛蟲毒方:取蒲公英根莖白汁敷之,立瘥。

又方:用鍋底黃土為末,以酸酢捏成團,于癢痛處搓轉(zhuǎn),其毛皆出在土上,痛癢立止,神效無比。

夏月有雜色毛蟲,極毒,觸人生瘡癢痛,骨肉皆爛:豉一碗,清油半盞同搗,厚敷傷處,經(jīng)一宿,取見豉中有毛蟲,埋土中棄之。白芷湯洗后,鰞鲗魚骨末敷之,即瘥。【《綱目》,下同。】

熏衣去虱:天茄葉鋪于席上,次日蚤虱盡死。天茄即龍葵,一名老鴉眼睛草。

熏衣去虱:百部、秦艽為末,入竹籠燒煙熏之,虱自落;亦可煮湯洗衣。【《經(jīng)驗方》】

五月取浮萍陰干燒煙去蚊。【《千金》,下同。】

壁虱娛蚣:薔麥秸作餅,燒煙熏之。

辟除壁虱:以木瓜切片鋪于席下。【《臞仙》】

陰虱作癢:陰毛際肉中生蟲如虱,或紅或白,癢不可忍者,白果仁嚼細(xì)頻擦之,取效。【《劉長春方》】

楝花焙末鋪席下,殺蚤虱。

針灸

《千金方》曰:凡春夏初交,犬多發(fā)狂,但見其尾直下不卷,口中流涎舌黑者,即是狂犬。若被其傷,乃九死一生之患。急用針刺去血,以人小便洗凈,用桃核殼半邊,以人糞填滿,掩其瘡上,著艾灸之,殼焦糞干則易之,灸至百壯,次日又灸百壯,灸至三五百壯為住。

被狂犬咬者,只就咬牙跡上灸之,一日三壯,灸至一百二十日乃止,常食韭菜,永不再發(fā)。

凡猘犬所嚙,未盡其惡血毒者,灸上一百壯,已后,當(dāng)日灸一壯。若不血出,刺出其血,百日灸乃止。禁飲酒及豬犬肉。

凡眾蛇螫,灸上三七壯。無艾,以火頭稱瘡孔大小爇之。

《丹溪心法》曰:凡蛇虺蜈蚣毒蛇咬傷,于傷處灸五壯或七壯,即愈。

《資生方》曰:狂犬咬人,當(dāng)先針刺去惡血,仍灸瘡中十壯;自后日灸一壯,至百日乃止。忌飲酒。常飲韭菜自然汁,以滓封灸瘡,永不再發(fā)。

《醫(yī)學(xué)綱目》曰:猘犬傷,毒不出,發(fā)寒熱,速以艾灸外丘穴二壯;又灸所咬之處七壯,立愈。

治風(fēng)狗咬,用桃核殼半個,將野地干人糞填滿,以榆皮蓋定,罨于傷處,又用艾于桃核上灸十四壯,即愈,永不再發(fā)。或用野犬糞,如前法灸之。

又方:艾灸傷處五七壯。

《本草綱目》曰:諸蟲蛇傷人,艾灸患處數(shù)壯,甚良。

射工溪毒,獨頭蒜切三分,厚貼之,上用艾灸,令蒜氣射入即瘥。

被毒蛇螫,即貼蛇皮于螫處,艾火灸其上,引出毒氣。

醫(yī)案

《夷堅志》曰:毒蛇傷螫,臨川有人被蝮蛇咬傷,即昏死,一臂如股,少頃,遍身皮脹黃黑色,一道人以新汲水調(diào)香白芷末一斤灌之,覺臍中汩汨然,黃水自口出,腥穢逆人,良久消縮如故。又云以麥門冬湯調(diào)尤妙,仍以末搽之。

徑山寺僧為蛇傷,一腳潰爛,百藥不愈。一游僧以新水?dāng)?shù)洗凈腐敗,見白筋挹干,以白芷末人膽礬、麝香少許摻之,惡水涌出,日日如此,一月平復(fù)。

《薛己醫(yī)案》日:陳鎰,居庸關(guān)人,蝎螫手,疼痛徹心,頃刻焮痛至脅,寒熱拘急,頭痛惡心,此邪正二氣相搏而然,以飛龍奪命丹涂患處及服止痛之藥,俱不應(yīng),乃以隔蒜灸法灸之遂愈。余母及余,皆嘗被螫,如前灸之,痛即止。余母又嘗為娛蚣傷指,亦用前法而愈。凡蛇毒之類所傷,依此療之,并效。《本草》謂蒜療瘡毒有回生之功,信哉!

一獵戶腿被狼咬痛甚,治以乳香定痛散不應(yīng)。余思至陰之下,氣血凝結(jié),藥力難達(dá),令隔蒜灸至五十余壯,疼痛悉去;仍以托里藥及膏藥貼之而愈。

王生被鬬犬傷腿,頃問焮痛至股,翊日牙關(guān)緊急,以玉真散治之不應(yīng),亦隔蒜灸三十余壯而蘇,仍以玉真散及托里消毒藥而愈。

《醫(yī)學(xué)綱目》曰:張薦昔在劍南為張廷賞判官,忽被斑蜘蛛咬項上,一宿咬處有兩道赤色,粗細(xì)如箸,繞頂上,從胸前至心經(jīng);二宿頭面腫疼,如數(shù)升碗大,肚漸腫,幾至不救。張相素重薦,因出家財五百千,并薦家財五百千,募能療者。忽一人應(yīng)召,云可治。張相初不甚信,欲驗其方,遂令目前合藥。其人云不惜方,當(dāng)療人性命耳。遂取大藍(lán)汁一磁碗,取蜘蛛投入藍(lán)汁,良久方出,甚困不能動;又別搗藍(lán)汁,復(fù)加麝香、雄黃和之,更取一蜘蛛投汁中,隨化為水。張相及諸人甚異之,遂令點于咬處,兩日內(nèi)悉愈。但咬處作小瘡,痂落如舊。

有人被毒蛇所傷已昏困,有老僧以酒調(diào)藥二錢灌之,遂蘇。及以藥滓涂患處,良久復(fù)灌二錢,其苦皆去。問之,乃五靈脂一兩,雄黃半兩,同為末,止此耳。后有中毒者用之,無不效驗。

《萬病回春》曰:一人夏月收麥,被騾踢倒,又咬傷二三處,至五七日膿潰臭惡,蛆蠅極盛,藥不能救。一道人見之,傳以蟬花散方,修合服之,蛆皆化水而出,蠅亦不敢近,旬日良愈。

全書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州市| 固原市| 桐柏县| 会东县| 泰安市| 南郑县| 宁国市| 四子王旗| 酒泉市| 内丘县| 上思县| 翼城县| 姚安县| 沙坪坝区| 龙陵县| 商水县| 青田县| 杭州市| 彭泽县| 永泰县| 永德县| 桃江县| 卓尼县| 黄石市| 广州市| 肇东市| 共和县| 扶余县| 博罗县| 抚远县| 平阳县| 嘉峪关市| 嘉荫县| 怀远县| 贵定县| 舒兰市| 巫溪县| 遵义市| 扎兰屯市| 蓬安县| 柳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