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 校注醫(yī)醇剩義
- 費伯雄
- 4942字
- 2015-12-25 14:49:04
膚脹者,寒氣客于皮膚之間, 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濃,按其腹, 而不起,腹色不變,此其候也。此癥由于內(nèi)則宗氣失守,虛氣無歸;外則寒氣客于皮膚,遍身流竄,故腹大身腫而皮濃。但氣為無形之邪,雖腫而不堅,按之則氣散而不能驟起。當扶正去寒,理氣化濁,祛寒建中湯主之。
祛寒建中湯(自制)當歸(二錢) 白芍(一錢酒炒) 茯苓(二錢) 白術(shù)(一錢) 附子(八分)廣皮(一錢) 濃樸(一錢) 枳殼(一錢麩炒) 白蔻(六分) 木香(五分)棗(二枚) 姜(三片)本方附、芍、茯苓同用,能除皮中水氣,兼有真武湯意。術(shù)、歸以顧正,姜、棗以建中。以上是扶正祛寒。枳、樸、木香、白蔻、廣皮,理氣化濁。理路非常顯明。姜、棗并用,脹門惟此一方。蓋以寒水去路,不外汗與小便,既有附、術(shù)、苓以通小便,而皮膚與營衛(wèi)最近,不可無姜、棗以通營衛(wèi)而作汗也。祖怡注。
卷四脹
鼓脹
鼓脹者,腹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此癥外象雖與膚脹略同,然色蒼黃、腹筋起二端,便與前癥迥別。蓋黃為脾之本色,蒼則木氣勝而見于脾;腹起青筋,則肝邪熾盛,而脾土敗壞,癥勢甚危。當扶土抑木,兼化陰邪,扶抑歸化湯主之。
扶抑歸化湯(自制)黨參(三錢) 茯苓(三錢) 白術(shù)(一錢五分) 當歸(二錢) 附子(八分)木瓜(一錢酒炒) 青皮(一錢) 蒺藜(三錢) 廣皮(一錢) 濃樸(一錢)木香(五分) 砂仁(一錢) 牛膝(二錢) 車前(二錢) 姜(三大片)本方是治土敗木賊、外脹內(nèi)空之鼓脹,不是治內(nèi)外俱實之蠱脹。以參、歸、術(shù)、苓、姜、附扶中土,以濃樸、青、陳、蒺藜、香、砂抑肝木,木瓜以舒筋,牛膝以達下,車前以助茯苓行水。此方歸、術(shù)、附、姜、廣皮、茯苓、濃樸、木香八味,與膚脹祛寒建中湯同。祖怡注。
治脹一門,根據(jù)《內(nèi)經(jīng)》寒氣厥氣為病,以溫治寒,以通治氣,終始不出兩大法之外。熱脹與其它諸脹,當然不在范圍之內(nèi)。祖怡又注。
卷四脹
鼓脹
金匱防己黃 湯 治水腫。
防己(一兩) 黃 (一兩) 白術(shù)(三兩) 甘草(五錢) 姜(七片) 棗(一枚) 水煎,分溫服。
防己茯苓湯 治水腫。
防己(三兩) 黃 (一兩) 桂枝(三兩) 茯苓(六兩) 甘草(二兩)水煎,分溫服。
枳術(shù)湯 治水腫。
枳實(七枚) 白術(shù)(二兩) 水煎,分溫服。
實脾飲 治陰水發(fā)腫,用此先實脾土。
濃樸(一兩) 白術(shù)(一兩) 木瓜(一兩) 大腹皮(一兩) 附子(一兩)木香(一兩) 草果(一兩) 茯苓(一兩) 干姜(一兩) 甘草(五錢)每用四錢,水煎服。
復(fù)元丹 治脾腎俱虛,發(fā)為水腫,四肢虛浮,心腹堅脹,小便不通,兩目下腫。
附子(二兩) 木香(一兩) 茴香(一兩) 川椒(一兩) 濃樸(一兩)獨活(一兩) 陳皮(一兩) 白術(shù)(一兩) 吳萸(一兩) 桂心(一兩) 澤瀉(一兩五錢) 肉蔻(五錢) 檳榔(五錢) 研末,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導滯通幽湯 治脾濕有余,氣不宣通,面目手足浮腫。
木香(五錢) 白術(shù)(五錢) 桑皮(五錢) 陳皮(五錢) 茯苓(一兩)水煎分溫服。
胃苓湯 治水腫。
陳皮(一錢五分) 蒼術(shù)(一錢五分) 濃樸(一錢五分) 甘草(六分) 澤瀉(一錢)茯苓(一錢五分) 豬苓(一錢) 白術(shù)(一錢五分) 官桂(三分) 水煎服。
驅(qū)風敗毒散 治風水、皮水,凡在表宜從汗解者。
人參(一錢) 獨活(一錢) 桔梗(一錢) 柴胡(一錢) 枳殼(一錢)羌活(一錢) 茯苓(一錢) 川芎(一錢) 前胡(一錢) 甘草(一錢)荊芥(一錢) 防風(一錢) 姜(三片)調(diào)營散 治瘀血留滯,血化為水,四肢浮腫,皮肉赤紋,名為血分。
蓬術(shù) 川芎 當歸 延胡索 白芷 檳榔 陳皮 赤芍桑皮 大腹皮 赤苓 葶藶 瞿麥(各一錢) 大黃(一錢五分) 細辛官桂 甘草(各五分) 紅棗(二枚) 姜(三片)防己散 治皮水,腫如裹水在皮膚中,四肢習習然動。
防己(一兩) 桑皮(一兩) 黃 (一兩) 桂心(五錢) 赤苓(二兩)甘草(五錢) 每用五錢,水煎服。
導水茯苓湯 治頭面遍身腫如爛瓜,手按之塌陷,手起則隨手而起,喘滿倚息,小便澀少。
赤苓 麥冬 澤瀉 白術(shù)(各三兩) 桑皮 紫蘇 檳榔 木瓜(各一兩) 大腹皮 陳皮 砂仁 木香(各七錢五分) 每用五錢,燈草二十五根。如病重者可用藥五兩,再加麥冬二兩,燈草五錢,水一斗,于砂鍋內(nèi)熬至一大盞,溫服。
人參芎歸湯 治煩躁喘急,虛汗厥逆,小便赤,大便黑,名血脹。
人參(二錢五分) 肉桂(二錢五分) 五靈脂(二錢五分) 烏藥(五錢) 蓬術(shù)(五錢) 木香(五錢) 砂仁(五錢) 炙草(五錢) 川芎(七錢) 當歸(七錢)半夏(七錢) 每用一兩,加棗二枚,姜五片,煎服。
化滯調(diào)中湯 治脾弱氣脹。
白術(shù)(一錢五分) 人參(一錢) 茯苓(一錢) 陳皮(一錢) 濃樸(一錢) 山楂(一錢) 半夏(一錢) 神曲(八分炒) 麥芽(八分) 砂仁(七分) 姜(三片)人參丸 治經(jīng)脈不利,血化為水,流走四肢,悉皆腫滿,名曰血分。其候與水相類,若作水治非也,宜服此。
人參 當歸 大黃 肉桂 瞿麥 赤芍 茯苓(各五錢)葶藶(一錢) 蜜丸如梧子大,先服十五丸,加至三十丸。
見 丸 治寒氣客于下焦,血氣閉塞而成瘕聚,腹中堅大,久不消者。
附子(四錢) 鬼箭羽(三錢) 紫石英(三錢) 澤瀉(二錢) 肉桂(二錢)延胡索(二錢) 木香(二錢) 檳榔(二錢) 血竭(一錢五分) 水蛭(一錢)三棱(五錢) 桃仁(三十粒) 大黃(二錢) 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
溫胃湯 治憂思結(jié)聚,陽不能通,大腸與胃氣不和,脹滿上沖。
附子 濃樸 當歸 白芍 人參 甘草 陳皮(各一錢五分) 干姜(一錢)川椒(三分) 水煎服。
強中湯 治寒傷脾胃,致成脹滿,甚則腹痛。
人參(二錢) 青皮(二錢) 廣皮(二錢) 丁香(二錢) 白術(shù)(一錢五分)附子(一錢) 草果(一錢) 干姜(一錢) 濃樸(一錢) 甘草(五分) 水煎服。
五皮飲 治水病腫滿,上氣喘急。
陳皮(一錢) 青皮(一錢) 茯苓皮(五錢) 大腹皮(一錢五分) 鮮姜皮(一錢) 水煎服。
中滿分消丸 治中滿膨脹,氣脹熱脹。
濃樸(一兩) 枳實(五錢) 黃連(五錢) 黃芩(五錢) 半夏(五錢)陳皮(四錢) 知母(四錢) 澤瀉(三錢) 茯苓(二錢) 砂仁(二錢)干姜(二錢) 姜黃(一錢) 人參(一錢) 白術(shù)(一錢) 甘草(一錢) 豬苓(一錢) 蒸餅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六十丸。
中滿分消湯 治中滿寒脹。二便不通,四肢厥逆。
川烏(一錢) 干姜(一錢) 畢澄茄(一錢) 生姜(一錢) 黃連(五分)人參(一錢) 當歸(一錢五分) 澤瀉(一錢五分) 青皮(一錢) 麻黃(五分)柴胡(一錢) 吳萸(五分) 草蔻(五分) 濃樸(一錢) 黃 (一錢) 黃柏(五分) 益智(三分) 木香(三分) 半夏(三分) 茯苓(一錢五分) 升麻(三分) 水煎服。
舟車丸 治水腫水脹,形氣俱實。
黑牽牛(四兩) 大黃(二兩酒浸) 甘遂(一兩面煨) 大戟(一兩) 芫花(一兩)青皮(一兩) 橘紅(一兩) 木香(五錢) 輕粉(一錢) 水泛丸,每服三十粒。
疏鑿飲子 治遍身水腫,喘呼口渴,大小便秘。
羌活 秦艽 檳榔 大腹皮 茯苓皮 椒目 木通 澤瀉 商陸 赤小豆(各等分) 鮮姜皮(一錢)
卷四
下痢
下痢一癥,《內(nèi)經(jīng)》謂之腸 。后來論癥者,不下數(shù)十家。其專主腸胃而言者,固屬掛漏;其主濕熱及招涼食冷者,亦不過時痢一門。至分別內(nèi)傷外感,三陰三陽,虛實寒熱,則頗為詳明周至矣。但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寒者溫之,熱者清之,本屬定法,豈獨痢癥為然!愚意尚有吃緊兩條,試申言之。外感各有主病,內(nèi)傷各有主經(jīng),從此分別,更易下手。外感之邪,不外風寒暑濕燥火。風入腸胃,故為飧泄,內(nèi)犯于肝。寒氣中人,腹痛下痢,內(nèi)犯于腎。暑濕郁蒸,腹痛下痢,兼有赤白,內(nèi)犯于脾。燥氣中人,口渴心煩,下痢白滯,內(nèi)犯于肺。
火邪熾盛,渴飲不止,下痢膿血,頻數(shù)不休,內(nèi)犯于心。此外感六淫,與五臟相應(yīng)者也。至內(nèi)傷之癥,傷于肝者,脅痛腹痛,作噦下痢。傷于腎者,腹痛腰痛,身冷下痢。傷于脾者,胸滿身重,噦惡食少下痢。傷于肺者,口燥咽干,微咳下痢。傷于心者,煩躁渴飲,下痢不休。此內(nèi)傷之所致也。感于風者表解之,感于寒者溫通之,感濕熱者清利之,感于燥者清潤之,感于火者蕩滌之,當各隨所主之病以施治。傷肝者解其郁,傷腎者保其陽,傷于脾者運其中,傷于肺者存其津,傷于心者泄其亢,當各隨所主之經(jīng)以施治。此特就內(nèi)傷外感兩義,縷析言之。其他各癥,《痢癥匯參》所已載者,概不復(fù)贅。
感風下痢,身熱脈微弦者,回風外解湯主之。
回風外解湯(自制)柴胡(一錢) 薄荷(一錢) 前胡(一錢) 桔梗(一錢) 枳殼(一錢)葛根(二錢) 豆豉(三錢) 廣皮(一錢) 茯苓(二錢) 白術(shù)(一錢) 姜皮(六分) 荷葉(一角)感寒下痢,腹痛,手足冷,舌白,口不渴,脈沉細者,溫中化濁湯主之。甚者加附子。
溫中化濁湯(自制)炮姜(五分) 小茴香(一錢) 烏藥(一錢) 木香(五分) 廣皮(一錢)濃樸(一錢) 當歸(一錢五分) 茯苓(二錢) 白術(shù)(一錢) 佛手干(五分)感暑濕者,煩渴腹痛,下痢膿血,粉米湯主之。
粉米湯(自制)花粉(三錢) 苡米(一兩) 藿香(一錢) 薄荷(一錢) 黃連(五分酒炒)黃芩(一錢酒炒) 木香(五分) 木通(一錢酒炒) 當歸(一錢五分) 赤苓(一錢酒炒)荷葉(一角) 綠豆(一撮)感燥下痢,咽干作渴,腹痛,下痢白滯,金玉保和湯主之。
金玉保和湯(自制)金石斛(四錢) 玉竹(三錢) 蔞皮(三錢) 黃芩(一錢酒炒) 當歸(一錢五分)茯苓(二錢) 山藥(三錢) 廣皮(一錢) 枳殼(一錢) 苡仁(四錢)荷葉(一角) 陳粳米(一撮煎湯代水)火盛下痢,晝夜不休,作渴腹痛,時下膿血,消炎化毒湯主之。
消炎化毒湯(自制)黃連(六分) 黃芩(一錢) 大黃(四錢) 銀花(二錢) 甘草(五分)花粉(二錢) 木通(一錢) 青皮(一錢) 當歸(一錢五分) 赤芍(一錢)淡竹葉(二十張)肝郁下痢,脅痛腹痛,噫氣食少,大順湯主之。
大順湯(自制)蒺藜(四錢) 郁金(二錢) 烏藥(一錢) 白術(shù)(一錢) 廣皮(一錢)濃樸(一錢) 木香(五分) 青皮(一錢) 茯苓(二錢) 枳殼(一錢) 橘餅(四錢) 煨姜(三片)腎氣虛寒,腹痛下痢,完谷不化,手足俱冷者,立命開陽湯主之。
立命開陽湯(自制)干河車(二錢切) 破故紙(一錢五分核桃肉拌炒) 益智仁(一錢五分) 制附片(八分) 當歸(一錢五分) 茯苓(二錢) 白術(shù)(一錢) 小茴香(一錢) 木香(六分) 烏藥(一錢) 煨姜(三片)脾虛下痢,食少神疲,胸腹時痛者,大中湯主之。
大中湯(自制)黨參(四錢) 制熟附(七分) 茯苓(三錢) 白術(shù)(一錢五分) 當歸(二錢)廣皮(一錢) 濃樸(一錢) 枳殼(一錢) 烏藥(一錢) 木香(五分) 大棗(二枚) 姜(三片)肺熱移于大腸,口燥微咳,下痢白滯者,育金煎主之。
育金煎(自制)沙參(三錢) 石斛(三錢) 茯苓(三錢) 白術(shù)(一錢五分) 山藥(三錢)料豆(三錢) 當歸(二錢) 橘紅(一錢) 蓮子(二十粒打碎去心)心火下陷,煩擾不安,下痢膿血者,蒲虎湯主之。
蒲虎湯(自制)生蒲黃(六分) 熟蒲黃(六分) 琥珀(一錢) 丹參(三錢) 茯神(二錢)當歸(二錢) 赤芍(一錢) 黃連(六分) 木香(五分) 燈心(三尺)
卷四下痢
附∶下痢門諸方
(錄其純粹少疵者以備參用。)芍藥湯 行血則便膿愈,調(diào)氣則后重除。
芍藥(一兩) 當歸(五錢) 黃連(五錢) 黃芩(五錢) 大黃(三錢)肉桂(二錢五分) 甘草(二錢) 檳榔(二錢) 木香(一錢) 每用五錢,水煎服。
白術(shù)黃芩湯 服前藥痢疾雖除,更宜調(diào)和。
白術(shù)(二兩) 黃芩(七錢) 甘草(三錢) 水煎,分三服。
黃連阿膠丸 治冷熱不調(diào),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臍腹疼痛,口燥煩渴,小便不利。
黃連(三錢) 阿膠(一兩) 茯苓(二兩) 以連、苓為細末,水熬阿膠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湯下。
白頭翁湯 治熱痢下重,欲飲水者。
白頭翁(二兩) 黃連(三兩) 黃柏(三兩) 秦皮(三兩) 水七升,煮三升,分溫服。
加減平胃散 治腸紅血痢。
白術(shù)(一兩) 濃樸(一兩) 陳皮(一兩) 木香(三錢) 檳榔(三錢) 甘草(七錢) 桃仁(五錢) 人參(五錢) 黃連(五錢) 阿膠(五錢炒)茯苓(五錢) 每服五錢,棗二枚,姜三片,水煎服。
蒼術(shù)地榆湯 治脾經(jīng)受濕血痢。
蒼術(shù)(三兩) 地榆(一兩) 每服一兩,水煎服。
槐花散 治腸風血痢。
槐花 青皮 荊芥穗(等分) 研末,每用五錢,水煎服。
犀角散 治熱痢下赤黃膿血,心腹困悶。
犀角屑(一兩) 黃連(二兩) 地榆(一兩) 黃 (一兩) 當歸(五錢)木香(二錢五分) 研末,每服三錢,水煎服。
羚羊角丸 治一切熱痢及休息痢,日夜頻數(shù),并治下血黑如雞肝色。
羚羊角(一兩五錢) 黃連(二兩五錢) 黃柏(一兩五錢) 赤苓(五錢) 研末,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姜蜜湯下。暑月下痢用之尤驗。
生地黃湯 治熱痢不止。
生地(五錢) 地榆(七錢五分) 甘草(二錢五分) 水煎服。
郁金散 治一切熱毒痢,下血不止。
川郁金(五錢) 槐花(五錢) 甘草(二錢五分) 研末,每服一二錢,食前用豆豉湯調(diào)下。
茜根散 治血痢心神煩熱,腹中痛,不納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