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一錢) 黃 (二錢) 當歸(二錢) 川芎(一錢) 白芍(一錢五分)防風(一錢) 白術(一錢) 茯苓(二錢) 肉桂(五分) 熟地(四錢) 棗(二枚) 姜(三片)薏苡仁湯 治痹在手足,麻木不能屈伸。
薏苡仁(四錢) 當歸(二錢) 白芍(一錢五分) 肉桂(五分) 麻黃(五分)甘草(五分) 蒼術(一錢) 棗(二枚) 姜(三片)通痹散 治痹在身半以下,兩足至臍冷如冰,不能自舉者。
天麻 獨活 當歸 川芎 白術 本(等分) 研末,每用三錢酒調服。
人參丸 治痹在脈人參(一兩) 麥冬(一兩) 茯神(一兩) 石脂(一兩) 龍齒(一兩)遠志(一兩) 菖蒲(一兩) 黃 (一兩) 熟地(二兩) 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
栝蔞薤白湯 治胸痹不得臥,心痛徹骨。
栝蔞實(一枚) 薤白(三兩) 半夏(三兩) 白酒四升,同煮取一升半,分溫服。
腎瀝湯 治胞痹,小腹急痛,小便赤澀。
麥冬(一錢) 五加皮(一錢) 犀角(一錢) 杜仲(二錢五分) 桔梗(二錢五分)赤芍(二錢五分) 木通(二錢五分) 桑螵蛸(一兩) 加羊腎一枚,竹瀝少許,同煎,分溫服。
吳茱萸散 治腸痹,腹痛氣急,大便飧泄。
吳萸(五錢) 干姜(五錢) 甘草(五錢) 砂仁(一兩) 神曲(一兩炒) 肉蔻(五錢) 白術(一兩) 濃樸(一兩) 陳皮(一兩) 良姜(五錢) 研末,每服一錢,食前米飲下。
羚羊角散 治筋痹,肢節束痛。
羚羊角 薄荷 附子 獨活 白芍 防風 川芎(等分) 姜(三片)羌活湯 治皮痹,皮中狀如蟲行,腹脅脹滿,大腸不利,語不出聲。
羌活 細辛 附子 沙參 羚羊角 白術 五加皮 生地 官桂 枳殼 麻黃 杏仁白蒺藜 丹參 萆 五味 菖蒲 木通 郁李仁 檳榔 赤苓(各等分) 姜(五片) 水煎,分溫服。
升麻湯 治熱痹,肌肉極熱,體上如鼠走,唇口反縮,皮毛變紅黑。
升麻(一錢) 人參(一錢) 茯神(二錢) 犀角(一錢) 羚羊角(一錢)官桂(三分) 防風(五分) 羌活(五分) 姜(三片) 竹瀝(半杯)巴戟湯 治冷痹,腳膝疼痛,行步艱難。
巴戟天(二錢) 附子(五分) 五加皮(二錢) 川牛膝(一錢五分) 石斛(二錢)甘草(五分) 萆 (一錢) 茯苓(二錢) 防風(一錢) 防己(一錢)姜(三片)犀角散 治心痹,神情恍惚,恐畏悶亂,不得睡,及語言錯亂。
犀角(一錢) 羚羊角(一錢) 人參(二錢) 沙參(三錢) 防風(一錢)天麻(一錢) 天竺黃(一錢) 茯神(二錢) 升麻(一錢) 獨活(一錢)遠志(一錢) 麥冬(一錢三分) 甘草(一錢) 龍齒(一錢) 丹參(一錢)牛黃(一分) 麝香(一分) 冰片(一分) 研末,每服一錢五分,麥冬湯調服。
人參散 治肝痹,氣逆,胸膈引痛,睡臥多驚,筋脈拘急。
人參(一兩) 黃 (一兩) 杜仲(一兩) 棗仁(一兩) 茯神(一兩)五味(一兩) 細辛(一兩) 熟地(一兩) 秦艽(一兩) 羌活(一兩) 丹砂(五錢) 每服一錢,不拘時調服。
溫中法曲丸 治脾痹發咳嘔涎。
法曲(一兩) 麥芽(一兩) 茯苓(一兩) 陳皮(一兩) 濃樸(一兩) 枳實(一兩) 人參(五錢) 附子(五錢) 干姜(五錢) 當歸(一兩) 甘草(五錢) 細辛(五錢) 桔梗(五錢) 吳萸(三錢) 研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
紫蘇湯 治肺痹,上氣不下。
紫蘇(一錢) 半夏(一錢) 陳皮(一錢) 桂心(五分) 人參(五分) 白術(一錢) 甘草(三分) 姜(三片) 棗(二枚)牛膝酒 治腎痹,復感寒濕。
牛膝(一兩) 秦艽(一兩) 川芎(一兩) 防己(一兩) 茯苓(一兩)官桂(一兩) 獨活(一兩) 丹參(一兩) 麥冬(一兩) 五加皮(四兩)石斛(一兩) 杜仲(一兩) 附子(五錢) 干姜(五錢) 苡仁(一兩)地骨皮(五錢) 火麻仁(一兩) 好酒一斗,浸三五日,每服半杯。
卷四
脹
經曰∶厥氣在下,營衛留止,寒氣逆上,真邪相攻,兩氣相搏,乃合為脹。一則曰厥氣,再則曰寒氣,可知各種脹癥,皆由濁陰上乾清道所致。衛氣遇寒則滯,營血遇寒則凝,營衛不調,不能捍衛,陰邪乃得乘虛而入,何臟虛即入何臟,何腑虛即入何腑,真氣與邪氣相搏,而五臟六腑遂各有脹病矣。茲將見癥及治法,詳列于后。
經曰∶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心本純陽,寒邪來犯,陰陽相戰,故煩滿短氣而臥不安也。治之之法,但須發其神明,摧蕩邪氣,使浮云不能蔽日,自然離照當空,太陽之火不煩補助也。離照湯主之。
離照湯(自制)琥珀(一錢) 丹參(三錢) 朱砂(五分) 茯神(三錢) 柏子仁(二錢) 沉香(五分) 廣皮(一錢) 青皮(一錢) 郁金(二錢) 燈芯(三尺) 姜皮(五分)本方仍用心痹通陽抑陰煎之辰砂、琥珀、茯神、丹參、沉香,而去當歸、白術、遠志、益智、故紙、紅棗,加柏子仁、燈芯、郁金、青陳皮,姜亦用皮。以痹偏于血,而脹偏于氣,故減去歸、術等六味,而加郁金、青陳皮等助沉香以行氣也。祖怡注。
肺脹者,虛滿而喘咳。肺為主氣之臟,居于至高,寒氣逆上,肺氣壅塞,清肅之令不能下行,故虛滿而喘咳。當溫肺降氣,以解寒邪,溫肺桂枝湯主之。
溫肺桂枝湯(自制)桂枝(五分) 當歸(二錢) 茯苓(二錢) 沉香(五分) 蘇子(一錢五分)橘紅(一錢) 半夏(一錢二分) 栝蔞實(四錢) 桑皮(二錢) 姜汁(二小匙沖服)本方以姜汁、桂枝為主藥,所以用當歸、茯苓者,助姜、桂也。消脹仍以沉香為大將,橘、半、栝蔞、蘇子、桑皮,皆肺胃氣分藥,所以助沉香也。祖怡注。
肝脹者,脅下滿而痛引小腹。肝為將軍之官,氣血皆盛。但木喜條達,寒氣上逆,則兩氣相積,而肝木怒張。
脅下乃肝之本位,痛引小腹,則壅極而決矣。當疏肝化濁;青陽湯主之。
青陽湯(自制)青皮(一錢五分醋炒) 柴胡(一錢醋炒) 蒺藜(四錢) 烏藥(一錢) 炮姜(五分)廣皮(一錢) 延胡(一錢酒炒) 木香(五分) 郁金(二錢) 花椒子(二十四粒打碎)本方所用青皮、柴胡、蒺藜、烏藥、延胡、郁金、廣皮、木香,無非疏肝解郁、利氣活血之品,俱是肝家不祧要藥。然而重點則在獨取烏梅安胃丸之椒、姜,蓋溫通之性強,而前八味皆大得其力矣。祖怡注。
脾脹者,善噦,四肢煩 ,體重不能勝衣,臥不安。脾為濕土而主四肢,寒氣乘之,則土德衰而真陽不運,故善噦而肢體疲重,夜臥不安也。當扶土滲濕,兼解寒邪,姜術二仁湯主之。
姜術二仁湯(自制)炮姜(五分) 白術(二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一錢) 當歸(二錢)苡仁(八錢炒) 砂仁(一錢) 濃樸(一錢) 木香(五分) 廣皮(一錢) 生熟谷芽(各四錢煎湯代水)本方以姜術二仁命名,扶中陽即所以去伏寒。半夏、茯苓、濃樸、廣皮、砂仁、木香、生熟谷芽,所以健脾胃而助消化者至矣。一派純陽藥中,加一味當歸補血活血,不完全放棄血分,是制方之正法。本方與脾痹方姜、術、苓、歸、夏、樸、砂七味相同,而不用桑皮、蘇子、杏仁。祖怡注。
腎脹者,腹滿引背,央央然腰髀痛。腎本屬水,寒氣乘之,水寒則成冰,氣益堅凝,坎中之真陽不能外達,故腹滿引背,時形困苦。腰髀痛則下元虛寒,營血不能流灌也。當溫腎祛寒,溫泉湯主之。
溫泉湯(自制)當歸(二錢) 附子(八分) 小茴香(一錢) 破故紙(一錢五分核桃肉拌炒) 烏藥(一錢)杜仲(三錢) 牛膝(二錢) 木香(五分) 廣皮(一錢) 青皮(一錢) 姜(三片)本方與腎痹用附、歸、茴、故、木香、牛膝、姜七味相同,而去茸、脊、菟、智、獨活、棗,加杜仲、核桃、烏藥、青陳皮,因彼系虛多,此則寒重。兩方皆溫通溫補,而用藥不同,大有分寸,其為重視腎陽,尤覺顯而易見,以丹田元陽,乃人類生命之本也。祖怡注。
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于食,大便難。胃為水谷之腑,職司出納。陰寒之氣上逆,水谷不能營運,故腹滿而胃痛。水谷之氣腐于胃中,故鼻聞焦臭,而妨食便難也。當平胃祛寒溫中平胃散主之。
溫中平胃散(自制)炮姜(五分) 砂仁(一錢) 木香(五錢) 谷芽(三錢炒) 神曲(三錢炒)廣皮(一錢) 茅術(一錢) 濃樸(一錢) 枳殼(一錢) 青皮(一錢) 陳香櫞皮(八分)本方以平胃散去甘草加炮姜、香、砂,而以神曲、枳殼、谷芽助消化,青皮、香櫞和肝胃。平胃散所以燥脾濕,此方所以溫胃寒,胃寒乃胃病中最習見之一種。祖怡注。
大腸脹者,腸鳴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則飧泄不化。大腸為傳道之官,居小腸之下,司變化而出糟粕。
寒氣上逆,變化失度,故腸鳴腹痛而有水聲。重感于寒,故完谷不化也。當溫通腸胃,上下兼顧,未可徒治大腸也。顧母理臟湯主之。
顧母理臟湯(自制)枳殼(一錢五分麩炒) 青皮(一錢五分) 濃樸(一錢) 干姜(五分) 谷芽(二錢炒) 當歸(二錢) 茯苓(二錢) 白術(一錢) 木香(五分) 白蔻(六分)橘餅(三錢切片)本方乃上條溫中平胃散加減,以干姜易炮姜,以白術易茅術,加當歸、茯苓等,所以顧母也。
枳、樸、蔻、香輩,所以溫通腸胃也。谷芽、橘餅皆扶胃藥,所以佐姜、術、歸、苓也。理臟必須顧母者,胃是來源,大腸乃出路也。祖怡注。
小腸脹者,小腹 脹,引腰而痛。小腸為受盛之官,居胃之下,受盛水谷而厘清濁,水液滲于前,糟粕歸于后。寒氣上逆,則化物不出,故小腹 脹、引腰而痛也。當分理水谷,俾二便通行,則脹滿自解。通幽化濁湯主之。
通幽化濁湯(自制)枳殼(一錢五分) 青皮(一錢五分) 木通(一錢五分酒炒) 車前(二錢) 赤苓(二錢) 蔞仁(三錢) 濃樸(一錢) 木香(五分) 烏藥(一錢) 谷芽(三錢炒)姜(三大片)本方與脾痹加味木通湯相同者,僅有木通(減其量而加酒炒)、赤苓車前三味,而另用枳、樸、青皮、烏藥、蔞仁、木香,以通幽門;重用生姜,佐以谷芽,以顧脾胃。因小腸上承胃而下走膀胱、大腸,所以分水谷而行糟粕。其本身薄而且細,曲折最多,上不如胃之濃,下不如大腸之寬,是消化系之關隘,其為病比胃、大腸為獨多,故以通二便為急務也。祖怡注。
膀胱脹者,少腹滿而氣癃。膀胱主藏津液,氣化則出。蓋水氣循下焦而滲入膀胱,津液之藏,皆由氣化滲入,然后能出。寒氣上逆,則水氣窒塞不通,故少腹滿而小便癃也。當理氣行水,俾寒水得真陽而通利,既濟湯主之。
既濟湯(自制)當歸(二錢) 肉桂(五分) 沉香(五分) 廣皮(一錢) 澤瀉(一錢五分)牛膝(二錢) 瞿麥(二錢) 車前(二錢) 苡仁(四錢) 葵花子(四錢炒研同煎)本方用當歸、牛膝、沉香、廣皮、澤瀉、車前,與胞痹利濟湯同,而其著重則在肉桂之活血,同沉香之通氣,二味大力之藥合作。因為脹重于痹,膀胱最易蓄血,而小便不通,有發生水道閉塞之危險。本方與其說是重在利水,不如說其重在通陽之更為正確也。祖怡注。
三焦脹者,氣滿于皮膚中,輕輕然而不堅。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此狀其氣與水之流行,而究無實在形質。受寒氣逆,故氣滿于皮膚之中。因無形質,故雖脹而輕輕然不堅也。當調和氣血,疏導行水。通皮飲主之。
通皮飲(自制)廣皮(一錢) 青皮(一錢) 冬瓜皮(二錢) 茯苓皮(四錢) 當歸(二錢) 濃樸(一錢) 枳殼(一錢) 砂仁(一錢) 澤瀉(一錢五分) 車前子(二錢)鮮姜皮(一錢)本方以五皮飲為主,所謂以皮行皮,輕可去實也。再以枳、樸消痞滿,以澤瀉、車前利水道,最后以當歸、砂仁調和肝胃之氣血,可謂輕松流利,舉重若輕,于氣滿皮膚中,輕輕然不堅,針鋒相對矣。祖怡注。
膽脹者,脅下痛脹,口中苦,善太息。膽為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肝雖強,非膽不能斷。但膽氣血皆少,為清靜之腑,寒氣干之,故脅痛口苦;氣郁不舒,故善太息也。當輕揚和解,后辛湯主之。
后辛湯(自制)柴胡(一錢) 郁金(二錢) 廣皮(一錢) 當歸(二錢) 茯苓(二錢)梔子皮(一錢姜汁炒) 蒺藜(四錢) 枳殼(一錢) 合歡花(二錢) 佛手(五分)本方柴胡為少陽正藥,郁金為治郁良劑,當歸、茯苓肝脾兼顧,梔子佐柴胡而清少陽,合歡佐郁金而通心氣,枳殼、蒺藜、廣皮、佛手皆肝家氣分藥,肝膽相為表里,深得手揮目送之妙。祖怡注。
卷四脹
水脹
經曰∶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其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脛腫,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此其候也。蓋上既目腫,下又脛腫,中則腹大,水氣已遍行周身,此必中州脾胃先敗,土不勝水,日積日甚,泛濫不收。其頸脈動而時咳,乃橫流溢出,犯胃射肺。病勢至此,危急之至,原非尋常之劑可以取效,但舟車、疏鑿等法,又過于峻猛,誠恐水氣雖去,元氣隨亡,仍歸于敗耳。消陰利導煎主之。
消陰利導煎(自制)當歸(二錢) 茯苓(三錢) 白術(一錢五分) 廣 皮(一錢) 濃樸(一錢)肉桂(五分) 附子(八分) 木通(一錢五分) 大腹皮(一錢五分) 牛膝(一錢五分)澤瀉(一錢五分) 車前(二錢) 鮮姜皮(一錢) 苡仁(一兩煎湯代水)本方以桂、附為消陰之主藥,以茯苓、姜皮、腹皮、澤瀉、車前、苡仁、木通為利導之整隊,以當歸、白術、廣皮、濃樸顧氣血而調脾胃,是速戰速決,堂堂正正之師。祖怡注。
卷四脹
膚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