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
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
【注 人年六十,已逾七八之期。天癸竭,腎氣大衰,而陰事痿矣。九竅為水注之氣,精水竭而精氣衰,則九竅為之不利也。精竭于下,水泛于上,而涕泣俱出矣。】
陰陽別論
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者,死不治。
【注 二陽者,足陽明胃經也。夫人之精血,由胃腑水谷之所資生,脾主為胃行其精液者也。二陽病則中焦之汁竭,無以奉心神而化赤,則血虛矣。水谷之精,脾不能轉輸于五臟,則腎無所藏而精虛矣。男子無精,有不得為隱曲之事,在女子無血則月事不得以時下矣。此病本于二陽而發于心脾也。精血兩虛,則熱盛而生風,風熱交熾,則津液愈消竭矣。火熱爍金,而傳為喘急息肩者,死不治。蓋胃乃津液之生原,肺乃津液之化原也。】
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癰腫,及為痿厥腨(疒肙),其傳為索澤,其傳為頹疝。
【注 三陽者,太陽之為病也。太陽之氣主表,邪之中人,始于皮毛,邪正相搏,發為寒熱之病矣。太陽主開,病則開闔不得,邪氣從之,逆于肉理,乃生癰腫。太陽為諸陽主氣而主筋,筋傷則為痿,氣傷則為厥也。此皆太陽筋脈之為病也。太陽之氣主表,而經脈發原于下,是以始病寒熱之在上在表,而漸為癰腫、痿厥、頹疝之在內在下也。太陽之經氣生于膀胱。膀胱者,主藏津液,氣化則出。太陽之氣病熱于表,傳入于里,則水津枯索而澤竭矣。頹疝小腹控卵腫痛,所謂膀胱疝也。蓋始病標而及本,始病氣而及經與筋也。】
診要經終論
厥陰終者,中熱嗌干,善溺心煩,甚則舌卷卵上縮而終矣。此厥陰經之所敗也。
【注 厥陰木火之氣欲絕,故中熱嗌干也。肝所生病者,遺溺,肝氣下泄也。心煩者,包絡之氣上炎也。肝者筋之合,筋者聚于陰器,而脈絡于舌本,甚則舌卷囊縮而終矣。此厥陰之所敗,經氣之所終也。】
熱論
傷寒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于肝,故煩滿而囊縮。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日已矣。
【注 厥陰木火主氣,故煩滿。脈循陰器,故囊縮。傷寒之邪,為毒最厲,故曰大氣。十二日邪氣漸衰,則正氣漸復矣。】
其病兩感于寒,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注 少陽與厥陰為表里,故見少陽之耳聾,厥陰之囊縮而厥。水漿不入,谷氣絕也。不知人者,神氣傷也。此臟腑皆病,榮衛不行,故經氣終而死也。】
風論
腎風之狀,多汗惡風,面痝然浮腫,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隱曲不利,診在肌上,其色黑。
【注 風邪干腎,則水氣上升,故面痝然浮腫,風行則水渙也。腎主骨,故脊痛不能正立。腎主藏精,少陰與陽明會于宗筋,風傷腎氣,故隱曲不利。水氣上升,故黑在肌上,水乘土也。】
五臟生成篇
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當風。
【注 四肢汗出當風,則風濕內乘于脾,而為積氣。蓋風木之邪,內干脾土,濕與陰土同氣相感,故留聚而為積也。脾氣不能灌溉于四旁,則逆于中而為厥氣矣。名曰厥疝者,氣逆而痛也。】
黑脈之至也,上堅而大,有積氣在小腹與陰,名曰腎痹,得之沐浴清水而臥。
【注 尺以候腎,黑脈之至,上堅而大者,腎臟有積而腎脈堅大也。上堅者,堅大在上而不沉也。與陰者,小腹而兼于前陰也。腎臟寒水主氣,亦同氣相感也。】
脈要精微論
帝曰:診得心脈而急,此為何病?病形何如?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當有形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心為牡臟,小腸為之使,故曰少腹當有形也。
【注 諸急為寒。心為陽臟而畏寒,故脈急。心為君主之官而不受邪,故脈見于臟而形見于腑也。】
平人氣象論
寸口脈沉而弱,曰寒熱,及疝瘕少腹痛。
【注 寸為陽,沉為陰。寸口脈沉而弱,此正氣虛而陽邪直入于里陰。陰陽相乘,故主寒熱。陽邪入里,故又主疝瘕而少腹痛也。】
脈急曰疝瘕,少腹痛。
【注 諸急為寒,故主疝瘕在內。】
大奇論
腎脈大急沉,肝脈大急沉,皆為疝。心脈搏滑急為心疝。肺脈沉搏為肺疝。三陽急為瘕,三陰急為疝。
【注 大則為虛,急則為寒,沉為在下在里,故皆為疝。心疝之有形,在少腹,其氣上搏于心,故心脈搏而滑急也。肺脈浮而反沉搏,是肺氣逆聚于內而為肺疝矣。瘕,假也,假物而成形。疝字從山,艮止高起之象。故病三陽之氣者為瘕,三陰之氣者為疝。】
脈解篇
厥陰所謂(疒頹)疝,婦人少腹腫者,厥陰者,辰也。三月,陽中之陰,邪在中,故為(疒頹)疝少腹腫也。
【注 厥陰木火主氣,故主于三月、四月之交。三月陽盛之時,而厥陰主氣,故為陽中之陰。邪為陰氣也,厥陰之氣在內而未得盡出,故為(疒頹)疝腹腫也。】
所謂(疒頹)癃疝膚脹者,曰陰亦盛而脈脹不通,故曰(疒頹)癃疝也。
【注 陰亦盛者,厥陰之氣亦盛于外而脈脹不通,故(疒頹)癃膚脹也。(疒頹)癃疝者,陰器腫而不得小便也。】
痿論
思想無窮,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及為白淫。故《下經》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內也。
【注 思想無窮,所愿不得,則肝氣傷矣。前陰者,宗筋之所聚。足厥陰之脈,循陰股入毛中,過陰器。意淫于外則欲火內動,入房太甚則宗筋縱弛,陰痿白淫,乃欲火盛,而淫精自出也。筋痿者,又生于所愿不遂而傷肝,兼之使內,入房之太甚也。】
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
【注 陽明,為水谷血氣之海。五臟六腑,皆受氣于陽明,故為臟腑之海。宗筋者,前陰者。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諸筋皆屬于節,主束骨而利機關。宗筋為諸筋之會,陽明所生之血氣為之潤養,故諸痿獨取于陽明。】
沖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于宗筋。
【注 沖脈起于胞中,上循背里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滲灌于溪谷之間,與陽明合于宗筋。是以宦者去其宗筋則傷沖任,血瀉不復而須不生。】
陰陽總宗筋之會,會于氣街,而陽明為之長。
【注 少陰、太陰、陽明、沖、任、督脈,總會于宗筋,循腹上行,而復會于氣街。氣街者,腹氣之街,在沖脈于臍左右動脈間,乃陽明之所主,故陽明為之主也。】
故陽明虛則宗筋縱。
【注 陽明為水谷之海,主潤宗筋。陽明虛則宗筋縱,宗筋縱弛,不能束骨而利機關,則成痿躄矣。故諸痿獨取陽明。】
故陽明虛則宗筋縱。
【注 陽明為水谷之海,主潤宗筋。陽明虛則宗筋縱,宗筋縱弛,不能束骨而利機關,則成痿躄矣。故諸痿獨取陽明。】
厥論
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
【注 宗筋根起于胞中,內連于腎臟。陰陽二氣,生于胃腑,輸于太陰,藏于腎臟。太陰、陽明合聚于宗筋者,中焦之太陰、陽明,與下焦之少陰、太陽,中下相合,而會合于前陰之間。】
厥陰之厥,則少腹腫痛,腹脹,涇溲不利,好臥屈膝,陰縮腫胻內熱。
【注 足厥陰之脈,內抵少腹,挾胃屬肝絡膽,故厥則少腹腫痛而腹脹。其下循陰股,入毛中,環陰器,抵少腹,是以涇溲不利,陰縮而腫。肝主筋,膝者筋之會。筋脈厥逆,不能濡養筋骨,故好臥而屈膝。其脈起于大指叢毛之際,上循足胻,厥陰木火主氣,榮俞厥逆,故胻內腫熱也。】
玉機真臟論
風者,百病之長也。弗治,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熱而痛,出白,一名曰蠱。
【注 邪聚下焦,故少腹冤熱而痛,溲出淫濁也。蠱,言陰邪居下而壞事之極。】
骨空論
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
【注 七疝者,其病各異,其名不同。瘕者,假血液而時下汁沫;聚者,氣逆滯而為聚積也。沖脈之血氣,散于脈外之氣分,故病則逆氣里急。】
督脈生病,從少腹上沖心而痛,不得前后,為沖疝。
【注 其脈從少腹直上貫心,故沖心而痛。繞于前后二陰之篡間,故不得前后而為沖痛之疝。】
四時刺逆從論
厥陰滑則病狐疝風。少陰滑則病肺風疝。太陰滑則病脾風疝。陽明滑則病心風疝。太陽滑則病腎風疝。少陽滑則病肝風疝。
【注 滑者,陽氣盛微有熱氣病之謂。疝氣盛而生熱,則為疝痛。所謂風者,熱所生也。】
至真要大論
太陽在泉,寒淫所勝,民病少腹控睪,引腰脊,上沖心痛,血見嗌痛,頷腫。
【注 丑未之歲,太陽在泉,寒淫于下,則膀胱與腎受之。膀胱居于少腹,故少腹痛。腎主陰器,故控引睪丸。太陽之脈,挾脊抵腰中絡心,故引腰脊。腎脈絡心,故上沖心痛。心主血而寒氣逼之,故血見嗌痛頷腫,乃小腸經病。小腸者,心之腑也,亦水邪上侮火臟火腑而然。】
陽明司天,丈夫(疒頹)疝,婦人少腹腫。
【注 (疒頹)疝少腹腫,皆肝經之病。】
太陽之復,少腹控睪,引腰脊,上沖心。
【注 此亦厥陰之病也。】
陽明之勝,清發于中,左胠脅痛溏泄,內為嗌塞,外發(疒頹)疝,胷中不便,嗌塞而欬。
【注 金氣寒肅,故清發于中,金勝則木氣受虧,故為脅痛(疒頹)疝。】
太陰在泉,主勝則寒氣逆滿,食飲不下,甚則為疝。
【注 主勝則寒氣逆滿者,水淫而上乘于土也。四之客氣,乃厥陰風木,食飲不下。甚則為疝者,濕氣上逆而病及厥陰之經也。】
五常政大論
太陰司天,濕氣下臨,腎氣上從,胸中不利,陰痿,氣大衰而不起不用。
【注 胸中不利,水氣上逆也。陰痿者,腎氣衰于下也。夫陽氣生于腎陰,而運用于膚表。腎氣大衰,故陰器不起不用。】
靈樞經
邪氣臟腑病形篇
肝脈微大為肝痹,陰縮;滑甚為(疒貴)疝。
【注 大主肝氣盛。陰縮(疒貴)疝,肝氣逆于下也。】
心脈微滑為心疝引臍,小腹鳴。
脾脈微大為疝氣,滑甚為(疒貴)癃,濇甚為腸(疒貴),微濇為內(疒貴),多下膿血。
【注 脾為陰濕之土,濕熱則為疝(疒貴)。虛而有寒則為腸(疒貴)。脾臟多血少氣,故下膿血。】
腎脈滑甚為癃(疒貴),大甚為陰痿。
【注 腎有熱則為睪丸腫。(疒貴)痿者,陰器痿而不舉也。】
經脈篇
肝足厥陰之脈,是動則為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疒貴)疝,婦人少腹腫;是主肝所生病者,狐疝。
【注 腰痛不可以俯仰,蓋厥陰從少陽中氣之化,厥陰之化氣病也。(疒貴)疝少腹腫,皆厥陰之本氣病也。】
足厥陰氣絕則筋絕。厥陰者,肝脈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陰器而脈絡于舌本也。故脈弗榮則筋急,筋急則引舌與卵。故唇青舌卷卵縮,則筋先死。庚篤辛死,金勝木也。
【注 足厥陰之氣主筋,故氣絕則筋絕。厥陰者肝脈,肝者筋之合,謂厥陰之氣合于肝脈,肝臟之氣合于筋也。聚于陰器者,脈氣之會于宗筋也。筋聚于陰器而絡于舌本,故脈不榮于筋,則筋急而舌卷卵縮矣。厥陰氣絕,則筋先死。庚篤辛死,金勝木而肝臟之木氣絕也。】
經筋篇
手少陰經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陰痿不用。陽急則反折,陰急則俯不伸。焠刺者,刺寒急也。熱則筋縱不收,無用燔針,名曰季冬痹也。
【注 手少陰其病在氣而為經筋之病者,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縱不收。陽急則反折,陰急則俯不能伸。蓋少陰本陰而標陽,故有寒熱陰陽之證,少陰之從本從標也。少陰主氣,故為季冬之痹。】
足厥陰之筋,起于大指之上,上循陰股,結于陰器,絡諸筋。其病陰器不用,傷于內則不起,傷于寒則陰縮入,傷于熱則縱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陰氣氣 原缺,據《靈樞》經筋補。。
【注 陰器乃宗筋之會而主筋,故連絡于三陰三陽之筋也。其病為陰器不用。傷于內則陰痿不用,傷于寒則陰器縮入,傷于熱則陰挺不收。厥陰從中見少陽之火化,故有寒熱之分。夫金氣之下,水氣治之。復行一步,木氣治之。厥陰之木氣本于水,故治在行水,以清厥陰之氣也。】
五味論篇
陰者,積筋之所終也。故酸入而走筋矣。
【注 陰者前陰。積筋者,宗筋也。宗筋者,筋之主也。酸入于宗筋,故走筋。蓋足厥陰肝經,主宗筋而外合于通體之筋。】
五音五味篇
黃帝曰:士人有傷于陰,陰氣絕而不起,陰不用,然其須不去,其故何也?宦者獨去,何也?愿聞其故。岐伯曰:宦者去其宗筋,傷其沖脈,血瀉不復,皮膚內結,唇口不榮,故須不生。
【注 宦者去其宗筋,傷其沖脈,血瀉而不復上榮于唇口,故須不生。此因割去前陰,而傷其先天之精氣也。】
有天宦者,此天之所不足也。其任沖不盛,宗筋不成,有氣無血,唇口不榮,故須不生。
【注 天宦者,謂之天閹。不生前陰,即有而小縮,不挺不長,不能生子,此先天所生之不足也。其沖任不盛,宗筋不成,有氣無血,唇口不榮,故須不生。】
刺節真邪篇
莖垂者,身中之機,陰精之候,津液之道也。
【注 莖垂者,乃宗筋之會。腎者,胃之機關,主受藏津液。夫腎臟所藏之津液,從宗脈而上濡于空竅。故曰莖垂者,身中之機,陰精之候,津液之道也。】
本神篇
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忘不精,不精則不正,當人陰縮而筋攣,兩脅骨不舉,毛悴色夭,死于秋。
【注 悲哀,肺之情也。如肝因悲哀動中則傷肝臟所藏之魂,魂傷則狂忘不精。蓋肝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肝志傷則不能處事精詳矣。膽為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臟氣傷則腑志亦不正,而無決斷矣。肝主筋而脈絡陰器,陰縮筋攣脅骨不舉,情志傷而及于形也。】
本臟篇
耳后陷者腎下,腎下則為狐疝。
【注 狐疝者,偏有大小,時上時下,如狐之出入無時,此腎臟之疝也。】
金匱要略 【漢 張機】
陰腫濕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人陰腫。
腎水者,其腹大,臍腫腰痛,不得溺,陰下濕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陰吹
胃氣下泄,陰吹而正喧,此谷氣之實也。膏發煎導之。
食忌
魚無腸膽者不可食。食之,三年陰不起,女子絕生。
疝
腹痛,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即惡寒,緊則不欲食,邪正相搏,即為寒疝。寒疝繞臍痛。若發則白津出,手足厥冷。其脈沉緊者,大烏頭煎主之。
寒疝腹中痛,及脅痛里急者,當歸生姜羊肉湯主之。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諸藥不能治,抵當烏頭桂枝湯主之。
其脈數而緊乃弦,狀如弓弦,按之不移。脈數弦者,當下其寒。脈緊大而遲者,必心下堅。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可下之。
趺陽脈當伏,今反緊,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醫反下之,下之即胸滿短氣。
陰狐疝氣者,偏有小大,時時上下,蜘蛛散主之。
陰蝕
少陰脈滑而數者,陰中即生瘡,陰中蝕,瘡爛者,狼牙湯洗之。
中藏經 【漢 華佗】
卵縮
脾中寒足熱,則皆使人腹中痛,不下食,又病其舌強語濇,轉卵縮,牽陰股中引痛。
驗病生死
凡病舌卷卵縮者死。
掌腫無紋,臍腫出,囊莖俱腫者,死。
疝脈
左手寸口陽絕,則無小腸也。六日死。病則臍脾小腹中有疝瘕也。
千金方 【唐 孫思邈】
陰(疒頹)
(疒頹)有四種:有腸(疒頹)、卵脹、氣(疒頹)、水(疒頹)。腸(疒頹)、卵脹,難瘥。氣(疒頹)、水(疒頹),針灸易治。
妬精瘡
有人自少至長,陰下常有干癬者,宜依癬方主之。有五勞七傷而得陰下癢濕,搔之黃汁出者,宜用補丸散主之,仍須敷藥治之。亦有患妒精瘡者,以妒精方治之。夫妒精瘡者,男子在陰頭節下,婦人在玉門內,并似疳瘡。作臼齊食之大痛,疳即不痛也。
跌陽脈滑而數,法當下重。少陰脈滑而數,婦人陰中生瘡。
活人書 【宋 朱肱】
囊縮
傷寒六七日,煩滿囊縮,其脈尺寸俱微緩,此足厥陰肝經受病也。
脈浮緩,必囊不縮,外證必發熱惡寒似瘧,為欲愈,宜桂枝麻黃各半湯。若尺寸脈俱沉短者,必是囊縮,毒氣入臟,宜承氣湯下之。
大抵傷寒病,臟腑傳變,陽經先受病,故次第傳入陰經。以陽主生,故太陽水傳足陽明土,土傳足少陽木,為微邪也。陰主殺,故木傳足太陰土,土傳足少陰水,水傳足厥陰木。至六七日,當傳厥陰肝木,必移氣克于脾土,脾再受賊邪,則五臟六腑皆困而危殆。營衛不通,耳聾囊縮,不知人而死矣。速用承氣湯下之,可保五死一生。古人云:脾熱病則五臟危。又云:土敗木賊則死。若第六七日傳厥陰,脈得微緩、微浮為脾胃脈,故知脾氣全,不再受客,邪無所容,否極泰來,營衛將復,水升火降,則寒熱作而大汗解矣。
濟生方 【宋 嚴用和】
七疝
巢氏云:疝者痛也,皆由榮衛虛弱,飲食寒溫不調,致風冷邪氣,乘虛入于腹中,遂成諸疝。發則小腹疼痛,痛或繞臍,或逆上搶心,引心背痛。甚則手足厥冷,自汗嘔逆,或大小便秘難。大抵諸疝之脈當弦緊。蓋弦者寒也,緊者痛也。疝有七證,厥疝、癥疝、寒疝、氣疝、盤疝、附疝、狼疝是也。何以言之?厥疝則心痛足冷,食已則吐;癥疝腹中氣乍滿,氣積如臂;寒疝因寒飲食,卒然脅下腹中痛;氣疝腹中乍滿乍減而痛;盤疝腹中痛引臍旁;附疝腹痛連臍下有積聚;狼疝小腹與陰相引而痛。諸疝不愈,邪氣留滯,乃成積聚。其為病也,或左或右,脅下有如覆杯,或臍上下如臂,或腹大如盤,令人羸瘦少氣,灑淅寒熱,嗜臥,飲食不為肌膚,或腹滿嘔泄,或遇寒則痛。其脈厥而緊,浮而牢,皆積聚之脈也。但牢強急者生,虛弱急者不可治。
陰(疒頹)
夫陰(疒頹)之證有四種:一曰腸(疒頹),二曰氣(疒頹),三曰卵脹,四曰水(疒頹)是也。《圣惠》云:腎氣虛,風冷所侵,流入于腎,不能宣散而然也。《三因》云:陰(疒頹)屬肝,系宗筋,胃陽明養之。考之眾論,俱為至當。多由不自衛生,房室過度,久蓄憂思恐怒之氣,或坐臥冷濕處,或勞役無節,皆能致之。病則卵核腫脹,偏有大小,或堅硬如石,或臍腹絞痛,甚則膚囊腫脹,多成瘡毒,輕則時出黃水,甚則成癰潰爛。大抵卵脹、腸(疒頹)皆不易治,氣(疒頹)、水(疒頹)灸之易愈也。又有小兒有生以來便如此者,乃宿疾也。四(疒頹)治法,橘核丸用之屢驗。
瘡瘍全書 【金 竇漢卿】
腎癰
此毒年高者,因宿有疝氣疾,及感冒寒濕氣,辛勤;少壯為因房事所得。初起陰囊赤腫,身發寒熱,攻水道、歸來二穴,痛不可忍,用手按之,皮寬不急,可用敗毒散加入當歸須、川楝子發散。用手按之急脹似火之熱,急用陰囊毒之藥治之,更服黃礬丸。
倘或開刀,須待其熟,以油頭繩扎住腎子,以小刀開海底穴,其膿血即流盡矣。外貼金絲等膏。少勞戒色,并避湯火風氣及諸毒物。
陰囊毒 【即外腎癰】
此證因肝經濕熱不利,遂流毒于膀胱腎經,感冒寒暑邪氣,偏盛于陰之經絡,以致血氣凝聚,寒濕不散,陰囊上腫而痛,或潰爛皮脫,腎子懸掛,宜用瀉肝清熱湯服之,外用鐵箍散圍之。
此證腐壞,急用烏金散敷之。或潰爛,飲食少思,日晡發熱,急服加味小柴胡湯。痛甚加黃連,小便不利加木通、車前子,口渴加天花粉、麥門冬、五味子。
陰蝕瘡
陰蝕瘡之生,皆由臟中虛怯,腎氣衰少,風邪入腑,毒惡損傷榮衛,或與有毒婦人交接,不曾洗凈。故時痛時癢,以漸成竅作疳,膿水涌流。若不早治,命亦難保。先用蛇床子、地骨皮、桑槐枝煎湯溫洗,內服清熱消疳解毒湯,外用摻藥。先用金絲膏,后用紫金膏,拔出毒水,易能長肉。
夫陰蝕瘡者,即下疳也。陰汗臊臭,故莖根生疳瘡。乃肝經所屬之分野。
內外蛀疳,身熱,小便濇滯,宜服小柴胡湯加龍膽草、黃連、車前子。
左右便毒 【又名血疝】
夫便毒者,生于小腹兩腿合縫之間。或行路遠涉辛苦,或上或下低閃肭氣,或房事所傷,或男女大欲,不得直遂其志,故敗精滯血,留聚中途;或夢寐之間而不泄,或妄想不能忘情息念,故結成毒。然腎者作強之官,伎巧所出,一有所感,精血凝滯,此證遂生。初起之時,寒熱交作,兩腿牽絆,腫起不能屈伸,乃證之漸也。急服龍膽湯。
小腸流注
此證受在心經伏熱,結聚成毒也。當用敗毒流氣飲,再服清心流氣飲治之,時服臘礬丸。
河間六書 【金 劉完素】
(疒頹)疝
(疒頹)疝,少腹控卵,腫急絞痛也。寒主拘縮,寒極而土化治之,故腫滿。經言丈夫(疒頹)疝,謂陰器連少腹急痛。其婦人少腹腫,皆肝足厥陰脈之為病。經注曰:寒氣聚而為疝也。又按《難經》言五臟皆有疝,但脈急也。注言脈急者,寒之象。然寒則脈當短小而遲,今言急者,非急數而洪也。由緊脈主痛,急為痛甚。病寒雖急,亦短小也。所以有痛而脈緊急者,脈為心之所養也。凡六氣而痛則心神不寧,而緊急不得舒緩,故脈亦從之而見。欲知何氣為其痛,當適其緊急相兼之脈而可知。如緊急洪數,則為熱痛之類。又經言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少腹煩冤而痛,出白液,一名曰蠱。注言少腹痛,溲出白液也。一作客熱內結,銷爍脂肉如蟲之食,故名曰蠱也。然經之復言熱為疝瘕,則亦不可止言為寒,當以脈證別之。
小腸氣
《甲乙經》云:小腸病結于腰,上而不下,痛沖心肺邪所系,茴香楝實丸主之。
陰疝
足厥陰之脈,環陰器,抵小腹。腫或痛,腎虛寒水涸,宜瀉邪補脈為治,蒺藜湯主之。
蠱疝
脾風傳腎,一名疝氣,小腹痛出白液,名曰蠱。《左傳》云,以喪志名為蠱病,乃真精不守也。大建中湯主之。
心疝
心脈急,小腹有形,心不受邪,必傳于腑,故小腹有形,心氣逆不順則痛不已,當兼心氣治。不止,為有寒邪所中。木香散主之。
儒門事親 【元 張從政】
莖中痛
莖中痛者,先宜清劑、寒劑奪之,后以淡劑、甘劑分之。
疝本肝經宜通勿塞論
疝有七,前人論者甚多,非《靈樞》、《素問》、《銅人》之論,余皆不取。非余好異也,但要窮其源耳。七疝者何?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氣疝、狐疝、(疒頹)疝,是謂七疝。俗工不識,因立謬名。或曰膀胱,或曰腎冷,或曰小腸氣,小兒曰偏氣,立名既謬,并喪其實。何哉?蓋醫者既斷為膀胱腎冷小腸氣,又曰虛寒所致。其藥之用也,不鹿茸、巴戟,則杜仲、蓯蓉;不附子、烏頭,則干姜、官桂;不楝實、蘹香,則金鈴、補骨脂。朝吐暮餌,曾無殊效。三二十年,牢不可去。間因微病,稍似開通。執此微芒,浸成大錯。標既不除,本必歸甚。處處相傳,曾無覺者。豈知諸疝皆歸肝經,其奈通流歸之小腸脬囊。夫膀胱水腑,專司滲泄;小腸水道,專主通流;腎為少陰,總統二水。人之小溲,自胃入小腸,滲入膀胱。膀胱者,脬囊也,氣化則水出莖端,此常道也。及其為疝,乃屬足厥陰肝經。蓋環陰器而上入小腹者,足厥陰肝經也。夫肝腎皆屬于下,與沖、任、督相附。然《靈樞經》言:足厥陰肝經病,則有遺溺、癃閉、狐疝。專主腎與膀胱、小腸三經,則不言疝,是受疝之處,乃肝之部分也。且《內經》言:男子宗筋為束骨之會。而肝專主筋。睪者,囊中之丸。雖主外腎,非厥陰環而引之,則玉莖無由伸縮。在女子則為篡戶,其內外為二:其一曰廷孔,其二曰窈漏。此足厥陰與沖、任、督之所會也。《靈樞》言:足厥陰之經筋,聚于陰器。其病傷于寒則陰縮入,傷于熱則縱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陰氣。故陽明與太陰、厥陰之筋,皆會于陰器。惟厥陰主筋,故為疝者,必本之厥陰。《靈樞》又言: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去內踝五寸,別走少陽,循脛上睪,結于莖。其病氣逆睪腫卒疝,實則挺長,虛則暴癢,取之所別也。豈非厥陰為受病之處耶?《靈樞》又言:邪在小腸,連睪系,屬于腎,貫肝絡肺。心系氣盛,厥逆上沖,腸胃熏肝,散于肓,結于臍。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取太陰以平之,取厥陰以下之,取巨虛、下廉以去之,按其所過之經以調之。此其初雖言邪在小腸,至其治法,必曰取厥陰以下之,乃知諸疝關于厥陰,可以無疑。以脈考之,《素問》云,厥陰滑為狐風疝,少陽滑為肺風疝,太陰滑為脾風疝,陽明滑為心風疝,太陽滑為腎風疝,少陰滑為肝風疝。凡此六疝,雖見于他脈中,皆言風疝者,足厥陰肝經之氣也。《靈樞》亦曰,心脈微滑為心疝,肝脈滑甚為(疒貴)疝,腎脈滑甚為癃(疒貴)。凡此三臟脈之疝,亦以滑為疝也。《素問》又云,脈大急皆為疝。心脈滑,傳為心疝。肺脈沉,傳為肺疝。三陰急為疝,三陽急為瘕。王太仆云,太陽受寒,血凝為瘕;太陰受寒,氣聚為疝。此言太陰受寒,傳之肝經,可以溫藥逐之,而不可以溫藥補之。若補之者,是欲病去而強挽留之也。歷考《素問》,三陽為病發寒熱,其傳為(疒頹)疝。此亦言膀胱非受病之處,必傳于厥陰部分,然后為疝也。又言,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言脈急者曰疝瘕,少腹痛。凡言少腹者,豈非厥陰之部分耶?又言:脾風傳胃名曰疝瘕,此謂非肝木不能為風氣。名曰厥疝,蓋脾土虛而不能制水,又為肝木所凌也。又言督脈為沖疝,蓋厥陰與沖、任、督俱會于前陰也。豈不明哉?至如運氣中又言,歲太陽在泉,寒淫所勝,民病少腹控睪。蓋寒客于小腸、膀胱,則肝木縮而不得伸,此母傳之子也。陽明司天,燥淫所勝,丈夫(疒頹)疝,婦人少腹痛。此言肝氣不得上行,為金所抑,鬼賊故也。又言,太陰在泉,土勝則寒氣逆滿,食飲不下,甚則為疝。此亦言寒客太陰濕土,土不勝水,水傳之肝經也。又嘗遍閱《銅人》俞穴,亦相表里。如背上十三椎俞,肝經言寒疝。腹部中行,惟陰交一穴寒疝言,任脈之所發也;關元一穴言暴疝,小腸之募,足三陰任脈之會也;中極一穴言疝瘕,膀胱之募,亦足三陰任脈之會也;曲骨一穴言(疒貴)疝,任脈、足厥陰之會也。其腹部第二行,肓腧二穴言寒疝,沖脈足少陰之會也;四滿二穴言疝瘕,沖、任脈、足少陰腎之會也。其腹部第三行,大巨二穴言(疒貴)疝,足陽明脈氣之所發也;氣沖二穴言(疒頹)疝,莖中痛兩丸寒痛,亦足陽明脈氣之所發也。其腹部第四行,府舍二穴言疝痛,足太陰、厥陰、陰維之交會也;沖門二穴言陰疝,足太陰、厥陰之會也。其在側脅者,五樞二穴言寒疝,陰邪上入少腹,帶脈下三寸也。其在足六經者,足厥陰穴十名,言疝者七,謂大敦、行間、太沖、中封、蠡溝、中都、曲泉。足少陽穴十四名,言疝者一,謂丘墟穴也。足太陰穴十一名,言疝者一,謂陰陵泉也。足陽明穴十五名,言疝者一,謂陰市穴也。足少陰穴十名,言疝者五,謂然谷、太溪、照海、交信、筑賓也。足太陽穴十八名,言疝者二,謂金門、合陽也。由是言之,惟厥陰言疝獨多,為疝之主也。其他經穴,雖亦治疝,終非受疝之地,但與足厥陰相連耳。或在泉寒勝,木氣攣縮禁于此經;或司天燥勝,木氣抑郁于此經;或忿怒悲哀,憂抑頓挫,結于此經;或藥淋外固,閉尾縮精,壅于此經。其病差別如此。不知世間之方多熱補,信俗方則《素問》、《靈樞》、《銅人》非也,信《素問》、《靈樞》、《銅人》則俗方非也。嗚呼!余立于醫四十余歲,識練日久,因經識病,然后不惑。且夫遣溺閉癃,陰痿脬痹,精滑白淫,皆男子之疝也,不可妄歸之腎冷。血涸不月,月罷腰膝上熱,足躄,嗌干,癃閉,少腹有塊,或定或移,前陰突出,后陰痔核,皆女子之疝也。但女子不謂之疝,而曰瘕。若少年得之,不計男子、婦人皆無子。故隱蔽委曲之事,了不干脬、腎、小腸之事,乃足厥陰肝經之職也。俗方止言脬、腎、小腸,殊不言肝木一句,惑人甚矣。且肝經乙木也,木屬東方,為心火之母也。凡疝者,非肝木受邪,則肝木自甚也,不可便言虛而補之。《難經》所謂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此言瀉火,木自平,金自清,水自旺也。昔審言為蔡之參軍也,因坐濕地,疝痛不可堪,諸藥莫救。余急以導水丸、禹功散瀉三十余行,腫立消,痛立減。又項關一男子病卒疝,暴痛不任,倒于街衢,人莫能動,呼予救之。余引經證之邪氣客于足厥陰之絡,令人卒疝,故病陰丸痛也。余急瀉大敦二穴,大痛立已。夫大敦穴者,乃足厥陰之二穴也。殄寇鎮一夫病(疒皆)瘧發渴,痛飲蜜漿,劇傷冰水。醫者莫知瀉去其濕,反雜進姜附,濕為躁熱所壅,三焦閉溢,水道不行,陰道不興,陰囊腫墜,大于升斗。余先以導水百余丸,少頃,以豬腎散投之。是夜,瀉青赤水一斗,遂失痛之所在。又一夫病卒疝,赤腫大痛,數日不止,諸藥如水投石。余以導水一百五十丸,令三次咽之;次以通經散三錢,空腹淡酒調下。五更,下臟腑壅積之物數行,痛腫皆去,不三日平復如故。《內經》曰,木郁則達之,謂吐之令條達也。肝積本當吐,然觀其病之上下,以順為貴。仲景所謂上宜吐,下宜瀉也。
七疝病形
寒疝,久而無子,其狀囊冷,結硬如石,陰莖不舉,或控睪丸而痛。得于坐臥濕地,或寒月涉水,或置雨雪,或坐臥磚石,或風冷處,使內過勞。宜以溫劑下之。
水疝,其狀腎囊腫痛,陰汗時出,或囊腫而狀如水晶,或囊癢而燥出黃水,或少腹中按之作水聲。得于飲水醉后,使內過勞,汗出而遇風,寒濕之氣,聚于囊中,故水多令人為卒疝。宜以逐水之劑下之。有漏針去水者,人多不得其法。
筋疝,其狀陰莖腫脹,或潰或膿,或痛而里急筋縮,或莖中痛,痛極則癢,或挺縱不收,或白物如精,隨溲而下。得于房室勞傷,及邪術所使。宜以降心之劑下之。
血疝,其狀如黃瓜,在大腹兩旁,橫骨兩端約中,俗云便癰。得于重感,春夏大燠,勞動使內,氣血流溢,滲入脬囊,留而不去,結成癰腫,膿少血多。宜以和血之劑下之。
氣疝,其狀上連腎區,下及陰囊,或因號哭忿怒,則氣郁之而脹,怒哭號罷,則氣散者是也。有一治法,以針出氣而愈者,然針有得失,宜以散氣之藥下之。或小兒亦有此疾,俗曰偏氣,得于父已年老,或年少多病,陰痿精怯,強力入房,因而有子,胎中病也。此疝不治,惟筑賓一穴主之。
狐疝,其狀如瓦,臥則入小腹,行立則出小腹,入囊中。狐則晝出穴而溺,夜則入穴而不溺。此疝出入上下往來,正與狐相類也。亦與氣疝大同小異,今人帶鉤鈐是也。宜以逐氣流經之藥下之。
(疒頹)疝,其狀陰囊腫縋,如升如斗,不癢不痛者是也。得之地氣卑濕所生,故江淮之間,湫塘之處,多感此疾。宜以去濕之藥下之。女子陰戶突出,雖亦此類,乃熱則不禁固也。不可便謂虛寒而濇之燥之補之。本名曰瘕,宜以苦下之,以苦堅之。王冰云:陽氣下墜,陰氣上爭,上爭則寒多,下墜則筋緩。故睪垂縱緩,因作(疒頹)疝也。已上七疝,下去其病之后,可調則調,可補則補,各量病勢,勿拘俗法。經所謂陰盛而腹脹不通者,(疒頹)癃疝也,故不可不下。
便癰
夫便癰者,乃男子之疝也。俗呼為便癰,言于不便處害一癰,故名便癰。便癰者,謬名也,《難》、《素》所不載。然足厥陰肝之經絡是氣血行流之道路,沖、任、督脈亦屬肝經之旁絡。《難經》曰:男子有七疝是也。便癰者,血疝也。治之以導水丸、桃仁承氣湯,或抵當湯投之,同瘀血不散而治,大作劑料,峻瀉一二十行。次以玉燭散和氣血通經絡之類則是。世只知多用大黃、牡蠣而已,間有不愈者,是不知和血通經之道也。
下疳
夫下疳久不愈者,俗呼曰臊疳是也。先以導水、禹功,先瀉肝經;外以木香散摻之,日上三兩度;然后服淡粥一二日則止。
東垣十書 【元 李杲】
隱曲不利
經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釋之者謂,男子則脾受之而味不化,故少精;女子則心受之而血不流,故不月。分心脾為男女,各受立說。竊獨謂不然。夫二陽,陽明也。胃與大腸之脈也。腸胃有病,心脾受之。發心脾,猶言延及于心脾也。雖然,脾胃為合,胃病而及脾,理固宜矣。大腸與心,本非合也。今大腸而及心,何哉?蓋胃為受納之府,大腸為傳化之府。食入于胃濁氣歸心,飲入于胃輸精于脾者,以胃之能納,大腸之能化也。腸胃既病,則不能受,不能化,心脾何所資乎?心脾既無所資,則無所運化而生精血矣。故腸胃有病,心脾受之,則男為少精,女為不月矣。心脾當總言男女,不當分說,至隱曲、不月方可分說耳。若如釋者之言,則男之精獨資于脾而不資于心,女之血獨資于心而不資于脾,有是理耶?蓋男女之精血,皆由五臟之相養而后成。可謂之男精資于脾,女血資于心乎?經本曰:男女皆有心脾之病。但在男子則隱曲不利,在女子則月事不來耳。
論疝
前陰分大寒大熱,囊垂縮。陰陽別論云: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壅腫,及為痿厥腨(疒肙),其傳為索澤,又傳為(疒頹)疝。夫熱在外寒在內則囊垂,此九夏之氣也,寒在外熱在內則卵縮,此三冬之氣也。足太陽膀胱之脈逆,上迎手太陽、小腸之脈,下行至足厥陰肝之脈,不得伸,其任脈并厥陰之脈逆,則如巨川之水,致陽氣下墜。是風寒濕熱,下出囊中,致兩睪腫大,謂之曰疝,大甚則為(疒頹)。足厥陰之脈,與太陽、膀胱寒水之脈,同至前陰之末。《傷寒論》云:足厥陰肝經為病,煩滿囊縮,急下之,宜大承氣湯以瀉大熱。《靈樞》經筋篇云:足厥陰肝,傷于寒則陰縮入。前說囊縮為大熱,此說為大寒。又說:囊縮垂睪,下引(疒頹)疝腳氣,為大寒風濕盛,下垂為寒。與上二說不同,何也?曰:以平康不病人論之,夏暑大熱,囊卵累垂,冬天大寒,急縮收上,與前三說又不同。何也?曰:傷寒家囊卵縮,大熱在內,宜承氣湯急下之。與經筋說陰縮入,大寒在外,亦是熱在內與傷寒家同。故再引平康人以證之。冬天陽氣在內,陰氣在外,人亦應之,故寒在外則皮急,皮急則囊縮。夏月陰氣在內,陽氣在外,人亦應之,故熱在外則皮緩,皮緩則囊垂,此(疒頹)疝之象也。三說雖殊,皆一理也。
論陰瘡
夫陰瘡者,大概有三等:一者濕陰瘡;二者妒精瘡;三者陰蝕瘡,又曰下疳瘡。蓋濕瘡者,由腎經虛弱,風濕相搏,邪氣乘之,瘙癢成瘡,浸淫汁出,如疥癬者是也。妒精者,由壯年精氣盈滿,久曠房室,陰上生瘡,赤腫作害,妨悶癢痛者是也。陰蝕瘡者,由腎臟虛邪,熱結下焦,經絡否濇,氣血不行,或房勞洗浴不潔,以致生瘡,隱忍不醫,焮腫尤甚,由瘡在里,措手無方,疼痛注悶,或小便如淋,陰丸腫痛是也。或經十數日,潰爛血膿,肌肉侵蝕,或血出不止,以成下疳。若身體壯熱,煩渴惡寒,宜急治之,以大豆甘草湯漬之,漬毒之湯洗浴之,服五香連翹湯、漏蘆湯等疏之,更以截疳抵圣散干摻之,四畔用摩風膏溫潤之,后以將護忌慎之。渴不止者,服竹葉黃芪湯。大便軟者,宜服托里茯苓湯調治之。夫如是則無不差矣。
丹溪心法 【元 朱震亨】
疝痛
疝痛,濕熱痰積流下作病。大概因寒郁而作,即是痰飲食積并死血。
專主肝經,與腎經絕無相干,大不宜下。
痛甚者,不宜參、朮。
(疒頹)濕多成疝氣,宜灸大敦穴,在足大指爪甲后一韭葉聚毛間是穴。
食積與死血成痛者,梔子、桃仁、山楂、枳子 【一作枳實】 吳茱萸,并炒以生姜汁,順流水煎湯調服。一方加茴香、附子。
亦有水氣而腫痛者。
又有挾虛者,當用參、朮為君,佐以疏導之藥。其脈沉緊豁大者是。
按之不定者,屬虛,必用桂枝、山梔炒、烏頭細切炒為末,姜汁糊丸,每服三四十丸,姜湯下,大能劫痛。
按戴思恭云:疝本屬厥陰肝之一經。余常見俗說小腸、膀胱下部氣者,皆妄言也。
木腎
木腎者,心火下降則腎水不患其不溫,真陽下行則腎氣不患其不和,既溫且和,安有所謂木強者哉?夫惟嗜欲內戕,腎家虛憊,故陰陽不相交,水火不相濟,而沉寒痼冷,凝滯其間,脹大作痛,頑痹結硬,勢所必至矣。不可純用燥熱,當溫散溫利,以逐其邪。邪氣內消,榮衛流轉,如寒谷回春,蓋有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者矣。
治法
凡治七疝,多用熱藥而獲效者,即《內經》從治之法耳。須用寒涼藥監制之,不可純用大熱之劑,如烏頭、附子之類,令人久服多服,必變劇不可治矣。但宜以二陳湯加枳實、橘核、梔子、山楂等藥,煎入生姜汁,熱辣飲之。
恐有瘀血作痛者,本方加延胡索、桃仁泥。
如有氣作痛者,本方加木香、茴香、楝實等藥。
如六脈沉細,手足厥冷者,本方加附子、干姜、肉桂之類以佐之。
如睪丸痛甚者,加荔枝核、乳香、沒藥為細末調入。本方煎藥內,或另用順流水調服亦可。
如木腎腫大如升斗者,本方去甘草加海藻、昆布、荔枝核、茴香、川楝子等藥為末,順流水調服,作丸子服亦可。
囊癰
《外科精要》云:癰疽入囊者死。囊屬厥陰,今以死言之,將以為屬少陰腎經邪?予親見入囊者七八人,悉以濕熱入肝經施治,而用補陰藥佐之,雖膿潰皮脫,睪丸懸掛可畏者,皆不死。但不知下虛年老者如何耳?囊癰,濕熱下注也。有作膿者,此濁氣潤下,將流入滲道,因陰道或虧,水道不利而然。膿盡自安,不藥可也。惟在善于調攝耳。又有因腹腫,漸流入囊,腫甚而囊自裂開,睪丸懸掛,水出,以杉木炭末敷外,以紫蘇葉包裹,仰臥養之。
大抵此證屬陰道虧,濕熱下利所致,故滋陰降濕藥不可缺。常治腫痛,小便秘滯者,用除濕為主,滋陰佐之。腫痛已退,便利已和者,除濕滋陰藥相兼治之。欲其成膿,用托里為主,滋陰佐之;候膿成即針之,仍用托里滋陰。若濕毒已盡者,專用托里。如膿清或多或斂遲者,用大補之劑,或附子餅灸之。
陰瘡
男子陰瘡,又名恥瘡。或痛在莖之竅,或痛在莖之標,皆手足太陽經不利,熱毒下傳,入于足厥陰經,故變紫黑色,作蝕瘡,毀其莖而死。宜以子和泄水丸散導濕毒,無不愈者。若已成瘡,先泄其根,次從標而治外。以蔥白、黑豆汁渫洗拭干,以黃連、木香、密陀僧、干胭脂之類細末搽之。如內潰膿不出,以追膿散上之,又用子和泄水丸。如后竅膿少,可用黃連、木香、胭脂等貼之。
格致余論 【元 朱震亨】
疝氣論
疝氣之有甚者,睪丸連小腹急痛也。有痛在睪丸者,有痛在五樞穴邊者,皆足厥陰之經也。或有形,或無形,或有聲,或無聲。有形如瓜,有聲如蛙。自《素問》以下,歷代名醫,皆以為寒。蓋寒主收引,經絡得寒故收引不行,所以作痛,理固然也。有得寒而無疝者,又必有說以通之可也。予嘗屢因門戶雪上有霜,沒臍之水,踢冰徒涉,不曾病此,以予素無熱在內也。因而思之,此證始于濕熱在經,郁而至久,又得寒氣外束,則濕熱之邪,不得疏散,所以作痛。若只作寒論,恐為未備。或曰:厥陰一經,其道遠,其位卑,郁積濕熱,何由而致?予曰:大勞則火起于心,醉飽則火起于胃,房勞則火起于腎,大怒則火起于肝。本經火積之既久,母能令子虛,濕氣便盛。厥陰屬木,系于肝,為將軍之官。其性急速,火性且又暴,今既為寒所束,宜其痛之大暴也。愚見有用烏頭、梔子等分作湯用之,其效亦敏捷。后因此方隨證與形,加減用之,無有不應。然濕熱又須分多少而施治。但濕者腫多,(疒頹)疝是也。又有挾虛而發者,當以參、朮為君,而以疏導藥佐之。診其脈,有甚沉緊而豁大無力者是也。其痛亦輕,惟覺重墜牽引耳。
下部(疒頹)氣不痛之方,細思非痛斷房事與厚味不可。若徒恃用藥,惟促其壽。若蒼朮、神曲、白芷、山楂、川芎、枳實、半夏皆要藥。人視其藥皆鄙賤之物,以啟慢心,又不能斷欲以愛護其根本,非徒無益,而反被其害者多矣。且其藥宜隨時月寒濕,更按君臣佐使加減。大抵(疒頹)疝屬濕者多。
衛生寶鑒 【元 羅天益】
疝
至真要大論云:小腹控睪,引腰脊,上沖心,唾出清水,及為白淫,甚則入心,善悲善忘。《甲乙經》曰:邪在小腸也。小腸病者,小腹痛引腰脊,貫肝肺,其經虛不足,則風冷乘間而入。邪氣既入則厥,其證上沖肝肺,客冷散于胸,結于臍,控引睪丸,上而不下,痛而入腹,其沖心胸,蓋其經絡所屬所系也。
胞痹
痹論云:胞痹者,小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濇于小便,上為清涕。夫膀胱者,為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今風寒濕邪氣客于胞中,則氣不能化出,故胞滿而水道不通。其證小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濇于小便,以足太湯經其直行者,上交巔入絡腦,下灌鼻竅則清涕也。
醫學正傳 【明 虞摶】
疝氣論
愚按子和論七疝病源至為詳悉,但其處方一以攻下之法為主治,不能使人無疑耳。既曰多由房勞致虛而作,其可一例施之以攻下之法乎?大抵七疝為病,若非房勞所致,即是遠行辛苦,涉水履冰,熱血得寒,而凝滯于小腸、膀胱之分;或濕熱乘虛,而流入于足厥陰之經。古方一以為寒而純用烏、附等熱藥為治,我丹溪先生獨斷為濕熱,此發古人之所未發者也。夫熱郁于中,而寒束于外,宜其有非常之痛。故治法宜驅逐本經之濕熱,消導下焦之痰血,而以寒因熱用之法,立方處治,即邪易伏而病易退也。其攻下之法,愚故未敢試而行之,以俟識者。
明醫雜著 【明 王綸】
陰痿
男子陰痿不起,古方多云命門火衰,精氣虛冷,固有之矣。然亦有郁火甚而致痿者。經云:壯火食氣。譬如人在暑熱而倦怠痿弱,遇冬寒而堅強也。予嘗親見一二人腎經郁火而有此證,令服黃蘗、知母清火堅腎之藥而效。故須審察,不可偏認作火衰也。
【注 陰莖,屬肝之經絡。蓋肝者木也,如木遇湛露則森立,遇酷熱則萎悴。若因肝經濕熱而患者,用龍膽瀉肝湯以清肝火、導濕熱。若因肝經燥熱而患者,用六味丸以滋腎水、養肝血而自安。】
陰虛疝
若陰虛兼有疝氣病者,補陰丸加蒼朮鹽水炒一兩半,黃連姜汁炒、山梔炒各六錢,川芎一兩,吳茱萸炒、青皮去穰各五錢。
【注 疝證專主肝經者多。如運氣或在泉寒勝,木氣攣縮,禁于此經。或司天燥勝,木氣抑郁于此經,或忿怒悲哀,憂抑頓挫,結于此經;或藥淋外固,閉尾縮精,壅于此經。其病差別如此。且夫遺溺閉癃,陰痿脬痹,精滑白淫,皆男子之疝也,不可妄歸之腎冷。血涸不月,月罷腰膝上熱,足躄,嗌干,癃閉,少腹有塊,或定或移,前陰突出,后陰痔核,皆女子之疝也,但女子不謂之疝而謂之瘕。若年少而得之,不計男子婦人皆無子。故隱蔽委曲之事,了不干脬、腎、小腸之事,乃足厥陰之證也。竊謂前證若因肝經濕熱,當用炒山梔、茯苓、黃蘗、澤瀉、川芎、當歸、吳茱萸、黃連、山楂。若肝腎二經濕熱,當用六味地黃丸料加柴胡、山梔。若肝脾二經陰虛濕熱,宜補中益氣加炒山梔、炒黑黃連、吳茱萸。蓋疝名有七,形證所因不同,治法亦異。】
奇效良方 【明 方賢】
囊縮
此厥陰經證,其筋脈循陰器,絡舌本。厥陰經受病,其筋脈動急,故舌卷囊縮者難治。治用當歸四逆湯、吳茱萸生姜湯治之。
疝論
《巢氏病源》論疝者痛也,其名曰厥、曰癥、曰寒、曰盤、曰氣、曰附、曰狼,此七者疝之名也。其厥逆心痛足寒,嘔吐飲食不下,曰厥疝;腹中氣乍滿,心下盡痛,氣積如臂,曰癥疝;因寒飲食,即脅下腹中盡痛,曰寒疝;腹中乍滿乍減而痛,曰氣疝;腹中痛在臍旁,曰盤疝;腹中臍下有積聚,曰附疝;小腹與陰相引而痛,大便難,曰狼疝。其證發則可驗。又有石疝、血疝、陰疝、妒疝、氣疝,此五者有名而無形也。外有心疝、寒疝、饑疝、疝癖數者,其名不同,病則大同小異。世俗呼為小腸氣、膀胱氣、奔豚氣、蟠腸氣、橫弦、豎弦、偏墜、木腎、腎余、陰腫與疝病,其名有別也。至于張子和論七疝,曰寒疝、水疝、筋疝、血疝、狐疝、氣疝、(疒頹)疝之名,又與諸論不同。且如(疒頹)疝者,外腎堅腫也。痛者為陰腫,不痛者為木腎,一邊墜下者為偏墜。疝諸論立名雖多且異。《靈樞經》云:邪在小腸,連睪系屬腎,貫肝絡肺系心。氣盛,厥氣上沖也。《內經》又云: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沖脈逆為氣里急。然則任脈雖稱病有七疝之名,而無七疝之狀。而任脈者,是疝病之本源,各經是病疝之支流也。又云:厥陰脈滑為狐疝,少陽脈滑為肝風疝,太陰脈滑為脾風疝,少陰脈滑為心風疝,太陽脈滑為腎風疝,陽明脈滑為肺風疝。此風非外入之風,乃肝木陽臟氣動之風也。此六疝者,應乎六經,在于五臟。何謂疝病皆屬肝?病生于陰,起于下,陰者內之,太陰脾、厥陰肝、少陰腎,皆足之陰經也。下者地下寒氣也,足常履地,蓋天地之風寒,皆入于地,人之風濕皆從足起。或因經虛,聚于脬囊小腹,兩陰相并,二氣相搏,則為疼痛矣。或冷飲過情,水流歸腎,或坐臥處濕,寒搏留陰,以寒攻陰則為疝痛。經曰:痛者,通也。疝氣作痛,宜通不宜塞,宜溫不宜涼。通謂瀉其實,不瀉其虛。寒謂補其虛,不補其實。實者邪氣也,虛者正氣也。若正氣虛極,則先溫而后瀉。若邪氣盛極,則先瀉而后補。溫者必兼于氣,瀉者必兼于寒。寒則入于經而導其邪,溫則疏其氣養其正也。大凡內外之氣,交入于腎者為腎氣,入于膀胱者為膀胱氣,入于小腸者為小腸氣。腎與膀胱為臟腑,其氣相通,連為外腎,系于睪丸,此三經乃相連而病者也。其脈當以弦緊,弦則為寒,緊則為痛。從寒則痛,從濕則腫。始得不愈,邪氣留滯,結成積聚而為疼痛,或脅左右如杯,或臍上下如臂,或腹大如蠱,令人羸瘦少氣,灑淅寒熱,嗜臥,飲食不為肌膚,腹滿嘔吐。醫者當臨期審察,若因七情而得者,當調其氣安五臟;外邪相干者,散濕祛寒為先。去邪之實,補肝之虛,無不愈矣。
證治要訣 【明 戴思恭】
囊縮
舌卷囊縮,不特陰中之陰有之,陽明之熱陷入厥陰亦有之。蓋陽明主宗筋,宗筋為熱風所吹,故弗榮而急引舌與卵,是以舌卷囊縮。當瀉陽以救陰,宜大承氣湯。
厥陰舌卷囊縮,宜急下。如此等證,當速用利下之劑。茍或當下而不下,則熱毒轉深,遂致失下不可救療,豈可一以下藥宜遲為說。
小腸氣
氣因寒聚為疝,血因寒聚為瘕,即是疝氣,今謂之橫弦、豎弦,繞臍走注,小腹(疒丂)痛,宜蟠蔥散吞下茱萸內消丸,或鹽酒調異功散。
不問何證,皆可用生料五苓散,加炒茴香半錢或一錢。服藥未效,大痛攻刺不已,陰縮,手足厥冷,宜香附子,仍炒鹽乘熱,用絹裹熨臍下。若大小腑不甚通者,五苓散加桂,下青木香丸。
初發或頭疼身熱,或憎寒壯熱,并宜參蘇飲加木香。氣逆上攻心下,不覺痛而見心疼者,宜以生韭搗取自然汁,和五苓散為丸,茴香湯下,亦于心痹疼證中互言之。有腎氣才動,心氣亦發,上下俱疼者,宜異功散吞茱萸內消丸。或且專治下,下痛定則止痛定矣。
(疒頹)疝
一核偏墜或俱腫脹,或一核縮入小腹,痛不可忍,用手按捺方得還舊,是為(疒頹)氣。宜蟠蔥散吞下茱萸內消丸。若未愈,蓽澄茄散下大茴香丸。
若大小腑不通,宜木香丸半貼以通潤之。卻以螌蝥十個,去頭足翅,銼碎同炒,去蝥出火毒,濃煎,燈心湯調,五苓散下五七十丸;或用燈心蔥入水酒內煎,去燈心蔥調五苓散。若痛入腹,逆上攻心,至成嘔逆,先用鹽酒下養正丹,次用生料五積散加吳茱萸、茴香、桃仁、延胡索各炒入半錢。有因登高攧傷外核,以致腫疼,或小便出血,或小便不通,宜五苓散和復元通氣散服。
有陰(疒頹)大如斗,諸藥不能效者,宜當歸四逆湯加生姜、茱萸,曾用之效。
醫學綱目 【明 樓英】
運氣為疝
疝痛,屬足厥陰肝經也。小腹,亦肝經也。故疝痛與小腹痛同一治法。所謂疝者,睪丸連小腹痛也。其痛有獨在睪丸者,有獨在小腹偏于一邊者。有睪丸如升斗者,(疒頹)疝是也。又立臥出入往來者,狐疝是也。
運氣小腹痛有三:一曰肝病,小腹引脅痛是也。經云:厥陰之復,少腹堅滿,里急暴痛。是風氣助肝盛而然,治法當瀉肝也。又云:歲金太過,民病兩脅下痛,小腹痛。又云:歲木不及,燥乃大行,民病中清胠脅痛小腹痛。又云:歲土不及,風乃大行,民病腹痛,復則胸脅暴痛,下引小腹者。是燥邪攻肝虛而然,治法當補肝瀉金也。又寒氣客于厥陰之脈,則血泣脈急,故脅與小腹相引痛者,治法亦同也。
二曰小腸,其病小腹引睪丸腰脊痛是也。經云:少陰之脈,心下熱,善饑,臍下痛。又云:少陰之復,燠熱內作,小腹絞痛者,是熱助小腸盛而然,治法當瀉小腸也。又太陽在泉,寒淫所勝,與太陽之復,皆病小腹控睪,引腰脊,上沖心痛,及太陰司天,大寒且至,病小腹痛者,是寒邪攻小腸虛而然,法當補小腸瀉寒邪也。
三曰膀胱,其病小腹痛腫,不得小便是也。經云:太陰在泉,病小腹痛腫,不得小便者,是濕邪攻膀胱虛而然。治法當補膀胱,瀉濕土邪也。
夫滑脈關已上見者為大熱,蓋陽與陽并也,故大熱。滑脈尺部見為大寒,生(疒頹)疝。滑脈者,命門包絡之名也,為丙丁火熱并于下,蓋丙丁不勝壬癸,故從寒水之化而生(疒頹)疝。
運氣(疒頹)疝有一,經云:陽明司天,燥淫所勝,丈夫(疒頹)疝,婦人小腹痛。又云:陽明之勝,外發(疒頹)疝者,是燥邪攻肝,氣虛而然。治法當補肝瀉燥金也。
棺香美人
我出生的時候,江水上漲,沖了一口棺材進了我家。十五年后,棺材打開,里面有個她……風水,命理……寫不盡的民間傳說,訴不完的光怪陸離。
龍族Ⅴ:悼亡者的歸來
《龍族第2季》7月18日起每周五10點,騰訊視頻熱播中!熱血龍族,少年歸來!這是地獄中的魔王們相互撕咬。鐵劍和利爪撕裂空氣,留下霜凍和火焰的痕跡,血液剛剛飛濺出來,就被高溫化作血紅色的蒸汽,沖擊波在長長的走廊上來來去去,早已沒有任何完整的玻璃,連這座建筑物都搖搖欲墜。
奪嫡
【古風群像+輕松搞笑+高甜寵妻】【有仇必報小驕女X腹黑病嬌九皇子】《與君歡》作者古言甜寵新作!又名《山河美人謀》。磕CP的皇帝、吃瓜的朝臣、大事小事都要彈劾一下的言官……古風爆笑群像,笑到停不下來!翻開本書,看悍婦和病嬌如何聯手撬動整個天下!未婚夫又渣又壞,還打算殺人滅口。葉嬌準備先下手為強,順便找個背鍋俠。本以為這個背鍋俠是個透明病弱的“活死人”,沒想到傳言害人,他明明是一個表里不一、心機深沉的九皇子。在葉嬌借九皇子之名懲治渣男后。李·真九皇子·策:“請小姐給個封口費吧。”葉嬌心虛:“你要多少?”李策:“一百兩。”葉嬌震驚,你怎么不去搶!!!
麻衣神算子
爺爺教了我一身算命的本事,卻在我幫人算了三次命后,離開了我。從此之后,我不光給活人看命,還要給死人看,更要給……
天之下
昆侖紀元,分治天下的九大門派為新一屆盟主之位明爭暗斗,關外,薩教蠻族卷土重來……亂世中,蕓蕓眾生百態沉浮,九大家英杰輩出,最終匯成一首大江湖時代的磅礴史詩,并推動天下大勢由分治走向大一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