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先生 精氣神者,人身之三寶也。論先天之生化,則精生氣,氣生神;論后天之運用,則神役氣,氣役精。人身五臟,各有所藏,心藏神,腎藏精,精藏于腎,而主于心,心君泰然,腎精不動,是為平人。尊體氣陰兩虧,坎離失濟,心虛易動,腎虛不藏,神動于中,精馳于下,此夢遺舊恙所由起也。遞進膏滋,遺泄漸減,藥能應手,未始無功。惟是補牢已晚,亡羊難復,久遺之后,腎陰大傷。腎者主骨,骨中有髓,腎之精也。腰為腎之外候,脊乃腎之道路,腎精走失,骨髓空虛,脊痛腰酸,在所必見。肝為乙木,中寄陽魂,膽為甲木,內含相火。腎水既虧,豈能涵木,木失所養,水走火飛,相火不能潛藏,肝陽易于上亢。清空不空,則為頭眩;清竅阻塞,則為耳鳴。陰虛于下,火浮于上,上實下虛,亦勢所必然矣。癥勢各類,治本一途,挈要提綱,補精為重。
補精必安其神,安神必益其氣,治病必求其本也。壯水以涵其木,滋陰以潛其陽,子虛補母,乃古法也。仍宗前意,再訂新方,補氣安神,育陰固攝,仿乙癸同源之治,為坎離固濟之謀,復入血肉有情,填益精髓,復元精之走失,補奇脈之空虛,為日就月將之功,作一勞永逸之計。是否有當,即正高明。
臺參須(一兩五錢) 潞黨參(三兩) 大熟地(砂仁拌,六兩) 炙綿 (四兩) 炒淮藥(二兩) )朱茯神(三兩) 酸棗仁(三兩) 炙遠志肉(一兩) 清炙草(六錢) 明天冬(二兩) 大麥冬(二兩)濃杜仲(鹽水炒,三兩) 甘杞子(二兩) 川斷肉(鹽水炒,二兩) 桑椹子(三兩) 制首烏(四兩) 陳廣皮(一兩) 仙半夏(二兩) 北秫米(炒,包,三兩) 寧子淡(四兩) 牡蠣(四兩) 紫貝齒(四兩)紫石英(三兩) 胡桃肉(鹽水炒,去紫衣,二十枚) 五味子(六錢) 金櫻子(包,一兩) 剪芡實(三兩)川黃柏(一兩) 熟女貞(二兩) 豬脊髓(酒洗,二十條) 紅棗(四兩) 鰾膠(二兩,溶化收膏)上藥煎四次,取濃汁,加龜版膠四兩,清阿膠四兩,均用陳酒燉烊,再將鰾膠和入,白文冰半斤溶化收成膏。每早晚各服二匙,均用開水化服。如遇傷風停滯等癥,暫緩再服可也。
羅先生 始患痔漏,繼則不寐,痔漏傷陰,陰傷及氣,氣陰不足,氣不能配陽,陰虛及陽,故為不寐。不寐之因甚多,而大要不外乎心腎。離中一陰,是為陰根,陰根下降,是生水精。坎中一陽,是為陽根,陽根上升,則為火母。坎離交濟,水火協和,陽入于陰則為寐,陽出于陰則為寤也。腎陰不足,水不濟火,心火不能下通于腎,腎陰不能上濟于心,陽精不升,水精不降,陰陽不交,則為不寐,此不寐之本也。肝為乙木,內寄陽魂,膽為甲木,內含相火。平人夜寐,魂歸于肝,陽藏于陰也。腎陰虧耗,水不涵木,肝不能藏其陽魂,膽不能秘其相火,神驚火浮,亦為不寐,此不寐之兼見也。離處中宮,坎居下極,位乎中而職司升降者脾胃也。胃以通為補,脾以健為運,胃失流通,中宮阻塞,不能職司升降,上下之路隔絕,欲求心腎之交,不亦難乎。故經云:胃不和則臥不安,胃不和者,不寐之標也。道書云:離為中女,坎為中男,而為之媒介者坤土也,是為黃婆,其斯之謂乎。錯綜各說,奇偶制方,益氣以吸陽根,育陰以滋水母,升戊降己,取坎填離,益氣即所以安神,育陰亦兼能涵木,標本同治,以希弋獲,是否有當,即正高明。
清炙黃 (四兩) 上潞黨參(四兩) 仙半夏(二兩) 大生地(四兩) 抱茯神(朱砂拌,三兩)大熟地(四兩) 炙遠志肉(一兩) 清炙草(六錢) 酸棗仁(三兩) 北秫米(包)(三兩) 明天冬(一兩五錢) 大麥冬(一兩五錢) 炒淮藥(二兩) 甘杞子(二兩) 生牡蠣(四兩)廣橘白(一兩) 白歸身(三兩) 大白芍(三兩) 花龍骨(二兩) 青龍齒(二兩) 紫石英(三兩)炙鱉甲(三兩) 川石斛(三兩) 馬料豆(三兩) 潼蒺藜(三兩) 紫丹參(二兩) 川貝母(二兩,去心另研末收膏) 制首烏(六兩) 合歡花(一兩五錢) 蓮子(二兩) 紅棗(六兩) 雞子黃(十枚,另打攪收膏)上藥煎四次,取濃汁,加龜版膏(四兩),清阿膠(四兩),均用陳酒燉化,白冰糖半斤溶化。再將川貝、雞子黃,根據次加入,攪和收膏。每早晚各服二匙,均用白開水沖服。如遇傷風停滯等癥,暫緩再服可也。
張先生 每冬必咳,氣急不平,天暖則輕,遇寒則甚,此陽虛留飲為患也。陽為天道,陰為地道,人生賤陰而貴陽。經云: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素體陽虛,脾腎兩病,腎虛水泛,脾虛濕聚,水濕停留,積生痰飲,年深不化,盤踞成窠,阻塞氣機,據為山險。上礙肺金右降之路,下啟沖氣上逆之機,不降不納,遂為氣急。飲為陰邪,遇寒則陰從陽屬,虎借風威,遇暖則陰弱陽強,邪勢漸殺矣。痰飲生源于土濕,土濕本源于水寒,欲化其痰,先燥土濕,欲燥土濕,先溫水寒,書所謂外飲治脾,內飲治腎也。肺主氣,胃為化氣之源,腎為納氣之窟。肺之不降,責之腎納,腎之不納,責之火衰。欲降其肺,先和其胃,欲納其腎,先溫其陽,書所謂上喘治肺,下喘治腎是也。癥屬陽虛,藥宜溫補。今擬溫腎納氣,溫腎則所以強脾,和胃降逆,和胃功兼肅肺。但得土溫水暖,飲無由生,胃降金清,氣當不逆,氣平飲化,咳自愈矣。癥涉根本,藥非一蹴能治,仿前賢方乃三思而定,略述病由,以便裁奪。
別直參(三兩) 云茯苓(四兩) 潛于術(三兩) 清炙黃 (三兩) 清炙草(八錢) 炙遠志肉(一兩)大熟地(四兩) 川桂枝(六錢) 五味子(八錢,淡干姜四錢同搗) 熟附塊(一兩) 川貝母(三兩)甜光杏(三兩) 蛤蚧尾(酒洗,五對) 砂仁末(八錢) 范志曲(三兩) 陳廣皮(一兩) 仙半夏(三兩)旋復花(包,一兩五錢) 代赭石( ,四兩) 補骨脂(二兩) 核桃肉(二十枚,二味拌炒) 炙白蘇子(二兩)淮山藥(三兩) 山萸肉(三兩) 福澤瀉(一兩五錢) 濃杜仲(三兩) 川斷肉(三兩) 甘杞子(三兩)上藥煎四次,取極濃汁,加鹿角膠(四兩),龜版膠(四兩),均用陳酒燉烊,白冰糖(半斤),溶化收膏。
每早服(三錢),臨臥時服(三錢),均用開水沖服。如遇傷風停滯等,暫緩再服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