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自古跋尾押署
前代御府,自晉宋至周隋,收聚圖畫,皆未行印記,但備列當時鑒識藝人押署。
宋
張則、袁倩、陸綏。
齊
劉瑱、毛惠遠。
梁
沈熾文、唐懷允、徐僧權、孫子真、庾於陵、法象、徐湯、孫達、
姚懷珍、范胤祖、江僧寶、滿騫、陳延祖、顧操。
陳
杜僧譚、黃高。
北齊
丁道矜
隋
江總、姚察、朱異、何妥。
大業年月日。(奉敕裝)
開皇年月日。(內史薛道衡署名跋尾)
亦有開皇年月日。(參軍事學士諸葛穎、諮議參軍開府學士柳顧言、釋智果)
唐朝武德初,秦王府跋尾。(主薄上開府薛收,文學褚亮亦有。褚亮下更署虞世南姓名)
貞觀中褚河南等監掌裝背,并有當時鑒識人押署跋尾官爵姓名,貞觀十一年月日。(兵曹史樊行整裝,合若干紙,宣義郎行參軍李德穎、數功曹參軍金川縣開國男平儼、典司馬行相州都督府司馬蘇勖監、銀青光祿大夫行黃門侍郎扶風縣開國男常授監)
十二年月日。(題署同十一年)
十三年月日。(將仕郎直弘文館臣王行直裝,起居郎臣褚遂良監,司空許州都督趙國公臣無忌,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左仆射太子少師梁國公臣玄齡,特進尚書右仆射申國公臣士廉,特進鄭國公臣徵吏部尚書臣君集,犯法后亦有楷卻處,中書駙開馬都尉安德郡開國公臣楊師道,左衛欠將軍武陽縣開國公臣李大亮,光祿大夫民部尚書莒國公臣唐儉,光祿大夫禮部尚書河間郡王臣孝恭,刑部尚書彭城縣開國公臣劉德威,兼太常卿扶風縣開國男臣韋挺,少府監安昌縣開國男臣馮長命,銀青光祿大夫行尚書左丞濟陽縣開國男臣唐皎,亦有不署馮長命、唐皎二人官爵姓名者)
十四年月日。(將仕郎直弘文館臣張龍樹裝,某官士廉,某官徵,某官楊師道,起居郎臣褚遂良,亦有蔡臣捴裝。其玄齡、士廉、魏徵、師道、君集,官爵姓名并同。師道后有左屯衛大將軍上柱國通川縣開國男臣姜行本)
十五年十六年月日。(文林郎臣張龍樹裝,行起居郎臣褚遂良、楊師道、魏徵、房玄齡,官爵并同上。房玄齡后無已下人姓名)
十七年十八年月日。(守黃門侍郎褚遂良監,亡他人官爵姓名,是開元中割卻)
十九年月日。(褚遂良監,亡他人官爵姓名,是開元中割卻)
開元中玄宗購求天下圖書,亦命當時鑒識人押署跋尾,劉懷信等亦或割去前代名氏,以已等名氏代之。開元五年月日。(陪戎副尉王思忠裝,亦有張龍樹裝,王行真裝,史林郎直秘書省臣王知逸監。宣義郎行左司御率府錄事參軍臣劉懷信監,十年賜名匪矜宣義郎行左驍衛率府倉曹參軍臣陸元悌監,后至十一年為給事中賜名堅直集賢承讓郎行左金吾樹長史臣魏哲監,左散騎常侍崇文館學士上柱國舒國公臣褚無量,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梁國公臣姚崇,秘書監侍讀昭文館學士上柱國常山縣開國公臣馬懷素,銀青光祿大夫行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監修國史上柱國許國公臣蘇飂,銀青光祿大夫守吏部尚書兼侍中監修國史上柱國廣平郡開國公臣宋瓃)
十年月日。(王思忠裝,同上。使承議郎守殿中丞知中尚書作事安昌縣開國男臣馮紹正,使朝議大夫校檢少府監臣陳義)
十五年月日。(王府大農李仙舟裝背,內使尹奉祥監,是集賢書院書畫)
建中十年月日。(臣賀遂奇、劉逸山等,檢校副使掖庭令如蘭芳,副使內寺伯臣宋游環)
已上跋尾押署,書畫多同此例。今略舉大例言之,余不具載。
○敘古今公私印記
太宗皇帝自書貞觀二小字,作二小印。[貞觀]
玄宗皇帝自書開元二小字,成一印。[開元]
又有集賢印、秘閣印、翰林印。(各以判司所收掌圖畫定印)[翰林之印]
又有弘文之印,恐是東宮舊印。印書者,其印至小。[弘文之印]
更有元和之印,恐是官印,多印拓本書畫。[元和之印]
諸好事家印,有東晉仆射周覬印,古小雌字。[周覬]
又有梁朝徐僧權印。[徐]
唐朝魏王泰印。[龜益]
太平公主駙馬武延秀玉印胡書四字,梵音云三藐母馱。[三藐母馱]
故潤州刺史贈左散騎常侍徐嶠之印。[東海]
嶠之子吏部侍郎會稽郡公徐浩浩子璹印。[會稽]
議郎竇蒙印。蒙弟范陽公曹竇舥印。[竇舥]
延王友竇永二小字印。[軌飛][々]
金部郎中劉繹印。[彭城侯書畫記]
起居舍人李造印。[陶安]
鄂州司馬張懷瓘弟盛玉府司馬懷環印。[張氏永保]
劍州司馬劉知章印。[劉氏書印]
光祿大夫中書令、上柱國趙國公鐘紹京印。[書印]
彥遠高祖中書令河東公印。[河東張氏]
曾祖相國魏國公印。[鳥石侯印]
祖相國高平公二字小印。[鵲瑞]
又有鵲瑞二字同為一印。[鵲瑞]
故相國司徒沠國公李勉印。[李兵印]
沠國公之子兵部員外郎李約印。[約]
又故相趙國公李吉甫印。[贊皇]
故御史大夫黎干印。[黎氏]
故桂州觀察使蕭祐印。[蕭]
故相國晉公韓滉印。[滉]
故相國鄴侯李泌印。[鄴侯圖書刻章]
故犯法人宰相王渥印。[永信珍秘]
仆射馬總。[馬氏圖書]
宣州長史周昿印。[周昿]
劍州刺史王杅印。[王杅]
張敦簡印。[齊臣][常出之印]
已上諸印記千百年可為龜鏡。
又別有[單侯司馬][安陽事侯][益][萬古][田氏古事][綺與劉鄭][歸坐甘來][軍司司馬]已上并未尋討去處,皆是鑒賞寶玩之家印記,并可為驗證。[蕭公書印][溫氏之印][榻模印信)又有褚氏印,非褚河南之印也。[褚氏書印][文經][袁書][永福印信]此外更有諸家印。署,皆非鑒識,但偶獲圖書,便即印之,不足為證驗,故不具錄。若不識圖畫,不煩審驗印記。雖然,自古及近代,御府購求之家藏蓄傳授閱玩,其人至多是以要明跋尾,印記乃是書畫之本業耳。
○論裝背襢軸
自昔代已前,裝背皆不佳。宋時范曄始能裝背。宋武帝時徐爰,明帝時虞龢、巢尚之、徐希秀、孫奉自編次圖書,裝背為妙。梁武帝命宋異、徐僧權、唐懷充、姚懷珍、沈熾文等又加裝護。國朝太宗皇帝使典儀王行真等裝褫,起居郎褚遂良、校書郎王知敬等監領,凡圖書本是首尾完全著名之物,不在輒議割截移改之限。若要錯綜次第,或三紙五紙、三扇五扇,又上中下等相揉雜、本亡銓次者,必宜與好處為首,下者次之,中者最后。何以然?凡人觀畫,必銳于開卷,懈怠將半,次遇中品,不覺留連以至卷終。此虞龢論裝書畫之例,于理甚暢。凡煮糊必去筋,稀緩得所,攪之不停,自然調熟。余往往入少細研薰陸香末,出自拙意,永去蠹而牢固,古人未之思也。沠國公家背書畫,入少蠟,要在密潤,此法得宜。(趙國公李吉甫云背書要黃硬,余家有數帖黃硬,書都不堪也)候陰陽之氣,以調適,秋為上時,春為中時,夏為下時,暑濕之時不可用。勿以熟紙,背必皺起,宜用白滑漫薄大幅生紙。紙縫先避人面及要節處,若縫縫相當,則緩急卷舒。有損要令參差其縫,則氣力均平,太硬則強急;太薄則失力。絹素彩色,不可搗理,紙上白畫,可以砧石妥帖之。宜造一大平案,漆板木界,制其曲直。古畫必有積年塵埃,須用皂莢清水數宿漬之,平案扦去其塵垢,畫復鮮明,色亦不落。補綴抬策,油絹襯之,直其邊際,密其隙縫,端其經緯,就其形制,拾其遺脫,厚薄均調,潤潔平穩,然后乃以鏤沈檀為軸首,或裹金為飾。白檀身為上,香潔去蟲。小軸白玉為上,水精為次;琥珀為下。大軸杉木漆頭,輕圓最妙,前代多用雜寶為飾,易為剝壞。故貞觀、開元中,內府圖書一例用白檀身、紫檀首、紫羅襢、織成帶,以為宮畫之襢。或者云書畫以襢軸賈害,不宜盡飾。余曰裝之珍華,裛之藻繡,緘滕蘊藉,方為宜稱。(其古之異錦,具李章武所集《錦譜》)必若大盜至焉,亦何計寶惜?梁朝大聚圖書,自古為盛。湘東之敗,煙焰漲天,此其運也。況乎私室寶持,子孫不肖,大則胠篋以遺勢家,小則舉軸以易朝饌,此又時也,亦可嗟乎。
○記兩京外州寺觀畫壁(會昌中多毀折,今亦具載,亦有好事收得畫壁在人家者)
○西京寺觀等畫壁
太清宮(殿內絹上寫玄元真,是吳)。
薦福寺(天后飛白書額)。凈土院門外兩邊,吳畫神鬼,南邊神頭上龍為妙。西廊菩提院,吳畫維摩詰行變。律院北廊張璪畢宏畫。西南院佛殿內東壁及廊下行僧并吳畫不了。
興善寺殿內壁畫至妙,失人姓名(按裴《錄》云:“此寺有劉焉畫。”恐是)。
西南舍利塔內曹畫,西面尹琳畫。東廊從南第三院小殿柱間,吳畫神,工人裝損。三藏院閣畫至妙,失人名。
慈恩寺,塔內面東西間,尹琳畫,西面菩薩騎獅子,東面騎象。塔下南門,尉遲畫。西壁千缽文殊,尉遲畫。南北兩間及兩門,吳畫并自題。塔北殿前窗間,吳畫菩薩。殿內楊庭光畫經變,色損。大殿車軒廊北壁,吳畫未了,舊傳是吳,細看不是。大殿東廊從北第一院,鄭虔、畢宏、王維等畫。入院北壁,二神甚妙,失人名。兩廊壁間,閻令畫。中間及西廊,李杲奴畫行僧。塔之東南,中門外偏,張孝師畫地獄變,已剝落。院內東廊,從北第一房間南壁,常鑾畫松樹。大佛殿內東壁好,失畫人名。中三門里兩面,尹琳畫神。
龍興觀,大門內吳畫神,已摧剝。殿內東壁吳畫明真經變。北面從西第二門,董諤白畫。
唐安寺塔下,尹琳、李真畫。北堂內西壁,朱審畫山水。
光宅寺,東菩薩院內,北壁東西偏,尉遲畫降魔等變。殿內吳生、楊廷光畫,又尹琳畫西方變。
玄真觀,殿內玄元及侍真座上,陳靜心畫樂天及神。殿內外,程雅、陳靜心畫。
資圣寺(殷仲容題額)。檀章畫中三門東窗間。南北面吳畫高僧。大三門東南壁,姚景畫經變。寺西門直西院外神及院內經變,楊廷光畫。北圓塔下,李真、尹琳絹畫菩薩。
寶剎寺佛殿南,楊契丹畫涅槃等變相。(與裴《錄》同,據裴《錄》,亦有鄭畫,今不見也)西廊陳靜眼畫地獄變。又有楊廷光畫。興唐寺三門樓下,吳畫神。東殿般若院,楊廷光畫山水等。西院韓干畫一行大師真,徐浩書贊。又有吳生、周防絹畫。中三間內東西偏兩壁,尉遲畫。殿軒廊東西南壁,吳畫。
凈上院,董諤、尹琳、楊垣、楊橋畫。院內次北廊向東塔院內西壁,吳畫金剛變,工人成色損。次南廊吳畫金剛經變及郗后等,并自題。小殿內吳畫神菩薩帝釋,西壁西方變,亦吳畫。東南角吳弟子李生畫金光明經變。講堂內,楊廷光畫。
菩提寺,佛殿內東西壁,吳畫神鬼。西壁,工人布色損。佛殿壁帶間亦有楊廷光白畫。殿內東西北壁并吳畫。其東壁,有菩薩,轉目視人。法師文淑無何,令工人布色損矣。東壁董諤畫本行經變。佛殿上構欄,耿昌言畫水族。佛殿內東壁楊廷光畫。(據《西京記》合有鄭畫,今亡)
萬安觀公主影堂東北小院,南行屋門外北壁,李昭道畫山水。
凈域寺。(據裴《畫錄》,此寺有孫尚子畫,今不見)
三階院東壁,張孝師畫地獄,杜懷亮書榜子。院門內外神鬼,王韶應畫。王什書榜子。(王什、杜懷亮書,人罕知。有書跡甚高,似鐘書)
景公寺,東廊南間東門南壁,畫行僧,轉目視人。中門之東,吳畫地獄,并題。西門內西壁,吳畫帝釋,并題次。南廊吳畫。三門內東西畫,至妙,失人名。
青龍寺,中三門外東西,王韶應畫。殿上東西相向二神,吳生畫。
安國寺東車門直北東壁北院門外畫神。兩壁及梁武帝、郗后等,并吳畫并題。經院小堂內外并吳畫。西廊南頭院西面堂內南北壁,并中三門外東西壁,梵王帝釋并楊廷光畫。三門東西兩壁釋天等,吳畫,工人成色損。東廊大法師院塔內,尉遲畫及吳畫。大佛殿東西二神,吳畫,工人成色損。殿內維摩變,吳畫。東北涅槃變,楊廷光畫。西壁西方,吳畫,工人成色損。殿內正南佛,吳畫,輕成色。
開元觀,西廊院天尊殿前,龍虎君明真經變及西壁并楊廷光畫。門西窗上下,楊仙喬畫。
云花寺小佛殿,有趙武端畫凈土變。西廊北院門上北面,王知慎畫。
寶應寺,多韓干白畫,亦有輕成色者。佛殿東西二菩薩,亦干畫,工人成色損。西南院小堂北壁,張璪畫山水。院南門外,韓干畫側坐毗沙門天王。北下方西塔院下,邊鸞畫牡丹。
咸宜觀,三門兩壁及東西廊,并吳畫。殿上窗間真人,吳畫。殿前東西二神,解倩畫。殿外東頭東西二神、西頭東西壁,吳生并楊廷光畫。窗間寫真及明皇帝、上佛公主等圖,陳閎畫。
永壽寺三門里,吳畫神。
千福寺,(在安定坊。會昌中,毀寺后卻置,不改舊額)寺額,上官昭容書。(毀寺后有僧收得,再置卻懸之)中三門外東行南,太宗皇帝撰《圣教序》(弘福寺沙門懷仁集王右軍書)。西行,楚金和尚法華感應碑(顏魯公書,徐浩題額),碑陰(沙門飛錫撰,吳通微書)。
東塔院(額高力士書)。涅槃鬼神(楊惠之書)。門屋下內外面,楊廷光白畫鬼神,并門屋下兩面四五門。
西塔院,玄宗皇帝題額。北廊堂內,南岳智顗思大禪師、法華七祖及弟子影。(弟子壽王主薄韓干筆貌遺法,弟子沙門飛錫撰頌,并書)繞塔板上,傳法二十四弟子。(盧棱伽、韓干畫,里面吳生畫,時菩薩現,吳生貌)塔北普賢菩薩、鬼神,似是尹琳畫(相傳云是楊廷光畫。畫時筆端舍利從空而落)。塔院門兩面內外及東西向里各四間,吳畫鬼神帝釋,極妙。塔院西廊(沙門懷素手書)天師真,韓干畫。此東塔,玄宗感夢置之。楚金真吳畫彌勒下生變(韓干正畫,細小稠鬧)。院門北邊碑(顏魯公書,岑勛撰)。南邊碑(張芬書)。向里面壁上碑(吳通微書,僧道秀撰)。造塔人(木匠李伏橫)。石作(張愛兒)。石井欄篆書(李陽冰書,石作張愛兒)。東閣肅宗置(面東碑韓釋木八分書,王據撰)。天臺智者大師碑(張芬書)。佛殿東院西行南院(殿內有李綸畫普賢菩薩,田琳畫文殊師利菩薩)。
崇福寺(武后題額)。西庫牛昭、王陀子畫山水。東山亭,劉整畫山水。西庫門外西壁神,吳畫、自題。
化度寺(殷仲容題額)。楊廷光、楊仙喬畫本行經變。盧棱伽畫地獄變,今殘,兩頭少許耳。
溫國寺,凈王院,尹琳畫。三門內,吳畫鬼神。南北窗門,畫神,失人名。
定水寺(王羲之題額,從荊州移來)。殿內東壁北二神、西壁三帝釋,并張僧繇畫(從上元縣移來)。余七神及下小神,并解倩畫。殿內東壁,孫尚子畫維摩詰。其后屏風,臨古跡帖,亦妙。中間,亦孫尚子畫。東間不是孫,亦妙,失人名。內東西壁及前面門上,并似展畫,甚妙。前面有三圓光,皆突生壁窗間。菩薩亦妙。
奉恩寺,中三門外西院北,尉遲畫本國王及諸親族。次塔下小畫,亦尉遲畫。此是尉遲乙僧宅。
龍興寺佛殿,鄭法輪畫。
懿德寺,三門下兩壁神、中三門東西華嚴變,并妙。三門西廊,陳靜眼山水。大殿內畫極妙,失人名。
勝光寺,西北院小殿南面東西偏門上,王定畫行僧及間間菩薩圓光。三門外神及帝釋,楊仙喬畫。三門北南廊,尹琳畫。塔東南院,周昿畫水月觀自在菩薩、掩障菩薩、圓光及竹,并是劉整成色。
西明寺(玄宗朝南薰殿學士劉子皋書額)。入西門南壁,楊廷光畫神,兩鋪成色損。東廊東面第一間,傳法者圖贊,褚遂良書。第三間,利防等。第四間,曇柯迦羅并歐陽通書。寺東崇福寺壁,陳積善畫山水。三階院,蔡金剛、范長壽畫。
凈法寺殿后,張孝師畫地獄變。東壁,范長壽畫(與裴孝源《錄》同)西壁,亦妙,失人名。
空觀寺,本周時村。佛堂繞壁,當時名手畫。佛堂在寺東廊,南院佛殿南面東西門上,袁子昂畫。又有三絕,是佛殿門扇孔雀及二龍。
崇圣寺西殿,董伯仁畫。東殿,展子虔畫(展畫,與裴《錄》同)。西北,鄭德文畫。
凈景寺(殷仲容題額)。
濟度寺(殷仲容題額)。
玄都觀殿內,范長壽畫。
海覺寺(歐陽詢題額)。三門內,王韶應畫。小殿前面,董畫像。雙林塔西面,展畫后面,云是鄭畫,尤妙。西南院門北壁,畫神,失名,甚妙。或云鄭法士。
壽果寺殿內,畫甚妙,失人名。
紀國寺,西禪院小堂,鄭法輪畫,甚粹。
褒義寺,殿后東西畫,似是王定。佛殿西壁涅槃變,盧棱伽畫、自題。西禪院殿內,杜景祥、王允之畫。
大云寺,東浮圖北有塔,俗呼為七寶塔,隋文帝造。馮提伽畫車馬并帳幕人物,已剝落。又東壁、北壁,鄭法輪畫。西壁田僧亮畫。外邊四面楊契丹畫本行經。(據裴《錄》此寺亦有展畫,其田、楊、鄭并同)塔東義手下畫辟邪,雙目隨人物轉盼。三階院西下,曠野雜獸似是張孝師。西南凈土院繞殿僧,至妙,失人名。
永泰寺,殿及西廊,李雅畫圣像。東廊懸門,楊契丹畫。東精舍,鄭法士畫滅度變相。
總持寺,門外東西,吳畫,成色損。佛殿內西面,孫尚子畫。三藏院小佛殿內四壁,尹琳、李昌畫。堂內李重昌畫恩大師影。
莊嚴寺(兩寺并殷令名題額)。南門外白番神,尹琳畫。中門外東西,盧棱伽畫,兩壁甚大。秘書省薛稷畫鶴,賀知章題詩,在東秘書廳廊。余令畫鳳,在書閣柱上,都不成畫,不堪觀。先亦有小山水在書閣上,今已無。御史臺殿中廳,吳畫山水。據其畫跡,不是吳。又蕭桂州祐畫山水,將作監劉整畫山水。太常寺太卿后廳,梁洽畫山水。
禪定寺。(裴孝源《畫錄》云:“有陳善見畫。”)
西禪寺。(裴孝源云:“有孫尚子畫。”)
開業寺。(裴《錄》云:“有曹仲達、李雅、楊契丹、鄭法士畫。”)
清禪寺。(裴《錄》云:“有鄭法士畫。”)
延興寺。(裴《錄》云:“有鄭法士、李雅畫。”)
已上上都
○東都寺觀等畫壁
福先寺,三階院,吳畫地獄變,有病龍最妙。寺三門兩頭,亦似吳畫(系本寺三階院)
天宮寺,三門,吳畫除災患變。板上二菩薩,張僧繇畫(從江南移來)。
長壽寺,門里東西兩壁鬼神,吳畫。佛殿兩軒行僧,亦吳畫。菜園精舍內,王韶應畫。
敬愛寺,(據裴孝源《畫錄》云:“有孫尚子畫。”彥遠按:敬愛寺是中宗皇帝為高宗武后置。孫尚子是隋朝畫手,裴君所說為謬矣)佛殿內菩薩樹下彌勒菩薩塑像,麟德二年,自內出,王玄策取到西域,所圖菩薩像為樣(巧兒張壽、宋朝塑。王玄策指揮,李安貼金)。東閣彌勒像(張智藏塑,即張壽之弟也。陳永承成),西間彌勒像(竇弘果塑,已上三處像光及化生等,并是劉爽刻),殿中門西神(竇弘果塑),殿中門東神(趙云質塑,今謂水圣神也)此一殿功德,并妙。選巧工,各騁奇思,莊嚴華麗,天下共推。西禪院殿內佛寺并山(并竇弘果塑),東禪院般若臺內佛,事中門兩神,大門內外四金剛,并獅子、昆侖各二,并迎送金剛神王及四大獅子,兩食堂、講堂、兩圣僧(已上并是竇弘果塑)。大殿內東西面壁畫(劉行臣描)。維摩詰盧舍那(并劉行臣描,趙龕成。自余并圣歷以后劉茂德、皇甫節恭成)。法華太子變(劉茂德成帥行臣子)。西壁西方佛會(趙武端描)。十六觀及閻羅王變(劉阿祖描)。西禪院北壁,華嚴變(張法受描)。北壁門西,一間佛會及山水(何長壽描)人物等(張法受描,趙龕成)。東西兩壁西方彌勒變,并禪院門外道西行道僧(并神龍后王韶應描,董忠成)。禪院內西廊壁畫(開元十年吳道子描)。日藏月藏經變及報業差別變(吳道子描,翟琰成。罪福報應是維手成,所以色損也)。東禪院殿內十輪變(武凈藏描)。東壁西方變(蘇思忠描,陳慶予成)。殿間菩薩及內廊下壁(武凈藏描,陳慶子成)。講堂內大寶帳(開元三年史小凈起樣,隨隱等是張阿軌。生銅作并蠟樣,是李正、王兼亮、郭兼子),天后大香爐(高五尺五寸,闊四尺,重二千斤),又大金銅香爐(毛婆羅樣,后更加木座及須彌山浮跌等。高一丈二尺,張阿乾蠟樣),金銅幡十三口(長一丈二尺,張李八寫,并成),畫絹幡十三口(金銅腳長一丈二尺,張李八寫,并成。又四口,亦長一丈二尺,雜手成。),大院紗廊壁,行僧。中門內巳西(并趙武端描。惟唐三藏,是劉行臣描,亦成)。中門內已東,五僧(師奴描)。第六僧已東至東行南頭第二門已南(并劉行臣描。已北并趙武端描。或云劉行臣描)。中門西邊,紗廊外面(并圣歷已后劉茂德描,陳庶子成)。中門內立神,大門內坐神(并劉行臣描)。中門東立神及神之東西兩鬼(圣歷后有神英法師令何長壽描,卻欲重描。神英京兆黨,何生洛下眾僧黨。劉行臣,時人以何生雖善山水,至于畫神,不知劉為關東獨步,與西京長壽齊名。洛下之意,抑何進劉?不許神英之請,還遣行臣之子茂德,續其父畫,今中門東神及兩鬼腰已上新接者,亦不迨其父矣)。其日藏月藏經變有病龍,又妙于福先寺者。殿內則天真山亭院十論經變、華嚴經,并武靜藏畫。龍王面上蜥蜴、及懷中所抱雞,尤妙。山亭院北及門樓內兩廂,震亶、支提二神,并劉行臣畫,今暗。第二門東神亦行臣畫,今暗。(彥遠游西京寺觀不得遍,惟敬愛寺得細探討,故為詳備)
龍興寺,西禪院殿東頭,展畫八國王分舍利。
大云寺,門東兩壁鬼神、佛殿上菩薩六軀凈土、經閣上婆叟仙,并尉遲畫。黃犬及鷹最妙。
弘圣寺,陳靜眼、張志畫。
昭成寺,西廊《障日西域記圖》,楊廷光畫。三門下護法二神,張尊禮畫。香爐兩頭凈土變、藥師變,程遜畫。
圣慈寺,西北禪院,程遜畫本行經變。維摩詰拜諸功德,楊廷光畫。
弘道觀,東封圖是吳畫,《兩京記》乃云非名手畫,誤也。
城北老君廟,吳畫。杜甫詩云:“五圣聯龍袞,千官列雁行。畫手看前輩,吳生獨擅場。”
光嚴寺。(裴孝源云:“有董伯仁畫)
天女寺。(裴云有展畫,今不見)
已上東都
會昌五年,武宗毀天下寺塔。兩京各留三兩所,故名畫在寺壁者唯存一二。當時有好事,或揭取陷于壁。已前所記者,存之蓋寡。先是宰相李德裕鎮浙西,創立甘露寺。唯甘露不毀,取管內諸寺畫壁,置于寺內。大約有:
顧愷之畫維摩詰,在大殿外西壁。
戴安道文殊,在大殿外西壁。
陸探微菩薩,在殿后面。
謝靈運菩薩六壁,在天王堂外壁。
張僧繇神,在禪院三圣堂外壁。
張僧繇菩薩十壁,在大殿兩頭。
張僧繇菩薩并神,在文殊堂外壁。
展子虔菩薩兩壁,在大殿外。
韓干行道僧四壁,在文殊堂內。
陸曜行道僧四壁,在文殊堂內前面。
唐湊十善十惡,在三門外兩頭。
吳道子僧二軀,在釋迦道場外壁。
吳道子鬼神,在僧伽和尚南外壁。
王陀子須彌山海水,在僧伽和尚外壁。
(顧畫維摩詰,初置甘露寺中,后為盧尚書簡辭所取,寶于家以匣之。大中七年,今上因訪宰臣此畫,遂詔。壽州刺史盧簡辭求以進,賜之金帛,以畫示百寮,后收入內。)
○述古之秘畫珍圖
古之秘畫珍圖,固多散逸人間,不得見之。今粗舉領袖則有:
《龍魚河圖》、《六甲隱形圖》、《五帝鉤命決圖》、《孝經秘圖》、《孝經左契圖》、《孝經雌雄圖》、《遁甲開山圖》、《甘泉宮圖》(漢武)、《漢麟閣圖》二(武帝一,宣帝一)、《鴻都門圖》(孔圣七十子)、《西王母益地圖》(舜)、《南都賦圖》(戴安道)、《云漢圖》(劉褒)、《黃帝明堂圖》(漢武)、《五岳真形圖》(漢武)、《韓詩圖》(十四)、《論語圖》(二)、《蚩尤王子兵法營陣圖》、《魯班攻戰器械圖》、《黃帝攻法圖》、《伍胥水戰圖》、《吳孫子兵法云氣圖》、《五星八卦二十八宿圖》、《十二星宮圖》(三)、《日月交會九道圖》、《分野璇璣圖》(八)、《望氣圖》(一)、《河圖》(十二又八卷)、《詩緯圖》(一)、《春秋圖》(一)、《孝經讖圖》(十二)、《浸潭泥圖》(七)、《八卦八風十二時二十八宿音律圖》(十一)、《周公成壞吉兇圖》(一)、《妖怪圖》(四)、《相宅園地圖》(一)、《黃帝樊薛許氏相圖》(一)、《陰陽宅相圖》(一)、《馬像圖》(一)、《三王相鷹圖》(一)、《療馬百病圖》(四)、《老子黃庭經圖》(一)、《大蒷神芝圖》(十二)
《黃帝升龍圖》(一)、《山海經圖》(六,又鈔圖一)、《太史公漢書圖》(八,又《漢記圖》三,太史公畫二十八人)、《大荒經圖》(二十六)、《河圖括地象圖》(十一)、《天地郊社圖》、《諸鹵簿圖》(不備錄,篇目至多)、《古圣賢帝王圖》(二又六)、《古瑞應圖》(二)、《魏帝所撰雜畫圖》(一)、《魏順應圖》(四十)、《大駕鹵簿圖》(三)、《明帝太學圖》(三)、《列仙傳圖》(一)、《搜神記圖》(四,荀)、《百國人圖》(一)、《地形圖》(一,張衡)、《地形方丈圖》(一,裴秀)、《孫子八陣圖》(一)、《太一三宮用兵成圖》(二)、《渾天宣夜圖》(各一)、《日月交會圖》(一,鄭玄注)、《章賢十二時云雨氣圖》、《十二屬神圖》(一)、《神農本草例圖》(一)、《周禮圖》(十四)、《周室王城明堂宗廟圖》、《江圖》(三劉氏,又一張氏)、《吳孫牝牡八變陣圖》(二)、《黃石公五星圖》(一)、《占日云氣圖》(京兆夏氏、魏氏等并有)、《二十八宿分野圖》(一)、《風角五音圖》、《三禮圖》(十卷,阮諶等撰。又十二卷,隋文帝開皇二十年敕有司撰,左武侯執旗侍官夏侯朗畫)、《忠孝圖》(二十卷,唐故涼州都督李襲譽貞觀三年撰,奏上嘉之,并傳贊)、《爾雅圖》(上下兩卷,陳尚書令江灌,字德源,至武德中為隋州司馬,并著《爾雅贊》二卷,《音》六卷)、《漢明帝畫宮圖》(五十卷,第一起庖犧五十雜畫贊,漢明帝雅好畫圖,別立畫官,詔傳洽之士班固、賈逵輩,取諸經史事,命上方畫工圖畫,謂之畫贊。至陳思王曹植為贊傳)、《益州學堂圖》(十,畫古圣帝賢臣七十子,后代又增漢晉帝王名臣,蜀之賢相牧守,似東晉時人所撰)、《魯廟孔子弟子圖》(五,是魯國廟堂東西廂畫圖)、《傳國璽圖》(一,姚察撰,并記。)《洛陽圖》(一名《陽宮圖狀》,楊佺期撰)、《區宇圖》(一百二十八卷,每卷首有圖,虞茂氏撰)、《職貢圖》(一,外國酋渠,諸番土俗本末,仍各圖其來貢者之狀,金樓子言之梁元帝畫)、《中天竺國圖》(有行記千卷,圖二卷,明慶三年王玄策撰)、《祥瑞圖》(十卷,起天,有黃道,失撰者)、《符瑞圖》(上卷,行日月,楊光并集刊、氏、熊氏圖)、《白澤圖》(一卷,三百二十事,出《抱樸子》黃帝巡東海而遇之)、《古今藝術圖》(五十卷,既畫其形,又說其事。隋煬帝撰)、《靈秀本草圖》(六,起赤箭,終蜻蜓,源平仲撰)、《本草圖》(二十五,其形狀蘇敬撰,明慶中事)、《易狀圖》(一)、《靈命本圖》(一)、《辯靈命圖》(二)、右略舉其大綱,凡九十有七,尚未盡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