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挺志于凈業(yè)。誓欲均被有情同歸實界。故纘集樂邦文類。行于世外余片文只義。暨隨所見聞可益扶凈業(yè)者。續(xù)又紀為樂邦遺稿。蓋仿儒家典籍拾遺之說也。或辭之繁芿。則略舉綱要。雖曰未備。庶少暨見焉。甲子春旦振筆故序。
宗曉編次樂邦前后兩書。隨事標題盡之矣。靜而思之。此書專導群生歸于凈土。亦可目為樂邦歸志。蓋惟人人本有唯心樂國。何籍劬勞肯綮修證。嗟乎枉入諸趣。久而忘返。昔人興嘆。請看路傍埋朽骨。其中多是未歸人是此也。茲幸佛祖開辟橫截要津。故今得以捃摭。毗贊助發(fā)人之信心。俾夫踴躍其修者。則明了歸途。不躊躇于生死兩岐之間。誠要道也。又名歸志。良在斯矣。覽者果不負故鄉(xiāng)之歸。始信蓮華勝友待多時。收拾身心好歸去。勉之勉之。
凈飯王與七萬釋種皆生凈土
大寶積經(jīng)第七十六卷。佛告父王凈飯曰。汝于佛法中。當勤精進修不放逸。大王。一切諸法皆是佛法王言。若一切法是佛法者。一切眾生亦應是佛。佛言。若不放逸顛倒見眾生者。即是佛也。大王。一切法無生無動無搖。無取無舍。無有相貌。無有自性。大王。今可于此法中而安其心。勿信于他。佛說是法時。王與七萬釋種得無生忍。爾時世尊而現(xiàn)微笑。馬勝比丘以偈問佛。佛答曰。我現(xiàn)寂滅笑。馬勝當諦聽。我今如實說。釋種決定智。諸法不可得。釋種皆得知。是故于佛法。決定心安住人中命終已。得生安樂國。面奉無量壽。無畏成菩提。
十二光如來尊號
大本無量壽經(jīng)。佛告阿難。無量壽佛光明最尊第一。一切諸佛光明所不能及。或照百佛世界。或照千佛世界。取要言之。乃照恒河沙佛剎。故無量壽佛亦號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炎王光佛。清凈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其有眾生遇斯光者。三垢消除。身意柔軟。
彌陀佛國說三乘法
大智度論云。佛出五濁惡世。于一乘道分為三乘。若爾。阿彌陀佛不于五濁惡世受生。何以復設三乘耶。答。諸佛初發(fā)心時。見諸佛以三乘度生。自發(fā)愿云。我今亦當以三乘法度生。
凈土水鳥樹林說法
大論又云。凈土風吹七寶之樹而出聲者。欲使眾生易聞法故。問曰。諸佛有無量神通。何以不變作。何須樹木音聲耶。答。眾生甚多。若佛處處現(xiàn)身。眾生不信。謂為幻化。心不敬重。有眾生。從人聞法不悟。若從畜生聞法則信受。以希有故。又畜生心直不誑故。有人謂。畜生是有情之物。皆有欺誑。以樹木無心而有音聲。則皆信受(論文九十三卷)。
僧問講彌陀經(jīng)座主
傳燈錄有僧。問講彌陀經(jīng)座主曰。水鳥樹林皆悉念佛念法念僧。作么生。講座主曰。基法師道。真友不待請。如母赴嬰兒。僧曰。如何是真友不待請。法眼代云。此是基法師語。
大本彌陀懺贊佛偈
十住毗婆沙論龍樹菩薩造。其第四卷列法華懺所禮十方佛號。各有偈贊之。其大本彌陀懺贊佛偈出自彼中。慈云乃采改成文。約佛佛道同。以贊彌陀耳。其偈曰。色相如金山。此贊東方善德佛句。面如凈滿月。此贊南方栴檀德佛句。身光智慧明。所照無邊際。摧破魔怨眾。善化諸人天。此四句贊西方無量明佛。乘彼八道舡。能渡難度海。聞名得不退。是故稽首禮。此四句贊北方相德佛。論在資字函。
小本彌陀懺贊佛偈
勝鬘經(jīng)說。舍衛(wèi)國有波斯匿王末利夫人之女。號曰勝鬘。妻于阿逾阇國王。末利言。我女聰明利根。若見佛者。必速解法。即遣使與書。勝鬘得書。即說偈曰。仰惟佛世尊普為世間出。亦應垂哀愍必令我得見。才說此偈。釋迦即于空中現(xiàn)。勝鬘又贊曰。如來妙色身。世間無與等。無比不思議。是故今敬禮。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一切法常住。是故我歸依。勝鬘說偈陳述本懷。佛即為授記別。號曰普光如來等。天竺小本四圣懺乃用此偈贊佛。自大智大愿力下乃懺主撰述也。
波斯匿王觀佛實相
仁王經(jīng)。佛問波斯匿王言。汝以何相而觀如來。王言。觀身實相。觀佛亦然。無前際。無后際。無中際。不住三際。不離三際。不住五蘊。不離五蘊。不住四大。不離四大。不住六處。不離六處。不住三界。不離三界。乃至非見聞覺知。心行處滅。言語道斷。同真際。等法性。我以此相觀如來身。佛言。應如是觀。若他觀者。是名邪觀。
智者大師念佛五方便門
天臺智者大師示人念佛。有五方便門。凡觀想西方求往生者。不可不修治。故文曰。凡住心一境。名為凝心禪。謂行者念佛之時。諦觀如來玉毫金相。凝然寂靜了亮洞徹故也。復次前雖凝心。所習未慣不覺馳散。今制之令還諦緣金相。名曰制心禪。復次制心得定。既非理觀。皆屬事修。今體之。本空誰凝誰制。無佛無念。名曰體真禪。復次前雖體真。猶滯空寂。無量名相昧然不知。今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從空入假。萬相洞至。不為空塵之所惑亂。名曰方便禪。復次前雖體真及以方便隨緣。各據(jù)空有不離二邊。今諦觀諍亂本無相貌。名言路斷。思想亦絕。名曰息二邊分別禪。如是五門乃是從淺至深。若夫圓覺體性本無淺深。而淺深宛然。
智者大師念佛禪門四教離念
如上雖用五方便門觀佛真體。又須明于四教離念。以示簡偏取圓之意。故文曰。夫心不孤生。必托緣起。行者念佛之時。意根為因。如來毫光為緣。所起之念即所生法。觀此三相遷動念念不住。分折方空。即藏教小乘念佛也。即觀念佛心起。能生所生無不即空。妄謂心起。體之即空。所觀佛相如鏡中像。無佛無念。即通教大乘念佛也。即觀念佛心起。即假名。假名之心洞鑒無量名相。了知此心。有如來藏。歷劫斷證。離邊顯中。無佛無念。即別教大乘念佛也。即觀念佛心起。即空即假即中。若根若塵并是法界塵剎諸佛一念照明。六道眾生剎那普應。初心即是。今始覺知。如大福人執(zhí)石成寶。心無舍念別求離念。即邊而中。無佛無念。此大乘圓教念佛。瓔珞經(jīng)明頓悟如來。即此也。
觀彌陀丈六三十二相
觀經(jīng)第八像觀云。是故行者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至云想彼佛者先當想像。閉目開目見一寶像等。
觀彌陀八萬四千相好
觀經(jīng)第九真法身觀云。無量壽佛身如百千萬億夜摩天閻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至云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等。
四明妙宗解曰。前第八觀觀像。則似佛身。今對彼似故名為真。然此色相是實報身。應同居士。亦名尊特。亦名勝應。而言法身者。以報應二修全是性具故。下文又云。彌陀八萬相好。是彼如來現(xiàn)奇特身。增長深位念佛三昧。非是凡夫心力所及。又云。行者應知。日觀已來所修三觀。共于事禪。伏三界思。妙觀觀像思破。即登第七信位。得此位已。方可觀佛真法之身。八萬相顯。乃得名為念佛三昧。如此圓觀所顯之相。誠謂奇特。實匪生身凡夫小乘常所見相。
觀彌陀池上一丈六像
觀經(jīng)第十三雜相觀云。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當觀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說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如先所說者。如第八像觀所說。觀彌陀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等也)。
妙宗解曰。雜想觀觀佛身略有二意。一為前觀八萬相好不成者。乃令舍大而觀丈六。二為觀前八萬勝相已成之人。令其更觀勝劣化用遍十方界。使品位增進。
諸佛因修六度萬行。果證本有一體三身。今彌陀丈六應身也。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報身也。非報非應。遍一切處法身也。然則彌陀報身既爾高大。下凡心想羸劣。不可率爾而觀。佛世根利如韋提希。蒙佛說示十六境觀。隨言進修。至第八像觀。證入七信方得遍觀。矧今末代鈍根。理不可便觀勝相。須先觀丈六。是故經(jīng)曰。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觀池上一丈六像。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此則釋迦如來異妙方便。指令機緣自小觀大。故有是謂。或不如是。儻有于佛報身而便修習。則未免于望崖矣。當今道俗多不諳此意。凡禮贊稱想莫不首言八萬四千相好。以上佛祖之言評之。豈非越次失旨乎。愚固不敢臆斷。所幸圣教備存。因得考校。而今之后。或不以人廢言。請依教理而敷揚之。
若念一佛諸佛自現(xiàn)
寶王論引起信論曰。依方故迷。方實不轉。夫如是。則悟者悟于一方。群方自正。念者念于一佛。諸佛現(xiàn)前。所謂水不上升。月不下降。光凈因緣。虛空皓月現(xiàn)于清水。彼佛不來。我身不往。念佛因緣。如來寶月現(xiàn)于心水。故頌曰。菩薩清涼月。游于畢竟空。眾生心水凈。菩提影現(xiàn)中。
念佛名者必成三昧
寶王論曰。浴大海者。已用于百川之水。念佛名者。必成就于三昧。亦猶清珠下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想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既契之后。心佛雙亡。心佛既亡則萬緣萬境無非三昧矣。
文法師凈行法門序
夫達無心之有心。識有念之無念。有無不住。能所胡存。是則念念圓明。心心虛寂。茍昧斯旨。則法法成尤。的契其宗。乃門門通妙。今可無乖實際而示圓修。俾負重致遠者獲遂于息肩。流浪迷津者速登于彼岸。無先西方凈業(yè)念佛觀門者也。故凈名經(jīng)云。雖知諸佛國及以眾生空。而常修凈土。教化于眾生。斯之謂歟。余輒為在家士女。博采經(jīng)論大綱。述成西方凈行法門。示彼所修。令得其趣。有睹茲文。而復不能起信立修者。類乎狂熱投圊。唯露一發(fā)欲垂拯救。未如之何也。
發(fā)菩提心求生凈土
凈行法門曰。凡修凈土行者。須善發(fā)心。若為自己厭五濁忻九品。則違菩提心。是聲聞行。不應發(fā)也。若為眾生起大悲心。求往彼國。希速成就道力。神通遍歷十方。救度一切。令共成佛道者。則順菩提心。是菩薩行。應當發(fā)也。
念佛者如私遇明君
凈行法門曰。懺悔似勤磨古鏡。旋消歷代之昏塵。念佛如私遇明君。頓獲他時之征拔。春夏秋冬之內。行住坐臥之間。勤思凈土莊嚴。常憶阿彌陀佛。如是則念佛三昧現(xiàn)前矣。
楊無為題凈土懺法
錢唐法慧寶閣照律師。為出家五眾。修凈土懺法。無為子見。而題其后曰。樂土清凈。非愿力不能生。濁世罪尤。非懺悔不能去。罪如瓦石。投水必沈。愿力為舟。載之則濟。既超彼岸。念念菩提。三寶威神惡皆消殞。如是觀者。下品之懺悔也。罪如冰雪積于最陰。大陽融和冰雪消釋。嚴凝一變。潤澤萠芽。如是觀者。中品之懺悔也。如太虛曠徹空寂。塵不能坌。水不能洗。行住坐臥孰非彌陀。生死去來孰非凈土。如是觀者。上品之懺悔也。茍悟于此。心滅罪亡。或未圓成。尤先懺法。示五眾等。當遵是言(見無為集)。
陳了翁談唯心凈土
了翁諱瓘書。與延慶明智法師論臺宗三千法。其間示唯心凈土之義曰。一念心起。三千性相一時起。一念心滅。三千性相一時滅。念外無一毫法可得。法外無一毫念可得。此乃本性不遷之法。中理圓明之體。此體以如理為命。其壽無量。非報得命根。亦無連持。本無名字。而不拒諸名。名其土曰極樂國。名其身曰阿彌陀。身土交參融乎一妙。故能說法之音不離彼土。而廣長舌相具足周遍。其具如是。是體具乎。是佛具乎。是眾生具乎。若有能知彼具之樂者。其有不愿往生者乎。向實際之中。要在不往而往。于方便之內。何妨去已還來。機熟感深。足須成辦(見了齋集)。
一念佛力能斷諸障
唐道綽禪師嘗著安樂集三卷述贊西方。其間問曰。何因緣故。一念佛力能斷一切諸障。答。如經(jīng)云。譬如有人。用師子筋為琴弦一奏。一切余弦悉斷。若人于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一切諸煩惱障皆悉斷滅。亦如有人。取牛羊驢馬諸乳置一器中。若將師子乳一渧投之。一切諸乳悉化為水。若人于菩提心行念佛三昧。一切惡魔諸障直過無難(見寶王論)。
念佛者命終絕無魔事
文法師念佛正信訣問曰。或云。臨終見佛菩薩放光持臺來迎往生。并是魔事。此說如何。答。有依首楞嚴經(jīng)修習三昧。或發(fā)動陰魔。有依摩訶衍論修習三昧。或發(fā)動外魔。有依止觀修習三昧。或發(fā)動時魅。此等并是約自力修禪之人。先有魔種被定擊發(fā)。儻能明達對治。則成就圣法。若暗坐癡禪之人則被障礙矣。今所修念佛三昧者。托彼佛力。如近帝王。誰敢干犯。蓋彌陀有大慈悲誓愿威神三昧等力。有大摧邪力。有大降魔力。天眼遠見。天耳遙聞。他心徹鑒。光明遍照攝取眾生。有如是等功德之力。豈不能護持念佛之人臨終令無障礙耶。佛若不護持。慈悲等力何在耶。故觀經(jīng)云。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相好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舍是也。若人不信佛有如是等力。是人則于佛功德海生于減謗。且金臺來迎等事。此皆出自觀經(jīng)。金口所說。何得貶為魔境耶。今為彼決破邪疑。當生正信可也。
議世人善輕惡重
孤山法師彌陀西資鈔曰。觀世人。為善心輕。為惡心重。何以得生凈土。請以現(xiàn)事驗之。對佛像則不如接大賓之恭謹。學經(jīng)法則不如求財利之勤劬。毀他則氣粗言滑。贊彼則氣緩語澀。或以我惡之則覆善揚惡。我好之則掩短美長。或為積惡而怒他私說。或作微善恨人不知。于惡事則陰費千金亦能鈐口。施善人則方營一食便自矜功。凡此用心方沉惡趣。欲以少善而求生凈土者難乎哉。
題遠法師影堂壁
明教大師契嵩
遠公事跡學者雖見。而鮮能盡之。使世不昭昭見先賢之德。亦后學之過也。予讀高僧傳蓮社記及九江新舊錄。愛遠公凡六事。謂可以勸也。乃引而釋之。列之于影堂以示來者。陸修靜異教學者。而送過虎溪。是不以人而棄言也。陶淵明酖湎于酒。而與之交。蓋簡小節(jié)而取其達也。跋陀高僧以顯異被擯。而延且譽之。蓋重有識而矯嫉賢也。謝靈運以心雜不取。而果沒于刑。蓋識其器而慎其終也。盧循欲叛。而執(zhí)手求舊。蓋自信道也。桓公振威。而抗對不屈。蓋有大節(jié)也。大凡古今人情莫不畏威而茍免。忘義而避疑。好名而昧實。黨世而忍孤。飾行而畏累。自是而非人。孰有道尊一代。為賢者師。肯以片言而從其人乎。孰有夙稟勝德。為行耿潔。肯交醉鄉(xiāng)。而高其達乎。孰有屈人師之尊。禮斥逐之客。而伸其賢乎。孰有拒盛名之士。不與于教。而克全于終乎。孰有義不避禍。敦睦故舊而信道乎。孰有臨將帥之威。在殺罰暴虐之際。守道不撓而全節(jié)乎。此故遠公識量遠大。獨出于古今矣。若其扶荷至教。廣大圣道。垂裕于天人者。非蒙乃能盡之。其圣歟賢耶偉乎。大塊噫氣六合清風。遠公之名聞也。四海秋色神山中聳。遠公之清高也。人龍僧鳳高揖巢許。遠公之風軌也。白云丹嶂玉樹瑤草。遠公之棲處也。蒙后公而生。雖慕且恨也。瞻其遺像。稽首作禮。愿以弊文題于屋壁(見鐔津集)。
齊已大師留題遠公影堂
余紀蓮社始祖遠法師傳。內有齊已陶令醉多招不得之句。惜乎不得其全。后讀賢良陳舜俞廬山記得之。曰。白藕池邊舊影堂。劉雷風骨盡龍章。共輕天子諸侯貴。同愛吾師一法長。陶令醉多招不得。謝公心亂入無妨。何人到此思高躅。風飐苔痕滿粉墻。
文通大師留題東林
廬山記載僧匡白留題東林。愛其句佳而有響慕西方之志。就而錄之。東林佳境一何長。蘭蕙生多地亦香。堪嘆世人來不得。便隨云樹老何妨。倚天蒼翠晴當戶。谷口潺湲夜繞廊。到此秖除重結社。自余閑事莫思量。
慧持法師割愛
廬山十八賢傳云。慧持師遠公之弟也。沖然遠量風神俊爽。一日辭遠入蜀遠留之不可。乃嘆曰。人生愛聚。汝獨樂離耶。持曰。若滯情愛聚者。本不應出家。今既割愛求道。正以西方為期耳。于是悵然而別。
僧顯得十六觀經(jīng)而大喜
昔有僧僧顯。得新譯十六觀經(jīng)列凈土三事因愿九品往生。而大喜曰。吾以身居五濁眾苦嬰纏。而遽得此經(jīng)。若飛出涂炭羽翼太虛。而今之后念有歸矣。于是僶俯而修者凡九月。一日忽見阿彌陀佛放光接引身登金剛臺。而逝。
劉遺民厭官爵
往生傳曰。東晉劉遺民初至廬山見遠法師。遠曰。官祿巍巍。欲何不為。劉曰。君臣相疑。疣贅相戲。晉室無磐石之固。物情有累卵之危。吾何為哉。遠聞之大相器重。遂相與結白蓮社。
紀諸法師皆生西方
阿彌陀經(jīng)不思議神力傳曰。昔長安僧睿法師慧崇僧顯慧通。近后周實禪師西河鸞法師等數(shù)百余人。并生西方。西河綽禪師等。因見鸞公得生凈土。各率有緣專修凈業(yè)。綽公又撰西方記驗。名安樂集。行于世(此傳見大藏養(yǎng)字函)。
凈土名義
法苑珠林曰。世界皎潔目之為凈。即凈所居名之為土。攝論云。所居之土無于五濁。名曰清凈土也。
蓮社名義
釋氏要覽云。東晉遠法師雁門人也。止于廬山虎溪。招十八賢士。修西方凈業(yè)鑿池栽白蓮華。又彌陀佛國以蓮華分九品次第接人。故稱蓮社。或有云。嘉此社人。不為名利淤泥所染。喻如蓮華。故以名之。又有云。遠公有弟子名法要。能刻木為十二蓮華。植于水中用以機關。凡析一葉是一時。與刻漏無差。俾禮念不失時。因此名其社為蓮社也。
西域與西方凈土不同
此方儒典盛說西方。如周書異記。蘇由奏周昭王曰。有大圣人。生在西方。又列子。商太宰問孔子。孔子答曰。西方有圣者焉。文中子曰。佛法乃西方之教。此等儒書皆以佛教為西方。乃是西土五天竺國。非所謂西方凈土也。且一三千大千世界即釋迦佛一化之境。五天竺國當閻浮之中。神州在彼東南。以此望彼故號西方。若是阿彌陀佛西方凈土出在大千世界之外。復過十萬億佛剎(一佛剎約以一三千大千世界。)即知與此南閻浮提西方五天竺國遠近霄壤誠不可雷同也。
廬山蓮社圖記
白蓮社圖熙寧龍眠李公麟伯時所作也。即云松泉石遂為道場。不以屋室礙所見也。挈經(jīng)乘馬以入者。謝康樂靈運也。籃輿而出隨以酒者。陶潛淵明也。捉手相遇而笑談者。社主法師慧遠與簡寂先生陸修靜也。坐石相對者。罽賓佛陀耶舍尊者與佛馱跋陀羅尊者也。設師子金像而贊佛事者。雁門周續(xù)之道祖與法師曇常道昺也。圍坐于石臺而翻經(jīng)者。彭城劉遺民仲思。南陽張詮秀碩西林釋覺寂大師慧永。與法師慧持慧睿也。觀流瀑而浣足者。南陽張野萊民也。據(jù)胡床而憑幾者。東林普濟大師竺道生也。坐獸皮而執(zhí)白羽者。豫章雷次宗仲倫也。展法具而趺坐者。法師曇詵與道敬也。策杖而行于山徑間者。法師曇順南陽宗炳少文也。蓋雷仲倫劉仲思周道祖宗少文張萊民張秀碩。皆慕遠師名德而投社者也。若釋慧永道生耶舍尊者跋陀羅尊者慧睿。皆與遠師道德相契者也。慧持則遠師之眷弟也。曇順曇常道昺道敬曇詵。皆遠師之弟子也。是為十八賢。至于陸修靜。則遠公每與之游。必過虎溪者也。陶淵明則遠公為置酒邀之。而不肯入社者。謝靈運則常種池蓮愿入社。遠公止之者也。右三人外馳驅行者。執(zhí)經(jīng)俗士。與僮行胡奴。凡十七人皆附于圖。自遠公而下十八賢陳舜俞令舉為廬山記。自有傳。龍眠李楶德素為書其略。紹興改元歲次辛亥臘月望日謹記。
念佛三昧寶王論跋
夫子曰。立則見其參于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漢書曰。坐則見堯于墻。食則見堯于羹。道之不可須臾離如此。雖然此特域中之道爾。楞嚴經(jīng)云。若諸眾生憶佛念佛。現(xiàn)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余謂。修念佛三昧。亦當如參前倚衡與夫見堯之義。行住坐臥皆應憶念。何患不見佛哉。此真出世成道之要津也。豈特見堯于墻于羹但虛想乎。政和七年十一月三日。于符離境舟中。因觀飛錫念佛三昧寶王論。遂思夫吾夫子與漢史之言。與佛合若符契。乃紀于此帙。冀時觀之以自策焉。凡見聞者其亦勉諸。黃伯思長孺父謹書。
發(fā)心決定必得生
智覺壽禪師神棲安養(yǎng)賦注文曰。但發(fā)心者決定得生。只慮信不堅牢前后間斷耳。禪師此語真實。讀者幸竊銘心。
凈土有三十種利益
群疑論云。西方凈土凡有三十種益。一受用清凈佛土。二得大法樂。三親近佛身。四游歷十方供養(yǎng)諸佛。五于諸佛所得受記莂。六福慧圓滿。七速證菩提。八天人同會。九常無退轉。十行愿增益。十一靈禽演法。十二風樹樂音。十三水說苦空。十四樂聲微妙。十五永絕三涂。十六身真金色。十七形無丑陋。十八具足五通。十九常住正定。二十無諸不善。二十一壽命永長。二十二衣食自然。二十三但受諸樂。二十四三十二相。二十五無有女人。二十六無有小乘。二十七離于八難。二十八得三法忍。二十九身常光明。三十得那羅延身。
決定求生當起忻厭(略文)
天臺十疑論曰。今欲決定求生。未知作何行業(yè)。且俗人皆有妻子不斷淫欲。還得生彼否。答。若決欲生。須具二行。一者厭離行。常觀此身膿血屎尿惡露臭穢。一觀淫欲身從貪愛生。即是種子不凈。二觀父母交會赤白和合。即是受生不凈。三住母胎藏。即是住處不凈。四在母胎時唯食母血。即是食啖不凈。五月滿從產(chǎn)門出。即是初生不凈。六身內膿血。即是舉體不凈。七死后膀脹爛壞。即是究竟不凈。觀自既爾。觀所愛人亦然。如是觀者。縱使妻房不能頓斷。亦漸漸減小。二者忻愿行。所以求生者。為欲救拔一切眾生苦故。然后希心起想。緣彌陀佛金色相好。又觀彼土七寶莊嚴妙樂。此謂忻愿門也。
凈土十疑論敘
飛山戒珠述
事有難見則有疑。紛疑委感不唯干眾人。雖其鹙子。猶且在小乘而懷以厭。趨大乘而疑以難。其居凈穢則疑混。混也者。隱而有以不能辨者也。疑也者。似而有以不能決者也。以鹙子最大之智。不能決疑混之理。是豈有所未思哉。佛道之難思所未至也。故曰。四果之明不能測如來之奧。十地之圣不能窮極果之妙。矧籍凡夫生無慧目。陷三界有必因之。妄指凈土膠難轉之疑。疑之于身。知五蘊之未滅。疑之于心。知萬惑之未遣。疑之于行。知六度之未濟。由漂流未濟之行。期濟于己濟之域。在于其己猶惑之。況他人哉。此物情難信。為道俗所共疑也。隋智者大師心與物冥。智將神會。乘時翼教。異跡尤著。因其所異考其所證。不知其三賢之人乎。十圣之人乎。其為應正等覺。妙神化于難思乎。蓋亦思之不能知也。但大師念定總持昭晢行業(yè)。期生凈土間無容發(fā)。發(fā)大師之所有存者。其十疑之文乎。然其文遠取諸經(jīng)近取諸論。去就其意以取諸傳。無離經(jīng)以備事。無飾辭以增巧。審辭達意。能極九品之所生。乃見大師之用心也。見大師之心者。其于凈土有疑乎。所謂高天無云。群星列彩。經(jīng)紀之所相殊。躔次之所相異。粲粲然無一而隱者也。余得其文。載念能仁所稱凈土者累焉。諸佛證而成之者。或舌相以覆大千。或潮音而可梵說。余與大師遐年相隔。不得一時以相輝映。烏有今日尚無言哉。故于論首略陳一二。以慶于所懷。雖辭膚理淺不足起大師之化。在其先佛證成之義且有歸矣。
刻凈土十疑論跋
吳興黃公鉞。頃嘗刊印天臺十疑論。題其后曰。古人以懼心[惏-木]迫。發(fā)矢入石。怒氣激烈。刺山飛泉。誠一由中。無情能感。況于裂除疑網(wǎng)凝結信根。念佛三昧精進不變。凈土雖遠決定得生。而世人疑信相半。是用掇智者之答問。列無為之序引。刊印普施。用廣流傳。助我善友堅持信心者也。
勸念三世諸佛偈(出觀心法界圖)
天竺懺主
過去諸如來 安住秘密藏
現(xiàn)在十方佛 成道轉法輪
未來諸世尊 三乘六道是
由妄想執(zhí)著 結煩惱蓋纏
迷成六道身 虛受三界苦
唯念過去佛 不敬未來尊
與佛結冤仇 或烹宰殺害
不了眾生相 全是法性身
昔有常不輕 禮拜于一切
言我不輕汝 汝等當作佛
若能念自他 同是未來佛
現(xiàn)在增福壽 生生生佛國
慈慧梵行法門偈(略文)
大智律師
酒肉與淫欲 三者不相離
若人啖酒肉 色力既充盛
必思行淫欲 若人荒淫欲
血氣既枯燥 必思啖酒肉
若人斷酒肉 自然離淫欲
若人離淫欲 自然忘酒肉
能除此三事 一切戒具足
若不斷此三 長囚三有獄
談禪與說教 悉是謗佛法
智覺禪師云 若不誡食肉
永斷慈悲種 若不誡飲酒
永斷智慧種 若不誡淫欲
永斷清凈種 誡肉顯本慈
誡酒發(fā)本慧 誡淫復本凈
本凈即法身 本慧是般若
本慈為解脫 三身及三德
悉由三事生 是故此法門
名慈慧梵行 咸依大乘教
盡是諸佛言 普愿如說行
同生極樂國
淫欲殺害更相助發(fā)
龍舒凈土文曰。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制之若無斯為圣人。節(jié)而不縱可為賢人。縱而不節(jié)是為下愚。蓋此二者造業(yè)之所更相助發(fā)。蓋飲食充則血氣盛使淫欲多。淫欲多則反損血氣。又賴飲食以滋補。若俱能省減。此乃安身延年之道也。慈覺師云。飲食于人日月長。精粗隨分塞饑瘡。才過三寸成何物。不用將心細校量。務實野夫云。皮包骨肉并尿糞強作嬌嬈誑惑人。千古英雄皆坐此百年同作一坑塵。果戒得此二事。在世何由有疾病夭折。身后何由有地獄鬼畜。若決欲求生凈土。當謹護于此。
國清寺三隱士
唐貞觀中有寒山拾得豐干三人。隱于天臺國清寺。始者正諫大夫閭丘胤出刺于臺州。尚未登途而遽爾沉痾。欲起不能。忽見一僧曰。吾豐干也。其止者天臺。以公病故來。因取水噀其面。病即而穌。公幸其復生。因復請曰。天臺吾屬邑。其有賢者可親乎。干曰。可親而不可見寒山焉。可見而不可附拾得焉。彼文殊普賢二大士也。胤至郡之五日。訪之僧道翹。曰。豐干院在經(jīng)藏后。今已無人。寒拾見在廚然爨。又問。豐干作何行業(yè)。答曰。唯事供舂。夜則唱歌自樂。時復騎虎松徑往來。公至廚見而禮之。且詬且罵曰。豐干饒舌彼自彌陀不識卻來禮我何為。徒眾驚之。二子隱矣。古人有言曰。圣賢混跡。而世難見。豈其人耶。三士之詩警世良多。具見本集。
評龍牙禪師頌
傳燈錄紀。龍牙遁禪師頌曰。成佛人稀念佛多。念來歲久卻成魔。君今欲得自成佛。無念之心不校多。
多見禪人常舉此頌以障念佛之人。蓋彼專以空寂為宗。遂將念佛為著相者。殊不知勝天王般若有所謂以無所念而修念佛。是豈有著相之病乎。謹和一頌以破其惑云。念佛人多成佛多。誰云歲久卻成魔。清珠濁水喻親切。喚不回頭爭柰何。
圓澤法師報緣生死
士人李源與僧圓澤以道相契。一日相約游西蜀。李欲自荊州路。澤欲自長安路。澤不得已從源之志。舟抵荊州南浦。忽見婦人錦襠負汲。澤見而泣曰。吾不欲行此為是也。王氏吾當為之子。孕三歲矣。吾既來。無可逃者。過三日浴兒。愿公臨我。以一笑為信。后十二年中秋月夜。可于杭州天竺寺外相見。言已坐亡。婦人竟產(chǎn)。過三日。源往請見兒。果一笑。自后十二年。源赴其約至西湖葛洪川畔。忽聞牧童扣角而歌。曰。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長存。源因問曰。澤公健否。彼答曰。李公真信人也。然俗緣未盡。切勿相近。唯勤修不墮。乃復見。言已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芒芒。欲話因緣恐斷腸。吳越江山尋已遍。卻回煙桌上瞿塘。言已遂去(見東坡大全。若準大宋高僧。則云圓觀法師。未知孰是也)。
余觀澤公能出入生死不昧。頗為達者。雖然。亦以生死未盡之故。所以累經(jīng)胎獄之苦也。竊嘗聞。諸小教初果圣人為欲惑所牽。七返人間天上。次第受諸生死。故大論有初果生屠兒家之說。至二果位猶有一來欲界生者。今詳澤師所為。為大乘上位權示生死如此耶。為小乘根性次第實受生死耶。若實小乘初果人。雖未出三界。其任運必出三界。雖未入大乘。其于方便土中。必任運入大乘。固無可慮者。茍惟不然。則輪轉五道。方未有涯矣。然則生死之難出。有如此者。較之凈土橫截徑路之修。可不加勉哉。
布法師凈土非所愿
準續(xù)高僧傳。慧布法師廣陵人。姓郝氏。家本將師。少懷道操。從師剃。染于道深研。時號得慧布。陳朝諸王嘗從受戒。師嘗有言曰。方土雖凈。非吾愿也。若使十二大劫蓮華中不得見佛但自受樂。不若三涂救苦眾生也。殆師之終七日大地震動。坐脫之次手屈三指。太史奏云。得道人星滅矣。
布公此說固發(fā)于悲智心者。然茲乃是已得無生忍位。及粗垢先落之人方能爾耳。降此已還至乎博地。則自尚不能救。安能救他。猶無船援溺則彼此俱沒矣。今觀布公臨終手屈三指。縱未為應生菩薩。抑亦愿生果位無疑矣。茍未到此田地。要須常不離佛。俟我道力既成。然后卻來五濁度生可也。不然則大論所謂具縛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惡世救苦。無有是處者。可不鑒乎。
徐陵丞相發(fā)五誓愿
國清百錄紀。陳朝宰相發(fā)愿云。陵和南。弟子思出樊籠。無由羽化。既善根微弱。覬愿力莊嚴。一愿臨終正念成就。二愿不更地獄三涂。三愿卻來人間不高不下處托生。四愿童真出家如法奉戒。五愿不墜流俗之僧。憑此誓心以策西暮。今書丹悃仰乞證明。
評世人發(fā)來生出家愿
靈芝大智律師觀經(jīng)義疏曰。有人發(fā)愿。愿未得道前。所生之處值佛聞法。童真出家。今謂若生凈土。則任運值佛。出家為僧。秖由不知凈土故有此愿。亦猶徐陵愿云。愿卻來人間不高不下處托生。童真出家。彼在儒流。不在言責。禪講宗師率多此見。嘗試語曰。汝今已得男子出家。秖合便求出離。何乃復求男子。再愿出家。略無勝進乎。
靈芝評徐相不在言責。實責之深矣。雖然徐之為儒。固非常流。蓋嘗稟學吾祖天臺。是實深諳教觀者。其五誓愿乃對智者以陳之。故見之于百錄中。斯蓋有志為物洪通。是故然爾。殆乎改報而來。果酬夙愿。為僧學道。師承章安。補天臺第六祖。即所謂法華智威尊者者是也。故高麗智淳師贊之曰。親逢智者陳良愿。果作宗師副夙期。夫如是。靈芝疏記雖欲救弊。何玉石之不分耶。
評晁太傅以凈土為小乘
晁太傅耄智遺書曰。作凈土觀法。乃小乘權術也。有能有所有取有舍。盡為生死輪回。見大乘之人當自了知。
晁公迥顯官于仁廟朝。引年多暇。廣閱內外典籍。詳求理味。慕超塵世。著道院集及法藏碎金。讀者誰不賞心。然觀其造趣。唯以一真虛靜為所詣之處。晚節(jié)又撰耄智一書。中間建言。凈土是小乘權術等者。此失旨之尤也。嗟夫晁公高明卓識。而不曉佛教大小乘。遽出此言。驥騄不追矣。余固不敏。且欲要與公結凈土緣。故勉強論之。原夫小乘之為教。以教偏行拙故。唯詮一真空。若見思破已。則身淪太虛。亦無國土可生。安得言小乘權觀凈土乎。當知大乘方說中道妙理。身土交參。故有塵塵佛剎之謂。若論受生。蓋生即無生。無生即生矣。故楊無為曰。有念同無念。無生即是生。不勞移一步。透徹覺皇城。是也。廣明此義。如天竺行愿決疑及四明答楊文公書。味道君子試撿詳之。
世有六種人于凈土自障
觀經(jīng)義疏云。略說于凈土自生障隔有六種人。一云。凈土難生。吾無力量。非敢過望。但不失人身足矣。一云。吾毀戒破齋惡業(yè)深重。凈土何由可生。一云。佛說西方。權誘眾生。且令為善。皆無其實。見修凈業(yè)。返生嗤笑。一云。聰明利智直悟己心。任己所為。無非合道。豈同下士念佛耶。一云。凡夫血氣所聚。假名為身。及乎死去。百骸歸空。何有凈土可生耶。一云。臨終作想。奪彼胎陰剎那。換報不必歷胞胎也。大哉我佛。大慈開示凈土。殷勤勸往。自甘沉溺。如來說為可憐憫者。慈恩法師有言。唯安養(yǎng)凈業(yè)捷直可修。欲得臨終離諸怖畏眾圣現(xiàn)前授手接引。當學此法。古賢法語能無從乎。
斥人謂修凈土為取著
觀經(jīng)義疏云。有人謂。求生凈土念佛修觀。皆是執(zhí)著取相。殊非超越之法。今謂。佛言不著相者。蓋令不著我人眾生壽者。不住所修法相。遣蕩人法二執(zhí)。即達人法二空。何嘗以系念進修而為著相乎。今謂。若修念佛三昧。定非著相。以佛身無相。有何可著。夫般若真空元為修六度人令不住相。六度不修。般若焉用。真學道者達修無修了念無念。終日修而未始修。終日念而未嘗念。故金剛經(jīng)云。無我人眾生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菩提。故知了達之士何嘗不修善耶。
辨于色聲求佛名為邪道
觀經(jīng)義疏問曰。經(jīng)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今觀佛念佛豈非色見聲求耶。答曰。三十二相猶皎月落于百川。四辨八音若清響發(fā)于幽谷。然有披潭捉月入谷尋聲。不了性空。故不見佛。達士不爾。了色非色。何妨端想于圣容。達聲非聲。豈礙側聞于妙法。故華嚴云。色相不是佛。音聲亦復然。亦不離色聲。見佛神通力。覿茲妙語。寧復生疑障乎。
世有十種人命終不得念佛
群疑論云。予觀世間。有十種人。命終不得念佛。一者善友未必相遇故。無勸念之理。二者業(yè)苦纏身。不遑念佛。三或偏風失語。不能稱佛四者狂亂失心。注想難成。五或遭水火。不暇志誠。六遭遇豺狼。無復善友。七臨終惡友壞彼信心。八飽食過度。昏迷致死。九軍陣斗戰(zhàn)。奄爾而亡。十忽墜高巖。傷壞性命。如是十種眾生命終斷不念佛往生。應須預修使凈業(yè)先成。縱經(jīng)難緣。必得彌陀接引而往也。
答凈土是被鈍根權說問
隆興中臺宗有思梵講主。久居臨平山。解明行峻。深造一家教觀淵源。每與士大夫往復。隨有所問。答釋粲然。具見于會宗集。一日有通判鄭公。問曰。經(jīng)教中所明念彌陀佛愿生凈土。此莫專為鈍根方便權說否。上根一超佛地。豈假他佛之力耶。師答曰。吾宗先達呵此說云。佛世文殊普賢。滅后馬鳴龍樹。此土智者智覺。皆愿往生。應是鈍根乎。釋迦勸父王凈飯并六萬釋種往生。應盡是凡器乎。若以此為權。將何為實。昔孫莘老亦疑于此。因會楊次公王敏仲辯論。遂息此疑。乃云。則知凈土非圣人之權設。真禪侶之棲止也。當知本朝洞曉凈土。唯楊王二賢矣。楊敘決疑集引華嚴云。知一切法猶如影像目心如水。佛不來此。我不往彼。我若欲見阿彌陀佛。隨心即見。是知注念者定見斯乃稱性實言。非權教也。
念佛成就三力則易超往
會宗云。多見世間人。從前念佛。及乎病苦。乃怕說著死字。秖念觀音求救。吾謂。斯人顛倒之甚。今為說三種之力。可決疑情令念佛有味。一者眾生本具佛性力。眾生本心自具佛性。與阿彌陀等無有異。如如來藏經(jīng)云。佛觀一切眾生。煩惱心中有如來身。結加趺坐。儼然不動。德相具足。即其義也。二彌陀慈光攝取力。經(jīng)云。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又佛有八萬四千光明。攝取念佛眾生。其心不舍。是其義也。三者信心念佛功勛力。信心念佛人如子叫母母必護之。如經(jīng)云。憶佛念佛。現(xiàn)前當來必定見佛是也。此三種力如三股繩合為大索能牽重物至他方也。又如水火鏡子若將對日以艾引之即得火矣。對月得水亦然。今以鏡體具水火性可喻眾生本具佛性力也須假日月之光來照。可喻彌陀慈光攝取力也。以鏡艾能引水火。可喻信心念佛功勛力也。此三種物和合水火方生。喻三力相資得生凈土則易也。
辨般舟念佛心有想則癡
會宗問曰。般舟經(jīng)中。令念念想阿彌陀佛。此則心有想也。而經(jīng)后乃云。心有想則癡。無想即涅槃。前后相違何耶。答曰。彼經(jīng)初明觀想彌陀。不可無念。后約三昧功成見十方佛住立空中。此時當了我心佛心同一真性不可思議。故云。有想則癡。無想即涅槃。非謂從初不得觀想也。又復無念無生之智佛地方成。今人未入觀行之門。便說無生無念。豈知馬鳴所教從念至于無念從說至于無說。文殊般若經(jīng)云。如人學射。久習即巧。后雖無心。箭發(fā)皆中。若人欲入一行三昧。專稱名字。念念相續(xù)。即于念中見十方佛。是知以念止念。以言遣言。皆佛祖修行之正轍也。
辨志公愚人樂往西方
會宗問曰。經(jīng)教有云。智者熾然求生凈土。禪集中有志公語曰。智者知心是佛。愚人樂往西方。是則修凈土者是愚人耶。答此或后人造語耳。縱是志公之言。蓋取唯心即佛之意。不取觀念彌陀。此名以理奪事故也。如先德曰。若以理奪事。則無凈穢取舍之殊。若以事奪理。則有舍苦得樂之異。應更問曰。若事理一如體非相奪。又作么生。答曰。也知秖在秋江上。明月蘆花何處尋。
三菩薩愿生兜率天
十疑論云。兜率天彌勒所居。又有女人。諸天愛著。不如彌陀凈土(云云)昔西國有無著世親師子覺三菩薩。結契同生兜率。若先去者得見彌勒。誓來相報。師子覺前亡。數(shù)年不來。后世親亡。三年已方來。無著問曰。何故爾遲。世親曰。吾至彼聽彌勒一坐說法。旋繞即來。彼天日長。故此三載。若師子覺。生彼在外天宮。著于五欲。自去總不見彌勒。是故不來。諸小菩薩生彼尚著五欲。何況凡夫。為此故勸生西方。不勸生兜率也。
辨心凈則國土凈
世有寂室凈土文小卷。觀其語言諄諄。其必王龍舒之為文也。余讀之頗愛。渠評禪宗不修凈業(yè)者云。游心禪定悟性宗。人示以凈土。必曰。凈土唯心。我心既凈。則國土凈。何用別求生處。今復問之。且凈名經(jīng)中。如來以足指案地。見娑婆悉皆嚴凈。而眾會不見。唯螺髻梵王得知。今之修禪者能如梵王所見清凈土否。況汝所居卑室陋屋必羨之以大廈高堂。脫粟藜羹必羨之以珍羞甘美。弊袍端褐必羨之以綾羅輕縠。若云心凈土凈。則不消如上分別也。況當老病死苦世間違情之時。顏色與未悟者同。是則口唱心凈土凈之言。身被穢土苦惱之縛。其自欺之甚也。不然應須信教仰理。于凈土一門擇善從而修之。
求生凈土托佛愿力則易
寂室曰。眾生泛修善業(yè)。唯依自力故難成就。若修凈土。依佛愿力故易建立。自力難成者。眾生心志劣弱。惡業(yè)厚重。以劣弱之心敵厚重之業(yè)。是故難勝。而況外為惡友魔外所折。或為酒色財帛所汩。所修善法豈易得成乎。依佛愿力易立者。良由彌陀本愿度生下至十念功成即往。依怙佛之是愿故。修善法即易建立。譬如二人欲渡大海往詣寶山求寶。一人種樹。待其長大。造船以往。無何其樹為霜雹人畜所摧。竟不成材者有之。縱復成材。歲月長久。云何卒得成船。自力修行亦復如是之難。一人者更不造船。即于海岸等候忽偶商主乘一大舶。是人即便投告。商主憫之。即便引手招接上船。風帆利便。捻指之間便到寶山。依佛愿力得生西方亦復如是。其商主者以譬如來接引眾生。其大舶者即是佛之大愿。普度一切海。是越生死之長流。寶山乃極樂國土也。龍樹十住毗婆沙論贊佛。所謂乘彼八道船。能渡難度海。即此旨也。大哉阿彌陀佛與二菩薩乘大愿船泛生死海。就此娑婆苦惱之鄉(xiāng)。呼引一切眾生。上大愿船。越生死海。到于西方涅槃彼岸。諒無余蘊矣。
道門成仙不出輪回
壽禪師安養(yǎng)賦注文曰。西方佛土十剎寶王。長舌稱揚不同道門之書。皆云。青烏[口*(御-ㄗ+亍)]來。石崖崩得。既無能說之人。又無所說之處。足知誑誕不可依據(jù)。設得上升。不出輪回三界也。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zhàn)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jīng)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它以一種網(wǎng)絡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明朝那些事兒》為我們解讀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
天亮了,你就回來了
《夏有喬木雅望天堂》作者籽月闊別3年全新力作,電子書全文首發(fā)。穿越時空元氣少女VS風度翩翩優(yōu)質大叔。如果愛人突然消失,你會等幾年?江倩兮撞上時空折疊,短短10個小時,外界已過了23年,好不容易追到手的新婚丈夫,轉眼變成陌生大叔?!完美言情男主再添一員猛將:顧池!少年時,他是腹黑學霸,牢牢抓住姐姐的心。新婚時,他是甜美奶狗,撒嬌男人最好命。愛人無故失蹤,他在漫長等待里事業(yè)有成,溫潤不油膩的優(yōu)質大叔誰能拒絕?
棺香美人
我出生的時候,江水上漲,沖了一口棺材進了我家。十五年后,棺材打開,里面有個她……風水,命理……寫不盡的民間傳說,訴不完的光怪陸離。
麻衣神算子
爺爺教了我一身算命的本事,卻在我?guī)腿怂懔巳蚊螅x開了我。從此之后,我不光給活人看命,還要給死人看,更要給……
龍族Ⅴ:悼亡者的歸來
《龍族第2季》7月18日起每周五10點,騰訊視頻熱播中!熱血龍族,少年歸來!這是地獄中的魔王們相互撕咬。鐵劍和利爪撕裂空氣,留下霜凍和火焰的痕跡,血液剛剛飛濺出來,就被高溫化作血紅色的蒸汽,沖擊波在長長的走廊上來來去去,早已沒有任何完整的玻璃,連這座建筑物都搖搖欲墜。